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野梨树》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野梨树》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发表时间:2020-02-24

【www.qg13.com - 情感好看美文】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野梨树》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野梨树》是一部由努里·比格·锡兰执导,里法特·桑贾尔/SerkanKeskin/赫泽丽.埃尔古奇鲁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梨树》影评(一):野梨树

《野梨树》。好长,3个小时,分了几段才看完。也许太高级,反正不喜欢。影片讲述了儿子大学毕业后面临的土耳其的各种社会问题和冲突,整篇都是抱怨和沮丧,还是个超级话片,其中两段对话超级长、密,而且还是关于文学创作和宗教信仰的讨论,艰涩,枯燥,连字幕都看的我目不暇接

《野梨树》影评(二):及时止损还是继续向前

在已经被放弃的井中上吊,还是在继续对抗地球。很少看到有如此观感的影片,好好消化消化,表演太好,男主对不同人的不同态度,那条狗的走位,厉害厉害。爷爷,父亲,儿子,三棵无法适应环境的野梨树结的果,应该是土耳其这片森林中独特的树种。大段大段的辩证思维,生活的真相,大师的作品一个月看一部就够了

《野梨树》影评(三):我和我的父亲

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小就跟我爸一直有分歧,现在长大了想法渐渐改变。我以前也有跟主人公一样的想法,对周围的人嗤之以鼻,现在回过头来觉得自己真是个垃圾,我就是一坨屎,真的是一坨臭屎。我现在老了,父亲也老了,村里面以前经常骂我爸爸的人都差不多死光光了,村里真的没剩几个人,现在觉得活着才是真实的。

《野梨树》影评(四):在土耳其的野梨树里,你终将与自己和解。

不着调的父亲和满腹怨念的游子,凿不开的井、漫天飘雪的乡镇和席卷冷浪的山川河流,虽说大多数是导演的自说自话,台词略显聒噪,但冗长乏味的对白却也能自圆其说,太多细节看到几近流泪,sinan捧着自己的书,小心翼翼地签给母亲,到沦为门背后的“两块板砖”,从神坛跌入囹囫。安纳托利亚的雪,通往地心的乡愁。全片188分钟,可以选一个慵懒的午后看。耐心点伙计,看完它。

《野梨树》影评(五):困顿再艰难也要追问信仰的方向

锡兰在这部电影里写那些像野梨树一样散播在生活中知识分子,每一棵树都很独特,他们质疑,反思,追问,充满自我实现的迷茫,那些奇思妙想特立独行最终会被残酷现实灭杀,挣扎后退缩。锡兰最终看到了父亲老一辈知识分子失败者的尊严,在妥协边缘拿起铁镐继续在深井里挖土,搬出石头。这就是知识分子的价值,再困顿再艰难也要追问信仰的方向,作家为谁而写?爱情为什么会败给珠宝商?思考那些挣不来钱的问题。

《野梨树》影评(六):野梨树

在那个远离城市的乡村,一个长满野梨树的地方,人们如同思南父亲所说和野梨一样,他们“不适,孤独,扭曲”。乡村折损了年轻人飞翔的翅膀,曾经远大的梦想终于在这里停滞不前,思南口口声声说着要去大城市,不要腐烂在这里,说的是土耳其的社会现实。土耳其八千万人口中,有两千万生活在伊斯坦布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大城市寻求出路。故乡最终成了梦中的野梨树,可望而不可即。那是土耳其一代人的乡愁和困境。

《野梨树》影评(七):野梨树

野梨树他是个牧羊人和最爱的姑娘谈论泥土的气息羊羔的味道原野的颜色一切自然的美丽他的羊群丢了只剩下一只黑狗它不会说话这里只有野梨树姑娘在他的嘴唇上留下疼痛他探索生活一个没有耐心的作家不擅长对付人类他死死地盯着那只黑狗仿佛它也值得憎恨一个下雪的冬天少年回到家乡被雨水浸透的未开封的书孤独静坐的读者产崽的羊黑狗跃进浑黄的河水一切都未改模样曾有一棵野梨树粗暴生长

《野梨树》影评(八):恰纳卡莱Çanakkale

inan卖书、遇见乡土作家的那个书店叫「特洛伊书店」(TroiaKitabevi),离达达尼尔海峡很近啦。

恰纳卡莱就是古时候特洛伊所在的地方。所以恰纳卡莱这个地方就有了那个巨大的木马。

1915年的恰纳卡莱战役(达达尼尔战役)英法联军打土耳其,结果土耳其赢了,是土耳其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然后中间和水泥厂老板争论了一顿战争的民族英雄、古时候的遗迹,就是因为以上背景。

再然后就是,东部是库尔德人为主的地区,所以后面他爸会讲当年的恐怖主义。

然而不知道……作者想传达什么。摊手。

《野梨树》影评(九):长诗

锡兰的这部电影如果用太理性的话语去分析,无疑是对其蛮横地阉割。电影用非常诗意的镜头表现Sinan的生命体验,大段的人物对白并没有让观众觉得厌烦,因为这无疑和整部片子情感基调、思想内容是契合的,超远镜头、长镜头、空镜头、恰到好处的配乐都是锡兰表达“象外之意”的方式。影片中农妇将婴儿的摇篮挂在野梨树上的镜头,已经足够让我们回答阿巴斯“樱桃是什么滋味的问题”,斑驳的阳光打在熟睡的孩子脸上,孩子脸上爬满了蚂蚁,59岁的锡兰在自己的故乡,在养育自己的土地上,听到了生命的心跳。片尾Sinan吊在枯井的超现实镜头可谓是Sinan生命感悟的“灵光”,在这一刻,他了解了自己的父亲,也在父亲处得到了新的感受寻找幸福和感受幸福的方式

