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羌族与杨姓

羌族与杨姓

发表时间:2020-09-22

【www.qg13.com - 恋爱宝典与技巧】

情感在文章中总是美好的,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羌族与杨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羌人梁勤建宕昌国,到公元566年被北周攻灭,时间长达259年,共传9代12主。现在,居住在陇南宕昌县官鹅沟、大河坝等地的藏族,实际上是羌人的后代。而这些羌人的后裔们,大多数都姓杨。

在宕昌县南河乡有两个相邻的村子,一个叫做大族,一个叫做小族。之所以有大族小族之分,实际上还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区别。大族村多为杂姓,而小族村里则多为杨姓。

尤其是,在四川北川县、九寨沟县居住的羌族,在陕西凤县、宁强县居住的羌族后裔,也多有杨姓者。譬如近来走红的青年演员杨迪,就是羌族人,系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人氏。

那么,羌人中的杨姓是怎么来的呢?qG13.com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来源。现叙述如下,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和少数民族姓氏研究爱好者。

一是源于羌族图腾。

据动物学家研究,早在1万多年前,羊就生活在甘、青草原上。由于羊性情温顺,易于驯服,肉食鲜美,皮毛又是御寒的最佳物品,具有多种实用价值,羌族先民们很早就开始驯化和饲养羊,从羊身上获取生活的必需品,并从中获得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力量。当时的羌人认为羊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的需要外,还具有灵魂,能保护自己部族的成员,因此在众多的自然物中,羌族先民选出了与自己生存最密切、最亲近、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羊,将它放置在特殊的位置上,采用一定的专门仪式,经常对之崇拜,期望能得到它的庇护和好处,由此产生了羊崇拜。

《说文解字羊部》中记载:羌,西戎,羊种也。指明羌族人的祖先为古中原西部的羊种人,也即以羊为图腾的民族。古羌族人从殷商王朝时期起,便以牧羊为生,羌字即系由羊人两字合成,乃是一养羊而获利的游牧民族,故后裔有的便以羊为氏。

据专家考证,在今甘肃境内,有一支羊氏族人,其族系古代羌族人的后裔。后来在民族大融合当中,因羊与杨谐音,便改羊为杨了。

二是源于氐羌融合。

历史上,陇南氐族杨氏,是古代氐族中的大姓,也是杨姓在古代少数民族中最大的一支,长期以来与弘农杨氏并称。氐族自称是盘瓠之后,可能与崇拜狗图腾的南方少数民族有血缘关系。后来,他们努力向西扩展,在今陕西、甘肃、四川一带,从事畜牧和农业,并与冉夷、白马羌交错杂居在一起,在羌族的融合下,慢慢地嫁娶有似于羌。故史学家又把氐羌统称之为西戎。

杨姓由于是古代氐族中的第一大姓,故在氐族所建立的仇池、前秦、后凉三国中,杨姓起了中坚作用,其中的仇池国就是杨姓氐人建立的地方政权。仇池国消亡后,杨氏氐人又相继在陇南建立了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等地方政权。其时,羌民族多有依附,与氐民族相互融合,以国姓为荣,改为杨姓。

三是源于固有之姓。

据专家考证,杨姓的起源中,就有源于古羌族,出自春秋时期西戎后裔羌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这说明,羌人中的杨姓,古已有之。

小编推荐

英邑杜姓现状


英邑杜姓现状

湖北英山杜氏一脉,系始祖甫公、一世祖万鼎公的后辈子孙。八百年前,也就是南宋末年,因连年战乱,民不聊生,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为躲避战乱,万鼎公毅然从古徽州举家迁徙到现在的湖北英山东河一隅定居。从定居英山那一刻起,万鼎公成为迁英杜姓的一世祖,同时,也是始祖甫公的二十世孙。

从此,杜氏就在英山这片热土,扎根、生长,开花、结果;尽管先辈们仍然饱受社会动荡之苦,但先辈宗亲以顽强的毅力,凭借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处世哲学,在英山繁衍生息,再也没有离开过英邑之地,由初时的定居,到现在的世居,从万鼎公一世祖算起,已经延续了37代。

