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如何改掉不孝顶撞父母的恶习

如何改掉不孝顶撞父母的恶习

发表时间:2020-10-15

【www.qg13.com - 父母反对的爱情如何挽回】

关于情感的说说有很多,我们总是想把自己满意的情感句子记录下来,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改掉不孝顶撞父母的恶习,欢迎阅读与收藏。

问:请问师父:如何才能打开心量,改掉不孝顺、顶撞父母的恶习?我的心真的很苦!

永真法师答:第一、忆父母恩,父母生我养我,推干就湿,寄予无限的希望,过去、现在都在为儿女付出,尤其是儿女的幼年时代,父母更是含辛茹苦,父母之恩,山高海深。

第二、要作报恩想,对于自己的父母,要逆来顺受,不要觉得自己比父母强,要恒顺父母,即使父母不对,也要善巧方便,和颜悦色地对父母解释。

第三、放下自己的面子和我慢,向父母真诚地忏悔,父母一定会原谅自己的孩子。

第四、不要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幸、生活中的压力转移到父母身上,不要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出气筒。一般来说,父母长时间地宽容,反而导致了儿女在父母面前的放纵,容易用

语言伤害父母,伤害了又后悔,如此恶性循环。

第五、如果顶撞父母的习气太重,要特别注意,每次在和父母交流前,提前做好心理暗示和准备,反复告诫自己,无论如何不能顶撞父母。

第六、对于父母的爱,要用正确的方式和态度来表达,用柔和语,和颜悦色地来表达,不要用顶撞来表达好心。父母需要的是尊重而不是管教,不要好心办坏事。

第七、道理都懂,要坚决落实行动,跨出了第一步,将来就会越来越好,您会重新找回父慈子孝的天伦之乐。

学佛之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孝养父母。南无阿弥陀佛!

南 无 阿 弥 陀 佛!

编辑推荐

不冲动消费,戒掉消费恶习


女性消费的观念是很矛盾的,有时精打细算,一分一毫都计较;有时却因一时冲动而买下不少无用的东西。那么到底如何做一个精明消费的女性,既可满足购物的需要,又不至于花费过度?

陈蓝一家在别人眼中是令人羡慕的高收入家庭。陈蓝在一家公司担任会计,丈夫是外资企业的部门主管,夫妻月收入高达2万元,有一个5岁的宝贝儿子。

可一直以来陈蓝却为每个月接近15000元的高支出发愁:“虽然拿着高工资却几乎没有存款,更不用说什么投资了。都说我们是中产阶级,可是我们自己一天也没感觉到已过上了中产水准的幸福生活。每月都需要按时归还银行贷款,为了社交活动还得购买品牌服装。为了攒钱,一天到晚累死累活,开心享受的时候很少。我不知道多少钱可以让我们生活得舒适。”

应该说,陈蓝一家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很多都市人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房子需要更大的,衣服需要更贵的,汽车需要更豪华的寻充分享受生活的现代人,超支的恐慌却始终伴随着他们。虽然收入不低,存款却不见增加,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陈蓝一家的最大问题就是不会花钱。追求生活质量当然没有错,但是并不是高消费才能带来高质量的生活。

其实,想成为富有的人,除了会赚钱外,还要善于理财。当一个家庭收入稳定的时候,合理安排开支显得尤为重要。获得剩余资金的办法不在于“开源”而在于“节流”。只有通过“节流”,才能保证家庭有适当的资金进行投资规划,进而达到“开源”的目的。

陈蓝一家是高收入人群,.本应该达到享受和富有二者合一的境界,但事实并非如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她缺乏合理的理财规划,从而影响了积累财富的速度。

如果她学会制定严格而合理的财务规划,合理控制开支,就能在不影响现有生活品质的前提下省下大笔的钱了。

如何改善与父母的沟通?


父母是这个世界上,与我们每一个人最息息相关的两个人,但从自我意识萌芽开始,经青春期,成年,至中年后,与父母的沟通,贯穿多年,也是一个永恒的人生话题。

D,男生,13岁时,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心中有很委屈,到家刚跟父母提了一个头,瞬间就闭了嘴,没有了叙述的欲望。只能默默的低泣,自此养成了沉默寡言的习惯。曾经的叽叽喳喳小屁孩已被封存。成绩也是一路高低起伏,并未如愿进大学,以致于到了20岁,与女友分手后,竟然口吃无法正常说话。咨询时,表达较为流利,略有卡顿。

