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qg13.com - 感叹那一抹的情感美文】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那时风华》经典观后感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那时风华》是一部由李三林执导,程琤/蔡玉洁/梁笑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时风华》观后感(一):题材好剧情雷
以塞罕坝植树造林的题材是好的但剧本剧情真的不敢恭维艺术表现形式过于舞台戏剧化导演个人的浪漫主义色彩较重经不起细节考究和前后逻辑的连贯性还要强硬加入国际化元素就加重了商业化的味道在表现各别片段时有意煽情,就略显多余了看完觉得还不错的是那首马头琴演奏的插曲想要穿插在革命友谊中的爱情其实可以表现得质朴真实一些如贾樟柯冯小刚的这类电影
《那时风华》观后感(二):《那时风华》:他们虽然一生平凡但没有人可以说他们平凡
塞罕坝人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改编自三代塞罕坝人造林、护林、营林的感人事迹,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那时风华》聚焦塞罕坝精神,从一代年轻知识分子和苏联为代表的林业人为主角,剖析那个时代里人们的生活变化和生活梦想,从而反映出时代的变化。作为传递正能量风格的电影,《那时风华》并非采用了主旋律电影的套路,而是从年轻的视角,把那个时代的青春和懵懂的爱情进行了描绘,以情感为核心,以小见大,展现整个时代的风貌。
“风沙吹老了岁月,吹不动我的青春。”之所以会对《那时风华》有这样的描述,是因为虽然主题是传扬塞罕坝精神,但故事的主角却是一群青年男女,透过他们的生活,深入他们的工作,从他们身上点点滴滴的刻画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人物有血有肉的样子。一群年富力强的人,因为工作走在了一起,也因为命运的安排,从相识走到了相爱。片中女主角唐学燕,性格风风火火,有文化又善良,爱上了踏实勤劳又有才华的技术员苏铁,美女才女喜欢沉稳内敛的男子,在那个时代似乎是一套不成文的公式一样,不像现在的年轻女孩都喜欢颜值高的小哥哥小奶狗,时代不同使然,片中的很多情节都真实的再现了时代感,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个时代的审美与当下有什么不同,相信更多60后的父母和70后的中年人看了这样的电影会更加有感触。
那个时代的感情外在表现是内敛的。但说回来,又有哪个年代的感情是一帆风顺的呢。即便是内敛的感情,内心里也会经过无数的撕扯和热烈的纠葛。片中几对青年男女之间的感情,无一不是煎熬的,无一不是经过了检验的。一个在那个时代里将要被批斗的人,谁人不是敬而远之,然而爱情的力量让唐学燕义无反顾,求婚场景成为整部片子中最令人动容的一个高潮,反思当下的年轻人,大多数人还能保持这种对爱情的执着么?树倒猢狲散、或者见一个爱一个的状态是再常见不过了。羡慕片中爱情的忠贞和执着,也因此觉得这部电影其实也适合80后90后甚至刚刚长大的00后观看,时代的确在进步在改变,但总有些真挚的情感值得被铭记、被学习。
以唐学燕为首的年轻人们,最后都拥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境遇,他们或坚守着自己应该坚守的,或者替别人坚守着某样东西,结局令人感动,更令人敬佩。当荒野沙漠变成了绿水青山,没有人可以说这群年轻人是平凡的,虽然他们真的一生都在遵循着平凡。
《那时风华》观后感(三):谁说青春不留痕,他们的青春印记茁壮成林
塞罕坝,如今的塞上明珠,植被茂密,风光旖旎,但是在许多年以前,这里曾是一片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究竟,塞罕坝是如何从荒漠变成森林的呢?电影《那时风华》就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有关塞罕坝的可歌可泣的往事,那是几代人的青春在闪光,那是几代人的热血在澎湃,那里更是寄托了几代人的嘱托与梦想……塞罕坝,一个注定要牢刻在国人内心深处的地方。
《那时风华》由著名导演李三林执导,田运章担任总编剧,青年演员程琤、刘思博、肖雨雨领衔主演,实力派演员刘之冰、刘佳、王姬等友情出演,可谓是阵容齐整。同时,在制作层面,《那时风华》也不遗余力,不仅为我们呈现了塞罕坝沧海桑田般的巨变,而且也将镜头投射向了现代的非洲。众所周知,如今幅员辽阔的大非洲,同样是一片待开垦之地,我们优秀的中华儿女,在那里奋斗、建设,与残酷的自然环境抗衡,正是塞罕坝精神的延续。而《那时风华》故事,也正是由几位年轻人的非洲之行,通过记忆关联起曾经的塞罕坝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意志的继承,这正是影片《那时风华》的宝贵精神内核。
莽荒大地的环境是艰苦的,开拓者的脚步是艰辛的,当我们跟随镜头的视角,再一次投射到初入塞罕坝的热血儿女们,包括郑百团、唐学燕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和以苏铁为代表的林业工人们,那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死相搏。这些年轻的创业者们,带着豪情与毅力,将树苗一棵又一棵的培植于这片热土,也将他们的爱情和友谊,一滴又一滴的挥洒于这片天地,《那时风华》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大建设年代虽然跌宕起伏,但却相当朴素的爱情观、生命观。无论是植被,还是情感,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出了璀璨之花,那种极强的生命力,让我们惊艳,让我们感动。
从“林一代”的建设,到“林二代”的守护,再到“林三代”远渡重洋、为国奉献,五十年的时间跨度,几千公里的关山飞度,让我们感受最深刻的,莫过于中华儿女们始终饱满的奋斗热情、奉献精神,而这些建设者们所战斗过的土地上,留下的森林植被,留下的道路桥梁,都是他们青春的印痕。谁说青春岁月匆匆过?那些无声无息的劳动硕果,都是他们给这个时代、这个世界所留下的最有价值的纪念,并不断地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前仆后继、继往开来,迈向更美好的明天,这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风华”。
《那时风华》的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影片的故事相当写实,因为在历史之上,真实的“塞罕坝”开发史,正是如此:1962年,为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林业部建立了塞罕坝机械林场。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林场原有242名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了369人的创业队伍,正是这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拓荒先锋,拉开了塞罕坝林场建设的大幕。年轻的建设者们,怀揣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伟大理想来到塞罕坝、建设塞罕坝,这才是真正的“敢教日月换新天”,抚今忆昔,那些青春的奉献,劳动的坚毅,奋斗的火花,始终让我们感动不已。
我们常说:“植树造林,功在当今,利在后世”,如今,经过了三代人持续建设和培育的塞罕坝,从当年的一颗松,到如今的112万亩林海,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敢于担当,忠于使命的造林者。饮水需思源,正是有了塞罕坝这片林场,才没有让北方的沙漠不断南迁,才可以拥有这么大一片宝贵的绿色资源。这些建设者们的艰苦奋战,我们毕生难忘,而他们留给国家留给时代的宝贵自然遗产,将泽被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国人,这不仅仅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更是“子子孙孙无穷尽矣”的生命之力的福祉。感谢《那时风华》的所有主创,让我们重返塞罕坝,再次投身到祖国建设的大潮中,感受这份久违而隽永的激情。
《那时风华》观后感(四):《那时风华》双线叙事勾勒群像,塞罕坝三代记忆怒赞青春
青春的样子,有无限种可能。《那时风华》带给观众的,比普通人的青春更荒芜贫瘠更粗粝残酷,也更激荡人心振奋精神。影片将无数心怀热血的人扔到黄沙飞溅寸草不生的塞罕坝,让他们将荒漠变为绿洲。这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也是一段在血与火中锻造的青春往事。
《那时风华》讲述的故事,要上溯到上世纪60年代,一群怀抱热血梦想的年轻人,在当时还是不毛之地的塞罕坝,喊出了“沙漠造绿洲,保卫北京城”的誓言,以三代塞罕坝人造林、护林、营林的感人事迹,为观众带来风沙扑面与绿意盎然的历史记忆。
因而影片的味道,既有风沙的窒息质感并最终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中一舒胸襟,但让人感动的,是故事连同被塞罕坝风沙所磨炼出的那份粗粝,与无悔青春的那份无限畅想进行了搅拌,成为影片的基调——前调明媚,中调凛冽,尾调欣悦。
但影片又不仅仅讲述青春故事,也绝无为了煽情而煽情,影片的讲述也讲究技法,第三代人在非洲的历险境况与上两代人的历史追忆双线并行,让两个时空进行情感上的交织,去再现当年塞罕坝机械林场中的青春芳华,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群像,使其不仅仅只是一曲现实主义的壮歌,而最终令人感悟震撼心灵的狂热与勇于奉献的伟大……
是的,影片中很多人的狂热,或者说对事业的热爱,超越了大家的想象,如果说为冒着生命危险被蛇咬,并最终选择留在非洲的荒漠之中是因为出于对女孩的爱情,那么,那些在上世纪60年代中,不顾个人安危宠辱,不计名利回报,在暴雨骤雪中坚持不肯下坝的青年们,则是用生命承担使命,并最终创造出了“塞罕坝”精神。
影片中关于生死与坚持,最终做出自己的诠释,而且现代戏份和回忆历史中都有有关生死的戏份进行呼应,全览不同境况以及生死危机中,大家做出的选择,从而感受选择之不易,令人深刻反思——现代境况下,一场是非洲武装人员对环保人员的抢劫,一场是赤手抓毒蛇救同伴,而在关于历史的讲述中,一场是涉及那场浩大运动的,一场则是为了救人和狼群进行殊死搏斗的,两场戏,一场是同类的互相伤害,一场是来自动物的袭击,都事关生死,但又泾渭分明。
