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qg13.com - 元宵节情感美文】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宵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安北郊岗家寨每年一度的元宵会,历来已久,从正月初六搭台唱戏开始,一直到十五拆台子结束,为期十天,每天两场大戏。岗家寨位于西安市南北的中柱线上,距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钟楼十五华里,它西临未央宫、汉城,北靠张家堡,东依谭家、大明宫,南俯二府庄、龙首塬,可算是处于北郊四乡八镇的几何中心位置,正是由于它独特优越的区位优势,使得每场大戏场场爆满,人满为患,所以每年一度的岗家寨元宵会也颇负盛名。
陕西人自古爱热闹,年味重,从年三十贴对联、挂灯笼那刻起,这爆竹声便没停止过,往往是这家响完那家响,噼噼啪啪,断断续续,一直响彻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灯会结束,这年才算过完。但这期间最让人盼望和期待的就是岗家寨的元宵会了。
过年期间,走亲访友、待客、闲谝,是陕西人过年的三大基本要素。陕西方言中把说叫谝,把聊天拉家常,叫谝闲传。除夕、初一走本家,初二拜舅家,初三拜姑母,走姨家,初四初五同学会、乡党会,你来我往,把酒共盏,席间最爱谝的就是元宵会:去年来了某某名家那唱得可真是个嫽,不愧是得过西凤杯一等奖的角;听说今年挑大梁的是那个谁谁谁,获得过文华奖总冠军呢!
初六一大早,便有人在那三亩见方,早已平整好的空地上搭起了戏台子,这戏台子一搭不是搭一个,而是搭两个,关中人唱戏讲究唱对台戏。中午时分,这日头正好端正,戏台子也恰已搭好。戏台下面,小凳子、高板凳,早把黄金位置占了个严实。这边有半大的娃叫道:妈,我给咱占的位置在这里,快往进走!原来今天来的客多,被称作妈的刚洗完锅碗,收拾净家里,急急忙忙往戏场赶,谁料这人山人海,边往进挤,边拧着身子嚷道:谁抬一下脚呀,把我的脚后跟踏住不放我咋往前走呀!坐后面的有人看这架势不乐意了,说道:这看戏也得有个秩序呀!大家都往前挤,让后面的人还看不看呀?
就在这挤得不可开交之时,一阵万头响的鞭炮响起,炮声响过,大幕拉开,随即走上两位衣着光鲜的报幕员,挺挺脖子,抑扬顿挫地说道:秦风秦韵明月秀,新年新春闹元宵,亲爱的父老乡亲,大家过年好!此时,台下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秩序良好,大家都屏住鼻息,生怕一个最小的响动而影响了整场大戏的和谐。
报幕员报完幕,走下台去,随着一阵粗犷的打击乐响起,大戏正式拉开帷幕。这戏是对台戏,往往这边舞台唱本戏,那边舞台来名家唱段。这边舞台上赵匡胤的七十二个再不能声音洪亮、苍劲、感人,那边丑角戏向前走一步退两步等于莫走,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草驴和马都是牲口,周瑜他爸叫周既,诸葛亮他爸叫诸葛何,既生瑜何生亮惹得台下观众捧腹大笑,齐声叫好。这些年,流行演歌舞,往往是这边舞台唱大戏,那边舞台演歌舞,这边《周仁回府》昏沉沉更深夜又静,急颠颠含泪出门庭,悲怆动人,那边舞台上,摇滚歌星正扭动着腰肢,吼破嗓子地喊着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台下掌声和尖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舞台这边大戏、歌舞演得不亦乐乎,沿舞台一边不知何时却搭起了一连串草绿色的帐篷,约摸有半里长。原来这些帐篷都是指定卖饮食的摊位。每个摊位面积大约二十平方米左右,一口大锅,一张大案板,外加三到四个小方桌,十多个小凳子,便构成了一个小饭馆。别看这摊位地方小,食客却极多,生意相当火爆,品类更是繁多极致,且家家都挂有门匾,号称老字号,有老孙家牛羊肉泡馍、老马家葫芦头、桥梓口肉丸胡辣汤、澄城手撕面、杨凌蘸水面、岐山臊子面、全国连锁金马刀削面、蒲城羊血饸饹、凤翔豆花泡馍、宝鸡擀面皮、秦镇米皮,等等。再看这些食客,每人碗跟前放了一小堆剥好的蒜,边咬一口蒜边说:老板,醋放重些,辣子多放些!个个满脸通红,满脖子流汗。陕西人吃饭离不开三样:辣子、醋和蒜。
在小吃摊的对面则是兜售小百货、摆设游乐设施及玩具的小摊小贩,有捏面人的、玩气枪的、兜售氢气球的、摆旋转木马的、耍猴的、一分钟快照的,卖糖糕的、卖米花糖的、卖棉花糖的、卖芝麻糖的,卖针织用品、发卡饰品的,兜售甘蔗、桔子、芦柑、苹果、梨、柚子、香蕉各种水果的。总之,这里是孩子们的天下,许多个十多岁的男孩子、女孩子,穿着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新衣服,嘴里嚼着叫不上名字的食品,从这个摊前窜到那个摊后,有时还停下来,从兜里掏出一个爆竹,点燃往空中一扔,啪的一声,吓的不远处的行人猛地一惊。
台上的大戏吼个不停,歌舞同时也狂欢个不止,台下有聚精会神坐在凳子上把节目从头看到尾的,也有站在那里看了一会,便去各种摊贩前闲转一会离开的,有走的,有来的,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甚是热闹。两边舞台,看戏的往往是中老年,看歌舞的多是青年、娃娃、岁女子、小媳妇。台上演员演得卖力,台下有人走马灯似的来回转悠,在戏台子下过了阵戏瘾,又禁不住歌舞的诱惑看了阵露肩露背的扭屁股舞;有姑娘小伙在舞台偏远处谈起了恋爱;有大爷大妈在舞台下猛见到自己青春年少时的老同学、初恋对象,互发感慨,叹息时光易逝,岁月无情,好几十年没见了,回想起过去真像似一场梦;也有头发稀疏、尽白,脸皮萎缩粗糙得似松树皮似耄耋的老人,被孙子孙女用轮椅推着,用颤颤微微地手边抹眼泪边向自己同龄人诉说着儿女、媳妇们的不孝。台上是人在演戏,台下是戏满人间,细细回味一番,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戏。