咨询的是跟父母的关系,自己是家里的独生女

从他记事的时候开始,父母一直说话很冲。这么多年来一直吵吵闹闹。但是也没有吵散,算是属于典型的床头吵架床尾和。

现在已经成年了,成家,刚结婚住在自己的婚房,一月后应父母要求又搬回,父母在一起居住,现在父母的这种吵闹模式,已严重的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不敢怀孕,怕自己的小孩受到父母的影响,不想让双方父母看孩子,经济能力不允许,又怕被父母累到。

但又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尝试了很多办法,但是依然收效甚微。希望能够找到办法来改变一下自己的父母。让自己生活的环境舒服一点。

Q女士,30岁。未婚,

父亲刚刚去世数月,原来父母从结婚一直也是吵吵闹闹。自己呢,从小有感觉到自己离其他小孩子的幸福都是那么遥远。一直朋友非常少,更不敢走入婚姻谈朋友,自己也在学习心理学,但也就是知道了一些名词,多少能自我疏导浅浅的。最近感觉到母亲也比较抑郁,自己工作也不太顺利就辞职在家休息,顺便也陪陪母亲,亲也稍微有点儿抑郁。说服母亲也来咨询。

母亲表述:其实虽然跟老公吵闹了一辈子,就是因为老公一直不吐口自己的想听的那句话。虽口口声声要离婚,种种原因所迫不得离,但是现在在老公离世以后,追忆却发现两个人其实非常相爱。老公在世时两个人种种婚姻八十一难,但是始终没有离婚。

Y先生,35岁,有两个妹妹,现已婚育有两女。岳母家因拆迁分有多套房,父母想搬来跟自己一起住,就说让儿媳妇要生个儿子,有孙子了好搬来住着,儿媳不愿意的话,就离婚自己儿子可以分得两套房。自己现在夹在两个家庭中间左右为难,再加上大男子主义的,他出轨了。父母怂恿他离婚,该如何改变父母呢?

有个控制欲很强的父母,已成年的子女就会在做自我和顺从父母的幼年自我之间游离,会很辛苦。

有的子女很想让父母离婚,只是很多孩子的一种困惑,认为既然吵闹的过不下去,为什么还要坚持?

不得不承认,父母有自己的相处模式,随然吵闹不休 又吵不散,谁能确定他们不是,一边说着狠话,一边又在享受着吵得乐趣呢?吵架这种热战也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实际上互相依存关系非常紧密。首先,你要知道不要去试图去改变父母的相处模式,毕竟他们几十年的相处模式改变也非一朝一夕。成年后其与父母相处,可以选择自己独处,给父母留出空间。从原生家庭走出,按自己的意愿,来构建自己的未来生活。正如眼下网红的一句话,想改变别人的人是神经病,改变自己的人是神。关键性问题无非是要注意做人的一种边界感。当你试图改变父母的时候就是你越界了。你愿意去做神经病还是做神呢?

改掉坏习惯,幸福就不远


最近有读者对我表示同情:“你每天吸收那么多负能量,吐出的却都是正能量,真是不容易啊。”

是不容易,可是我也习惯了。没有不愉快的事情人家也想不到找你,公司新发了一大笔奖金这种事都是和现实中的亲人朋友去分享。而且很多问题说来说去,说来说去,都差不多,都是那么几类,“我不快乐”、“我不幸福”、“我不被人爱”。我已经像急诊室的大夫似的,锻炼得神经粗大,眉头都不皱一下,只管一律清创、缝合、打针。

看得多了,也不免会有些感慨。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特别不幸,但真正遇到大不幸的人却太少。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人所拥有的物质和精神并不贫瘠,和其他人比起来也毫不逊色,只是心态不对,习惯不好,不善于运用生活中的有限资源为自己创造幸福。

比如,爱攀比的坏习惯。

攀比之心男女皆有,区别在于男人比较隐蔽,而女人则特别明显。

年轻时候计较谁比谁好看,谁的男朋友更帅一点这些孩子气的事情,到结婚后,就开始比工作,比老公,比财产,比孩子,比公婆。

网上时常能够见到这样的帖子:“闺蜜嫁入豪门,我嫉妒得快疯了”、或者“我什么都比她强,为什么现在混得不如她”。有些人专门就喜欢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这样比较满足优越感,一旦发现对方有了长进,就开始剜心一般的难受。明明双方没有利益冲突,也忍不了。

这时候她们的家人就倒霉了,“你看看人家老公”、或者“你看别人家孩子”。落败的挫折变成了一股邪火,开始转嫁到自家人身上,全家都跟着鸡犬不宁。爱攀比的女人最可能的归宿就是怨妇,永远都觉得别人过得比自己好,永远都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

攀比从本质上来说源自于不自信,爱攀比的人是希望以从众的方式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只有和别人取得了一致,才会感觉自己赢得了胜利和幸福。如果自己不具备别人所拥有的东西,就会忐忑不安,无法感受个体的价值。

