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qg13.com - 乡愁情感美文】
两个人遇见了那一定会发生很多的故事,等到我们都老的时候就翻出来回忆,怎么样才称得上爱情故事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浓浓乡情·淡淡乡愁,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远离故乡,惜别故土,屈指一算,已将三十余载,而家乡的一草一木,田间小路,天蓝云淡,淳朴民风,夜晚满天的繁星,麦场里层层叠叠的麦草垛,深秋收获后路边留下的包谷杆,田埂上的野花,田间地头悠闲吃草的牛羊,路边参天的白杨树和夏季崖边的槐花,果园的果子,却是我永远不能割舍的美好回忆。
我的老家位于关中西府,属于宝鸡辖区的扶风县召公镇,南北东西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哪里有生我养我的的故土,有西北汉子的淳朴、厚道、善良和浓浓乡音和记忆中的童年往事,有周原遗址的宏伟遗迹和商周文化的遗俗民风,有大唐盛世法门寺晨钟暮鼓的回音缭绕。
虽远离家乡几十年,却仍然是乡音未改,习俗依旧,因为那是一方水土养育了我,哪里有祖辈的足迹,有我血脉相承的父老乡亲、亲戚朋友、儿时一起玩大的发小,还有村里父母亲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而今却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的院落和庄基地,这份浓浓乡情,淳朴的乡音永远不会让我改变。
离别家乡,是因为父亲在外工作,我们还年少,家中无劳力,无奈之下,父亲按政策解决了户口,我们有了城市户口。临走时,与村里街坊邻居告别,乡亲们依依不舍,双眼饱含热泪,握着母亲的手,千叮嘱万嘱咐送我们到村口,看到乡亲们渐渐远去的身影,当时40多岁母亲哭得最伤心动情,毕竟这是母亲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土,这里有着母亲逝去的青春时光和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也有她恋恋不舍的老人和兄弟姐妹,母亲好长一段时间都不能适应过来,真是故土难舍呀!
记忆中的老家,过去由于娱乐活动少了又少,人们整天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重复着繁琐而又辛劳的农活,整天忙碌在地里,到年底却只是分得仅有的一点口粮,生活可以说是艰辛而平淡,却总是快乐着一如既往。
对我来说,儿时最美好的记忆,就是盼着礼拜六早点放学,相好的几个玩伴一起去村头的麦场麦垛里打闹,等着去看露天电影或者跟着母亲去村西头,村西头有一个不知那个年代的石磨,母亲每次都提前把自产的辣椒用火焙干,把辣椒放在石碾子上边,蒙布的毛驴有节奏的转圈,经过一段时间的碾扎,辣椒的香味四处飘香,玩伴们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烤锅盔,撒上盐,抹上碾好的辣子酱,那味道天然醇香,对过去的我们来说,虽然吃的满身冒汗,四肢乱晃,可那就是我们解馋的最好的美味佳肴。
夏忙秋收,是老家最忙的季节,也是乡亲们最高兴和盼望的日子,忙活了大半年,该是收获,颗粒归仓的美好季节,农家小院,处处一片丰收喜悦的景象,院中房檐下,树叉上满是堆满的包谷和红火的柿子,屋里粮仓里满满的麦子,这也是乡亲们辛苦一年的收成和结果,虽然累了,心里却全是喜悦和激动。
眼看天气转冷,冬季的脚步慢慢临近,过去似乎下雪的机会很多,一望平川,漫山遍野,白茫茫,雪皑皑,特别寒冷。乡村之间的路似乎也少的可怜,有路,也是羊肠土路。雪地中,人们仅凭借印象踏着别人走过的脚印,赶往各自记忆中的家。这一季节,对乡亲们来说,是相对最悠闲、舒适的日子,家家户户房顶冒起白烟,升起了火,烧起了热乎乎的炕,农田地里的活,天寒地冻,该好好休息,歇歇脚了。
记得小时候,这个季节,奶奶都要去姑姑家住上十天半个月的,奶奶是小脚,我就成了奶奶的拐杖,过去交通不便,十几里的地方。我和奶奶走走停停,几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姑姑所在的羊吉岭乡。在姑姑家,记忆最深的就是,村里的豆腐坊,姑姑每天早早起来舀一碗黄豆去换豆腐,领着我,去豆腐坊,刚出锅的卤水点豆腐,师傅用勺挖一碗刚出锅未成形的豆腐,就是豆花,回家放上调好的蒜汁,油泼辣子,当时,唇齿间淡淡的苦味,浓浓的老豆腐的余香,感觉那味道真是纯正呀!