影片主创阵容强大,由著名导演李三林执导,田运章担任总编剧,青年演员程琤、刘思博和肖雨雨领衔主演,刘之冰、刘佳、王姬、赵晓明、苏丽等友情出演。群像的鲜活表现,让故事追随人物,被印刻在不朽的青春画卷中,而怒赞青春,则在心中筑起一座望火楼,以它为视角,守望着塞罕坝发生的青春故事。
荒芜之地可以变为森林,而淡忘的记忆,也终将在影片的火热中,绽放花火。
《那时风华》观后感(五):揭开一段尘封的记忆,还原一场无悔的人生
在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处,有一个叫塞罕坝的地方。半个世纪以前,这里是一片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经过半个世纪的恢复和治理,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之下,当下的塞罕坝已经完成了华丽的转身,成为层峦尽染、姹紫嫣红的林海。影片《那时风华》就将镜头对准了这片土地,透过几代建设者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刻画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决与博弈,用有血有肉的真实案例,再现了为人称道的“塞罕坝精神”。
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采用独特的女性视角来展开故事,透过她们的工作、生活和爱情来推动剧情。时间回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女学生们响应国家的号召,踏上了塞罕坝的土地,主动深入到林场工作一线,用她们单薄的身躯、勤劳的双手、无畏的精神、乐观的性格,在塞罕坝的土地上培植绿色,用血肉之躯抗争着大自然遗留的难题。而她们的执着与坚守、隐忍与奉献,也在激励和鼓舞着一代代的建设者们,前赴后继、无怨无悔,投身到塞罕坝的建设之中。
林场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尤其是在塞罕坝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风餐露宿、缺衣少食都成了家常便饭,建设者们风里来、雨里去,就着雨雪吃着干粮,住宿条件更是十分简陋,四面透风的房屋,下雨天就成了水帘洞,脸盆成了必备的挡雨雨具,墙面塌陷更是见怪不怪。除此之外,她们还要与残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无处不在的野兽、悄然而至的暴风雪,都成为潜在的致命危机,稍有不慎就会命丧于此。艰难的现状、残酷的现实,令所有人都身心俱疲,考验她们决心和信心的同时,也在考验她们的勇气和胆量。
影片的故事穿插在两个不同的时空之中,一个是当下的时空,年轻一代穿梭于世界各地,从戈壁滩到荒原,冒着生命危险,为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做着不懈努力,而激励他们的正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塞罕坝精神”;另一个是过去的时空,老一代建设者在塞罕坝的土地上顽强拼搏,用生命谱写了一首建设者之歌。两个不同的时空,既相互关联又紧密联系更互为补充,从而将一代代建设者的故事呈现在大银幕上,不光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更是能够带领观众走进建设者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进而了解她们坚强勇敢背后的苦辣酸甜。
试想一下,把一望无际、人迹罕至的荒原,改造成为水草丰茂、绿树成荫的天然氧吧,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何况还要面对陌生的环境、寒冷的气候、以及恶劣的自然条件,对建设者而言无异于一次心理与生理的双重考验,年轻的建设者迎难而上,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躬下身去扎根于这片土地,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生命与汗水,浇灌着这片不毛之地,改变着自己的同时也改变着塞罕坝的命运。
《那时风华》采用丰满细腻的笔触和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带领观众重回半个世纪以前,跟随建设者的脚步,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重现那段可歌可泣的时光。透过一段尘封的记忆,以小见大重现历史,还原一场无悔的人生,用生命化作火把照亮前方。《那时风华》以小处着眼大处着手,那一片片来之不易的绿色,就是建设者们最挺拔的身影和最勇敢的证明。
《那时风华》观后感(六):《那时风华》可盐可甜可点燃,快来嗑一嗑这60年代热血的温柔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风华,新一代在互联网的世界里自由驰骋,上一代在游戏机卡带和传呼机的伴随中长大,还有一代人的记忆里是柏油和青草混杂的味道,李三林导演的新电影《那时风华》里面的青春显然离现在更遥远一些,那是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六零年代,故事的主人公们怀着一腔热血,从城市奔赴到乡村、戈壁、草原或边陲,用青春谱写出一段激情燃烧的时代画卷。
那是这片土地有记忆以来最艰难的时期,温饱还没有解决,物质非常匮乏,特别是在一些刚刚着手发展的地区,条件更是难以想象的艰苦。正如电影里面演的那样,当唐学燕、李建设等六个姐妹来到河北塞罕坝,一片荒芜的土地上风沙四起,林业工人们住着木板房,冷天雪地,缺水少柴,吃着煮土豆,炼乳和奶糖都是稀缺资源,血糖低了要晕倒也只舍得咬一小口,虽然有一排崭新的拖拉机,与狂风呼啸的大自然比起来,力量还是非常微小。
在这样的环境下,花朵一样娇嫩的姑娘是怎样坚持下去,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奇迹,把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密林呢?影片并没有像以往的同类型影片那样,把重心放在制造视觉奇观上,用太多的笔墨去描写造林的过程,而是通过三代人的经历,围绕一场感动天地的爱情,形成强烈的戏剧冲击力,让观众不由自主的投入其中,接受一场心灵的洗礼。
以爱情作为核心元素来表现塞罕坝精神,《那时风华》为类型片做出了正确且成功的改造,试想在当年那一群青春男女的精神世界里,工作和情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只有把爱情和理想都演好了,才能真正刻画出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女主角唐学燕的偶像是曾登上《人民画报》的下乡知青邢燕子,情理之中的爱上了勤劳低调又会拉马头琴的技术员苏铁,李建设和舒亚,苏铁和郑百团,同时喜欢上风风火火的唐学燕,也符合年代的审美和爱情观。
唐学燕和苏铁、郑百团、李建设、罗舒亚,几个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不可谓不离奇,但其中所有的曲折和离奇,都是符合时代车轮轨迹的,比如说唐学燕在苏铁被批斗前当众求婚,郑百团和舒亚在雨夜中的相濡以沫,暴风雪中的悲情一舞,唐学燕毅然牺牲自己的人生,养育队友留下的孩子,这些情节或唯美浪漫,或催人泪下,用现在的话说是可盐可甜,另有点燃的热血柔情,堪称是一场60年代独有特产的爱情。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唐学燕、郑百团和燕子突击队的队员们在塞罕坝上坚守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终把荒野变成了青山,终于守过了风暴,迎来了艳阳,这样令人振奋的故事,也印证了这一代人的平凡与不朽,他们的故事虽然已经非常遥远了,但是他们的生命永远存在,激励着后人的继续奋斗。
影片巧妙的通过唐学燕的孙女来回述这一段塞罕坝往事,除了使观众更容易的进入故事,同时也体现了这种精神的传承,无论时代怎样转变,中国人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奉献与牺牲精神,对家国的大爱,是始终不会改变的。现在,我们喜悦的看到,当年的燕子突击队的后人们现在不仅把家园建设的更加美丽富饶,也把这种精神带到了非洲,把爱与希望的种子撒播到了全世界。
《那时风华》观后感(七):战天斗地!时代虽有痛,但爱过,燃烧过,就够了
从《芳华》到《那时风华》,知青题材虽然有共通性,但由于导演不同、编剧不同,在视听风格上也就呈现截然不同的特征。前者是回味无穷的那段岁月,后者是热血沸腾的无悔青春。
在今天上映的电影《那时风华》以口述旁白为叙述线索的方式,讲述了:“上个世纪60年代初,年轻的知青们响应毛主席号召从城市奔向农村,用旺盛的青春热情战天斗地,经历了无法想象的恶劣环境,把沙漠终于变成了绿洲。”这段知青岁月有他们的激情壮志,也有热血动人的爱情故事。
电影从一开始就展现了原生态的知青生活,埋下了“特殊”历史记忆的故事线。林场的知青在新环境中不断的自我进行调整,尽管劳作很辛苦,但有浪漫青春。休息之余,有人喜欢拉马头琴,有人擅长画画;有人性格开朗,有人腼腆,有人直爽,有人奔放,开镜铺陈出一种清新唯美的乡村图景,让人心情愉悦。这样的美化设计不是为了消除时代的伤痕,而是为了激活大家了解那段同吃、同睡、同劳动,共荣辱的知青岁月,进而让年轻观众感受这个岁月的群体经历。
《那时风华》以四个不同青年传递了三段不同的爱情观,其中唐学燕和苏铁是知青群体里最充满奋斗精神的一对,也是最坎坷的CP。他们身上不仅有小情小爱,也有大义大爱。最让人感动的是唐学燕向苏铁求婚那段情节,他陷在危难时,人生充满沮丧,她手捧着一双绿胶鞋,霸气宣布:我们要在一起,要结婚。唐学燕身上纯洁的天性成功突围了被批斗的压抑气氛。她与李建设的自私爱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为了争取爱情可以奋不顾身,后者为了争取爱情可以不择手段,自此每个人的命运都有了裂痕,单纯的爱情慢慢的放在了大潮流的胁裹下。
可以说,这个时代的爱情是一种情怀,也具有着集体意识的社会性。历史的某个十年,爱情的表达成为禁区,而今随着时代审美的进步,我们已经可以随意聊爱情。片中,舒亚和郑百团的爱情虽不像唐学燕苏铁那么坎坷,却同样深情、含蓄、真挚,充满故事性。尤其是舒亚知道郑百团的腿不能再恢复后仍坚持守护他,用绚烂的青春画出了动人的色彩。当舒亚爬上梯子拉上电线后,她突然腿上出血难产了,风雪中的她能否坚持到最后?你猜!
