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qg13.com - 处理关系】
恋爱也是需要技巧的,这样两个人才能更好的维护这段感情,爱情中到底有些什么样的技巧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慎防亲密关系中的洗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慎防亲密关系中的洗脑
千万不要以为,每个人建立亲密关系都是为了追求幸福和快乐。相反,很多人建立亲密关系只是为了控制并折磨对方。
我们经常祝福恋爱中的人:“祝你幸福!”“祝你快乐!”
但是,并非所有人谈恋爱都是为了追求幸福和快乐,很多人其实更在乎永远正确。他们谈恋爱,仿佛是为了和这个人建立这样一种关系:你永远错误,而我永远正确。
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需要。有这种需要的人有强烈的欲望,要在亲密关系中论证自己永远是对的。为了达到这一点,他们会对恋人或配偶实施病态的控制。
一位叫Rose的读者给我写信说,丈夫经常逼问她:“快说,你是不是和这个男人‘有一腿’?”
原来,在和丈夫谈恋爱前,Rose谈过恋爱并和前男友有过性关系。认识丈夫并开始谈恋爱后,一天丈夫问她的情史,她讲了。他逼问她有没有上过床,她也承认有过。结果他说,她是他的初恋,他虽然介意她的过去,但能忍受,不过要求她以后什么事情都听他的。怀着内疚感,Rose答应了。
这是噩梦的开始。
从那以后,他不断地问Rose,还和什么男人交往过,为什么这么做,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没有交代……Rose有时觉得很烦,拒绝回答,这时他就会大发脾气,说“你这种不清白的女人,有什么资格对我发脾气”。
这击中了Rose的软肋,而且他态度极其坚决,Rose于是尽量忍住不和他顶嘴,他问什么就回答什么。一旦问出来她和什么男性有交往,他就会问:“这是不是你的情人?你是不是跟他‘有一腿’?”如果Rose回答得不耐烦,他就会说Rose有问题,一定是“有一腿”的!
慢慢地,因为怕麻烦,Rose和所有的男性朋友都不再来往,也尽量不和男同事交往。
现在,他们结婚了,而噩梦仍继续。不管两口子发生任何争执,丈夫都会拿出Rose有过情史这件事来羞辱妻子,并要求她无条件服从他。如果她不服从或顶嘴,他就会大发雷霆,直到Rose认错他才能安静下来。
每次,无论发生什么冲突,无论因为什么原因争执,最终的结果都是Rose向丈夫认错。
但是,她现在觉得非常压抑。“我经常想到死。”她在信中说。
这种关系,很容易被我们理解为嫉妒,认为是Rose的丈夫过于在乎妻子的贞洁,而对妻子与异性的关系过于敏感。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妻子的情史只是一个幌子。或许,这的确让他感到难过,但更大的可能是,他是利用这一点来压制妻子,让自己永远在这个关系中占据制高点,让自己永远正确,而妻子永远错误。
否则,如果他真的在乎妻子的贞洁,他完全可以在一开始知道妻子的情史时,就终止这个关系。
甚至,在我看来,他在知道妻子的情史时,会忍不住有一种兴奋:我终于找到猎物了,我终于可以和这个猎物建立一个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我永远都可以压制对方。
精选阅读
婚姻≠亲密关系
人生道路是孤单的。亲密关系该如何维护,如何经营婚姻?人们从妈妈的孑宫出去,离去孕妈,赶到繁杂的全球中。每一个人全是这般不同寻常,以至一个人的观念不可以所有的被别人了解,一个人的必须不可以彻底的被别人接纳,本人的内心世界是不可以彻底地表述的,因而,无力感终究会随着一生。
在宝宝情况的情况下,人们还会想象着和妈妈是一体的,由于妈妈会关心到人们的一切,冷了肚子饿,好像妈妈都能在第一时间给与人们考虑。渐渐地的,伴随着成才的开展,当内心世界也造成要求时,发觉妈妈刚开始不可以彻底考虑人们了,此刻,人刚开始有挫败感,观念到自身和妈妈并不是一体的,自行的全过程刚开始产生。
殊不知另外,不管自行开展到多高的水平,人们不得不说:沒有一个人能够彻底归属于自身,他一直必须在人和人之间的关联之中去得到考虑。婚姻中的亲密关系会再一次我们一起感受一体的觉得。以内内心,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把另一方作为自身的父亲或妈妈,期待他/她像父亲或妈妈一样照顾好自己,积极关注自身,它是一种对另一方的理性化。
当老公或老婆确实如人们得偿所愿那样去干了,人们会觉得宝宝一般的幸福快乐,像再次返回妈妈的怀里。此刻,亲密关系就是说热恋期。殊不知老公终归并不是父亲,老婆终究并不是妈妈,热恋期不容易一直不断下来,当丈夫或妻子慢慢展现出更详细的个人时,理想化的一体化就被摆脱了,这会让相互觉得很痛楚。