那么,作为杜氏宝田堂一脉,其繁衍的现状又怎样呢?根据县公安户籍资料显示,英山杜氏聚居地,主要分布在雷家店镇如下几个村,即:老鹳冲村、过路滩村、板塘坳村、飞跃村、东明村、跃进村、友谊村、五一村、江家畈村、万家冲村、杨家庄村、院基冲村、汪家山村、茶园河村、黄栗树村、朱家山村、天花坪村、冷家山村、方家山村、程家咀村、曹家店村、杜家畈村、蔡家山村、茶园庙村、杨树桥村和上沟村等。另外,迁到县内其他地方居住的有:杨柳湾镇的老林冲、水口桥、苋冲塆、游击冲、西庄畈、北流水村,温泉镇的上马坳村,南河镇的白羊山村,孔坊乡的闻冲村,石头咀镇的古城村等;到公元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因响应国家号召,离乡支边、参加工作分配及男女婚配等,再到后来改革开放,大江南北出现了打工潮,受南下、北上、东进、西移前往打工等因素的影响,迁往外地的有:新疆的乌鲁木齐、北京的有关党政军机关,罗田的大河岸雷公山,金寨的黄良、油坊店、斑竹园村,岳西的徐良、王城、余河村,霍邱等等,还有较早迁出外地的部分宗亲,如迁往陕西、河南、湖北竹山、浙江临安、江西永修等地,由于时间跨度长,加之过去交通、通信不畅,迁出宗亲未能与故地亲属告知具体地址和联系方式,这一小部分宗亲后来在七修之后,就失去了联系;这些宗亲在新的地方繁衍生息的情况,也就无从考察,处于情况未详状态,有待今后这些宗亲的后代前来认祖归宗或由英邑杜氏宗亲联谊会组织专班人马逐一前往查访,将已中断的信息给以连上,重新进入族谱,以确保失联信息始终在线。

这是杜氏宝田堂一世祖后辈宗亲,当前世居地域的分布情况。

至于人丁的繁衍,宝田堂这一脉,据九修人丁信息采集的数据显示,人口由初始迁英时的四、五人,经过漫长岁月的考验,人口规模亦有扩大;新中国成立后,杜氏人丁的繁衍,其间虽受计划生育的影响,但人口的增长势头很旺,发展到现在共有一万二千余人,其中,男丁有四千多人。可谓,宝田堂一脉,英邑杜氏繁衍生息之地,是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子孙昌济;不仅后继有人,更是人才辈出。

宗亲中当代突出的代表有:新疆的杜伯伟(地厅级)、杜伯斌(县处级)、北京的杜里(总参正师级)、杜昌华(县处级)、杜陈生(县处级),等等,知名的企业家有:湖北中信仁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勇,湖北东泰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典清,郑州德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志勇,青岛万博通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立,湖北(英山)金雷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杜训,等等;还有一大批财富业主,正在为自身的事业不懈打拼,其经营领域不断拓宽,真正是日新月异,不断地创造着新的业绩、新的辉煌。

放眼望处,吾辈杜氏宗亲不管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居住,现在大都住的是楼房,电灯、电话(手机)、电视、电脑、电扇、空调等现代电器都得到了普及;尤其是近现代居住在农村的杜氏宗亲,虽经历过较长时间的贫穷和困苦,但风雨过后得见彩虹,幸福时光已入驻千家万户;杜氏宗亲们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就陆续从卫生条件差、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搬进了自建砖混结构的二至三层的小洋楼, 现在的困难户建楼房,还能得到国家的建房补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广大宗亲们不仅都有自己的产业,还坚持多业并举,年年六畜兴旺,而且还有不少宗亲成为了农村专业户,多数宗亲都在银行有不菲的存款,正由温饱型生活步入小康时代;随着国家投资修建通村、通组、通塆公路的逐步建成,还有不少宗亲购置了运货车、小轿车和摩托车,过着先人想都想不到的幸福生活。

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惠民政策的不断深入、社会的祥和安定,这样的幸福生活,只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红火。

这就是当代英山杜氏宗亲,生活现状的真实写照。

杨穗儿


塞外大地多杨树,举目山野、路旁、乃至院落内外,皆是杨树的世界。每年严冬过后,白杨树就携着花信风缓缓吹来了。此时可见毛白杨梢头上摧出紫红色的苞芽。转眼到了仲春,黑脊画眉小驴开始尥蹄撒欢儿,大角老牛也踯躅于田畴。这时候,杨树就要绽蕾吐蕊了。

杨树也要开花,以展示它的青春。它的花就是雄花的花序,山里人叫它杨穗儿。杨穗儿刚呶出来大如小指头,又像个毛茸茸的虫儿,这时候杨树发育极快,往往一夜间春风吹过,满世界的杨花就盛开、坠落,度过了它们生命历程中极短暂的辉煌时刻。