冬季来临,就盼镇上赶集、过会,到了这个时期,附近周边做生意的都提前支起帐篷,占好摊位,搭起锅灶,最让我难以忘记的就是家乡集市上的羊肉泡馍。过去虽然家里不富裕,可母亲,每逢赶集过会,都要早早起来,烙好锅盔馍,去集市上端一盆热乎乎的羊肉汤,给我们姊妹们改善生活,还得悄悄吃,生怕街坊邻居说三道四,毕竟过去生活条件还是不好,还好父亲在外工作,家里还算可以接济上,那个时候,我感觉姊妹们是最幸福的,母亲是最温馨的,现在不时还想起妈妈的味道。
母亲干活是一把好手,虽是农闲寒冬,母亲却一点也闲不住,每年冬季,母亲总要点上煤油灯,不是纺线,就是织布、纳鞋底,夜深人静,老屋里总能听到纺车咯吱咯吱和母亲脚踩织布机和梭子穿梭的咯噔咯噔的声音,白布织好,每到赶集时间,几个姨都来了,谁也闲不住,都搭把手,在院子里搭锅染布。
一年四季,姊妹们的内衣,布鞋、鞋底和炕上的床单都是母亲一手操劳缝好做成的,母亲也不吝啬,临走,还给她的姊妹们每人都给一些,想起来,多让人心酸呀,可惜,母亲却已经永远离我们而去,只能把这美好的回忆永远埋藏在深深的记忆中,寄托对母亲不能忘记的切切哀思。
到了腊月,过了腊八,乡村四野,农家小院,处处有了新年的味道。乡村四野,邻家小院,条件较好的开始挂粉条、挂面、杀猪、炸油锅,卯足了劲,来犒劳辛苦一年的家人和自己,准备着招待亲戚朋友的年货。
终于熬到年三十晚上,年味更足了,贴窗花,贴对联,贴门神,放鞭炮,给灶王爷添供品,到了该团员的时刻,不管一年来兄弟关系好坏,到该吃年夜饭的点上,弟兄们都要各自在自己家做好一盘菜,领着媳妇、子女,哪怕是简单的猪肉冻粉条,一瓶高脖西凤酒,都要去老人那里拜年、团聚、守岁。老人发完压岁钱,兄弟们都盘腿坐上热炕,围着小炕桌,说说家里的家务事,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好年景,好收成,儿孙满堂,其乐融融,一起守岁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村里村外祥和喜庆,街坊邻居相互祝福,拜年问好,预示着新的一年已经来临,人们开始要走亲串友去拜年,路上多了走亲访友的人流,妇女们头上的各色头巾和手中的各种灯笼格外显眼,在白雪之中显得格外喜庆。
走完亲戚,又该忙活闹十五了,家家户门挂上了大红灯笼,院子照壁也不例外,点上里边装满菜油,放上灯芯,用胡萝卜刻成的各种蜡烛,摆上各种属相造型的馒头,四处通亮,红火喜庆。十五这天,镇上组织,乡亲自发,耍社火,踩高跷,搭台唱大戏,以各种方式洗涮一年的辛劳,辛苦劳作的一年总算结束,临近开春,田间地头,乡间小路上又多了许多忙忙碌碌,日复一日与庄家为伴的乡亲们,辛勤耕作,盼望期待的新一年又开始了。
记忆中的东西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就像旧挂历偶尔还想去翻翻,去寻找一下逝去岁月的记忆和对经过往事的回忆。而家乡的记忆更是一壶陈年的老酒,醇香可口,总是有品不完的味道。家乡记忆也是一幅永远不能描述完的心灵画卷,因为那里有我血脉相承的根,有生我养我的源,更有浓浓的乡情和记忆中的淡淡乡愁。