元宵盛会年年过,年年盛会闹元宵。美哉,我可爱的家乡陕西;乐哉,我生活在陕西的父老乡亲!
相关知识
张灯结彩闹元宵
在我的老家,有着过完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年的习惯,元宵节无疑把从除夕开始的喜庆气氛又推向一个高潮。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据资料记载,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代,赏灯活动兴盛。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写道: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写了元宵夜赏灯的繁华景象。到明清时期,元宵节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元指月亮正圆,宵是夜的意思,所以元宵有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元宵节,民间多吃元宵(汤圆)来应节,象征家人团圆。此外还有挂花灯、猜灯谜、迎紫姑、踩高跷、舞狮、舞龙等民间娱乐活动,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或灯节。
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牶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的喜庆关键就是在闹字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所居住的矿山为丰富矿区居民的节日生活,每年元宵节矿里都组织职工开展迎紫姑、踩高跷、舞狮子、舞龙灯等娱乐活动。一听到锣鼓响,全矿的孩子们都跟在长长队伍后面,满矿区的跑。队伍所到之处家家放鞭炮迎接整个矿区都图腾,成了矿区节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随着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各种娱乐活动的多样化,矿里已好多年没有举办舞龙灯活动了,节日里的矿山一下子冷清了很多。在看够了电视里娱乐节目的荒唐恶搞后,人们更加流露出对传统民娱活动的喜爱,爱他的热闹,爱他丰富的文化底蕴。
元宵佳节除了观灯游艺之外,还有吃元宵的食俗。元宵又名汤圆、说团、圆子等。元宵节吃汤圆,最早见南宋诗人宋必大的《平园续稿》,书中有元宵煮食浮阔子,前辈似未曾赋此的记载。宋时的浮圈子,亦名汤团。到南宋,仅临安的上元节食品,便有乳糖圆子、山药圆子、珍珠圆子、澄沙圆子、金桔水团、澄粉水团和汤圆等。记得小时候物质贫乏吃顿汤圆还挺难,母亲往往用小米磨成粉做成圆子,然后把圆子放入稀饭锅里煮熟给我们吃,虽然这种圆子寡淡无味可在物质贫乏的当时吃起来同样挺甜。现在条件好了超市里各色时尚汤圆都能买得到。有思念、稻香村、三全、好利来、湾仔三等,品种齐全,有清香怡人的黑芝麻汤圆、爽口润滑的麻蓉汤圆、酸甜开胃的山楂汤圆、口感细腻的豆沙汤圆、甘香可口的莲蓉汤圆以及香糯醇甜的枣泥馅汤圆。还有时尚的巧克力汤圆、叉烧汤圆、莲香汤圆、五仁汤圆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白白的、圆圆的汤圆,取的就是团团圆圆、吉祥如意的好彩头,象征着团圆、象征着幸福。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元宵节已不仅是个吃和玩的节日,更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化的传承。本文出自转载请保留出处。
漫话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上元佳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但对其起源形式,存在着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汉武帝采纳方士谬忌的奏请,在甘泉宫中设立泰一神祀,从正月十五黄昏开始,通宵达旦地在灯火中祭祀,从此形成了这天夜里张灯结彩的习俗,如宋人朱弁《曲洧旧闻》云:上元张灯,自唐时沿袭,汉武帝祠太一自昏至明故事。实际上,汉武帝祀太乙沿袭的是先秦楚人的旧俗,《楚辞九歌》以东皇太一为至尊之神。
第二种说法是,汉末道教的重要支派五斗米道,创天、地、水(或人)三官说,魏晋时,道教又以三官与时日节候相配,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三元节由此产生。明人郎锳《七修类稿》引唐人说法,认为正月十五是三官下降之日,而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因此在上元节要纵乐点灯,士女结伴夜游。