《野梨树》影评(十):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

一个愤世嫉俗的大学毕业生,回到自己成长的小镇,由于自己当了一辈子小学老师的父亲因赌马而欠下了一屁股债,而使自己出书的计划一延再延。由于自己是农民,亲梅竹马的发小不得不嫁给珠宝商,参加教师考试落选等等一系列挫折,让这位男主角一度觉得生活抛弃了他。可是在与父亲的屡次争吵之后再度踏进父亲那潮湿阴冷简陋独居的农舍小屋,翻开桌上破旧不堪的皮夹,偶然发现一张被藏的好好的自己出书上报的简报,却发现此时的自己早已潸然泪下。最后在爱中寻找到了生活的答案,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继续帮父亲挖这口似乎要通向地心的深井。剧中的父亲也许确实有令人诟病之处,但是吃苦耐劳的可圈可点似乎远胜于一切。

你的职业在哪里都能做!---父亲的话

这个世界不仅仅只有真相!---作家的话

精选阅读

《阿曼达》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阿曼达》是一部由米夏埃尔·艾斯执导,文森特·拉科斯特/伊苏尔·穆特里尔/斯塔西·马汀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曼达》影评(一):平淡中的悲怮

影片中的小女孩对母亲逝世的反应戳到我。

失去亲密的人,可能当时不会表现的那么撕心肺裂。尽管会试图掩埋难过的回忆,不愿想起糟糕的情绪。但是悲伤一定会在某个普通的瞬间暴击心脏。

小女孩Amanda在母亲逝世后夜晚的突然哭泣,影片结尾网球赛时突然的流泪,让我感觉到失去亲人的悲伤可能不是日以继夜以泪洗面,也不是得知噩耗时的嚎啕大哭,这种细细的悲怮,一直牵着你小小而脆弱的心脏,余生的某一个瞬间,某一个角落,一牵而发,不知所起,也不知所终。

《阿曼达》影评(二):理想化的真实

小哥本来要放飞自我追逐爱情,无奈,人有旦夕祸福,姐姐遭遇恐怖袭击身亡,留下一个胖嘟嘟的外甥女。刚遇到真爱就遭遇暴击,运气不是一般滴差了。

小哥二十来岁,没有做好抚养一个小女孩的准备,关键是自己的生活也一盘散沙。寄人篱下不说,也没有太稳定的工作,拿什么养活外甥女呢?拿什么追求女票呢?这个难题真是现实,真是残酷。

小女孩失去母亲之后的痛苦在两场哭戏当中表现滴很真实,那是一种钻心滴疼,险些把哥们的泪水整下来。从小没有父爱就够倒霉了,少年时代还没结束,又转眼失去了母爱,的确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遭遇。关键这个世界上有着太多真实的案例,孤儿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群体。好在,她还有一个靠谱的舅舅,还有一个横空出世也挺有钱的姥姥,也算是绝境中的幸运了。

舅舅的女朋友其实是炮友发展来的,又十分庆幸的是,这是个比较靠谱的炮友,懂艺术,有正确的三观,相信爱的感觉,也不怕为了爱情牺牲。于是,在影片可以预见的未来,舅舅将会和女朋友一起担负起抚养小女孩的重任,当然,前提是舅舅得有一份靠谱的工作,得能供得起这俩美女的开销,以小伙子稳重的外表和善良的内心来看,他应该差不了事儿。

《阿曼达》影评(三):Elvishasleftthebuilding

戴维哭泣的时刻:

1.在长椅上,和阿曼达说她妈妈去世的消息;

2.和朋友一起坐在看台,提到对未来的恐惧;

3.去车站接客人,不由自主地流泪。

阿曼达哭泣的时刻:

1.和戴维一起去广场,被告知不能进去;

2.夜晚,不知原因,哭声让戴维醒来;

3.戴维晚上不能陪着她;

4.看比赛时,想起妈妈说到的“Elvishasleftthebuilding.”,以为选手即将输掉比赛。

从一开始阿曼达询问妈妈戴维是否因为她而生气,可以想到她其实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包括得知戴维晚上有事不能陪她,哭过之后还是祝转身回去拥抱并祝他有个愉快的夜晚。影片全部看完松口气,阿曼达的每次哭泣都有戴维的陪伴,最后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happyending,但总让人相信还是会有好事发生。

没有人知道厄运会什么时候降临,不论处于怎样的年纪,都会需要一个去消化、理解、接受的过程,如果有人陪伴着一起面对,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

:Vincent小哥什么时候可以演点开心的角色呀!!感觉那种快快乐乐傻傻的角色也挺适合他的hhhhh

《阿曼达》影评(四):我本是为了StacyMartin的美色而来

孩子的妈妈意外身亡,年轻的舅舅肩负起抚养重任,两人相互扶持,几经波折,共尝生活的酸甜苦乐——同样是舅舅与外甥女的故事,我本以为《阿曼达》会是如“美国队长”和“惊奇队长”的那部《天才少女》一般的温情轻喜剧,但显然法国人没有美国人的那份悠闲和热情。

平静如水的生活哲学和电影美学

法国导演米夏埃尔·艾斯并不是一位高产的导演,上一部作品还是2015年的《夏日感悟》,而去年《阿曼达》在东京电影节大放异彩,包揽最佳影片和最佳编剧之后,可能更多人会开始注意到这位低调的法国导演。

事实上,《阿曼达》与《夏日感悟》一样,本质上讲述的都是一个痛失挚爱之后,生者如何走出漫长蚀人的痛苦、寻求解脱和新生的故事,但两部电影的故事都平淡得让人几乎感觉不到死亡的沉重和浓烈,而更多的是生者的日常和情绪。

同样的故事,尤其是如《阿曼达》一般涉及到话题性极强的恐怖袭击的故事,美国人可能会讲得苦大仇深、痛苦不堪,最终主人公自强不息、走出困境,而《阿曼达》和《夏日感悟》则都贯彻了导演的一种“去戏剧化”的叙事手法和“平淡中走出悲伤”的生活哲学。