比如,虚荣过剩的坏习惯。

虚荣本是人之常情,适度的虚荣也会是一种向上的动力,引导着我们努力实践生命的最大价值。当年张曼玉说不虚荣我来娱乐圈干什么啊,即使日后她成了影后,最开始的初衷也是如此肤浅,只觉得这个行业能穿得漂漂亮亮的人前显贵。

但过度的虚荣是一种疾病,只有外界的艳羡才能填满和医治它,而且一定会愈演愈烈。从未见过非常虚荣的人会有真正的幸福,因为时刻都在表演。

虚荣的人爱面子,爱那些世俗的评定,超过自身实际去追求那些能够赢得世人的夸耀和认可的东西,爱了面子,就丢了里子,实际上要忍受很多的委屈和压抑。比如,没有钱却要装富人,就要节衣缩食的买品牌服装装点门面,被别人羡慕的同时,自己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夫妻感情不好却要表演恩爱,就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很失败,但装到最后已经无法下台;贪图对方的优势而勉强将就着和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在一起,收获了外界的奉迎,却荒凉了自己的心。

这时候,虚荣的人已经被别人的看法主宰了生活。无形中,变成了一个傀儡,喜怒哀乐都由不相干的人控制,再不会有自然的选择和宣泄。

虚荣总是需要付出代价,“好看”到最后永远抵不过“好用”。

比如,苛求完美的坏习惯。

做事可以精益求精,做人最好不要太苛求完美。有的人追求极致,只有生活中稍微有一些瑕疵就无法他们安心,永远是不停的在假设:如果学历再高一点就好了,如果爱人再体贴一点就好了,如果相貌再美一点就好了,等等。苛求自己,也苛求别人,并且在无法得到改变的情况下逼迫自己陷入无限焦灼的状态中。

苛求的人是没有安全感的人,只有当一切完美的和想象一样的时候才能令他们安然的享受生活,任何超出想象的东西都将让他们不安。他们害怕失去,害怕改变,所以才会选择用强势的挑剔来掩盖自己内心的恐慌。但这样的挑剔却最容易令亲人或者朋友厌倦,谁都无法忍受无限制的苛刻,想要什么都有的人通常什么都失去,连最后的一点保证都没有了。

生活中的缺憾就像一件衣服的正反面,光鲜的外表背面,就是朴素暗淡的质地。没有人能够拥有十全十美的生活,即使有人觉得有,那也是就一个暂时的阶段来说,或者,干脆就是一个假象。人们都是在艰难的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生存,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和学会接受这些缺憾,才是我们能否获得最大的幸福感的关键。

比如,特别自私的坏习惯。

有些人的不幸福是源于自私,不过有时候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而已。

太自私的人永远想着自己的利益,但是这并不会让他们赢得想象中的快乐。

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世界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竞争的关系。他们总是只能看得到自己的获得,盘算着自己的利益,怎样才能对自己更有利,怎么才能让对方付出更多,是他们永远关注的焦点。

有的人以为越自私越是对自己的保全,其实很多得与失都被赋予了人的感情,不是生硬的计算和权衡所能概括的,你可以精明一时,但是绝不会能永远都依靠着自我的算计赢得一生。

太自私会让一个人的世界和心胸同时缩小,越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他所能看到的越灰暗,会极端。既然体会不到人与人之间更友善的感觉,那么很多快乐都变得毫无趣味,因为互相戒备着得到的东西,如何会叫人更放松呢。

只会为自己考虑的人封闭了自己也封闭了别人,能够得到的都极为有限。

比如,性格软弱的坏习惯。

很多女人自认为弱者,这就是她们不幸福的根源。

她们放弃自己对生活抗争的权利,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如果碰巧命好呢,遇到个好男人,就会活得好一点。碰巧遇遇不到良人呢,便一塌糊涂。

所以为什么同样的问题,放在不同的人身上,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比如遭遇伴侣出轨的男人或者女人,比如生活出现重大变故的时候,有的人就能够运用理性和智慧,一点点从痛苦中挣扎出来,重新寻找到安宁和幸福;而有的人,就永远无法超度遭遇的伤害,摆脱不掉命运的阴影,最终,为了这些不可改变的东西而殉葬。

这时候她们抱怨自己不幸,但是说到底是自己先落败于现实,是自己对不起自己。

比如,推卸责任的坏习惯。

有一种不幸会没有看到自己对于生活的责任而产生,比如在婚姻矛盾和情感纠纷中,有的人永远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感受着自己的委屈,从来都不曾在另外一个角度上思考对方的理由,这样的态度不仅不能解决矛盾,而且会让自己更加的痛苦和焦躁。