由于人们会发觉一个极致的照料者已经渐渐地离去人们。人们会尝试各种各样方法吸引另一方极致照料的品牌形象,更新改造、操纵、威协、否定全是常见的方式,亲密关系刚开始深陷抗争期。当一切很难没法修复到过去的情况下,抗争更新到很错乱的情况,亲密关系中的支配权护卫也来到鱼死网破的情况中,挫败过多,由爱生恨,敌人、憎恨、成才中在初始家中中的外伤感受这些都是呈现出去。
恐怖的是,亲密关系中的损害通常是最具破坏力的,由于深层次的掌握促使彼此又把握了相互的致命伤,了解另一方哪些地方是最敏感的,那样的互相进攻具备摧毁的能力。因爱生恨,从爱的起始点刚开始却变成仇敌或是陌路人,全是在抗争中互相损害的結果。
爱和恨自身就是说同一种动能,仅仅对于的总体目标不一样。针对理性化的目标,人们用到爱去考虑另一方和被另一方考虑。而消除了理性化的个人的身上这些坏的一部分不被自身和另一方接受,人们用进攻和憎恨解决。由于每个人在找寻以前缺失的极致照料者。完善的人有一种能力,那便是接纳缺失的能力。
当你客观事物地去应对另一方时,爱和恨能够在一个人的身上共存,人们能够赏析另一方的优势,另外也可以接受另一方的缺陷,此刻亲密关系就进到了融合情况。人们可以认可:许多 物品在另一方的身上是没法得到考虑的,这就好似人们接纳自然界有太阳也会有下雨天。
那样的亲密关系就能足以不断和发展趋势。亲密关系该如何维护,如何经营婚姻?身心健康的亲密关系可以维持幸福的婚姻,相反,许多 婚姻的毁灭来源于亲密关系的裂开,来源于心里亲密关系方式创建的不详细。在人生道路的全过程中,亲身经历着各式各样的挫败,最危害人们亲密关系的刚好是宝宝与照料者的关系模式。
当不适度的照料给了人们挫败,或是照料者沒有让我们机遇变成单独的自身,人们欠缺应对孤单的能力,那亲密关系就误解了。误解的亲密关系方式立即危害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婚姻刚好是亲密关系最好是的意味着,它就像是一座关联花园,必须太阳、土壤层、水份和气体,而关联彼此就是说新萌,明白梳理花园,那花园带来人们的是沁人肺腑的芬芳和放眼望去多彩的颜色,令人心旷神怡。
而沒有灌溉和化肥的滋润,花园会凋谢凋零以致满眼创痍,令人一刻都不想要在那样的关联花园中恋恋不舍。并不是每个人具有创建亲密关系的能力,但每个人有创建婚姻的支配权。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婚姻品质不高,都是90后离婚愈来愈高的缘故。
许多 人把婚姻的难题都归由于沟通交流受阻、婚外性个人行为、婚姻社会道德的不健全、社会发展意识的更改这些,殊不知不管出自于哪些的缘故,没法防止的是一段婚姻的完毕后的愧疚、缺憾、迷失和不肯应对的痛楚。人们必须回应一下的是“亲密无间”的定义:2个一天到晚腻在一起的人,并不是意味着着亲密无间创建;而2个相对性维持单独的人,并不是意味着她们不恩爱和不亲密无间。
亲密关系该如何维护,如何经营婚姻?中国传统文化尊崇的是“孝“,而并不是亲密无间。孝能够我们一起大量的尽职,但并不可以我们一起在亲密无间中成才。因此中国式家庭的婚姻方式迈向真情更加平稳,而并不是迈向亲密无间。
从而,人们能够了解,密不可分并不等于亲密无间。亲密无间是单独的2个自身和睦交往的情况,你和我的一部分是结合的,但并不是所有。沒有单独自身也就不容易有真实的亲密关系。而亲密关系欠缺,婚姻也只具有法律法规和社会发展特性了,感情特性就只有被忽视或是缺失了。
亲密关系中矛盾的判断及对待方式
人和人,总有矛盾的。
产生矛盾,主观上最忌讳的是非黑即白。
本来互动的挺好,也出来玩过几次,挺和谐的。然后眼瞅着过节了,但是他除了平时的互动以外并没有提特别的建议,这时候你就有点心理不爽了。
他是不是不喜欢我?我还应该不应该理他?
男人有时候觉得你不错,找你聊天,你就判断这是喜欢你,期待男人对你更热情。男人有时候心情不佳,或者忙其他事,没找你过节,你就判断不喜欢你,考虑要不要从此不理——你时时刻刻在从蛛丝马迹中花大量精力,妄图把流动的暧昧状态非黑即白地“固态化”,这种心态是根本判断不了矛盾,更无从谈起如何对待了。
因为非黑即白的心态根本不允许有矛盾的产生,不允许存在的东西,你们怎么会想去判断或者对待呢?
但是,孩子们,世界是五颜六色的啊。
哪怕就是黑白的,还有好多好多灰度呢。
只有你接受了他喜欢你,但是他同时也不一定到达你的期待,能够对你有不满意的地方;你喜欢他,但也有他不满意你改不了的个性,也可以保留对他某些地方不满意的意见。
那么你在思想上属于愿意判断矛盾,并合理对待了。
接下来,哈哈,我并没有说要教你们怎么解决根除矛盾。
大部分矛盾,是无法根除解决的,就好像大部分细菌和病毒在人体里也可以“带病生活”一样。
现代社会复杂而多样,越来越多的关系,可以“带矛盾交往”。
矛盾的判断,主要判断这个矛盾,对你有没有危险。