看着舒亚跳舞那段,我想起了享誉全世界的女生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前看到的舒亚是一个低血糖并时不时靠吃糖缓解不适的无害女青年,而她在雪中跳舞那段梦似真的,或许这才是她心中真正的灵魂。至于她究竟会不会跳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颗心曾经织热过,燃烧过。我羡慕这代年轻人,羡慕她们为理想的魄力、为爱情的勇气,这是历史最特殊的一个时期,也是最具有青春烙印的年轻人。这对CP演绎了爱情可以战胜一切的伟大力量,在这个初雪纷扬的10世纪最后一个冬天,投下了青春的纯爱炸弹。
除了这一代人的爱情以外,电影还以两个时空的并行穿插了三代人的爱恨情仇和林杨数十年的家族情缘。电影主题并没有因为爱情的磨难而显得悲悯,反而让人看完心中满满都是正能量。现场有看完的观众说:“很久没看见过像他们这样的爱情了,无怨无悔。它也有梦,也有痛,但它不拘泥于人的丧失感,而是让人产生一种勇敢迈向未来的再生力。”《那时风华》不是一个典型的青春爱情故事片,它的人生梦想和爱情力量反映了时代的风貌,它重塑了一个接近新时代审美的知青爱情故事,在表达富有深意过去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了什么叫真正无悔的热血青春!
《那时风华》观后感(八):从心出发!寻找和致敬那被人怀念的青春传奇
生活不仅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部电影大概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了,什么叫做《那时风华》!远方,其实就是“心”的地方,无疑是更符合信达雅的标准。正所谓“一路风雨前程磨砺意志,半载苦乐同享铸就辉煌”,以这部电影,去寻找和致敬那被人怀念的青春传奇
《那时风华》的故事很简单,就是讲述塞罕坝人造林、护林、营林的故事,但该片并不是高举高打的传记类作品,而是将这个题材通过青春的视角呈现出来,这是本片的基础核心,就是本文开篇那句被用到烂俗的短句,道理我们都懂,打算切合实际,那就难了。
电影的主演都是新人,且视角年轻化,能看出该片有这一点的科普性质,深入这个我们不太了解的行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普及了塞罕坝精神。电影分为两条线索,从当代视角入手,先展示塞罕坝的成就,再以倒叙的方式去呈现两代、三代塞罕坝人造林、护林、营林故事。
而回忆中的往事才是本片最为动人的地方,该片详尽的笔墨的渲染唐学燕、李建设等六个姐妹主动请缨,放弃高考,怀着壮志雄心毅然奔赴塞罕坝,一片荒芜的土地上风沙四起,冷天雪地,缺水少柴,吃着煮土豆,林业工人们住着木板房,漏风漏雨条件艰苦。与狂风呼啸的大自然比起来,六位年轻姑娘的力量还是非常微小。
在这样的故事体系下,该片通过前后对比,先呈现今日绿树成荫的成就,再突出那个年代的艰苦条件,电影中无数心怀热血的年轻人来到黄沙飞溅寸草不生的塞罕坝,让他们将荒漠变为绿洲。这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也是一段在血与火中锻造的青春往事。也突出了林业工人们坚守奉献的信念。
如何还原当时艰苦环境下的人们的信念与精神呢?光靠展示拼搏精神其实是不够的,这也是本片以青春视角展开的原因所在。显然,只有把冲动模式从那些只会喊口号的大义,下放到普罗大众的基本欲求,一部电影才会真的贴近和俘获观众。
正如本片,爱情元素的点缀,成为《那时风华》的点睛之笔。女主角唐学燕的偶像是曾登上《人民画报》的下乡知青邢燕子,情理之中的爱上了勤劳低调又会拉马头琴的技术员苏铁,李建设和舒亚,苏铁和郑百团,同时喜欢上风风火火的唐学燕,也符合年代的审美和爱情观。可以说本片的故事角度,好似一代经典名作《青春之歌》,唐学燕这个角色,好似杨沫笔下敢爱敢恨的林道静,所以说该片将伟大的信念与世俗的情爱故事巧妙地缝合在一起。类似心理机制的构建,要好过无数口号和动人事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谓之“接地气”。
这部《那时风华》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矢口史靖的《哪啊哪啊神去村》,都是知识青年下乡的故事,主题大致类似,但侧重点不同,后者追求回归自然的慢生活,本片则是在这个艰苦的环境下,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自己的理想。这种青春、励志、热血和爱情类型的电影,其实符合行业类型片的一大特质,乐衷于讲述初心,最终回归本真。看似千篇一律,实际上总有新意,回味无穷。比如矢口史靖的作品,从《五个扑水的少年》、《摇摆少女》到《快乐飞行》,都是如此。
这部《那时风华》同样如此,并没有为了励志而励志,也没有把工人们的辛苦裱装起来。影片从头至尾都围绕着主人公来进行人物塑造,生活、内心的方方面面。没有刻意的说教和拔高,当唐学燕、李建设等六个姐妹来到河北塞罕坝,为祖国的绿色事业奉献出宝贵的青春年华的时候,在青春的视角下,观众会先喜欢上主人公,继而对他们的故事——这些怀抱热血梦想的年轻人,产生由衷的憧憬。
这样的故事,通过双线对比,以回忆展开,强化那只限于特定年代才会有的魅力。这样的情感不会令人产生爆米花焦糖刺激味蕾的那种瞬间愉悦感,取而代之的是这样有着特殊记忆的一群人所能品出的历久回味。塞罕坝如今的绿水青山来之不易,是数代务林人接力写下的青春传奇。
延伸阅读
《狄更斯世界》经典观后感集
《狄更斯世界》是一部由安迪·海伊执导,卡罗琳·昆汀/彼得·弗斯/塔彭丝·米德尔顿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狄更斯世界》观后感(一):Esther的亲妈和Estella的养母是闺蜜
13集里齐聚了狄更斯/CharlesDickens笔下的众多人物:荒凉山庄/BleakHouse里怀揣神秘过去的贵妇Honoria,远大前程/GreatExpectations里的永远身披婚纱的怪妪Havisham,雾都孤儿/OliverTwist里的贼老大Fagin和他的手下们,老古玩店/TheOldCuriosityShop里善良可爱的Nell和她相依为命的爷爷,圣诞颂歌/AChristmasCarol里冷酷悭吝的高利贷Scrooge……
如果没时间啃动辄数十万字的原著,看一看狄更斯的世界/Dickensian这个内容高度浓缩、线索交织精巧且剧情符合逻辑的改编版也是不错的体验。
《狄更斯世界》观后感(二):一部不需要太多知识或许会引诱你看狄更斯作品的神改编剧
今天一边工作一边看到第十三集才被这个艰涩英剧的巨大吸引力所吸引,《远大前程》的郝香薇终于被邪恶的心机boy男主骗上了床,在前面的剧情中,读者们都知道这个男主有多坏,于是更加心疼。因为表姐的阻挠,honoria和james不得不认为自己的女儿已经死了,而他们的女儿艾斯特(希伯来语希望之星)正是《荒凉山庄》的主角之一。我在想,如果把Esther的诞生放到第一集会不会比贯穿全剧的jacobmarley的凶杀案更加的吸引人。然后竟然被自己这个现代人的想法笑出声了,这不正是狄更斯的风格吗?现代小说和各种剧恨不得一开始就把全剧最紧张的情节放在最前面,生怕别人看不下去。狄更斯则不是这样,《双城记》里那冗长的几千字描述一辆马车上山的场景估计可以吓退99%的快节奏的现代读者。然而,就像红酒之于可口可乐,可乐可以解渴,而红酒更显舒畅。狄更斯的作品就是红酒,人物背景必须先交代清楚,一开始的故事平淡无奇,婉婉道来,越挖越深,突然就笔锋犀利,人物的性格演变、发展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却又顺理成章自然流畅,动人的故事永远不在开头就让你品味,必须要用舌尖长时间浸润,刺激每一个味觉感受器,经面神经之鼓索传递给大脑才可以。