有的人还习惯性的责怪别人,自己升不上是同事嫉妒,自己业绩不佳是没有背景,男朋友不爱我是因为不够美,老公让我上进就是嫌弃我没办事,等等。错都是别人的,委屈都是自己的,任何问题都能找到他人的因素,全部都不是自己的问题。

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和责任,不能够随着事情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进行改变和调整,将产生不幸的根源都归结到别人身上,那么就必定沉浸到一种受害者的感受中去,徒劳的发泄着无用的负面情绪,而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久而久之,就会让自己封锁在事实的真相之外,想要看到的,能够看到的,都是经过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部分。

最后,相信自己是不幸的人,就会得到不幸。

幸福是一种感觉,无法量化。就像一块翡翠敲碎了,散落在生命的边边角角中,你永远不能取得特别完整的一大块,而只能偶尔的被惊艳一次。

虚荣、贪心、苛求、自私,人们总是无限渴望幸福,却总是无意识地用这些缺陷驱赶了幸福。

幸福说到底是一个人感受生活的能力,是一种平衡生活的智慧,是一颗懂得自省的心。

改掉坏习惯,幸福就不远。

父母的婚姻如何影响我们一生?


父母的婚姻如何影响我们一生?

前两天偶然在网上碰到一则旧闻,《天天向上》的主持人之一田源因为出轨曝光被迫离开了芒果台,据传他风流成性,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让我惊讶的是,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等孩子们长大之后,面对网络上这些赤裸裸的文字与图片的时候,会作何感想呢?

话题的另一端是娱乐圈里那些模范夫妻们,比如刘烨安娜,传言都要生第三胎了,还有黄小厨,貌似在娱乐节目中曝出给多多再添个弟弟的想法,对了,还有整天拖家带口虐狗的邓超和娘娘……比起田源那一堆烂摊子,他们的孩子要幸运得多,那么在如此“完美”的家庭里长大,面对父母亲的相亲相爱,他们又会继承些什么呢?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命运

谈起原生家庭,我想起了前两天某位网红作家讲述的她与父亲的故事,她的父母离婚又复婚,复婚再离婚,她经历了手持菜刀吓退小三的戏剧性场面,也有过自己年近四十却要面对老爸再度结婚生子的尴尬,如今忍不住连连感叹:对妈妈好的男人,才是好爸爸!

的确,从小,爸妈就是我们的天与地,他们婚姻中的一幕幕直接先入为主地成为我们人生的第一本教科书,我们作为这个家庭系统中的一个部分,无形中被一股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

就拿我的老同学A来说,她的妈妈是个大家闺秀,北大的高材生,人挺漂亮,举止言行优雅得体,可她的爸爸却相貌平平,事业平平,什么都是平平,人也木讷不爱讲话。以前去她家里玩,她和妈妈坐在一起仿佛姐妹花,可她爸爸说了句“你们好好玩啊”就躲进里屋房间里去了。A曾经不止一次在我们面前说,她爸太窝囊了,以后她找男朋友坚决不能找她爸那样的!

后来A自己也和妈妈一样优秀,她嫁的人也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年龄比她大,阅历也比她丰富,本以为皆大欢喜了,可没想到一次她老公投资失误,赔了一大笔钱,A觉得他臊眉耷眼的样子怎么和爸爸当年那么像啊!“这算什么!你振作点行不行?男人哪儿能这个样子!”A本来是想用点激将法,可老公却像突然失去了斗志一般,一蹶不振。

我们班上还有个女生,B同学,她爸妈都是知识分子,人也特别nice,他们的恩爱经过B的渲染与传播在我们的同学圈里是出了名的,他们的开明和亲切也深得我们的喜欢,有时我们同学聚会他们也会来参加,毫不费力就和我们打成一片,偶尔还说出两句让年轻人们钦佩有加的金句,简直成了我们大家共同的“理想父母”。

这些年下来,B交过不少男朋友,可最后也没稳定下来,她似乎在不同的男人间挑来挑去,但哪个也不能让她真正满意。后来,爸爸生病了,她就专心和妈妈在家照顾他,连“绯闻”也没有了。

而在我们这个同学圈里,最让人操心的就是C,她的家庭是最暴风骤雨的一个,爸爸脾气暴躁,妈妈牙尖嘴利,两人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C被烦到不行,那时她放了学极其不爱回家,要么在外面乱逛,要么在同学家躲清静,可回去晚了,又不免被爸妈一顿骂,各种责备,说她不懂事,说她成绩不够好……所以,C上学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一定要去外地上大学!”