有些矛盾,比如说过节了想不到你,不回你的消息,抠抠搜搜的,有时候不会说话——这种矛盾是会搞的彼此不太高兴,但没啥危险,你们完全可以继续试探。而有些矛盾,比如说他喜欢赌博有举债风险,他无缘无故限制你的行为,你不听他的话他会辱骂你甚至威胁你,就很危险了。
引发生活危险的矛盾,一旦判断出马上隔离退场。不要回去解释,如果有靠谱的家人朋友,也让他们知晓,不是为了吐苦水,不是为了分析他爱不爱你,而是他在来纠缠的时候,你这边有人车轮战让他的精力损耗比你大。
不要用摇摆的态度对待有危险的矛盾,更不要用过去的细节来遮盖绝望的未来。不要拿爱来掩饰人生危险,“他真的对我很好”“我们在一起很快乐……”好吧,爱也许会提高你的受害意愿,但真的无法降低你的受害程度。这个实在舍不得逃,只能求仁得仁了。
没有人生风险的矛盾,对待的基本原则就是:用距离来拉开双方发生矛盾的环境,用频离来降低接触到矛盾的时间。
不要说彼此有感情的男女问题,连彼此就是陌生人的婆媳大部分问题,也基本上可以靠别住一起,别一起带孩子来解决的。
为什么那么多男女矛盾看似不可调和,因为某些错误的观念让男女双方信奉你爱我,就要解决矛盾。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不是拉开时间和距离,而是比开心的时候更多的靠近,如此高密度紧密在一起是为了互相争执,互相埋怨,互相伤害。
因为这样的错误理念和举措,才使得他们发现解决不了矛盾的时候,只有解决掉对方了。
我再重复一遍,矛盾是无法根除的,没必要因为不能彻底根除矛盾而迁怒对方,或者自己。世界很大,方向很多,不能伤害你的矛盾解决不了也无所谓的,你完全可以,也值得转移下注意力,让自己做点其他开心的事情。
再相爱的男女,某些时候都是会一而再,再而三发生利益冲突的,对待矛盾的步骤一,是先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态度。
只要没有伤害到对方的自己想法,都可以敞亮提。对方让你不太舒服的举措,你也可以表明自己的确有点介意。
女人可以提,当然男人也可以提。
我都是一开始就提我不太会进入“专一”阶段的人,我有其他的帅哥可能会喜欢,会接触。这么“毁三观”的要求,当年也没有把所有男人都吓跑,而且,虽然是开发式关系,我也直接提会介意对方和我约会的时候和其他人聊的火热,也会直接提我也不喜欢太过频繁的聊天——我介意没有自控力,吃相难看的人,哪怕以爱情为前提。
有些认为我三观不正,会伤害到他的男人二话不说就跑了,他不跑过来和我辩论我也就跑了。
留下来就可以带矛盾生存了。
步骤二,提了以后,满足就好,不满足就拉拉距离和时间就行了,万万不要得寸进尺,忘记初心- -。
许多矛盾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某一方得寸进尺后出现的。
比如在恋爱的一开始,男方都会比较积极一点,会满足女方一些琐事要求。这个时候,女方要明白,“满足是情分,不满足是本分”,不能因为今天他满足了你,明天他不满足的时候你就去指责他,羞辱他,或者羞辱自己。从而让双方在关系结束的时候,都深深怀疑自己,也怨恨他人。
有些男人也是,一开始可能会为了追求我而假装自己是开放性关系接受者,几次下来发现我真的在找其他男人聊天吃饭就指责我不爱他云云,我也是会很理智地告诉他们你如果看不惯,你可以不来找我,但是如果你来找我的目得是修理我到接受你的观点,那么我会感觉我受到威胁,我会回避和你的关系,并且保留你敢再来找我麻烦,以牙还牙搞到你家犬不宁的态度和能力。
这的确是关系最动荡磨合的时候(一般就是密切交往三个月到半年的时候,哈哈哈哈),因为感情的存在,大家被曾经的美好和胜利冲昏了头脑,有一方或者双方开始觉得拉开时间和距离就是不爱,对方应该为自己或者为爱情彻底根除矛盾……一旦陷入了够爱就能够根除矛盾的陷阱,心态就会彼此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甚至自我否定。
这个时候别说心平气和对待矛盾了,先能暂时结束恋情,走出来再找到自我就是上上签。
步骤三,是通过拉开距离和时间,可以多想到一些相处办法,发生矛盾不至于伤筋动骨。
我和交往最密切的男人,也就是我的老公,长期以来都一直保持着彼此的单独爱好和自由空间。
不涉及双方人生伤害的矛盾,类似于你喜欢吃甜我喜欢吃辣。每天要一起吃三顿饭,每顿饭只有一个菜,那不打架才怪呢。但是将频离拉低,菜量拉多,这些都不是问题。
可以这次我陪你吃甜,下次你陪我吃辣。
可以在一起少吃几顿,吃的时候选择吃不甜也不辣的。
可以在一起多点两个菜,你吃你你的甜,我吃我的辣。
不高兴了,大家表达下自己不高兴的原因,然后自己该干嘛干嘛。过几天,或者几个小时,有时候我找个台阶下,假装忘记这件事情说一个共同人的八卦;有时候他找个台阶下,说几句我爱听的话。
相逢一笑泯恩仇。