夜深了,不如来一杯狄更斯
-(゜-゜)つロ乾杯~
《狄更斯世界》观后感(三):狄更斯世界
这是BBC的一次神改编,将狄更斯笔下的小说人物汇集在一部剧之中,不失原著人物性格,又仿佛是原著人物的前传一般。英文剧名就叫Dickensian,中文剧名叫狄更斯世界,优酷的版本是叫《狄更斯小说改编》,有13集,每集大约是45min,相比于其他英剧来说算是很长的了,我觉得叫《狄更斯世界》更好些。因为优酷的剧名我差点弃了这剧(论起名的重要性,哈哈)。这部剧糅合了狄更斯《荒凉山庄》、《雾都孤儿》、《远大前程》、《圣诞颂歌》、《老古玩店》里面的人物,但是完全不用担心会因为没有看过狄更斯的小说而看不懂此剧,而且看完这个剧之后,或许你会迫不及待地去找狄更斯原著去看呢。经典名著的开头往往会有大量的铺陈叙述以便于后面整个故事的展开,然而这样的铺陈会吓退一干想要上来就有跌宕起伏情节的快节奏读者,但是只要耐心坚持读下去就会发现这绝对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这部剧也给人这种感觉。前两集各色人物一一登场,自然会占上一定的篇幅。可是到了第三集,你会发现故事越来越精彩,每个人物在一步步滑向最后似乎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结局,让看剧的人欲罢不能。故事以一起凶杀案为一条线将各色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人物串联了起来,情节环环相扣,没有一丝牵强感。一个冷酷无情的放高利贷的人被杀了,而且这个人又绝对是个恶人,于是跟他有关系的每个人都似乎有嫌疑,在探长布奇找寻凶手的过程之中展现每个人物的美丑善恶以及复杂的人性,包括探长自己也在经历纠结与考验。另一条线便是富家姐弟艾米莉亚和亚瑟。弟弟不满遗嘱的财产分配而报复姐姐,找骗子对姐姐进行骗财骗色。这剧唯一有些牵强附会的地方便是如毒蛇一般的骗子康佩森怂得太快。这一家又与一贫如洗的克罗奇一家形成了对比,克罗奇一家穷得几乎连给小儿子看病的钱都没有,可是他们却其乐融融,甚至说他们在精神上是很富足的。狄更斯以写实手法揭露人性虚伪、贪婪、卑琐、凶残,让我每次读来都心生悲凉,可是与此同时,他还是愿意带着理想和浪漫主义的态度赞美人性中的真、善、美。即使萤萤之光,那也是希望之光。剧的最后,南希在酒吧唱着歌,画面来回穿插,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物,那剪辑再棒不过了。
《狄更斯世界》观后感(四):推荐一部狄更斯改编神剧
这是一部BBC改编的神剧,为了纪念狄更斯诞辰200周年。在这样一个慵懒的冬日午后,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剧名,就叫《狄更斯小说改编》。全剧共13集,以一个凶杀案为线索,揉进了狄更斯小说中众多不同时期、性格迥异的角色。他们在此剧中一一亮相、登台,环环相扣,无一丝违和、牵强之感。宛如品酒,初始的艰涩,越往后越香醇,就连台词都让人回味无穷。一切都那么地不可思议,它更像是狄更斯小说的前传,冥冥之中人物的命运各自注定。晦暗另人窒息的灯光,潮湿带有霉味的街道,心怀鬼胎三教九流云集的酒吧⋯⋯这一切的场景,那么的熟悉,却又想不起在哪里看过读过?忆起那些年我来不及细嚼慢咽的经典细节,仿佛拨开重重迷雾,一一浮现在眼前。
依我分析,狄大师应该有着圣诞情结,他小说中好多故事情节都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可能与作者的身世有关。就像天朝,童年有着饥饿回忆的人总是忘不了过年一样,因为只有过年,才会让人觉着这个世界是有温暖的,会吃饱的。一个冷酷放高利贷商人雅克布·马利在圣诞之夜被木棍敲击所杀,在他的遗物日记本上留下了一长串追债人的名字。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杀人凶手?是那个跟他有着共同不可告人秘密的老教唆犯费金?还是他的合伙人同样冷酷无情的史高治?或者是老绅士巴伯利为了掩盖破产欠债的真相挺而走险?亦或是手下那个为了家人不惜事后篡改欠条的老好人鲍勃先生?故事就在探长布奇貌似证据确凿的推理之后又被一次次否定中慢慢地展开了,如剥茧抽丝般层层推进⋯⋯那不是《远大前程》里的郝薇香小姐吗?哦,原来她的古怪就是她用来抵御冷漠世界的外衣,她的闺蜜诞下的私生女就是《荒凉山庄》里的艾斯特,呵呵,连最后出场的被布奇探长所救交给自私愚蠢的伪善者班布尔夫妇接管的小奥利弗也是神来之笔。剧终,那个费金手下狡滑的惯偷混血小子道奇问:“你叫什么名字?”“奥利费”成了本剧最末向观众揭晓的谜底,同样,它也是向《雾都孤儿》致敬的一句台词。至此,所有大大小小人物的梗才结束,不得不说,我的智商在伟大的改编之下需要紧急充值。在此,恳请编剧收下我的膝盖。
再说说我印象最深的几段场景,一段是老实忠厚的鲍勃先生在女儿玛莎婚礼现场说的一大段台词,感人至深。那是一位可敬的父亲对女儿的承诺,作为嫌犯的他在女儿玛莎举行婚礼之前被带至警署问话,后经太太作证暂时排除嫌疑,向探长求情承诺不逃脱的前提下如约出现在婚礼现场。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段台词吧:“这只是你们二人婚姻生活的开始,接下来的日子不容易,会很艰难,也会寒冷,但有一样东西可以让你们取暖,让你们度过一切。那就是彼此,彼此紧紧依偎……不久之后你们也会有自己的小家伙,或许也是个小女孩。你们也会抱她在怀里,生怕不小心磕着碰着。然后有一天,她不再是你的小女孩了,她长大了,那么漂亮,把你的心也带走了,然后你要把她交给另一个人,成为世上最骄傲的父亲。你还会想,时间都去哪儿了?那么多年的时光……记住,要永远记着,那些时光,每一分每一秒,敬新娘与新郎!”另一段是费金手下为生活所逼不得已从事皮肉生意的南希姑娘最后在三瘸子酒吧唱的那首歌,歌词大意如下:“我梦想过我的青春年少,躺在草坪,仰望夕阳。我曾经记得谁对我说起过,我曾经也眼泪汹涌澎湃,但是我还是站在这里坚信,坚定不移地相信,相信你会依旧爱我,再痛苦也会过去,我也依然相信,你还是爱我如初⋯⋯”当南希甜美的嗓音伴着悠扬的旋律唱出,酒吧里的小人物都跟着轻轻吟唱,就连那个可恨又可怜的班布尔太太眼里都噙着泪水,那一刻,我想,这就是狄更斯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原因。他的笔下,无论多么渺小卑微的小人物,都有着闪光人性的一面。比如那个只有几句台词的杀人犯,承认杀了雅克布·马利只不过是在他的杀人名单上多添了一个人,却变相拯救了那个出于正当防卫误杀意图强奸犯的鲍勃太太,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我朝的王书金⋯⋯呵呵,也许现实远比小说残酷。鲍勃太太在布奇探长的成全下最终回归了她为之付出全部爱的家庭,而我朝二十岁的青春呢,就这样被毁在法治的梦里⋯⋯