影片在死亡发生之后,主人公们没有时间大肆痛哭,也没有时间痛哭流涕,时间推着他们一步步向前走,日子看起来就像往常一样,没有什么能让我们停下活着的脚步。

只是在某些偶然的节点,深埋心底的痛苦情绪会化作泪水倾泻而出,可能只是和朋友一起在球场看着几个孩子踢球的时候,也可能只是昏沉的睡眠中莫名醒来后的不能自已。

导演向来无意在自己的作品中去设计精巧有力的曲折桥段,亦或是高明地渲染人物心底的情绪,他相信平凡的生活自有其波澜,而时间足以见证一切治愈和成长,这是他的生活哲学,也是他的电影美学。

无论是《阿曼达》还是《夏日感悟》,都给人一种温和轻松的极佳观感,就像夏天的风一样沁人心脾,即使讲的是斑斓忧伤的故事,也能给人以温情和坚定的轻快感,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猫王离场,治愈成长

阿曼达的母亲是一位英文教师,而法语世界长大的阿曼达不懂得英文中“猫王已经离场”这句谚语含义,母亲向她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用再等待盼望了,已经结束了”,阿曼达轻描淡写地笑道“我懂了,真有意思”,却不想这句话竟是自己日后要从切肤之痛中参透的道理。

抹去了阿曼达母亲生命的那场恐袭,彻底改变了片中几位主要人物的命运。阿曼达一夜之间变成了失去母亲的“半孤儿”,大卫则不仅失去了亲爱的姐姐,还要面对一个需要抚养的外甥女,而与美丽邻居莱娜之间的爱情也一脚踩空了——莱娜也被这场恐袭波及,不仅身体受创,精神状态也变得极度虚弱。

从医院带着姐姐的死讯离开的大卫,麻木如雕塑一般,等到他佯装镇定地想对阿曼达尽量平和地说出实情,自己却忍不住先声泪俱下。

阿曼达在得知母亲的死讯之后,只是皱了皱眉说“我想走了”,大卫陪着她在河边行走,看游船上的人群,却在走到公园门口被拒之门外后,忽而潸然泪下。

莱娜在伤愈出院的时候,还能慢条斯理地在病房里用暂时可用的一支手臂配合着牙齿收拾行李,且很快也开始尽量投入到工作当中,但当街头的顽童点响鞭炮的时候,经历过恐袭的她如惊弓之鸟躲进了大卫的怀里,半天回不过劲来。

很多时候,在面对死亡降临的巨大痛苦和伤害时,我们的精神就是会陷入到这样一种迟钝的状态中,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欺骗。

厄运并不能让我当场就丢盔弃甲,痛哭流涕,但可能很长时间之后的一个莫名的情况下,我才会流下当时的泪水,这很真实,导演也抓到了这种真实。

莱娜选择离开巴黎,避往故乡,而大卫和阿曼达,在亲友的帮助下慢慢生活,慢慢疗伤。

最终莱娜在与大卫重温旧梦后送别了这位俊朗的的情人,而大卫则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正式收养自己的外甥女,本还年轻的他决定肩负起这项重任。

而阿曼达的解脱则是在温网的赛场上,当看到自己支持的选手频频受挫、逐渐要与胜利错肩时,阿曼达脱口而出了妈妈教给自己的那句“猫王已经离场”,她泣不成声,似乎在目送希望的远离。

但赛场上的英雄从不放弃,竟然逐渐挽回颓势,逆转领先,阿曼达惊喜地破涕为笑,那一刻也许她才终于明白,即使猫王已经离场,盛宴之后,生活依然不改步履不停的本来面目。

恐袭伤痕,坦率天真

当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片中阿曼达母亲身亡的恐袭无疑是在影射2015年震惊世界的“11·13巴黎恐怖袭击事件”。

彼时爆炸和枪击在巴黎市内此起彼伏,最终遇难人数达到了132人,300多人受伤,造成了20亿欧元的财政损失,给巴黎市民带来了巨大儿伤害,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导演作为土生土长的巴黎人,可能在15年的《夏日感悟》之后就开始构思《阿曼达》这部作品了吧,经过这么多年的取材和揣摩,才能够将巴黎人在恐袭后的状态表达得这么淋漓尽致又不露声色。

但对于恐袭,导演更多只是对于灾难后同胞的人文关怀,对于敏感的种族和政治命题,导演都选择了回避。片中几乎看不到被恐袭后的法国人有多少仇恨情绪,而短暂出现的穆斯林女人,也只是被街头行人口头为难了一下就一笔带过了。

可能有的人会觉得导演有些白左的鸵鸟心态,这也使得导演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政治视野略显天真,但你又不得不承认影片表达出的那种坦率和真诚的胸怀,依然让人触动。让电影回归电影,这一点还是加分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93年出生的男演员文森特·拉科斯特已经三次提名凯撒奖,他的表演可谓平淡下尽显波澜,与导演平淡柔和的视听语言相得益彰,几乎让我忘了本是为了斯塔西·马汀的美色才决定看这部电影的了。

《阿曼达》影评(五):疗愈一下,有何不可

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来自法国的导演米夏埃尔·艾斯带着新作《阿曼达》(《Amanda》)笑傲霓虹,一举斩获最佳剧本和最佳电影两项大奖。

依稀记得那是下午两三点,穿过寒冷的风来到位于六本木的TOHO戏院,昏昏欲睡的午后时光却被这部特别的电影“破功”了,《阿曼达》中不期而至的枪声就像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是“巴黎的伤疤”,亦暗示着漫长的重建。

电影试图用大面积的暖色调,来调和暗潮涌动的冲突,沐浴在巴黎明媚的阳光里,置身于被击球声包围的温布尔登球场中,观众会有一种恍惚感,危机似乎在慢慢消解,与当下存在遥远距离,只是当镜头给到女孩阿曼达哭泣的脸庞,以及24岁少年大卫哀伤与乐观交替行进的表情,你才真正意识到,那只是偶尔的换气间隙,而生活之残酷,无异于一场旷日持久的水下憋气。

