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里从不表达自己的需求,不是爱,而是病
情感的说说就像是文字里的我们,看到情感句子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在婚姻里从不表达自己的需求,不是爱,而是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一对小夫妻,来咨询的时候,男方什么话都不说,一脸冷漠,女方一直在哭着认错:是我太任性了,我之前不该这样对你,都是我的错,不要跟我分手。
原来,两个人刚结婚2年多,男方对女方可谓是百依百顺,女方要吃什么,要干什么,怎么花钱,男方从来没有任何反对,一律听从。
男方是所有人眼中的24孝好老公,可就是这个24孝好老公,却突然坚决地提出了离婚。
女方彻底蒙了,觉得我没犯什么大错啊,你为什么要跟我离婚?
她一直沉浸在自己婚姻幸福的美梦里,曾经以为世界上所有的男人出轨了,离婚了,自己的老公都不会,可是现实给了她当头一棒。
后来,她提出一点:你一定要离婚的话,告诉我一个离婚真正的理由。她甚至怀疑,是不是你心里有了别人?
男方后来就谈到她的种种“罪状”:任性、自私,什么都以自己为中心,却从来没有关心过自己。
他给出了三件在他心里的标志性事件:
刚结婚的时候,自己事业到了低谷期,整个人特别灰心挫败,却从未听到过女方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任何鼓励和支持。
从那时候起,他就开始怀疑,这个女人到底爱不爱我,我为她做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
后来他发现女方有很多异性朋友,经常在一起喝咖啡聊天,虽然没发生什么,却从不注意分寸,也不管自己是不是在意这些。
他就越来越心灰意冷,觉得自己在她心里可能并不重要,甚至只有她需要时,才会想到自己,不需要的时候,她压根想不到自己的存在。
还有一次,自己生病的时候,整个人浑身无力,躺在床上,打电话期待她能来照顾自己,结果她在忙着和闺蜜看电影,自己渴的嗓子冒烟,想喝杯水,却下不了床,她却在跟别人开怀大笑。
那一刻开始,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离婚。
女孩子在听的过程中惊呆了。
她第一次知道原来那些看似无心的细节,竟然一点点演变成了男方心里的一本坏账,他一笔笔都记得那么清楚,之前却从未向自己提起过。
她觉得最可笑的是,在他心里自己已经累加了如此多的负分,以至于感情账户都透支了,自己竟然都不知道。
她当时就提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既然在你心里关系已经这么糟糕了,为何你之前从不说?
这样的关系模式,绝非而然案例,而是一种婚姻中普遍存在的状况。
你表达需求的策略,
把自己困在自己以为的世界里
一方觉得很幸福,感觉自己被爱着,另外一方却觉得特别压抑,非常不满意,甚至在暗暗计划逃离。
当问题真正爆发出来的那一刻,再回头研究这些关系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关系中其实有很多“错过”。
比如,男方前面讲到的那些女方伤害到自己的地方:
当自己生病的时候,女方在陪闺蜜看电影;
自己感觉被忽略的时候,女方在跟男性朋友聊天;
自己事业遇挫折的时候,女方是完全感觉不到的等等。
这一系列事件,最终的指向都是在:男方的需求,在这段婚姻中没有得到满足,而这段关系很多时候都变成了在满足女方的需求。
但这样的状态,绝非一个人就能做到的,而是两个人合谋的结果:男方有意无意的配合,并隐藏起来自己的需求,女方忽视对方并且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最终才达成了这种结果。
我们今天来看男方这边,很多男人其实是不懂得如何在婚姻里表达自己的需求的。
许多嚷嚷着要离婚,要摆脱家庭的责任,为自己而活的男人,其实都是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导致的。
他们面对自己的需求,有三种策略:
第一种是:压抑自己,觉得能不麻烦别人,就不麻烦别人,能自己解决就自己解决;
第二种是:攻击型表达,像是穿上了盔甲,拿上了武器,只为了让对方给自己一个馒头。
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觉得如果我不做这样,我的需求是不会被满足的,他不相信如果我好好说,会被重视。
我听过一个妻子抱怨说,丈夫像个炸药包,一大早起来看到早饭没有他爱吃的包子,就火冒三丈,气急败坏,让自己感觉特别难受,好像自己欠他的似的。
这个妻子说,如果他好好说,自己是愿意听的,但是他的表达方式,上来就指责,让自己觉得特别不舒服,索性就跟他对着干了。
第三种是:试探性表达,故意弱化自己的需求。
比如像开头讲的那对伴侣,男方生病在家的时候,听到女方已经在外面跟闺蜜在一起了,他并没有直言相告自己情况的危机程度,试探性的问一下,你能不能过来?如果对方说有点困难,他马上就会妥协,不再坚持。
因为他不想给别人惹麻烦,更怕坚持了也没有用,对方依然不在乎,不会为自己做出调整,那样自己就会更受伤。
当他尝试了这三种策略发现都没有用的时候,就会在婚姻中越来越压抑,找不到一个出口可以让自己感觉舒服一些。
最后只好通过切断关系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把所有对错都推到对方头上,觉得是对方不够爱自己才会这样。