扯远了,不谈也罢。还是再说说那些过目不忘的小细节吧。那个可恶的费金出狱后与可怜的南希如父女般情深的释然一抱,那个流氓打手比尔与南希的至爱一吻,谁又说在这个冰冷的世界“爱是艰难的?”在寒冷的冬日,唯有爱让我们度过一切,这是狄大师给我的启示。
《狄更斯世界》观后感(五):侦探文学与现实批判文学的糅合
英国人,现代文明的鼻祖,却如此醉心于“谋杀”这一最黑暗最令人不可原谅的罪恶,乐此不疲地将谋杀文学化、娱乐化。众所周知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谋杀案》、阿瑟·柯南·道尔的《大侦探福尔摩斯》系列以及安东尼·赫洛维兹的《神探夏洛克》系列等。
而英国侦探文学的探路者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正是英国批评现实主义大作家狄更斯艺术创作的活跃时期。自1842年成立的伦敦警视厅侦探小组,狄更斯就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密切关注他们的行踪,他在自己充任主编的伦敦周刊“HouseholdWords”中连载侦探英雄故事。
这部《狄更斯世界》选择了用一个谋杀案件的侦破过程串联起狄更斯的数件作品,可以说是对狄更斯批判文学、侦探文学贡献的致敬。但《狄更斯世界》又不仅仅指的是狄更斯作品改变、叠加;由于狄更斯作品多注重描写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底层小人物生活遭遇,因此“狄更斯世界”可以说指代了19世纪30、40年代英国伦敦中下阶层的生活图景。
彼时,英国的机器生产得到了大规模发展,但带来的结果是手工业者的破产;加之,农业歉收、粮食昂贵,低微的家庭收入难以糊口。这使得妇女和童工进入不平等的劳动关系。因此,这一时期紧张的雇佣关系成为最突出的社会矛盾。同时,街道混乱不堪、孤儿流离严重,导致霍乱疫情频发。总之雾都之下罪恶滋生、晦暗无光。
剧集《狄更斯世界》从平安夜伦敦街巷里一起谋杀案展开,头部被木棍重击致死的被害者是一家借贷商行合伙人之一,马利。侦探布奇对被害人的合伙人史高治(《圣诞颂歌》的主人公斯克掳奇)调查时获得的被害人日记和账簿。将雾都下、纵横街巷中一张张或体面、或骄傲、或虔诚、或安分的假面一一被揭开,而那些藏匿于夜色中的嫉妒、欲望、勾当、阴谋在夜色的掩盖中慢慢浮出端倪。
正如剧中侦探布奇先生所说:“债务就是犯罪的根源”。因为金钱而产生的杀意充斥着全剧:外孙女病危时还被催账的古董店老板(《古董店》)、被殴打的妓女南希或者爱着她的流氓比尔、与马利有着倒卖幼童勾当的老皮条费金(《雾都孤儿》)、负债累累面临破产的织纺商巴伯莉(《荒凉山庄》)、被克扣工资生活窘迫的商行办事员鲍勃克罗奇、与马利面临解除合作关系的史高治(《圣诞颂歌》)、盗窃白兰地时撞见马利的三破子酒馆老板韦格(《我们共同的朋友》)、还是……到底杀害马利的凶手是谁?然而看到最后,真凶远没有挖掘出的真相精彩。剧情设计的意图正是用真相揭露英国社会的冷酷现实,强烈地抨击了当时社会的分配不匀、伪善、腐败和阶级矛盾。
除了金钱与罪恶层面的构筑剧情,《狄更斯世界》用3个家庭的风波,探讨了金钱利欲下情感的纠葛与选择:在郝薇香家族遗产风波中(《远大前程》),不满只得到极少股份的弟弟亚瑟,让骗子康佩森靠近姐姐阿米莉亚,意图重新分配财产,不想引狼入室。一边是一步步陷入危机的姐姐和郝薇香家族,一边是自己失衡的欲望和康佩森的恐吓,亚瑟最终会如何选择?在巴伯莉家族债务风波中(《荒凉山庄》),妹妹霍诺丽娅与霍顿上尉的爱情,遭受了姐姐处于妒忌的阻挠、父亲牢狱之灾的打击。一边是爱情,一边是家族责任,霍诺丽娅何去何从?鲍勃一家要面临着生计危机和小蒂莫西突发的疾病(《圣诞颂歌》),但他们团结互爱、彼此支持,对待生活始终保持着赤子之心,活得远比富家公子小姐们快乐。虽然曾少年彼得与古董店少女耐儿的爱情最终因为经济问题暂停,但其背后也是底层小人物善良可贵的品质和真诚温暖的感情。
说到家庭,剧中还有一个看似游离于主旋律之外的家庭,在救济院任职的班布尔夫妇。班布尔先生好吃愚笨背后对救济院孤儿的凶恶,班布尔夫人绞尽脑汁晋升阶层和阿谀奉承,以及董事会例行公事浮于表面的考核,是为了表现当职者根本不在乎救济院孤儿的死活,仅把救济院作为自己晋升跳板的现实。特别的,在费金倒卖幼童事件中,也透露出救济院参与倒卖的情况。而末尾时,就因为多要一个饺子就被救济院赶出来的奥利弗,被小混混道金斯捡走,是否意味着他走上了《雾都孤儿》中那个奥利弗的道路,让人不安。
好在,《狄更斯世界》对狄更斯的作品都进行了温暖操作。流氓比尔对妓女南希的爱情并没有原著的残暴环节;老皮条费金、小偷道金斯相爱想杀后,依然是选择原谅啊;而南希和费金之间竟划归到了父女情;即使是互相不忿的费金和比尔最后也坐到一桌喝酒。总之,小人物的恶被解读成生活所迫。而他们的感情则是一无所有,只有彼此。唉呀,洗白了。
最后,奔跑于整部剧时间轴和空间点(三跛子酒吧、巴伯莉织品店、古董店以及各家)、传递信息的孩子,不仅是狄更斯作品中的标签形象,剧情起承转合的关键、更是复杂残酷现实中尚还单纯的存在,而串流于尔虞我诈、阴谋诡计、苟且勾当中的他们未来会如何,正如《狄更斯世界》一样未完待续……
《风云战国之列国》经典观后感集
《风云战国之列国》是一部由金铁木执导,海一天/于荣光/郑则仕主演的一部历史/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云战国之列国》观后感(一):用心之作,引人深思
这纪录片不电视剧都拍得好,王劲松的燕昭王好赞,历史的发生的借鉴能让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避免不必要的弯路,明明大争之世,霸道横行,践行王道是过于理想主义,前辈的忍辱负重,然而燕惠王的猜忌让燕国又一次陷入的衰落,一国的命运增能寄托给齐国这样的虎狼之国,大争之世,增强实力才是王道,纪录片,赞
《风云战国之列国》观后感(二):史书苍凉,道不尽忠义
影视赋予历史的意义,大概就是将悲壮铺在人们眼前,将我们拖出冰冷的史书,有幸做一个旁观者。
“想君魂魄千秋后,却悔初无二顷田。”苏秦死间,从前不过是老师划的考点,今日却终于感叹忠义传千古。
燕王哙禅位子之,从前只觉荒唐,现在却看到了他的帝王胸襟。
那年风光无限,徒留今日寥落数语。
今日有幸,得见你们千古忠义。
《风云战国之列国》观后感(三):胡编乱造,歪曲历史的所谓纪录片
看完第一集真的无语了,这种水平的纪录片也能标榜自己实景还原?连最基本的史实都不符合。都不是槽点满满,而是天雷滚滚。
历史上苏秦是受燕文侯赏识而崭露头角,而燕文侯是千金买马骨的燕昭王的太爷爷。这纪录片牛逼到把苏秦降了四辈和燕昭王来了一出生死相托的戏码,脑残程度堪比网络小说写秦始皇赐死白起。作为一部历史纪录片连最基本的史实都能歪曲。还有诸多雷点我也懒得一一分析了
我就想问问这部纪录片的主创是以何种态度在进行创作?请了一堆所谓的戏骨披了一张精心制作的皮就能胡编乱造了吗?这还能自称历史纪录片?要脸吗?
《风云战国之列国》观后感(四):疯癫的国产烂剧
群魔乱舞,状若疯癫。
走火入魔,不可名状。
当今国产,烂如污泥。
大牌云集,热搜登顶。
各大网站,竭尽全力。
微博通稿,粉丝聚集。
造势之道,必出全力。
明知惑众,心知肚明。
欺了观众,银子有的。
恰了烂钱,我会笑的。
中国观众,素来好欺。
人傻钱多,哪用尽力。
等到醒悟,钱到手里。
骂我烂片,我不理你。
如此好骗,下次继续。
台词科教片
动画纪录片
服装仙侠片
摄影影楼片
演员横店片
导演幼儿片
场景沙盘片
化妆抗日片
剧情脑残片
全剧狗屎片
《风云战国之列国》观后感(五):“燕昭王的王道思想”?