2015年,巴黎遭遇骇人听闻的恐袭,来自中东的怒火蔓延到欧洲大陆,政客埋下的导火索最终让平民付出惨痛代价。政府官僚大可以摆出冠冕堂皇的姿态来对这些伤害进行表态,或哀悼或慰问,但终究不过是充满套路的政治真人秀。如果说官方声明从构思到成文只需要24小时,那平民要真正从伤痛中走出来则需要一辈子。

这些年以恐袭为背景展开的电影很多,前不久美国流媒体巨头Netflix就出了一部关于此的多集纪录片《11月13日:巴黎恐怖袭击》,不可避免地,透过不断重复的恐袭纪实镜头,它仍旧是在渲染恐惧,当这种情绪烘托被一遍遍“消费和复述”,某种程度上,“恐怖袭击”四个字势必会成为一种陈词滥调,形而上的,空洞的。

你必须给出解决方式,在情感宣泄完毕后,如何说服自我,如何重建生活,比哭泣重要。《阿曼达》给出的答案是:

活着,带着世界赋予我们的裂痕去生活。

就像片尾那名一度比分落后的网球选手,当你拥有全场排山倒海的鼓舞声,当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个人始终站在你这边,你就不会完蛋。

英语里有这样一个美丽的表达:“everycloudhasasilverlining,”大意是“每朵乌云背后都会有一线阳光”,我想这也是《阿曼达》所要传递的讯息:希望总是存在于令人窒息的绝望之中。

阿曼达是一个10岁女孩的名字,她的母亲在恐袭中意外丧生,这使她成了没有爸妈的孤儿。阿曼达身边只剩下大卫舅舅这个亲人。

大卫是一个没什么伟大志向的年轻人,在姐姐意外离世前,他更多时候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做着两份兼职工,对“责任”没什么概念,像大多数90后,大卫的世界很纯真,也没有什么烦恼。

恐袭就像狂风刮起的涟漪,彻底改变了风平浪静的现状。大卫不得不接受自己成了阿曼达最亲近的人这一事实。

发生的隔天,大卫带着阿曼达经过事发的公园,那里警卫森严,仿佛整个城市只剩下怀疑和敌意。

他们站在桥上,看着塞纳河上路过的船只,船上的游客兴奋地在挥手,与大卫茫然的神情形成鲜明反差。一夜之间,大卫成长为“真正的大人”,被迫负担起他从未想过的生活:照顾一个10岁的孩子,从轻浮少年转变为像模像样的监护人。

导演米夏埃尔·艾斯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我想他对巴黎遭受的磨难势必有很深的共鸣。他对“大卫”这个人物的刻画,何尝不是将巴黎拟人化,隐喻对巴黎未来会走向何方的担忧。这样的担忧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化解的,它就像受后遗症影响的关节,一到阴雨天便会隐隐作痛,恐袭就是这样的痛点,一旦形成,几乎无法治愈。

悲伤不是生活的解药,随着时间流逝,大卫无论如何只能咬咬牙,从容“硬”对。阿曼达游离于大卫和姨妈间,有时候也会有孩子所特有的任性,譬如打破说好的约定,突然粘着舅舅不走,只因某个夜晚对谁特别有安全感。

大卫有自己的生活,他还年轻,想肆无忌惮地做梦,不受拘束地恋爱,阿曼达的存在有时像个阻碍,或者说像一根紧绷的弦,提醒他周遭曾经发生过怎样的伤痛,让大卫不得不品尝到超越年龄所该承担的生命之重。

但这就是人生啊,你不可能事事如愿,抱怨好了,你可以对恐怖分子大飙三字经,泄愤后,太阳照常升起,晒干了眼泪,拼的是毅力和勇气,还有谁的脸皮更厚。

大卫的扮演者,文森特·拉科斯特(VincentLacoste)身上有一种奇妙的特质,善良,干净,纯粹,不知世故,加上一头怎么也认真不起来的法式卷发,有时候我在想,他是不是根本不晓得怎么拒绝生活强加的创伤?因为不懂反抗,他反而用平静的方式,全盘接受了。

电影有一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阿曼达半夜做噩梦,大卫像父亲一样,抱着搂着惊魂未定的阿曼达,告诉她“别害怕,有我在。”惊奇之处在于,大卫明明就很幼稚,然而在更幼稚的人面前,他的形象却瞬间伟岸起来。那一刻,他已经暗中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成为阿曼达的守护神,就像他曾对恋人莱娜(恐袭幸存者)说过的话,“我会照顾你的。”

《名利场》里有一句关于《阿曼达》的评论,“It’safilmprincipallyaboutnice,kindpeopletryingtheirbesttodonice,kindthings,andthere’smoredramaanddifficultyinthataimthanwetendtoadmit.”它精准理解到了电影的精髓,《阿曼达》并不想放大恐袭的负面影响(电影里甚至没有出现任何血腥画面,只有存在于画外音的枪声),它更多地是想抽离出单一的特定的背景,来探讨受过创伤的人类,要如何捱过黑暗,涅槃重生。

就像评论所说,《阿曼达》是关于善良之人尽全力做善事的故事,所谓的“善事”不是什么惊天动地感人肺腑的举动,是大卫对阿曼达的爱,是阿曼达失去母亲后仍坚强地去学校念书,与同学们和平相处,是放下仇恨,超越仇恨,是“用残损的手掌抚平彼此的创痕,固执迎向幸福。”

真正的戏剧张力原来不需要凭空构造,它就存在于生活中,《阿曼达》看似平淡如水,实则冲击力都藏匿在那些日常对话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

米夏埃尔·艾斯常会让人想起达内兄弟,他们都不是那种喜欢往电影里掺杂大量夸张戏剧元素的导演,“日常化”是他们作品最大的特色,某种程度上他们颠覆了观众和对“日常化”的认知:无聊,缓慢,冗长...事实上,拍日常,同样能具备极佳的观赏性,这就是导演功力所在。