情感编辑推荐
师恩浓浓
匆匆岁月,灼灼时光。恍然之间,大学也过去两年有余。读书的岁月里,教过我的老师有许多,或严厉,或和蔼,或逗趣。在我的成长学习中,他们都帮助了我许多,而此刻,我记忆最深的,是高中的叶老师。
记忆中的他,三十来岁,看起来有一米七多的身高,一头短簇簇、硬刷刷的头发,黑框眼镜下一双小而敏锐的眼睛,瘦却硬朗的身板,时常一身休闲打扮。他是我们的班主任,神出鬼没的班主任,说他神出鬼没倒是一点也不夸张。
当时我们班在一楼最角落的位置里,只有一个门,除开后墙和讲台,两边的窗户都是草地花园。而我们的班主任叶老师,总会出其不意的出现在各个可以看得到我们的位置里,或远或近。虽然知道老师时不时地在看,但由于老师动静太小,我们总无法察觉。时而聊起他,大家会说:指不定陆澄会在哪里出现呢。然有这么一次,作为班上好学生的我,也被抓了个现形。那场景至今犹记。那是一次数学课,数学老师很认真地讲着试卷,尽管你一眼望去班上也可能没几个人听课,老师仍然滔滔不绝,热情洋溢。坐在窗边第三排的我,一手握着笔,一手压在试卷上,然而眼睛却不自觉地看向了同桌的漫画书,一看就是一节课,就连下课铃响了也没有听到。正看得入神,很好看啊忽的耳边响起了班主任的声音,夹带着一点怒气。是不是他又说了一句,我心中升起了犯罪感,然未发一言,说完他抄起同桌的漫画书,径直走了出去。我内心是充满愧疚的,毕竟老师是多么地希望我能成才,我却在第一次月考后放纵了自己,成绩直线下滑。第一次月考,我考了班级第一,级里也算靠前,他很兴奋的在班上表扬我,表扬我的刻苦好学、不受干扰,虽然他教的那门物理我考得最差,甚至在班上都是倒数。犹记得当年,为了我那几乎零基础的物理,老师甚至登门造访了。
周日,睡意浓浓,不愿起身。弟弟又跑过来叫我起床,我捂着被子不肯起床,你老师来了弟弟扯我的被子,我睡眼朦胧地说:我不相信,高中老师都没家访过。说着又翻了个身。弟弟没再理我,走了出去。奖状很多啊,读书是不是很厉害听到声音,我立马弹了起来。瞄到弟弟羞涩回应的表情,没有,一般。确定是老师来了,我迅速地收拾了下自己。收拾完毕走出房间,看到了一脸笑容的叶老师和弟弟坐在沙发上交谈。我的到来终止了他们的谈话。老师微微一笑:起来啦。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他拿出了一张草稿纸,问我:物理有什么不懂的吗?说着一一将知识点给我理了一遍,让我不懂可以多问他。后来又聊了好多学习上的事,叮嘱我好好学习,但是晚上也别熬夜。至今心怀感激,为老师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关怀。坚持就是胜利,只要你不半途而废。临走前他再次叮嘱,这句话我记忆犹新,以至于后来每次想放弃都会逼自己坚持。
老师也常以朋友自居,说自己是朋友而非老师,也的确,他的学生许多都对他直呼其名,男生们甚至常约他出来一起打球。印象中的他,就是如此,时而风趣幽默,时而严肃拘谨。生活上照顾,学习上关心,教我以真理,授我以知识,得以良师若此,何其幸运。师恩浓浓,师恩难忘!