看到第一集《燕过无痕》前二十分钟。“剧情式纪录片”,有形式上的新颖之处。但也有戏剧性和纪录性两不沾的问题。比如“燕哙禅让”一段,就显得很草率,感慨太多、史料太少,观点也不过是故老之谈。在观众看来,燕哙再忧国忧民慷慨激昂,他的禅让,也就是一个“脑残的决定”而已。至于台词里“共和之花”的说法,也太想当然了。当然还有称呼的问题。太子的“姬平”这个称呼肯定是有问题的,男子“姓+名”的搭配在战国中期也许会出现,但对于公室/王室而言,称“太子平”才更稳妥。更不论“从今天起燕国就不再是姬氏的了”这种台词了。当然,王劲松、李立群两位老师一出现,感觉还是可以看一看的。——————————第45分钟,看到了那句“燕昭王的王道思想”,感觉就又是在想当然地扯淡了。燕国是否周王室召公后裔,目前尚且都是存疑的事,你拿这个“召公后裔”开场,让观众快速了解目前主流史料所记载的燕国源流,这并非不可以。但你拿这种考古上尚有争议的事来做论据,将燕国世系源流、周礼、王道和燕齐战争绑定在一起,那就是灾难级的牵强附会了。
《风云战国之列国》观后感(六):缺点非常明显
看了第一集,个人不太喜欢这种模式。
历史情景剧好处在于身临其境浅显易懂,但是对于较真的观众来说非常伤脑袋——一边看一边满心怀疑。
演绎的故事不注释史实依据就令人感觉可信度不够高。
实景拍摄中涉及的礼仪、器具、用品也需要关于还原度的解释。
“石(dan)为什么被念作石(shi)?”
“为什么连名带姓称呼?”
“史书中的对话翻译的有没有纰漏?”
“这段故事真实存在吗?出处在哪里?”
“编剧有没有进行戏剧化处理或夹杂私货?”
以上都是问题。
节目的另一看点在于专门请了大牌戏骨出演。
但事实上,有的演员演技精湛,但有的却演技尴尬,观赏乐趣其实并不高。
毕竟不是精心设计了情节的电影,被演员吸引来的观众并没有酣畅淋漓的体验。
作为历史作品和短片作品都不完美,或许节目需要重新思考一下定位。这样的“双管齐下”也许并不如进行割舍。
总而言之,对于我这样的观众来说,体验真的非常不友好。
《风云战国之列国》观后感(七):燕地多悲凉慷慨之士,果如是乎!
先看的王劲松老师在访谈里的不断吐槽:
这个纪录片还要演啊?
两天就来了八场戏,太精致了吧!
比我拍电视剧要求都严格!!
然后被勾起好奇心的我才去看的第一集,燕国燕昭王的故事。
不能剧透,只能说:
真实的历史,远比故事里的更加的波云诡谲。
所以,没有什么比带入人物后,设身处地的回看当初的历史更加的过瘾的了。
战国的故事就有一个缺点,就是太杂太乱线索繁多。
所以相比于传统的纪录片,这种以人物为脉络还原历史的方式,显然比简单的文物解析和旁白讲解更加令人感同身受,同样更加完整和详细。
燕地多悲凉慷慨之士,果如是乎!
《风云战国之列国》观后感(八):把类型里的“纪录片”去掉,也许还能抢救一下
第一集看了一多半。
“剧情式纪录片”,有形式上的新颖之处。但也有戏剧性和纪录性、代入感和厚重感都不沾的问题。比如“燕哙禅让”一段,就显得很草率,感慨太多、史料太少,观点也不过是故老之谈。
在观众看来,燕哙再忧国忧民慷慨激昂,他的禅让,也就是一个“脑残的决定”而已。至于台词里“共和之花”的说法,也太想当然了。
当然还有称呼的问题。太子的“姬平”这个称呼肯定是有问题的,男子“姓+名”的搭配在战国中期也许会出现,但对于公室/王室而言,称“太子平”才更稳妥。更不论“从今天起燕国就不再是姬氏的了”这种台词了。
当然,王劲松、李立群两位老师一出现,感觉还是可以看一看的。
——————————
45分钟,看到了那句“燕昭王的王道思想”,感觉就又是在想当然地扯淡了。燕国是否周王室召公后裔,目前尚且都是存疑的事,你开头拿这个“召公后裔”开场,让观众快速了解目前主流史料所记载的燕国源流,这并非不可以。但你拿这种考古上尚有争议的事来做论据,将燕国世系源流、周礼、王道和燕齐战争绑定在一起,那就是灾难级的牵强附会了。
——————————
再来聊聊苏秦的问题。
关于苏秦,此剧取的是马王堆《战国纵横家书》中说法。这部帛书眼下被认为可信度高于《史记·苏秦列传》,这是没问题的。
但也并没到完全可信的地步。正常纪录片如果采信了新出土史籍的说法,只要不是笃定准确,那就理应加上考辨说明的内容。但这部号称是“纪录片”的“纪录片”却一马平川地演下来,不加说明。这就太尴尬了。
另外里面演绎的燕昭王和苏秦的关系,一看就是套用了《裂变》里面秦孝公和卫鞅的关系,为了煽情,脑补太多。
《风云战国之列国》观后感(九):剧情与纪录片兼容了么
看了风云战国之列国的第一集燕过无痕,很喜欢名字。
之前一直有关注金导的作品,这次看到片子的定位是首档剧情式纪录片,但觉得导演以往的片子,也一直在采取这样的形式,不过这次的更彻底。剧情演绎基本占了80%。不知道是不是腾讯的钱给到位了,有了明星的加入,制作、特效、配乐也接近于电影级的精良。
一直对纪录片感兴趣,写的原因主要是突然想理一下剧情、纪录到底是有什么矛盾。
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但细想影像的纪录是没有绝对真实的。一定有创作者的意图,只是相对的真实下,做到了多少。
那再到历史,主观意识就更多了。记述历史人的主观,当代人的解读,再到影像呈现的设计,一定都是还原下的真实。
绝对剧情式的演绎丧失掉的是讨论的可能,但战国的历史有这样那样的争议。这个挑战应该挺大,拍摄之前应该做了多方面权衡和考究,感觉导演是挺有勇气。事件的选择、人物性格的塑造、旁白对历史的串联、解读,整体观感是妥帖的,但最明显的感觉是。。。对战国历史的不了解。。想重新读下历史,再来领悟其中的结论。
所以,对史实的尊重程度应该是定性这部历史类纪录片的标准,剧情带来的弊端应该是把争议和讨论留到了影片之外。
另外,觉得剧情演绎用来讲历史很有意思的一个点在于,剧情的核心是讲人物和事件。人物的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由环境决定。一个国家的兴亡,源于人,但是也源于地理、经济、政治。但归根结底都会回到人身上,所以导演以剧情的形式,讲人的故事,到国家的兴衰,是耐人寻味的。但篇幅的问题,跟剧情的形式,很难展开,这就产生了门槛高的弊端。对历史上没有太多了解的,我这种。。就很难全面的去理解“燕国之亡,亡与传统”这句话,全片下来记得的点也会较为模糊。
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实在是不咋滴,没法去评定影片对史实的诠释。
看这部片子是出于对金导、对剧情式纪录片这个形式的好奇。
但是单从对形式的思量、呈现的效果来看。片子无疑是用了心,并且值得用心反复去看的。
《风云战国之列国》观后感(十):别具一格独特的角度
历历数来,在我的观影生涯中,历史记录片实为不罕见,我看过诸多的历史记录片,无一不是在对当时场景的真实还原,它描述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和时刻,对当时的故事进行再次创作和推出有历史担当精神的纪录片,再现历史沧桑,传承民族精神,表达国家话语,传递中国声音,这是历史纪录片的责任和使命。
我国好的记录片一直都秉承着这个做法,和好的品格。历史记录片真实生动的还原历史上著名事件当时的场景,和处在特定环境下围观者和当事人的心境,我们生在现代,如何与古代进行沟通,还是要借助这些记录片。
在《风云战国之列国》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荆轲刺秦这一历史事件,在我们的爱国培养中,这个故事被诵读了千遍万遍,小到九年制义务教育读本,大到典藏版历史书籍证明,无一都在讲解那个惊险的场景,无一不是彰显着当时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在我们的认知中,要完全的阐释清楚一件事,我们就要用过多的笔墨,尽力的描述它,所以很多记录片导演选择用大场景强化当时混乱的场面,让我们直面它,更加客观公正。而金铁木导演却别具一格,他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构思,《风云战国之列国》虽然也是在讲荆轲刺秦,但是却没有直击刺秦片段,也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描写,也没有用老戏骨全面刻画。他选择侧面描写,他用更多的笔墨描绘了之前不曾被人被琢磨过的太子丹和燕王喜父子,这是一个崭新的角度,这种手法开启了人们的另一个视角,揭露这段著名历史背后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映当时。
这样写来,其实是从侧面更有理有据的还原,毕竟旁观者的角度永远都是清晰明了的。而他另起篇章所描述的燕国三对父子之间的不和,在当时确实是有深远的影响,对很多时间都起了推动的作用,这些情绪直至今日,在当今社会,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时代,仍是屡见不鲜,随处可见,历史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金铁木导演突出燕国三对父子之间的不和,是在与现实社会相呼应,时代在轮回,历史的车轮滚滚,有些迹象更是可以追寻,我们生而为人,一家之亲,一国之大,没有家就没有国,不和可以亡家也可以覆国啊!