在映后QA中,导演米夏埃尔·艾斯透露,在对《阿曼达》选角时花费了很多时间,最终找到了IsaureMultrier来扮演,后者没有任何表演经验,但从电影成片来看,这种空白恰恰造就了IsaureMultrier真挚的表演。

男主VincentLacoste是近年法国影坛的超级新星,本身极具电影感,他的另外一部作品《喜欢,轻吻,快跑》今年入围了戛纳主竞赛,非常看好这位90后年轻人未来的发展。

《阿曼达》离完美当然还有距离,但不妨碍给予其褒奖。虽然他诉说的的是欧洲,是法国社会遭遇创伤后的重建之旅,但同样适用于当下中国。

《阿曼达》最可贵的地方即是放弃知识分子说教的老一套,用生活的切口代替话语,喧嚣背后,那些无处诉说的苦痛从来都只能是当事人默默承担。

.首发于【火星群众】

《筑地寻味》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筑地寻味》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日本主演的一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筑地寻味》影评(一):筑地寻味:第15集——竹笋

炸笋排笋尖冰淇淋

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筑地寻味:第15集

《筑地寻味》影评(二):筑地寻味:第8集——梅子

筑地寻味:第8集——梅子

筑地市场,东京历史悠久的大型市场。那里有哪些好吃的料理?又有什么有趣故事筑地市场,东京历史悠久的大型市场。那里有哪些好吃的料理?又有什么有趣故事筑地市场,东京历史悠久的大型市场。那里有哪些好吃的料理?又有什么有趣故事筑地市场,东京历史悠久的大型市场。那里有哪些好吃的料理?又有什么有趣故事筑地市场,东京历史悠久的大型市场。那里有哪些好吃的料理?又有什么有趣故事筑地市场,东京历史悠久的大型市场。那里有哪些好吃的料理?又有什么有趣故事筑地市场,东京历史悠久的大型市场。那里有哪些好吃的料理?又有什么有趣故事筑地市场,东京历史悠久的大型市场。那里有哪些好吃的料理?又有什么有趣故事筑地市场,东京历史悠久的大型市场。那里有哪些好吃的料理?又有什么有趣故事筑地市场,东京历史悠久的大型市场。那里有哪些好吃的料理?又有什么有趣故事筑地市场,东京历史悠久的大型市场。那里有哪些好吃的料理?又有什么有趣故事筑地市场,东京历史悠久的大型市场。那里有哪些好吃的料理?又有什么有趣故事筑地市场,东京历史悠久的大型市场。那里有哪些好吃的料理?又有什么有趣故事筑地市场,东京历史悠久的大型市场。那里有哪些好吃的料理?又有什么有趣故事筑地市场,东京历史悠久的大型市场。那里有哪些好吃的料理?又有什么有趣故事筑地市场,东京历史悠久的大型市场。那里有哪些好吃的料理?又有什么有趣故事筑地市场,东京历史悠久的大型市场。那里有哪些好吃的料理?又有什么有趣故事筑地市场,东京历史悠久的大型市场。那里有哪些好吃的料理?又有什么有趣故事

《筑地寻味》影评(三):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

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筑地寻味:第11集——鱿鱼

《筑地寻味》影评(四):筑地寻味:第9集——昆布

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筑地寻味:第9集

《筑地寻味》影评(五):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

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筑地寻味:第10集——番薯

《筑地寻味》影评(六):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

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筑地寻味:第13集——河豚

《筑地寻味》影评(七):筑地寻味:第12集——伊势海老

伊势龙虾,学名:日本龙虾(Panulirusjaponicus),英文名:Japanesespinylobster。日语(イセエビ)译作“伊势海老”,也常常被称为IseEbi,还有红龙虾等俗称。这只龙虾在日本的地位可不一般哦!

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伊势海老

《光盲青春》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光盲青春》是一部由顾伦德·查达哈执导,海莉·阿特维尔/莎莉·菲利普斯/迪恩·查尔斯·查普曼主演的一部剧情/喜剧/传记/歌舞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光盲青春》影评(一):《光盲青春》的电影台词

电影《光盲青春》:

“回首人生,满目疮痍,被渴望困住脚步。在芸芸中碌碌,可这千百众生,全都无法免除,无法免除,是罪孽。是罪渊孽海,我做过的,每一件事,我踏足的,每一方寸,都是罪孽。”(片头曲)

“但那是你的作品,如果坚持写下去,总有一天不会烂”

“我已竭尽全力来循规蹈矩,每天早起,坚持工作,但你全视而不见,冷血无情,有时我是如此虚弱以至于想原地爆炸,毁灭撕碎眼前的世界,拿刀剜去心中的痛苦,寻找重新开始的希望。大街上的狗在哀嚎,因为它们明白,我不能将任一寸光阴玩弄于手掌间,先生,我不是个男孩,不,我是个男人,我相信有一片应许之地……”(插曲)

“这是一个充满失败者的小镇,我要离开这里,去追寻胜利”

“那虫声微弱的夏天泰瑞与我成为朋友,试着徒劳喘息了两人降生其中的火焰,我们搭车前往市郊,许下山盟海誓,在荒弃的海岸小屋内,溽热中酩酊睡去”(插曲)

“你在黑夜醒来,这种惊恐多么真实,你用尽一生等待,仅为那永不降临之时,别再荒废时间等待,绝望之地,生活之所,视破碎之心为你必须付出的代价,我们将永不止步直到世人理解”(插曲)

“对有信仰者,根植内心的信仰,要高兴,活着不是罪,我想寻觅看不穿我的人,我想寻觅一个地方,我想朝这些人脸上吐口水”

“命运多舛,如今愈甚,现世坎坷,如今愈甚”(插曲)

“哦,这个世界的保护者,请聆听我痛苦的哀歌,这场雨已经变成了火,花儿都烧成了灰烬,美丽的夜晚变成了蛇,星星成了石头,而我孤立无援,将我从这种生活中带走,哦,我生活的保护者,”(插曲)