毕竟我们都有各自的书桌,各自的房间,各自的工作,各自的爱好,各自的朋友,各自“万一对方不在了”的计划——我和他的矛盾的确会有,但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大家说几句,然后靠其他方面的自我充实与快乐稀释掉它。
都说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这意思不是说你们开心的时候要存心冷淡,考验对反;而是发生矛盾的时候,你有其他的生活目标来满足自己,充实自己。
允许发生矛盾,理性判断矛盾,积极地对待矛盾……这是我能享受人生,享受爱情,而不被爱情所控制的基础。
也许你说这不是你要的爱情,但,这是我要的人生。
依恋类型与亲密关系
之前回答了一个问题:男朋友对我态度冷淡,应该怎么办?发现许多朋友对其中的亲密关系测验很感兴趣,而且测完之后发觉自己属于非安全型依恋,来具体询问怎么办,所以特别整理了早先所学,尽量通俗易懂地从依恋的概念、儿童的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依恋类型三个方面来说明我们如今的依恋类型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影响我们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的,最后,稍加探讨如何转变依恋类型。
------------长文慎入------------
依恋
依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ohnBowlby,1969)提出的,他在洛伦兹(Konrad Lorenz)的研究(婴儿对母亲的印刻理论)和哈洛(HarryHarlow)的实验(幼猴尽管由铁丝做的母猴喂养,但却寻求依偎于有绒织物的母猴)的基础上,将依恋定义为“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鲍尔比提出依恋这个概念主要是用来解释婴儿与其养护者之间的情感联系,但后来的研究者们将之扩展到了成人之间。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依恋(attachment)是个体与主要抚养者发展出的一种特殊的、积极的情感纽带,也是指个体寻求并企图与另一个体在身体和情感上保持亲密联系的倾向。
依恋既是个体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简单来说,通过依恋他人我们不再是一个孤单的个体,而是一个融入了集体的社会人。
了解的依恋的基本内涵,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依恋类型这个概念又是如何提出的。
儿童的依恋类型
说到依恋类型(attachmentstyles),就不能不提到陌生情境实验(StrangeSituation),该实验是由艾斯沃斯等(Mary Ainsworth Witting,1969)设计的,他们首先安排母婴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然后让婴儿分别经历母亲离开、陌生人进入等情境。观察婴儿在与母亲分离和相聚的过程中,以及面对陌生人的过程中的表现,从而对婴儿的依恋类型进行判断。具体如下:
注:第一个场景持续30秒,其余各场景均为3分钟。
艾斯沃斯等人长期观察了乌干达和美国家庭母子间的相互作用,利用上述研究方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将婴儿依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 安全型依恋(secureattachment)
主要表现为在与母亲一起时,将其作为“安全基地”,以母亲为中心主动去探索环境,并不是总依偎在母亲身旁,只通过偶尔的靠近或眼神注视与母亲交流,母亲在场时,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当母亲离开时,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但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接触,将其作为“避风港湾”,易被安抚。约占65%~70%。
而安全型婴儿的母亲一般对孩子的信号及情绪表达(呼求、肢体动作等)很敏感,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进行探索,而且喜欢和孩子有亲密的接触。
② 回避型依恋(avoidantattachment)
主要表现为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为“无依恋婴儿”。约占20%。