《古窑迷踪》经典观后感集
《古窑迷踪》是一部由袁杰执导,郭雪芙/罗彬/刘永奇主演的一部惊悚/恐怖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窑迷踪》观后感(一):一场说走就走的惊悚旅行,一次奋不顾身的生死爱情
一直觉得,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空的房间,你不住,别人就会来住,人若不住,就会有别的东西来住,若真的没有生物居住,便会被情绪和欲望所填满。所以,一个房间,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房间的历史,就能拍摄一部电影。惊悚片《古窑迷踪》中的古窑,更是如此,掩映在漫山腰的密林中的破旧窑洞,虽然人迹罕至,却并不会缺少生机与死气,影片将故事设置于此,又引来以美女小说家张小妍为首的采风旅行团,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太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
在《古窑迷踪》中饰演美女小说家张小妍的,是被称为宝岛宅男女神郭雪芙,她清纯的气质,又不乏邪魅的演技,将这样一个看似谨小慎微,实则又相当泼辣果敢的现代都市女生,诠释得非常到位。而陪着小妍出发找寻写作灵感的这帮小伙伴,也确实各个可圈可点,小妍帅气的男友车宇,以及一干性格、形象各不相同,但都足够青春洋溢的安妮、焦正泰、双双等等,当然,还包括一位不速之客,那就是藏匿于汽车后备箱的侏儒人汪说,带着对双双的狂热追求,也跟着一起前行。
这是一个奇怪的旅行组合,也是一程神秘的生死之旅,没有人知道,各自的真实面目,也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常说,人活一生,总要勇敢一点,要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要来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
在《古窑迷踪》中的几位年轻人,也确实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惊悚旅行,以及在这程旅行的途中,相当奋不顾身的爱情,奋不顾身到,连生死都难料的爱情。这也正是整部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究竟,他们深夜所遇的古窑,是有人处心积虑使然?还是偶然中闯入?究竟这个是非之地,是真的有鬼魅作祟,还是看不到的人心和欲望搞鬼?但这些并不重要,对于一部惊悚片而言,更主要的是,我们在看片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视听刺激。片中的古窑,犹如一个可以勾连各个时空的闭环,当一干人等闯入之后,若想再出去,真得是难上加难。
所以,《古窑迷踪》的故事,大部分都发生在夜晚的这间古窑之中,破败的门窗与家具,窑内摆放的神秘棺材,墙上所供的遗像……在凄凉之中,又透射出许多的诡异。如果有密室幽闭恐惧症的朋友们,可以随时绕过这部影片了,毕竟,在这看似短暂又漫长的黑夜,这个看似不大的空间,将要发生一系列让人匪夷所思之事,比如说瞬间移位的陈设,比如说忽然闪现的人影,比如说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比如说神秘的鬼打墙,古窑虽然不大,几位年富力强的主人公们,却难以顺利逃出……
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电影《古窑迷踪》所要呈现的,则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对撞。文化层面,是当代繁华的大都市,与偏远山村的古窑洞之间的沟通,精神层面,则是当代年轻人的空虚苍白,与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交互,虽然影片所呈现的方式令人不寒而栗,但总的来说,这次足够凶险的采风,同样是一场相当接地气的行走,也希望看过影片的朋友们,不要因噎废食,该旅行就旅行,想爱情就谈爱情,连宅男女神郭雪芙都走出去了,你们还有什么理由继续宅下去呢?外面的世界,好刺激啊!
《古窑迷踪》观后感(二):《古窑迷踪》2019年最后一匹黑马,可能就是这匹
因为风险高、上限低、易雷同,惊悚片在电影院里越来越难得一见了,好在还有袁杰这样孜孜不倦的年轻电影人,一直在这片并不肥沃的一亩三分地里深耕细作,倒也收获了一些很受市场欢迎的作品,例如《床下有人2》《恐怖电影院》《恐怖游泳馆》都有不错的效果。就在2019的年尾收官之际,由他执导,郭雪芙、罗彬主演的新片《古窑迷踪》也拍马赶到,凭着稀缺的类型,别致的体验,或许会成为岁尾年初的一匹小黑马。
《古窑迷踪》讲的是年轻貌美的女作家张小妍,带着男朋友和一群闺蜜开车前往传说中的古窑村,本意是寻找创作灵感,给新小说加点素材。几个红男绿女在路上欢声笑语,谈着情说着爱往前走,没想到在这个村里过夜的时候,却遇到了一连串离奇诡谲的惊恐事件,房屋突然崩塌,恐怖的棺材和鬼打墙迷阵,等待他们的,是一场有来无回的劫难。
与一些只顾惊吓不讲故事的同类型影片不同,本片在人物的设计和故事的编排上也下足了功夫,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先通过细节,巧妙的暗示了张小妍的预感能力,然后通过路上的戏码,细致的展开了每个人的身份性格,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处于热恋中的小说家CP,貌合神秘的焦正泰,性感的安妮,乐观开朗的双双,还有虽然矮小却善良风趣的汪说,组成了一个具有闺蜜、朋友、情人、追求者等多重关系的冒险小团队,而他们之间的情感关系,到后期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所以说,这是一部少见能够文戏过关的惊悚片,既有强烈的视听效果,同时在故事上很有章法,所以有了很强观赏性。从六人组进驻古窑村,影片就开启了烧脑时间,古窑村藏着怎样的秘密,张小妍为什么能够像《死神来了》的主人公一样预知危险,而焦正泰和安妮之间怎样的情欲瓜葛,是否暗藏不轨的动机,这些谜题都融入在连环不绝的惊吓桥段中,使观众不仅能过足感官刺激,也能被剧情牵动。另外在环环紧扣令人窒息的过程中,还有汪说和双双的情感戏在其中,制造了几个轻松有趣的笑点。
这也是类型片的最大特点,好看的惊悚片都是凭实力取胜,和流量大小、投资多少都关系不大,只要能够有新颖的创意,扎实的故事,就可以用赢得观众的喜爱,曾经有很多优秀的电影曾经因此获得了成功,这一次,《古窑迷踪》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现在看来,《古窑迷踪》有望成为2019年即将结束之际的一匹黑马,每年这个时候,都有一大批贺岁大片扎推抢钱,但很多电影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大家去观影都要看好钱包,选择真正既好看的电影买票入场,别被那些包装得花里胡哨的电影给忽悠了,一张电影票没多少钱,但是如果花了钱和时间得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不如回家睡觉。
《古窑迷踪》观后感(三):《古窑迷踪》:仅靠女人的直觉来救命,还不作死啊
文/满囤儿
虽然近两年由于大形势的关系国产小成本惊悚新片断崖下降,但这个类型其实并未完全消失。偶尔还是会有那么一两部幸运者可以全国上映哒。好多朋友对这种低成本片子存有偏见,囤儿却喜欢从这种片子里挖出一些好玩的东西来。比如12月27日上映的这部《古窑迷踪》,就拿万千男人的送命题——“女人的直觉”来说事。这的确是个蛮好玩的话题。
受限于创作环境,《古窑迷踪》初期的套路化还是比较明显滴。几个主人公一登场就能看出鲜明的标签。比如郭雪芙饰演的张小妍是典型的女神定位,罗彬饰演的车宇就是让人放心的暖男,刘雨均饰演的双双有些傻白甜,刘永奇饰演的汪说是全片的搞笑担当,王奕斐饰演的安妮很好地充当了性感符号,扈天翼饰演的焦正泰则从一而终带着阴郁的色彩。标签鲜明的人设,可以让观众比较快地进行代入。幕后谜团与人设的反差,也更加容易制造悬疑效果。
在几人结队来到神秘的古窑村后,《古窑迷踪》给出了一个比较有趣的推进方式。怎么打比方呢?这个推进方式有点儿像反着来的《死神来了》。大多数惊悚片的看点是角色怎么死的,而《古窑迷踪》的看点则是角色怎么不死。这不就从套路中鼓捣出新意来了么?团队就这么几个人,就算一个一个死,也很难让90分钟的时长丰满起来。因此,主创抖了个鬼机灵,让角色频繁地死而复生,把90分钟的时长填得满满滴。
原来,本片的女主张小妍具有超乎常人的“直觉”。这可能和她小说作家的身份有关,想象力和心思敏感都很强大。在这场惊心之旅中,张小妍数次提前预知到了危险,从而帮助大家避开了很多次团灭。要是“死神来了”系列里有如此强大直觉的角色,那做出死亡宣判的死神怕是要被气死了吧。只不过所有男人都深有体会,这“女人的直觉”在生活中通常都是送命题。难道在古窑村,它就成了唯一的希望吗?作为男人,怎么想都觉得这有点儿作死的味道啊。
果不其然,仅仅依靠女人的直觉来救命,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出来混,迟早还。女人的直觉毕竟还是针对男人哒。在救了大家几次后,最后终于有一次不灵光了。尤其是当这个女人陷入某种执念的时候,她的直觉也会被扭曲。当她的直觉不再准确甚至发生扭曲的时候,她就变成了坑队友。而那些把自己的命托付给她的直觉的队友们,也就真得变成了作死。即便是暖男恋人,也没能在她扭曲的直觉下逃过一劫,更别说观众早早就期待她出状况的性感符号啦。唯独能够稍微命硬点儿的,似乎只剩下搞笑担当了。毕竟,作为特殊人群,他是仅有的不把一切都托付给女主直觉的人啊。看过《古窑迷踪》,你是不是也想分享自己被“女人的直觉”所玩弄的故事呢?