高考后她真的去了外地一所大学,毕业了还在当地找了工作,结了婚。电话里她告诉我,她特别害怕和老公吵架,老公嗓门一高她“简直连血压都要升高了”,所以她就不停地告诫自己“忍一时风平浪静”,可是老公偏不领情,脾气反而越来越坏……

父母的婚姻如何塑造我们的亲密关系?

从A、B、C三个人的故事可以看到,对于父母的婚姻,大体上我们会有两种态度:

第一种是“你们好差劲”——我们或者会看不起父母中的某一方,比如懦弱无能的那一方,或是施虐施害的那一方,或者会同时瞧不上他们两个,认为他们的婚姻就是瞎凑合,浪费生命,一场悲剧;

第二种是“你们真美好”——我们觉得他们给了我们人生中最温暖最美妙的情感体验,他们的婚姻是如此幸福,这个小家是如此幸福。

第一种态度往往会发展出这样几种故事线:

1.奋斗型女主

就像A,她非常不认可爸爸而认同妈妈,在人生的前半段,她的父母就像正面典型与反面典型的组合,激励着她不断前进,让自己去靠近前者,摒弃后者。还有的孩子,比如开头我提到的那位作家,会很同情弱小受欺的那一方,小小年纪就急切地希望自己可以变强大来保护妈妈。无论是哪一种,都会激发出她们很多的勇气、力量与激情,她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避免父母的老路,过上与父母不同的婚姻生活。

2.逃避型女主

这类女孩子一心想远离自己的原生家庭,会跑得远远的,选择伴侣的时候,也会选择一个与自己父母相反的人,更会在婚姻中竭力避免父母曾经出现的问题再次上演。可问题是,像C那样,因为受够了父母的争吵,结果连夫妻间正常的冲突也无法承受,一味地追求“和平”,就反而会埋下了越来越大的隐患。

心理学上有一个“爱的定律”,那就是,认同与反认同都是一种“认同”,一切你极力反对的,其实都是你支持的,一切你极力支持的,其实都是你反对的。奋斗型和逃避型这两类人都非常想要做和父母相反的人,但越是这样,也就越说明父母带来的创伤仍然在刺痛着她们,而这个创伤越是刺痛,就越难以摆脱,搞不好就成为一个死循环。

正所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怕什么来什么”,当我们为了避免创伤而刻意地、过分地想要绕开和躲避一些问题的时候,恰恰可能会过上一种以创伤为中心的生活,甚至“制造”出自己所竭力远离的那个问题。就好比当你不停地说“逃离北上广”,就算已经回到了家乡,但心里其实还一直藏着个“北上广”;当你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不要紧张”,其实时时刻刻都在“紧张”;当你一直嚷嚷着“减肥”,反而容易越减越肥。

如果我们没有用理解和接纳的方式去处理自己所不能接受的那个部分,而只是远离,那么问题从来都不会得到真正的解决。当你因为过度的创伤而无法容纳人生有一点点负面的、你所恐惧的东西的时候,你的生活就会偏离现实的轨道,也必定会有另一个人来承接那些你所不能接受的,最终导致失衡。

3.自贬型女主

这类女生就像小C,她被父母婚姻的炮火所伤,成为父母对人生表达不满的又一条通道,潜意识里她会认同父母的指责,认同父母对这个世界的抱怨与恶意,以至于对自己、对世界都存在着一种消极的意象,比如认为自己不够好,认为婚姻不过如此,或者说认为情感这件事只要放在自己身上,就不会有多好的结果,自己难以找到可心的伴侣,也很难有人会真正对她好,等等。

本质上,这样的女孩子不敢抓住机会,因为她不敢过比父母、比过去更好的生活,她在潜意识里会让自己滑向曾经的“舒适区”,于是,就算有已在手边的幸福,她也可能视而不见或轻易放弃。

总的看来,在“你们好差劲”这种心态下,无论是奋斗型、逃避型还是自贬型,我们会看到一种共同的倾向,那就是刚结婚的时候,她们的婚姻看似走向了一个与原生家庭完全相反的方向,但实际上,因为与父母的对立和对抗还在,创伤还在,很多纠葛都还没有被理解以及化解,她们很可能走着走着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婚姻竟然越来越像父母的婚姻了。

我们再来说第二种态度:“你们真美好”。总体上,这类人在自身感受上要比第一种幸福多了,然而如果从成长和解放自我的心理学角度看,父母这种“完美”的婚姻也可能对孩子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比如B同学,当孩子过于认同和理想化自己的父母,认为他们非常了不起,他们的婚姻非常了不起,那么就会因为“起点太高”而很难真正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去接受别人,进入到属于自己的新的亲密关系中去。

我就听到有姑娘总结说:“你老爸越爱你,你就越难嫁出去”。如果一个人所经历过的所有高浓度的、最美好的爱,都发生在她和父母之间,“曾经沧海难为水”,她就会“不敢”过不那么好的生活,或者说,不敢过哪怕在一两个地方有瑕疵、比不上自己原生家庭的生活。于是,当人生进入到中场的时候,她会发现,除了父母,她几乎无人可爱了,她也无法爱上别人了。

这以上种种情形,你是否都有点似曾相识?的确,种种心态交织在一起,或许才是大多数人的情况。毕竟,极其糟糕的父母和极其完美的父母都是少数。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化解这些“情结”呢?