思乡情
七月半也称中元节,俗称鬼节。有些地方也称之为盂兰盆节故民间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民间也会把它当成一种节日,特别是男孩,得学会接祖送祖。我是一个女孩子,以前在家的时候爷爷奶奶总把它当一个重要的节日,会打新的豆子出来推豆花,做一大桌子好吃的让祖先回来尝尝,小时候家里比较穷,就喜欢过一些节日。因为又可以有好吃的了。爷爷奶奶平时总有干不完的农活,这一天,他们会腾出时间专门来张罗这件事。因为在我们家乡,它是一件大事。记得爷爷经常唠叨:你们现在日子好了,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我们年轻那会赶上大生产运动,一年两次肉吃,七月半就有一次吃肉的机会。所以,自传统以来,七月半就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七月半祭祖,这个是不忘祖先的表现,因为祖先会保佑家人平安,带来好运的。
因为我是女孩子,所以在家里祭祖的时候就是配角,(农村祭祖必须是男孩,男孩代表香火的延续)今年七月半我陪男朋友回家过。今天我们的计划是去西园看爷爷的墓。也是接祖的一种方式。今天早上我们去登山,六点半准时出了门,那会天已经亮了,而且在昨晚的雨冲刷之后空气很清新,我们在欢愉的节奏中走着,跑着。似乎一切都美好了。无奈天公不做美,突然间一阵雨,我们猝不及防,好的是我们出门备了伞,只见一路的人们往回转。我们也随着这人群回来了。虽然衣服鞋子都湿了,但是我们却都很开心。
吃完早餐,我们往西园赶,雨是间歇式的下。到了西园,经叔叔阿姨介绍才知道,原来西园是一片墓地。我半开玩笑的说,这个地方很向阳,不是想象中的那种阴凉。老天爷似乎跟我们开起了玩笑,这个时候骤然下起大雨。我们到了墓地后,阿姨问我:你知道墓碑上红色的封条什么意思,我说不知道。她说是人还没有死,已经买好了墓地。我诧异,但是与此同时心里也掠过了一丝莫名的凉,想想也就那么回事。人生自古谁无死,既然有生一定有死。自古的定律。我们在雨中点燃香。伴着那大雨我们顺利完成,但我们的衣服鞋子全部打湿了。
但是我一直心里面一种莫名的感动,一直以为这是乡下人的规矩,可能到了闹市,因为繁忙已经忘却,或者因为不方便也可能忘了,因为繁华的背后有时候冲击着古老的文明,一切变得物是人非。但是在那片墓地里,也有的墓前摆满了贡品,也有的冷冷清清,或许多虑,因为这不是清明节。
傍晚时分,空气中飘着一股钱纸味(钱纸是冥币的一种说法。),我当时觉得开心,因为他们没有忘记今天是祭祖的日子,这种也是一种习俗的传承。记得小时候我奶奶经常跟我说也不知道把你抚养大可不可以享福哦,要是以后我跟你爷爷走了,你给我们多烧点钱也不枉费我这么疼你。当时奶奶说我满口答应,但是也带着哭腔说奶奶要活一百岁,不会死的。我每次会暗暗掉泪,因为没有想过有一天爷爷奶奶会离开我。我经常在庙会的时候给菩萨磕头,希望保佑爷爷奶奶长命百岁。因为那时候的我觉得一百岁是最长寿的,最好的。现在想起来,觉得现在的自己好像做的也不好,什么也没有做到。当然我爷爷奶奶还在世,而且今年十月份我爷爷七十大寿。我在远方寄去想念,祝愿二老shenti安康。
我出生以来比较幸运,没有失去至亲的人,所以,我很难想象有一天至亲的人会离我而去,以后再也没有这个人。我怕想象,但是好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对生死好像会好一点,我奶奶常说,等你到我这个年龄,谁死了你也可以承受,因为我们也是土埋脖子的人了。我每次听奶奶讲,我总会哭,我的世界觉得哭完了也许爷爷奶奶就不死了。但是生死已经是定律,所以呀,活着的人一定要珍惜每一天,每一天都是不可多得的一天,因为人生过日子就像撕日历,撕掉了昨天,以后再也没有昨天了。也许现在的这一秒就是过去。
现在的我渐渐明白爷爷奶奶的做法,他们是在言教身行,明天晚上我们家里又是一股飘香的钱纸味。
乡音乡情
周末在家补觉,被隔壁阿婆的大嗓门吵醒。只听她叽哩呱啦说着什么。我并没有全部听懂,但能懂她表达的是焦虑的心情,因为她每一句话后面都有一句口头禅真几仄。
真几仄这句武义方言,几乎是全武义人的口头禅。翻译成普通话就是真烦人,真讨厌的意思,有时候也可以表达矫情的喜悦。比如这位邻居阿婆,每每说起她家的东西如何吃不完,用不光,就总是皱着眉头,一只手扇着不存在的热气,佯装发愁的连说:真几仄。
我不大会说武义方言,只有这句真几仄说得非常溜,这要归功于我的小学同桌。有缘的是,她竟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所以我们关系一直不错。直到她开始疯狂迷恋TFboy。