《古窑迷踪》观后感(四):《古窑迷踪》:荒村古落离奇异事,见人心鉴人性
《古窑迷踪》从片名看就是悬疑恐怖惊悚的范儿,影片的故事情节的确发生在一座荒村古落中。为了体验那些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发生在影视作品中的惊险刺激,也为了给女主自己的创作搜集恐怖悬疑的素材,三对男女,一行六个人来到了这里。但这里氤氲、阴郁、黯黑、荒凉的氛围却远超出了想象。不仅如此,这一行六人还遇到了一连串的离奇异事,一场看似很平常的体验之旅,却变成了一幕幕夺命狂奔、亡命天涯的惊险大戏。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那份爱情友情也得到了考验,人心与人性在此时此刻也得以见证和鉴证。《古窑迷踪》,可怕的不是人已迷离,更可怕的则是心已靡颓。
《古窑迷踪》对荒村古落的打造颇见心思。灰靡暗色中的荒野村落、破败古窑,每枝每叶、一丝一缕,都透着让人喘息困难,呼吸更困难的味道。而乍现的惊雷、瞬逝的闪电、迷乱的杂草、丛生的灌木,以及婆婆娑娑的树影、隐隐绰绰的人形,都在视觉上、心理上加剧了人们的恐惧感。偶现的头骨、成堆的骷髅、如麻的青丝、灼人的血瞳、噬人的横尸、夺魂的棺材,还有那让人看一眼就会惊声尖叫的鬼手、瞧一下就让人魑魅魍魉附体上身的血丝眼球,分分秒秒都将《古窑迷踪》的可怖、惊悚、悬疑氛围烘托到了极致。一入古窑,难知生死,《古窑迷踪》就是一场生死迷局。
《古窑迷踪》不仅在视听等硬件上将恐怖悬疑惊悚犯罪心理电影的氛围营造到了极致,在剧情这款软件上,也是下足了功夫。让人看清了开头,品味了过程,却也很难猜得中结局。影片主角是一个叫张小妍的作家。就是她,为了切身体验实景中的惊险刺激,一行六人才来到了这个古村落。而男友车宇、好友双双、汪说,以及焦正泰、安妮夫妇,在遭遇各种诡谲多变之事的时候,都纷纷上演了人心与人性的交织大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影片的悬疑质感、惊悚程度。那么,围绕着张小妍所展开的亡命之旅、逃亡之路,究竟会走向如何呢?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真相也在点点滴滴中揭开。
《古窑迷踪》应该是近年来颜值最高的恐怖悬疑电影了。郭雪芙有着女神级的容颜,由她扮演女作家张小妍,应该说是很适合了。她笑起来很甜,但恐惧起来又很让人怜香惜玉,让人很想冲到她身边去保护她。刘雨均扮演的双双天真活泼、清纯可爱,王奕斐饰演的安安性感撩人、火辣灼魂,两种风格不同的女性角色,提升了影片的看点和吸引力。出演车宇、正泰的罗彬、扈天翼也都是帅气型的魅力型男,他们暖起来就是男神,邪起来就是魔鬼,不仅在角色的塑造上增添了人物的魅力,更增加了剧情的悬疑感、惊悚度。
国产恐怖片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候,但这几年却显得比较低迷。不仅如此国产恐怖片还被冠上了粗制滥造的恶名。不过,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人在为国产恐怖片的市场不停努力着、探索着,比如《古窑迷踪》的片方、剧组。影片不仅在视觉上提升了影片的整体颜值、观感,剧情上也更重于从心理上、人性上去分析去探索,得以让影片有了不同于以往国产恐怖片的特质。
《古窑迷踪》观后感(五):诡异荒村险象环生,骇人真相终被揭露
近几年,国产恐怖题材一直是不温不火,除了《碟仙》的灵光一闪外,整个市场依旧是一片低迷,而12月27日登陆全国影院的《古窑迷踪》,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爆款。影片以女作家的角度入手,从现实、梦境、幻想等多个层面展开故事,融入惊悚、推理、解谜、冒险、动作、犯罪等多种元素,既有对外国同类题材的有效借鉴,又有本土化的故事和人设,称得上是一部题材独到又悬念十足的作品。
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围绕着一群喜爱冒险的年轻人而展开剧情。作家小妍为了完成恐怖小说的创作,在一众好友的陪同下,来到人迹罕至、破败荒凉的古窑村找寻灵感,一行人出发后就遇到不少怪事,为整个行程蒙上了一层阴影,历尽艰辛到达古窑村后,更是被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件所包围,令所有人都陷入了绝望,在生死相伴的泥潭中无法自拔,等待他们的将是步步惊魂的严酷考验。
《古窑迷踪》一开场就简单粗暴,伴随着亲人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一个鲜活的生命永远离开了,而此时好戏才刚刚开始。漆黑的雨夜、凄厉的怪叫、模糊的鬼影,搅得人心绪不安,令接下来的故事走向陡然成谜,足以勾起人们观影欲望。随后画风一转,从灵气逼人的幻境,转换到现实生活之中,一幕幕骇人听闻、瞠目结舌的场景接踵而来,观众也自然而然地跟随着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再度开启新的冒险。可以说,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设定,不光都令整部影片看点十足,也在自始至终考验着观众的勇气和胆量。
《古窑迷踪》与《才子梦惊魂》、《秘窗》等影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围绕小说家破碎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来展开剧情,将小说家的亲身经历与小说中的情节相结合,穿插悬疑和烧脑的场景,梦中震颤人心的一幕,书中似曾相识的场景,现实里一行人的悲惨遭遇……如同一张纷繁复杂的网,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成为人们挥之不去的噩梦。大家伙儿只得携起手来,共同对抗这精心设计的谜局,透过蛛丝马迹,找寻隐藏在幕后的真正凶手。
片中,小妍创作的恐怖小说成了所有人摆脱不了的梦魇。红色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了作者的素材、创意和想法,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看来,那些令人称奇的构思、活人破胆的场景,与现实生活中一行人所经历的梦境不谋而合,着实令人惊出一身冷汗,令所有人都为之谈虎色变。真正的凶手是小妍还是另有其人,显而易见的答案背后,隐藏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真相。一场杀戮的游戏,一次致命的狂欢,一轮全新的狼人杀,都在古窑村这个神秘的村落里上演着。
影片的故事,在几个不同的时空之中不断转换。一个是现实的世界,一行人在古窑村开启神秘冒险,探寻着幕后的凶手;另一个是梦中的世界,每个人都被噩梦所包围,被一系列难以解释的现象惊醒,随后又在现实中遭遇梦中的情景再现;最后是幻想的世界,小妍的神智和思维已经被打乱,处在混乱之中。三个不同的世界,三段的时空,既相互关联又紧密联系,引领剧情发展的同时,也将观众带入到这场历尽波折的冒险之中,令人分不清真实与虚幻、现实与谎言。
诚然,作为一部中小成本的恐怖题材,《古窑迷踪》与同类型的大制作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整部影片也体现出了十足的诚意。以小说家的故事为起点,以古窑村的神秘历险为核心,进一步发散开来,特别是将小说中的情节与现实生活巧妙结合,这种出人意料的因果联系,不光新意十足,更是能够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样的人设和故事、经历和冒险,对观众而言已然是成功了。这部精心打造的《古窑迷踪》,能否掀起恐怖片的观影热潮?能否征服日益挑剔的影迷?谜底即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