你有机会改变一切

在你谈恋爱之前,结婚之前,恐怕从没有人告诉过你,其实你一直守着一座“金矿”,把这座金矿的矿脉摸透、打通,前面提到的几种情况你便有机会“幸免”。

是的,这座财富之矿其实就是你父母的婚姻。它就摆在我们眼前,却鲜少有人注意到它,意识到捕捉那些信息,分析那些信息,深刻地认识它对自己的影响,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大多数人都图省事般地将一切归于天意、缘分、宿命,而不去认真地问问自己:为何如此?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真正的探索绝非一篇文章可以穷尽,在这里,先给大家提供几条线索,首先,你可以尝试着回答一下以下这些问题:

你父母的婚姻关系的模式是怎样的?他们的婚姻哲学是什么?

在关系中,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他们是用什么方式交流的?对对方是怎样的态度?遇到冲突时他们怎么反应、如何应对?

他们有着怎样的价值观?如何看待生活、看待自己、看待这个世界?

他们对你是怎样的方式?

对待金钱、工作,他们是怎样的态度?

对待性,他们是怎样的态度?

他们如何对待家庭其他成员?

这些问题将帮助你观察自己的父母,观察你早已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

第二步,体会和觉察你对这些有着怎样的感受:

你对父母的角色分别是怎么看的?你更认同谁、不认同谁?

你从小最需要却最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么?

你从小常有的一些负性情绪是什么?它们常常因为什么出现?

你在哪一方面会在情绪上尤其敏感?

你的“内在信念”,或你的强烈的经验感受,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是什么?

回答完这些问题,或许你已经对事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我们需要穿过表面的现象,去看透一些在深层不断运作的东西,哪些是我们的优势,哪些是危险点。只有当你了解了这个系统是怎样的,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是怎么回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的时候,你才可能去调整这个运作模式,让系统发生变化,从而跳出家族的循环圈,避免“复制”的魔咒。

我们最终要上的一课叫做:如何完整而真实地活着

在我们厘清与原生家庭关系的整个过程里,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开始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带着解决问题的心出发的,你像准备征服恶龙的骑士一样,全副武装,踏上英雄之旅,但渐渐地你会发现,问题更多地是用来理解接纳而不是用来干掉的,就好像你永远也不可能把懦弱的父亲变成一个争强好胜的人,或是把父母对你的影响一分为二,好的留下,坏的扔掉。

有一年,我们几个老同学终于聚齐了,包括A、B、C三个人和我,A抱怨说:“我以为我找了个很强的老公,可结果呢,我看他和我爸也差不多。”

这时B开口了:“你老公只是一时受了打击而已,在我看来,你完全不用担心,因为你自己就很厉害啊,你看你考上了最好的大学,工作也很好,所以那么优秀的男人才会看上你。可是我呢,我觉得我这辈子都赶不上我爸妈……”

小C也搭腔说:“是啊是啊,我爸妈天天骂我,我也挺自卑的,你身上的那股拼劲我这辈子说不定都找不到,你都不知道我有多羡慕你。”

聚会散了,我和A顺路一起打车,路上,A对我说:“刚才听了她们的话,我好像突然开窍了。”我没出声,等着她继续说。“我一直嫌弃我爸没本事,可正因为有这样的爸爸,我才会那么努力。我总想找个强大的男人,可其实在这个过程里,我自己也变强大了。今天B和C一反衬,我才忽然意识到这一点。”

我不禁暗暗赞叹A真是个悟性很强的女孩。“是啊,你真的不用一心只想着老公要如何强大,他也是人啊,他也有脆弱的一面,我们女人不是还能顶半边天呢么。”

“还真是,我已经不是小丫头了啊,过去我有点太执迷了……”她执迷于什么呢?我想她心里自有答案。

后来我听说,A没有再给老公那么大压力,反而像被唤醒的女王一样,展示出了自己聪慧能干的一面,给老公提了不少好建议。她和爸爸的关系好像也缓和了,父亲节的时候我看她发朋友圈说:“如今才懂,您和妈妈成就了今天的我。”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件礼物,只不过有时它的包装很难看。父母的婚姻带给我们的不都是温馨美好,也会有伤害,但经历了岁月,当我们终于有能力看到一幅完整的画面时,才会懂得,曾经让我们失望与鄙视的包装下面,其实是一份珍贵的馈赠。