回避型婴儿的母亲有多种类型。有的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活动时生孩子气或怨恨孩子,对孩子的信号反应迟钝;有的对孩子经常表现出消极情感,即使对孩子表达积极情感,程度也很微弱……因此两者之间并没有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
③ 焦虑—矛盾型依恋(anxious-ambivalentattachment)
主要表现为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时,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朝母亲这里看。约占10%~15%。
反抗型婴儿的母亲常误解孩子的信号,她的照顾行为是不一致的,对孩子的反应更多地依赖于自己当时的心境,而不是孩子的行为。因此,在孩子的信号和母亲的情绪表达间常表现出不一致。
在这三种依恋类型中,回避型与反抗型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既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但同时,在家庭环境经历较大变化,母亲与婴儿的交往发生较大转变时,也可能发生变化。
那么,问题来了,依恋类型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这简单说说。
依恋类型差异的产生
心理学中一直存在着关于遗传与环境(或者说,天性与教养)的争论(nature-nurturecontroversy),即人的发展是在出生之前就由遗传和生物因素预先决定的,还是受后天经验和环境因素决定的?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环境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其中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遗传与环境互相作用和影响,共同决定着个体的发展,对于不同的心理因素,它们所起作用的比例不同。
所以,依恋类型差异的产生既与个体本身先天的生物因素有关,也与后天的教养、所处的家庭环境等有关。
儿童先天特质尤其是气质与母亲的抚养困难程度密切相关,比如,我们常会看到一些儿童容易照料,与母亲关系融洽,容易接受抚慰;一些儿童很难照料,异常活跃,拒绝母亲的亲近,不易抚慰。【注意!这里的气质需与生活中常说的气质区分开来~心理学中气质(temperament)是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孩子刚出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比如有的孩子爱哭好动,有的孩子平稳安静。】
而关于后天影响依恋的家庭因素,鲍尔比提出在个体和依恋对象的实际交往中形成了个体和看护者(主要抚养者)之间的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workingmodels),该模式包括两种互为补充的成分:一个是关于依恋对象的,描述的是当婴儿需要时,看护者是否是可得的(available)、敏感的(sensitive)和有反应的(responsive);另一个是关于自己的,涉及的是自我是否是有价值或值得关爱和看护的。例如:当需要时,看护者是敏感并总是可得的,那么婴儿就会发展出一种认为别人是有反应并可信的、自己是可爱的并有被照顾价值的内部工作模式。反之,当看护者是不一致和拒绝的,婴儿就有可能发展出别人是没有反应的、自己是不值得关爱的或自己是应该自我满足的和不需要别人关爱的。如此,内部工作模式构建了个体对早期依恋经验的心理表征,并在长大后影响其思想、情感和行为。
现在一般认为婴儿依恋的性质最根本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看护者的行为,依恋是在婴儿与看护者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是否关心是最重要的方面。
由儿童过渡到成人