“只有跳舞的时候我才能忘记生活,当我跳舞的时候,整个世界都远离了”

《光盲青春》影评(二):撒切尔后期的青春梦想与亲情

影片故事在现实与梦想色彩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真实的分量更重,毕竟是根据真人经历创作的。最后的毕业演讲还是很感人的。7分+。

一堆歌词缠绕在主角周围,好吧,耸耸肩,不过锡克小哥很逗——破处了

Fscum现在很多啊,渔村尤甚——万字

泳镜切洋葱,南亚次大陆的创造力

话说这个夜间照明很赞,西方公园广场之类的确有很多墓碑(看过一席“时间”、“照明”演讲)

用诗歌和歌词就能打动女孩的浪漫时代真好

这段蒙太奇太有现实意义了,30年后的北美南部正在重演

《光盲青春》影评(三):《BlindedByLight》:一部充满欢笑及泪水的移民家庭故事

补一个评价,一周多前看的,当时观看感受与《Farewell》很像,有很多关于家庭不同代人之间代沟、文化隔阂的笑话,但同时又被亲情及人份认同、寻找自我的故事所深深打动。不同的是。本片侧重点是主人公在海外长大被当地人排斥、被父母束缚,在迷失中企图寻找自我的故事,会让很多在海外长大的移民后代有深深的共鸣。

主人公在一个英国的巴基斯坦移民家庭长大,虽然他很希望与其他朋友一样生活,但家人却时刻提醒他:“你永远也无法成为真正的英国人。”他与家人一样常常受到排挤和歧视,并习惯于此,常常要忍气吞声,低调作人。与此同时,父亲非常传统,依然按照巴基斯坦文化习惯去教育他,不让他与其他朋友一样自由生活,而是强迫他背负家庭的压力。绝望时,他在BruceSpringsteen的歌曲中找到了共鸣,并也因此受到鼓舞,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影片并非BruceSpringsteen的音乐传记片,也没有很多演唱段落,但BruceSpringsteen的歌曲却贯穿始终,主要是从台词上映射主人公的挣扎和内心矛盾,并作为一个明灯指引他前行。可以说,它讲述了BruceSpringsteen音乐的影响力,从侧面来讲也算是对这位老牌歌手的致敬。

但真正打动人的似乎不是BruceSpringsteen的音乐,而是男主人公的经历,特别是与父亲的关系。片中父子选角都很成功,准确展示出了很多第一代、第二代移民之间的代沟和文化冲突。这在不同族裔的移民家庭里都存在。第一代移民往往从零开始奋斗,吃了很多苦,因此渴望儿女可以找一份稳定又受到尊敬的工作,而不是像他们那样做社会底层,永远无法融入主流。而二代移民在欧美国家出生,想法已与来自原本国家的父母大不同,连生活习惯都很不一样。

英国的巴基斯坦移民大部分都是以开出租车为生,片中的父亲自然不希望儿子也如此。然而儿子的理想是成为作家,听起来也很不切实际,于是遭到父亲强烈反对。本片的故事换到任何一个亚裔家庭其实都试用。故事的背景也发生在英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很多人丢了工作,让这个家庭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有趣的是,虽然故事背景是80年代,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比如一部分白人排斥少数族裔,排斥移民,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接纳外来者,支持少数族裔权益,双方的斗争十分激烈,在如今也依然如此。比如男主人公交了英国白人女孩作女友,后者的父母接见他时,几乎把他当作“恐怖分子”看待,但其他他是一个个性温和又友善单纯的年轻人。这种固有的偏见在很多人心中都难以消除。

男主人公在片尾对父亲和家人的一番感悟一定会让很多同样有着身份迷失、有着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年轻人深深认同。

男主角ViveikKalra十分可爱有亲和力,HayleyAtwell出演鼓励他追求理想的老师。这个角色我很喜欢,也是常常生活中最让我敬佩的一类人。很多人在追求梦想的路上都需要这样能给于鼓励、支持及机会的导师或领导。然而,往往很多人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是因为身边缺乏这样的人。很多人巴不得看你摔倒,给你设置阻碍,阻止你成功。这让那些能看到你潜力并给你机会的人变得尤其难能可贵,也是人生中最值得感激的人。

如果你一生遇到一个、两个这样心胸宽广、有爱心的人,就是很幸运了。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充满欢笑及泪水的家庭故事,而且相当励志,适合年轻人,也会让更多人了解海外移民的经历。而且它是真人真事改编,具有代表性,还是十分推荐的

《光盲青春》影评(四):《BlindedByLight》:一部充满欢笑及泪水的移民家庭故事

补一个评价,一周多前看的,当时观看感受与《Farewell》很像,有很多关于家庭不同代人之间代沟、文化隔阂的笑话,但同时又被亲情及人份认同、寻找自我的故事所深深打动。不同的是。本片侧重点是主人公在海外长大被当地人排斥、被父母束缚,在迷失中企图寻找自我的故事,会让很多在海外长大的移民后代有深深的共鸣。

主人公在一个英国的巴基斯坦移民家庭长大,虽然他很希望与其他朋友一样生活,但家人却时刻提醒他:“你永远也无法成为真正的英国人。”他与家人一样常常受到排挤和歧视,并习惯于此,常常要忍气吞声,低调作人。与此同时,父亲非常传统,依然按照巴基斯坦文化习惯去教育他,不让他与其他朋友一样自由生活,而是强迫他背负家庭的压力。绝望时,他在BruceSpringsteen的歌曲中找到了共鸣,并也因此受到鼓舞,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影片并非BruceSpringsteen的音乐传记片,也没有很多演唱段落,但BruceSpringsteen的歌曲却贯穿始终,主要是从台词上映射主人公的挣扎和内心矛盾,并作为一个明灯指引他前行。可以说,它讲述了BruceSpringsteen音乐的影响力,从侧面来讲也算是对这位老牌歌手的致敬。