我看不得她这幅不争气的样子,总是在她面前说TFboy的坏话,她便火冒三丈,大喊一声真几仄,满教室追着打我。有一次,我们俩又吵了起来,她生气地说:我不要和你同一天生日!从今天起,我不是2月1日生的,我的生日是1月2日。哼!真几仄!真几仄!真几仄!全班哄堂大笑。从那以后,真几仄就成了魔音,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不知不觉中竟也成了我的口头禅
第二次把真几仄这声乡音牢牢记住,却是在香港街头。
前年暑假,我和妈妈去香港旅游。在热闹的中环,我们的钱包、手机被偷。更糟糕的是,宾馆的名片夹在钱包里,我们忘记了宾馆的名字和地址。我和妈妈站在繁华的街头,东张西望,不知所措。
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道熟悉而亲切的武义口音:真几仄!香港的街原来这么窄,这么旧。我和妈妈心头一喜,猛然回头,寻找声音的来源,像寒冬里见到暖阳,像溺水中抓到稻草般拦住他们:武义人?对方吓了一跳,结结巴巴的说:干干什么?我们也是武义人,被偷了钱包妈妈三言两语说清了我们的状况。
一个阿姨同情地摸摸我的头:出门在外遇见这种事,真几仄!没事,有我们呢。就这样,在她们的帮助下,我们找了香港警察,顺利回到了宾馆。那一日,我明白了,有乡音的人,才是有根的人。
如今在外求学,真几仄这句乡音听的越来越少。但是,每当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听到这句话,浮上心头的不是这句话的本义烦恼,而是满满的喜悦和温暖。
这句乡音,连起的是一方土,每每听到,家乡的影像便逐渐明朗;这句乡音,串起的是一些人,每每听到,亲切的面孔就会浮现;这句乡音,勾起的是一股味,每每听到,儿时的家乡菜扑鼻而来;这句乡音,撩起的是一段情,每每听到,游子的乡愁便在xiong中激荡。
还有多久才能回家呢?真几仄
忆乡情
一片落叶,是一缕乡情,把记忆归根在故土里化为永恒。
乡村老家,是一幅水墨画,淡雅而隽永,洗尽铅华呈素姿。
题记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是幸福的。无需挂画,窗外便是一幅最美的写生。不用养鸟,每天皆有鸟语盈耳。就连野花芳草的气息也能悄悄飘满屋子的每个角落。
老家的房子,虽建得粗糙,却开阔明亮。正大门一向敞开着的,随时有着熟悉的乡音,可以随意互串门,嬉笑打闹。不像大城市里的房子,乱蹦乱跳,必然遭来一番投诉。一扇扇冰冷的铁门后面是一张张陌生的脸,周围的人有着四面八方的语言,是陌生。
前几日和老总一起吃饭,席间还聊了些许童年在农村的趣事。如他的话所说:我们这代人,还能对老家有份浓浓的乡情,而下一代人慢慢都变成了城里人,已然没有了老家的概念。小时候,相约小伙伴,抓泥鳅,捏泥巴;再长大些,便下田插秧,打下手,对田间农作习以为常再熟悉不过,而今的孩子只当一种新奇。
再后来,水稻改成了茶园,茶叶开始兴起,便见证了一段小小的繁华而这些难能可贵的就是有同一批村里人共同成长着,经年之后,回到老家都还能有相同或相近话题拉进情感,那是一份无法说得出的亲切。
乡村的早晨,是被雄鸡啼醒的,接着便是房屋上空袅袅炊烟开始飘起。哪家的猴孩子,要是跑远去玩耍,吃饭的时间,便是家人扯开了嗓子到处喊到处找人。餐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一天就开始了;到了晚上,则是早早地睡去。良好的作息习惯,日以继夜的循环着。
老家,没有灯红酒绿的生活可以享受,也没有热情似火的时尚可以追随,甚至连买个东西都不方便。没有教育及医疗设施的完善,这也是造就近年来大部分人为了孩子,慢慢辗转留在了城里的原因。于是,原本宁静的小山村,越发的清幽。
而过年,是每家每户最狂欢的日子。回家,是一个最温暖的词汇了,这个修生养息的地方,城里谋生的人,都趁着这个假日的空档回家陪父母过节,于是村子渐渐热闹起来,家杀鸡、西家宰鸭、南家做年糕、北家贴对联,忙的不亦乐乎,村子里到处洋溢着过年的喜悦,年味儿十足。
我喜欢这样的一种情感,极深的归属感,素净的生活。走在村落,内心总是祥和安稳,可以不慌不忙的和邻里拉拉家常,可以坐下来暖暖地喝一杯山泉水泡的铁观音。停下忙碌的脚步回家看看,家还是那个家,质朴而依然满眼翠绿,那是一份笃定的回归感。
乡情浓浓,牵引着每一个游子的心。
乡音悦耳,伴着和风永不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