在鲍尔比、艾斯沃斯等人之后,随着研究对象的不断扩展,研究者们开始讨论依恋原理与成人的亲密关系之间的相关性。通常认为,婴儿的依恋功能包括“维持亲密”(试图寻求和保持与依恋对象的亲近)和“抗拒分离”(寻求与看护者的亲密,拒绝分离);“安全基地”(把依恋对象作为其探索外部世界的安全港湾)和“避风港湾”(当受到威胁的时候寻求依恋对象的帮助,获得安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早期的人际经验会影响个体后来人际关系发展轨迹: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快乐地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回避型依恋的儿童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儿童与他人的关系常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
Hazan Shaver于1987年在《婚恋关系是一种依恋关系》(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AttachmentProcess)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成人婚恋关系中的情感联结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依恋关系,它有着和早期依恋相似的生物系统,都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他们的研究表明成人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也会表现出类似的反应方式,婴儿的依恋系统特征——维持亲密,抗拒分离,安全基地和避风港湾——同样可以在成人的亲密关系中观察到。由此,依恋研究迅速成为人际关系科学最热的研究领域之一,而从成人依恋的角度研究亲密关系开始成为依恋研究热点领域,随之各种具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的陆续公布。
成人的依恋类型
当依恋理论发展到成人依恋领域的时候,HazanShaver(1988)通过问卷调查提出:早期社会经验不同产生了关系风格上相对持久的差异,婴儿依恋中的三种主要的依恋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在成人的恋情中也得到了证实。在Hazan和Shaver提出婚恋依恋分为三种类型这一观点后,引来众多依恋专家的关注。1991年,BarthofomewHorowitz通过实验提出Hazan和Shaver之前所提出的回避型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回避型,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要避免和他人亲密接触,是因为存在两种不同的原因。一种情况是人们期望和他人交往,但又对他人戒心重重,害怕被人拒绝和欺骗。另一种情况是人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真正地喜欢我行我素和自由自在而不愿意与他人发生紧密的依恋关系。这就将成人的依恋类型分为了四种而非三种。
具体来说,成人的四种依恋类型如下:
第一种是安全型(secure)或安全—自主型(secure-autonomous),和儿童的安全型依恋基本相同。这种类型的人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他人也是值得爱和信任的。
安全型依恋是一种稳定和积极的情绪联系,以爱情关系中的关怀、亲密感、支持和理解为标志。这种类型的人认为自己是友好、善良和可爱的人,也认为别人普遍是友好、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他们十分容易与其他人接近,总是放心地依赖他人和让别人依赖自己。一般来说,他们既不会过于担心被抛弃,也不怕别人在感情上与自己过于亲近。无论我们自己的依恋方式属于哪一种,找到一个安全依恋型的人做自己的伴侣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第二种是痴迷型(preoccupied),这是给予焦虑—矛盾型的新名称,因为这种类型的人依赖于他人的赞许来获得内心的安适坦然,所以他们过度地寻求认同,沉溺于人际关系。他们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和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总是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并以此支持消极的自我形象。
痴迷型依恋的特征是对人际关系怀着混合的情感,这就使人处于爱、恨、怀疑、拿不起、放不下的冲突情感之中,导致一种不稳定和矛盾的心理状态。通常,痴迷型的人总觉得自己被误解和不受赏识,认为自己的情人和朋友都不可靠,不愿意与自己建立持久的关系。矛盾依恋型的人担心他们的恋人并不真正爱自己,或者会离开自己。因此,他们一方面希望能与自己的恋人极为亲近,另一方面又对恋人是否可靠和可信满腹猜疑。