或许到了那时,我们才会重新爱上已经苍老的父母吧。

谈谈婚姻中,女人对婆家和娘家的“自私”和“不孝”


上周末,我写了篇关于PAPI酱婚姻言论的文章,我在文章中是持欣赏她的观点。

因为我觉得她按照自己的心意在活,我在很多篇文章里都说过,我欣赏能活出自我,活得比我好的女人。

只是很多人,一边为世俗所累,一边无法逃离。

因为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甚至因为自己无法跳出,而扭曲了心理,试图把所有过得好的女人拉到和自己同一水准。

所以,我写的时候,就知道一定会有人跳出来反驳的。

果不其然,文章一推送,有说我三观不正,威胁取关的;有骂我自私冷漠的,还有用孝道来绑架我的,可谓层出不穷。

最有趣的是一位深受婆媳关系困扰,以致影响夫妻关系的熟人,发微信批评我太自私太不孝了。

所以,今天我就想谈谈自私和不孝这两个话题。

当年我结婚的时候,我直接就说不办酒席,在我们小县城这种地方,遭受的压力和攻击,大家可以自行想象。

我妈那句“寡妇再嫁都比你风光”就是那时候产生的。

小县城的特色是什么?谁家有点事,不相关的人都会冒出来,挑拨的、怂恿的、出谋划策的,什么都有。

就我不小心听见的就有:

老C啊,你女儿太不孝了吧?你就没点办法?不听话你就揍她啊,揍到她听话为止。

老C啊,你可不能由着你女儿啊,这次由了她,你以后还有说话的份吗?

老C啊,现在的孩子太自私了,你说我们图什么,不就是给她们操办人生大事吗?

我妈本来就是没什么主见的人,别人一唆使,更加来劲,我记得当时关于孝道和自私,我们有过一场辩驳。

我说:

什么叫不孝?如果现在你要和我爸离婚,我说绝对不行,你离婚了让我面子让哪儿搁?这才叫不孝,因为你有追求幸福的自由,我只顾自己的面子,不顾你的感受。

如果你现在单身,你要嫁给A,我非得让你嫁给B,那才叫不孝,因为我非要把我自己的喜好,强加到你头上。

如果我结婚,非要你们陪房陪车陪嫁,而你们明明没这个能力,我却逼迫你们,这才叫不孝。

如果你晚年三餐不继,而我放任你挨饿,这才叫不孝。

我只是按照自己的观念,决定我自己的事,怎么就不孝了?我一不要你出钱,二不要你出力,我哪里不孝了?

最后一句,我说得气壮山河,我妈想了半天,没找到反驳的词,只嘀咕了一句:就不该让你学法律,伶牙俐齿,我说不过你。

然后她突然想到了什么:

你不办酒席,让别人怎么看我?我以后出去戴个乌龟壳算了,没脸见人了,你让父母没面子,就是自私。

我说:

我一没有作奸犯科,二没有伤天害理,三没有无耻啃老,怎么就让你没面子了?

你知道什么叫自私吗?

非得强迫别人在别人自己的事情上,必须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那才叫自私。

因为眼里只看见自己的需求,看不见别人的意愿,这才叫真正的自私。

哪怕这个别人是自己的子女,也一样,最典型的一句就是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难道人家这样做就是为了让自己不好吗?

但事实上,我也清楚,在小县城里这样做,我父母确实会承受一定的非议。

只是我更明白,倒不是我对不办婚礼有多坚持,而是我把它看成一种争取独立的象征。

如果这件事在她们的高压下妥协了,以后事业工作要不要妥协?生孩子要不要妥协?没完没了了!

而且,每个人都要自己去面对外界的声音,不能因为自己内心不强大,无法面对外界的声音,就转而去逼迫别人。

而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

我很早之前就明白,什么非议,什么指责,当你自己过好了,什么声音都会自动消失。

记得清明节那次,我们带着灵宝回老家,那些阿姨婶婶见我们回来,无比亲切热情。

一路走回去,一路招呼过去的,先生偷偷和我说:如果我是你,我就每个星期都回来,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

我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我没这么无聊,别人排斥我,我不会太在意,别人欢迎我,我也不会太得意。

但我妈不同,她很在意,一堆人对她说:

老C啊,你这是返老还童了吗?怎么一下子年轻这么多啊!

老C啊,你到底吃了什么啊,怎么越活越年轻了啊!