第三种说法是,上元节是汉明帝时由西域传入的,如宋人高承《事物纪原》云:西域十二月三十乃汉正月望日,彼地谓之大神变,故汉明令人烧灯表佛。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一个成熟节日的形成,多是融汇了一些不同种类的文化因子,可以认为,上元节是多种文化和习俗复合而成的,如中国先秦楚文化的遗绪,汉代正月十五燃灯祭太一的仪礼,道教的三元说,以及佛教传入中国后,法事庆典的影响等。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结合,才形成了上元节。这样,正月十五灯火辉煌的活动,既有祭太一神的旧俗,又有燃灯礼佛的虔诚,成了一个独具风采的传统节日。由于社会变化,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这些文化内涵已被日常生活消解,繁复的节俗已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元宵节吃元宵这一习俗,是从宋代长江下游一带开始的。南宋周必大《平国续稿》记云: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其制法是以各色果饵和蜜糖为馅,用糯米粉包裹起来搓成球,置水中煮沸而食。圆子与耍狮、舞龙的球一样是月亮的象征物,吃圆子涵有祭月、赏月的意味。周必大《元宵浮圆子》诗云:
今夕如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循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周必大认为前辈似未曾赋此,他才写了这个时令风尚的食品。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一书中说: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澄沙团子十般糖之类。这里所说的乳糖圆子、澄沙团子等,是应节而做的,系用江米粉(南方称糯米粉)包裹各种果饵料做馅,搓成球状,然后用开水煮制而成。清人符曾的《上元竹枝词》中也说: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也与中秋吃月饼一样,涵有家人团圆的意味。又有元旦(今春节)完了义,也作为祭祀祖先之物,以表达对亡灵的哀思和敬意。清同治年间湖南《巴陵县志》云:元夜作汤圆,即呼食元宵,圆元语同,又有完了义。由此可见,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寓有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中国不同地区,元宵节饮食习俗不尽相同,各有千秋。上海、江苏一些农村,元宵节吃荠菜圆。清代李行南《申江竹枝词》咏上海过元宵的情景:元宵锣鼓镇喧腾,荠菜香中粉饵蒸。祭得灶神同踏月,爆花正接竹枝红。浙江杭州地区,正月十三日为上灯节,家家户户以糯米粉搓成小团,煮熟后供祖先,称为上灯圆儿。十五日以糯米粉搓成大团,其中的馅有切细的核桃、花生、芝麻、枣子、鸡油、豆沙之尖,称为灯圆。民国后期,一些菜馆中还用油炸,称为炸元宵。以灯圆馈送亲友,名为灯节盒。如今,汤圆中午元宵节的礼品,已经蔚然成风。
1913年,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于己不吉利,下令改元宵名为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此后,汤圆之名逐渐流行开来。
原创
元宵情人牵冷月
灯火追明月烟花和亦冷繁天五彩星悠悠使人愁,
古西风烈瘦马暗夕阳断天涯情何处俗世人问苍天生死许。
明天她就要走了,我忙碌了整天,情绪整理了再整理,明明知道心里是一刻比一刻难受,我却笑的一刻比一刻开心,想尽了一切办法,我逗乐了她整个一天,时间对我来说如此的短暂,我却强饰着坚强,我不知道给她说些什么,不知道,完全不知道,脑子一刻不一刻空白,笑着笑着我流泪了,我躲在厕所里,让她毫无知觉,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她开心的走,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一年里我似乎每天都和时间在玩耍,每天都在等待,等待着她归来,又害怕她离去,重复着往日的思念,又在记忆的欢笑中沉淀。
踏破流年少时情,何知多少,失去多少。
今天是元宵节又是情人节,我走在街上看见可爱的小朋友们手拿玫瑰去追问着一对一对的男女,不管是不是情侣,拥挤的街道,我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静静的站了半天,看着远方的烟花,好生的遮眼,留意无存,宠辱惊之,散庭漫花,漫天都是玫瑰。
又在桌上的一杯茶凉了,狠狠的喝了下去,冰透了我的身体,而后就是慢慢的疼,房子还是以前那个房子,只是少了那份追心的温和。
此别一时何年月,问天问地再问你,元宵佳节明月高悬,我清晰的看到少了云彩的作伴,你孤单吗?
车站绵绵不舍相拥热泪连连,自你走后顿时眷恋的心疼。叹一声保重喊一声平安!!
我再次坐上了通往十字街的私家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