第三种和第四种依恋类型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回避型”。
回避型依恋常常表现出惧怕亲密关系和拒绝信赖别人的倾向。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在关系未能向好的方向转变之前就开始退缩,他们对爱情多疑且冷淡,认为别人不可靠或过分急于要承诺。结果是,他们觉得难以完全相信和依赖别人,只要有人试图在感情上亲近他们,他们就开始紧张。从根本上讲,他们在回避亲密的关系。
恐惧型(fearful)的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是消极的,这种类型的成人可能出于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免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虽然他们希望有人喜欢自己,但更担心自己因此离不开别人,而一旦建立了亲密关系,又往往会过度担心伴侣会离开自己,整天提心吊胆。有时想到与伴侣亲密相处时他们就会感到恐惧。
而疏离型(dismissing)的人对个人的看法相对积极(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是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得不偿失。这种类型的成人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他们拒绝和他人相互依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他们会更关注替代选择,会留心任何可能的其他爱情选择,更容易被新结识的人所吸引。同时,他们往往希望将来的伴侣不给他们提供帮助,因为他们不打算反过来做任何报答。
整体而言,安全依恋是以个体能够流畅地表达与依恋相关的经历和情感为特征的,安全依恋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准确地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相似经历和情感,而不安全依恋是以防御性地拒绝或不能够整合与依恋经历有关的各种信息为特征的,这会导致个体与他人之间沟通不畅、对他人抱有消极期待以及自身社会功能出现问题。
之后,Brennan,Clark, Shaver(1998)用维度法来考察依恋风格, 他们认为,依恋类型可以被概括为回避亲密和忧虑被弃两个维度。
回避亲密(avoidance ofintimacy)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会影响人们接纳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的难度和信任程度。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舒心和轻松的人,回避亲密的程度就低;而与伴侣亲密接触时烦躁不安的人,其回避亲密的程度就高。
忧虑被弃(anxiety aboutabandonment)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是否会害怕他人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而远离自己。安全性的人在与他人亲密接触中非常安心,不会担心别人会苛刻地对待自己,因而能积极快乐地寻求亲密、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相形之下,其他三种类型的人充满焦虑和不安,在亲密关系中如坐针毡。痴迷型的人渴望亲密接触但害怕被拒绝。疏离型的人并不担心被拒绝,但却不喜欢亲密接触。至于恐惧型的人则两者兼而有之,在亲密关系中坐立不安又担心亲密关系不能长久。
如果将类型法和维度法综合起来考虑,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两维度四分类。在这两个维度——回避亲密和忧虑被弃上的得分高低决定了成人依恋的不同类型:安全型——低回避、低焦虑;痴迷型——低回避,高焦虑;恐惧型——高回避、高焦虑;疏离型——高回避、低焦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下图:
关于这幅图,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回避亲密和忧虑被弃这两个依恋维度是由低到高连续变化的。这就意味着,虽然我们一直在讨论依恋类型的差异,好像它们不会重叠,是分离、纯粹的类别,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当要求被试从表中选出最符合自己的依恋类型时,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是安全依恋型。然而,如果有人在回避亲密和忧虑被弃两个维度上都表现出中等水平,套用上述四种依恋类型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太适合的。
或许,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依恋的复杂性:存在忧虑和回避这两个重要因素,它们塑造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表现出的各种适应性行为。这两个因素都很重要,如果你比较任一维度上的高分和低分人群,就会发现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差别很大。而得分在中等水平则无关紧要,即使因为这些得分不同可以把他们归结为“安全型”和“疏离型”等不同的依恋风格。最近的依恋研究不再简单地把人们分为安全、痴迷、恐惧活疏远四种类型,而是给出人们在忧虑和回避两个维度中的相对位置。
尽管如此,把依恋类型分为四类简单明了,所以仍广泛使用,深入人心。但依恋风格差异最大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安全型和不安全类型的人(高忧虑被弃或高回避亲密的人,或兼而有之)之间。
依恋类型的改变
依恋类型一旦形成,就决定了人们与他人交往时显示出的独特个体特征。这样,亲密关系中,双方某些依恋类型的匹配可能比其他的匹配要好得多,更让人满足和稳定。举例来说,假若痴迷型的人爱上疏离型的人,就产生了依恋类型的不匹配。痴迷型的人会因为对方的感情疏远而气馁,而疏离型的人则会因对方的依赖干预而烦恼。疏离型的一方可能因过于靠近而觉得不舒服,而后想要回避。接着痴迷型的一方可能由于不满足而做出过激行为,希望以此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疏离型觉得这正好印证了自己原有观点——靠得太近会出问题,同时痴迷型也会因得不到关注而觉得这正好印证了自己原有疑虑——对方可能不够爱我。双方都不如与安全型的人相处轻松。
前面说了,依恋类型一方面受到与生俱来的个体特质(如气质)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体经验在塑造人际关系的依恋类型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并不会只是被动的受到童年经验的束缚,依恋类型不断地受到我们成人后经历的影响。不过,尽管依恋类型能改变,但它们确定后相当稳定而持久,并影响人们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那么,如果你属于不安全依恋,而又想改变自己(或者,你的TA是不安全依恋,你想改变TA),该怎么办呢?大家的情况不同,有着各自的特殊之处,这里只能就其原则泛泛而谈咯( ̄y▽ ̄)~
首先,希望你们共同来了解依恋理论,可以看我这篇科普文,也可以看其他更详细的书籍,比如这本:《心理治疗中的依恋》 。很多时候,了解就是改变的动力源泉。
其次,不管是你自己或你的伴侣属于不安全依恋,都希望你们能够接纳自己,很多时候,接纳是改变的核心基础。
最后,既然治疗师可以通过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来使来访者重塑依恋类型,那为什么作为情侣的你们不能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成长呢?
我相信,如果情侣双方共同理解自己的依恋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在接纳自己行为和情绪的基础上对恋爱中的矛盾获得新的认知和评价,并且通过亲密关系中的积极体验改善自己的人际期望、情感体验定势和对他人与自我的表征性质,就可以实现亲密关系质量改善和个人安全成长的双向促进。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以为双方的良好沟通是处理冲突、相互理解、包容接纳的基础,更是形成亲密关系中积极体验所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