古人爱花、颂花,绝然不会多费笔墨去赞美杨花。杨花盛开的时观而不雅,闻而不香,并且花期极短。有时专用它来形容轻佻的女性,谓之曰:水性杨花。山里人不念古书,他们对杨穗儿有自己的理解。我小时住在奶娘家,春天里杨穗儿呶出红嘴嘴,奶娘就说:小益儿,咱拾杨穗儿去!奶娘引我上了山坡杨树林,她携篮操竿,将鲜嫩的红嘴杨穗儿敲下来。我捡起来一个塞进嘴里,嚼起来嫩而微苦。奶娘采回杨穗儿捡干净,下锅氽熟伴了熟山药泥,包成黍面大粘糕,那种软糯而带着土腥味的鲜香令人难忘。山里人不论贫富都要吃杨穗儿尝鲜,并不少见多怪。

母亲杨金凤


母亲杨金凤祖籍陕西武功,出生在银川。十岁时随我舅舅杨金民(艺名十二红,兰州秦腔花脸耿派传人,建国后供职于兰州市秦腔剧团)入丁振华戏班学艺,师从吕少亭(艺名金叶子),工花旦、青衣,十二岁蜚声艺坛。此后又在宁、甘两省多地流动演出,结识了许多秦腔前辈。大量的演出实践使她的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同时也拓宽了戏路,挑起了剧社的大梁。1941年,经惠化民引荐到兰州,一出《阴阳河》轰动金城,成为几个班社的挑梁骨干,得到兰州红的美誉。

1951年甘肃省举行第一届戏曲汇演,母亲演出了封至模先生编写的《陆文龙回国》,饰演主角乳娘。前为青衣,后为老旦,荣获演员特等奖。1952年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秦腔现代戏《一家人》中饰演配角冯大妈,荣获演员三等奖。在京期间,先后和梅兰芳、程砚秋、筱翠花等京剧表演大师有过多次接触,得到艺术上的教诲和亲传,留下难忘印象。汇演结束后,应戏剧家马健翎邀请,母亲来到了西北戏曲研究院(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在《杀庙》中饰演秦香莲,荣获演员一等奖;1959年陕西省青年调演,获眉户现代戏《讲卫生》导演奖。1980年与他人合作,整理了《杀狗》剧本。

母亲是一个特别敬业的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排演《两颗铃》,她饰演国民党的姨太太白玉花。其中一折戏是白玉花边喝茶、边吸烟、边演唱。为演好这一角色,她想了许多办法:吸烟时吐烟圈,烟圈一个比一个大,最后吐一直线,从烟圈中穿过,观众也看得目瞪口呆,但个中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一周吸了一条烟!练就了吐烟圈的技能,同时,把白玉花这个轻浮妖冶而又阴狠险恶的女特务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此剧连演100多场。

在艺术上,母亲对学生严格要求,实践上又放手让台;让学生演A组,她演B组;学生演主角,她甘当配角。就是配角,也像演主角一样重视。在她眼里,没有小角色。每个人物都要精雕细琢,从唱念表演的一招一式,到化妆穿戴的一点一滴都严格按规范操作,不能有丝毫马虎。比如在演出时一定要穿白袜子,特别是现代剧。因为艺术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舞台上要体现美感。这一点绝不含糊。

母亲名气虽大,但为人平和低调,从不摆谱。有一位她早年在兰州的同事告诉我:你妈会很多戏,演出很火爆,在兰州非常有名,不但戏演得好,人品更好!当年在班社,她是台柱子,为保证演出质量,平时她一月只演22天。遇到发不出工资,社里会请她加演几天。她都一一应承,从不推诿。

母亲这一辈子的心思都在戏上,除了演戏、导戏,还常常自编唱词。虽然没上过学,但到了剧院后,在良好的艺术研究氛围中,她努力学习文化、历史和专业理论知识。读书、看报,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像院里组织老干部去汤峪旅游,根据当时的景象,她编了一段《游汤峪》。声情并茂地演唱后,大家连连拍手称赞。1995年,受环城公园秦腔自乐班之邀,自编了纳凉晚会的一板唱:从联合国成立五十年、抗战胜利五十年,到刚闭幕的世妇会、艺术节、改革开放、奔小康等国内外大事,串在一起,听唱的人不断叫好。

在一般人眼里,母亲是个名演员、艺术家,做饭干家务肯定比较差。其实不然,她干活麻利不拖沓,做的饭菜相当好吃。常常变换主食花样,炒菜色泽搭配让人赏心悦目;扯面时动作娴熟、扯出细细的长面让我望尘莫及,调面时油汪汪的红辣子香喷喷的醋,绿油油的青菜看着就有食欲;特别是烧制的红烧肉,肥而不腻,软而不烂,凡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有谁吃过西红柿饺子?这是母亲的一大创意,也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饺子

2019年3月27日,母亲无疾而终,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