但真正打动人的似乎不是BruceSpringsteen的音乐,而是男主人公的经历,特别是与父亲的关系。片中父子选角都很成功,准确展示出了很多第一代、第二代移民之间的代沟和文化冲突。这在不同族裔的移民家庭里都存在。第一代移民往往从零开始奋斗,吃了很多苦,因此渴望儿女可以找一份稳定又受到尊敬的工作,而不是像他们那样做社会底层,永远无法融入主流。而二代移民在欧美国家出生,想法已与来自原本国家的父母大不同,连生活习惯都很不一样。

英国的巴基斯坦移民大部分都是以开出租车为生,片中的父亲自然不希望儿子也如此。然而儿子的理想是成为作家,听起来也很不切实际,于是遭到父亲强烈反对。本片的故事换到任何一个亚裔家庭其实都试用。故事的背景也发生在英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很多人丢了工作,让这个家庭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有趣的是,虽然故事背景是80年代,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比如一部分白人排斥少数族裔,排斥移民,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接纳外来者,支持少数族裔权益,双方的斗争十分激烈,在如今也依然如此。比如男主人公交了英国白人女孩作女友,后者的父母接见他时,几乎把他当作“恐怖分子”看待,但其他他是一个个性温和又友善单纯的年轻人。这种固有的偏见在很多人心中都难以消除。

男主人公在片尾对父亲和家人的一番感悟一定会让很多同样有着身份迷失、有着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年轻人深深认同。

男主角ViveikKalra十分可爱有亲和力,HayleyAtwell出演鼓励他追求理想的老师。这个角色我很喜欢,也是常常生活中最让我敬佩的一类人。很多人在追求梦想的路上都需要这样能给于鼓励、支持及机会的导师或领导。然而,往往很多人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是因为身边缺乏这样的人。很多人巴不得看你摔倒,给你设置阻碍,阻止你成功。这让那些能看到你潜力并给你机会的人变得尤其难能可贵,也是人生中最值得感激的人。

如果你一生遇到一个、两个这样心胸宽广、有爱心的人,就是很幸运了。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充满欢笑及泪水的家庭故事,而且相当励志,适合年轻人,也会让更多人了解海外移民的经历。而且它是真人真事改编,具有代表性,还是十分推荐的

《光盲青春》影评(五):当前方是炫目之光,而后方是老旧的爹娘

1987年的英国一个叫Luton的小镇上,16岁的少年Javed很苦恼。他的父母是巴基斯坦移民,威严刻板的父亲在工厂工作,瘦弱的母亲靠替给人家缝缝补补赚点零钱,他还有一个待出嫁的姐姐和一个还在上学的妹妹。父亲是绝对的一家之主,母亲赚来的钱都要交给父亲,父亲再来支配每个人的零花。在八十年代末的英国小镇上,一家人在贫穷的生活条件下固守着自己的文化和尊严,与周围靓丽的白人世界格格不入,也遭到了周围白人严重的歧视。Javed不想要这样的生活,他写诗,写歌词,喜欢西方音乐,而这些都是不被他那传统的家庭所接受的。他的父亲希望他听传统宝莱坞音乐,做医生,做律师,做金融,而他对那些却不感兴趣。

直到有一天,他第一次听到了BruceSpringstein的歌,如雷击搬震撼。Bruce的摇滚唱着工厂工作的苦闷,唱着小镇青年的苦闷,“我在这里一事无成,我要离开这个让人窒息的地方”。他在下雨的夜里走出家门,在雨中奔跑,跳跃,听着Bruce的歌。Bruce唱出了他的苦闷,他的不甘,和他内心的叛逆。他找到了偶像,找到了奋斗的目标。他学着Bruce的样子打扮,找了一个白人女朋友,他自由了。

可这个时候,他的父亲下岗了,固执的父亲每天坚持穿着西装去看招聘启事,每天又失望而归。母亲加大了工作量,显得更加瘦弱憔悴。在贫困中挣扎的家庭考虑的是温饱,是姐姐的婚事,他眼看着距离梦想越来越远。他选择了梦想,他接到了一份在报社实习的工作,不赚钱但是很锻炼人。他有一封稿子发了,赚了一点小钱,他用这个钱买了BruceSpringsteen的演唱会的票。

买票的那天,正是姐姐的婚礼,因为要抢票,新郎来家里接亲的时候,他偷偷溜出来,让妹妹打掩护,计划买到票之后到新郎家里汇合。讽刺的是本来以为需要抢票的演唱会,买票的人寥寥无几。而本来开开心心的婚礼,路上遇到了白人反对移民的示威游行,一场喜事变成令人恐惧的闹剧,在大街上,平时威严的父亲被人推倒在地,婚礼上才穿的华丽的袍子也在推搡中被撕烂,坐在地上脸上还有血污的父亲看起来滑稽又可怜。而他在街的对面,看着亲人们在暴徒的冲击下溃退流泪,呆住了。

回到家之后果然迎来了暴风雨,父亲撕碎了他买来的演唱会门票,他愤怒地喊着:“那是我拿自己钱买的!”父亲的暴怒,母亲的哭泣,他一怒之下离家出走。走了之后他继续学习,学校里欣赏他的语文老师帮他报名了作文竞赛,他的作文被发表了,他得到了去美国的机会,他开心地和好友去了美国,来到了偶像Bruce的故乡,在各个街角Bruce去过的地方留念。在家里,渐渐老去的母亲想念他总是哭,埋怨他的父亲对他太严,父亲也只是叹息。Javed从美国回来后,在街头看见刚从招聘地方出来的神色衰败的父亲,心里很难受。

影片的最后,Javed因为作文得奖被选中在毕业典礼上讲话,Javed的女朋友偷偷把他爸妈都请来。本来Javed是要讲Bruce如何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逃离小镇,但是他临时改了稿子,讲了如果没有家庭的支持,这些都没有意义。最后皆大欢喜,回归家庭的儿子和骄傲的父母相拥而泣。