我妈笑得嘴都合不拢:哪里哪里,我就是享女儿女婿的福,啊哈哈!

大家说是啊,你女儿女婿真是孝顺,你看你现在的日子过得,哎呀,果然是生女儿好啊!

其实,当年说我不孝的也是这些阿姨婶婶,现在说我特别孝顺的还是这些阿姨婶婶,我相信若是我哪天离婚了,说我丢父母脸的,还是这些阿姨婶婶。

如果我很在意她们怎么说,日子就不用过了,所以我选择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外部的评价。

但我的生活方式就一定正确,一定很好吗?也不见得。

因为每个人喜欢的生活不同,观念也不同。

我有一位闺蜜,就特别注重亲情,她老公也喜欢亲戚之间多走动,他们两边亲戚都很不错。

所以几乎每个周末,他们就是在和不同的亲戚聚会,热热闹闹的两大家子。

我的生活让她去过,她会觉得无比冷清不适应,她的生活让我来过,我也会觉得太烦了。

只是两家父母都通情达理的已经为数不多,两边所有亲戚都知书达理的更是凤毛麟角,才有了这么多女性苦苦在婚姻里挣扎,为各种关系疲惫不堪而已,仿佛是一头困兽,希望挣破那个牢笼。

真正不孝,是由着父母公婆折腾,毁了你的生活,陷他们于不义。

真正的自私,是阻止别人按照自己的心意而活,非要人家按照你的心意而活。

这两点,是每个女人必须明白的事,前者是要你意志坚定,不受他人干扰,后者是要你明白界限,不去干涉他人。

破茧而出,需要一番挣扎和努力,凤凰涅槃,需要浴火重生,没有一种新生是不伴随着辛苦和努力的。

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必然会有非议和阻力,只看你内心是否足够强大,决心是否足够坚定。

放眼几十年前,如果有谁提出不想和公婆同住,而要单住的,会被视为大不孝;

可是几十年后的今天,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所以再过几十年,当90后00后成为公婆和岳父母的时候,也许各回各家也会成为趋势。

因为这一代都更注重自我,注重自己的感受,不会在乎外界的声音。

甚至那时候所谓外界的声音也都是90后00后发出的,可能都是一片赞同的声音。

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不过是过程而已,谁也阻挡不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更阻挡不了内心真实的声音。

-END-

父母分居


父母分居

对孩子来说,父母分居表示他与父母组成的“铁三角”关系破裂了。对孩子的深层潜意识来说,这是一个完全不能接受的情况。孩子会想做些事情企图把父母重新连接起来,首先他会制造自己的问题,例如态度逆反、情绪不稳定、无心学习、不能集中注意力,企图借此使父母把注意力从两人之间的冲突转到自己的问题上。

一般这没有多大效果,孩子对父母分居反应的第二个阶段是怪责自己,把父母之间的问题揽到身上,看作因为自己不够好使得父母分开。这份自责会导致孩子忧郁、难过不安、惭愧内疚、否定自己、缺乏自信、不愿做事。再进一步,孩子会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得到父母的爱护,因而没有资格活得开心和成功。

孩子反应的第三阶段是麻木和自暴自弃,没有自我价值,不会爱护和尊重自己,因而对别人也无法爱护和尊重,因为他认为父母已经放弃了他。这样的孩子在学业上及生活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同时很难自动地做出改善和提升工作。他会重复给自己制造失败和不如意的经验,去证明自己是不值得被父母爱的,父母放弃自己是对的。他的感情关系也不会发展得很好,因为他不允许自己有比父母成功的婚恋。

父母离婚


父母离婚

对孩子来说,父母分居虽然难受,也许尚有挽回的机会;父母离婚则是对那份“铁三角”关系判了死刑。父母离婚使他相信世界绝不可能恢复到以前的状况,他也再没有在父母爱护下成长的机会了。因此,上述三个阶段的表现会成为孩子性格的一个部分,而不是短期的身心现象。

如果父母分手时是痛苦和充满仇恨的,孩子的伤痛和伤害将是最大、最深的。每当父母的一方向孩子指责另一方的不是,孩子听到心中一个绝对完美和正确的人被否定,而做出否定的又是孩子心中另一个绝对完美和正确的人,他无法于内心深处在接受的同时又拒绝,所以会极其痛苦。

若孩子与分手的父母一方同住,但被禁止见到或接触另一方,无论怎样做,他都会有两份的内心负担:一份遗憾和犯罪感(对见不到的一方)和一份愤怒(对不让他见到另一方的人)。若他偷偷地去见不准见的一方,他对见到的一方会有难过和内疚,而对禁止他的一方,他又会有犯罪感和歉意。这样,你会明白为什么父母不和总是给孩子这么大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