影片的视觉效果很好,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设定,各种复古的颜色和工业小镇的背景结合起来,看着很享受。音乐当然也不错,用了大量的BruceSpringsteen原声,年轻人们在歌声中奔跑跳舞释放自我。故事选材也不错,古旧的移民家庭和新潮流的冲击,向往冲出束缚,奔向自由的年轻人,让我非常有共鸣。可惜三观不正,令人愤慨。

当瘦弱的母亲熬夜做针线只为多赚那几块钱,你却拿着几十几百块去看所谓的“偶像”。当姐姐结婚,一家人齐心协力的重大时刻,你却跑掉去买票。当家人被强者侮辱欺凌,当他们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还在自己小资的世界里笑容满面。如果我是他的姐姐或者父母,我大概永远都不会原谅他。是的,原生家庭确实烂,但是他从原生家庭那里,只有索取压榨,没有回报。有能力回报的时候,他也以一句“钱是我赚的”为由,理直气壮地拒绝了。为什么他的家人盼着他回去,并以他为骄傲呢,因为他们的爱更加的深沉,更加的无私。可惜hewasblindedbythelight,他在偶像的光芒前,盲了眼睛,看不见家人了。可惜原型就是编剧本人,编剧当然不会在影片中大肆批判自己,可能他如今也没有意识到年少自己是多么的愚蠢和自私。影片着重讲述的还是他如何冲出小镇青年的束缚的,上网搜剧照也都是他和朋友们快乐奔跑跳舞的照片,很难找到他父母艰难地维系生活的照片。最最讽刺的是,那个他崇拜的BruceSpringsteen一天也没有在工厂工作过,也从来没有离开他出生的地方。这个缺陷,整体拉低了电影的格调。

影片最让我有共鸣的是生活在这样刻板的家庭里的压抑,和这样压抑的家庭里仍然无私的爱。看着他父亲一遍遍地去看招聘信息,一遍遍失望而归的时候我哭了。看着他母亲瘦成人干,点灯熬油额时候我哭了。因为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母亲。

虽然我没有生在一个移民家庭,但家里的文化和外界的文化冲击比起Javed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的父母都是老派的大学生,清贫的公务员。从小我从来没有过零花钱,追星是愚蠢的,恋爱是可耻的,流行音乐是没用的,电视剧是浪费时间的。当《还珠格格》刚开始火的时候,我只能从小朋友们的讨论中拼凑出剧情,很多时候都插不上话,但还是顽强地和小朋友们一起演小燕子演紫薇,还要假装我也看过。小学的时候班里的富家小姐借了我一本《薰衣草》,就是许绍洋的那版。我在家偷偷看的时候被我爸发现,我爸直接就把书撕了,说我看这种恋爱的书不学好,借我书的那个女孩早熟更不学好。他们可能不会说婊子这个词,但是今天的我清楚地回忆起他们的语气就是荡妇羞辱。我那时羞愧难当,第二天上学还要窘迫地和那个姑娘说我把书弄丢了,好在那富家小姐大度,什么也没说,也不知道自己的名誉从此在我爸妈那里就是不正经的代名词。我妈发现了我日记里写的男孩子,我低着头战战兢兢地站在她前面,她用手翻着我的日记,似笑非笑地说:“看不出来你心理还挺复杂的啊。”然后直接把日记摔在我脚下。现在想起来,她可怕得近乎变态。

但是慢慢地,我逐渐意识到我没有什么可羞愧的,我喜欢的东西喜欢的人,他们都那么美好,凭什么要被压抑。初中的时候我借了同桌的CD机,晚上睡觉在被子里偷偷听孙燕姿,听飞儿乐队。白天在同学那里借来《萌芽》,《当代歌坛》,《今古传奇》。高中的时候谈恋爱,偷偷发短信,攒下钱来给男朋友买小礼物。然后又是一次日记被撕,手机被没收,男朋友送我的衣服也直接被我爸拿剪子剪坏。但这一次我没有战战兢兢,在父母发疯的时候我也发疯了,我拿起家里一副画连着玻璃画框啪的一声砸在地上,摔得粉碎。他们俩个都有些呆住,因为我一直是那个被压迫而唯唯诺诺的女儿,作出这样的举动让他们有些猝不及防。我之后继续我行我素,与我男朋友甜甜蜜蜜。只是有一次我妈事后淡淡地说起,那幅画可惜了。我有一瞬间的心疼,但然后心就再硬了起来,没有那幅画,我说不定早就被折磨疯了。那些爸妈反对的东西和人组成了我多么美好的年少岁月,如果我的青春里没有这些,那该是多么无趣的青春,我情愿没有活过。

这样的爸妈却是深深爱着我的,当我妈挣着一个月七百块钱的公务员工资还有房贷的时候,让我每周上一次一百块钱的古筝课,就因为我喜欢。我爸爸总是费劲心力地给我做好吃的,让我住校带着,各种最好的水果牛奶糖炒栗子。再后来两个人倾尽全力送我出国读书,让我实现梦想,再后来攒下一点钱就寄给我让我还房贷。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渐渐地老了,不再跟我争吵,不再干涉我的生活,甚至开始问起我的意见。妈妈腿脚不再灵活,爸爸重病的时候每天躺在床上看手机里我的相片。看着影片里的父亲独自一个人走在大街上,没有工作,神色焦急,但还坚持穿着旧西服想要保持体面,我哭得不能自已。

曾经记忆里那么强大令人恐惧令人压抑的父辈,其实那么渺小脆弱,其实也曾在这残酷的世界中挣扎。而他们用这样渺小脆弱的身躯给我们撑起一方小小的天空,给我们温暖和食物,让我们在必须要独自面对生活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成长,然后在我们长大后再慢慢缩小退去,仿佛完成了他们的使命。而我们,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被光芒闪耀了眼睛,可能并没有看到,黑暗中他们慢慢微笑消失的身影。等到光芒散去,他们可能完全不是我们记忆里的模样,甚至可能已经不在了,而那时的我们,将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