但他看不到:正是因为自己表达需求的时候,都是在隐秘地进行,并且带着太多得修饰,对方没有接收到自己原汁原味的需求,所以才没有给到恰当的回应,只会觉得她果然不爱我,世界果然是不可靠的。
当然,我并不是洗白案例中的妻子,我更想表达的是:所有的关系出了问题,对方有责任,并不能证明自己就没有责任。
对方有错也不能证明自己就没有错,如果因为认为妻子有责任,就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反而失去了让自己成长的机会。
婚姻是人的第二次投胎
从依恋的角度来讲,像男方这种不表达需求的状态,被称为: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人,内心最核心的地方常常像个孤岛,因为在内心的最深处,他们有两个坚定的信念:
第一、这世界是不可以依赖的;
第二、我是不会被照顾和满足的;
带着这两个信念,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常常会做一件事,那就是:凡事靠自己。
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安慰自己,自己陪伴自己,他们可能成为社会精英,成为高知人群,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价值,但是他们内心最底层是不信任的。
回看这种类型的人成长环境,你会发现他们小时候常常会面临被拒绝,被嘲笑,被忽视甚至被遗弃。
当他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学到的是:如果我表达需要,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他们就早早地把心门给关闭了,然后努力的让自己像个小大人一样,不去依赖,早早懂事,麻痹自己,封闭自己,把自己的心隔绝在一个荒岛上,戴着面具去生活。
我有一位咨询师朋友,她自己也是回避型依恋,她从小过的很辛苦,虽然家境优渥,但是一直背负着父母和家族的期望长大。
在她很小的时候,就一直被要求要更好更好,所以她从不敢松懈,也从不抱怨,就是拿个小鞭子在后面抽自己,要往前跑,要力争上游。
但她结婚的时候偏偏选了个喜欢慢悠悠生活的老公,两个人因为节奏不同,期待不同,打过不止一次架。
直到有一次老公很郑重其事的告诉她:你有权利抱怨,你也有权利挑剔,有权利诉苦,这些你都可以做,并且我都会认真听。
老公的那些话,瞬间击中了她。
让她想到这么多年,她自己的生活方式其实是闷头向前跑,但是却把自己身上的枝枝蔓蔓都给砍掉了,她让自己活得紧巴巴光秃秃。
但是现在有一个人告诉她:她可以重新把自己的枝枝蔓蔓给找回来。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有人允许并且愿意给她提供这样的空间。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婚姻是人生的第二次投胎。
真正的通过婚姻获得新生,从来不是生活阶层的改变,也不是经济水平的突破,而是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透过一段亲密关系,活成了另外一个自己。
延伸阅读
杀死婚姻的不是出轨,不是家暴,而是......
情感的说说就像是文字里的我们,看到情感句子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杀死婚姻的不是出轨,不是家暴,而是......,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两天,民政部公布了最新婚姻大数据:20XX年我国共办理结婚登记947.1万对,离婚登记415.4万对。
尽管最新的离婚率还没有出来,但是近10年来,我国离婚率已经在连续上涨中。
而且,近几年全国的离婚纠纷案中,婚后2至7年为婚姻破裂高发期,73.4%的离婚案件是由女性提出。
而导致婚姻破裂的原因中,感情不和,高达近80%。
我相信,这些因为感情不和提出离婚的女性,当初也是抱着对婚姻的美好憧憬,带着对另一半的满满爱意,幸福地和另一半并肩走进婚姻这座神圣殿堂的。
不过短短几年,新婚的甜蜜就消失地无影无踪。
后来的那些感情不和,大概就是新婚时的爱意和憧憬,终究被婚姻里的琐碎所淹没。
原来在平常的生活中,杀死婚姻的是那把叫“生活琐事”的不快的刀。
早年徐峥主演过一部电影《爱情呼叫转移》。
在影片的开头,徐峥饰演的丈夫走进小区单元的电梯间,随着电梯缓慢地上升,他说:
“从现在开始往后每一分钟,我都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她(妻子)正在做饭,一样的炸酱面,一样无聊的电视剧;人家都说七年之痒,我从来没有痒过,问题在于……”
问题在于,人到中年,家庭生活的细碎、无趣、矛盾已经足以拖垮一个人曾对婚姻的确信。
他最终在那个普通的傍晚还是向妻子提出了离婚。
“离婚你给我说个理由。”妻子。
“你在家里永远穿这件紫色的毛衣、永远穿这件紫色的毛衣,我最烦紫色了知道吗;
刷牙的杯子给放在搁架的第二层,连个印儿都不能差;
牙膏必须得从下往上挤,那我从中间挤怎么了?
每星期四次:炸酱面、电视剧、电视剧、炸酱面;
还有你吃面条时候能不能不要嘬得那个面条一直打转转?”
“这就是理由?”妻子不敢置信。
显然,不是变心,不是出轨,不是暴力,不是冷暴力。
这些“鸡毛蒜皮”的理由,甭管你拿哪一个出来,说就因此想离婚,那都显得荒唐。
可是,怨会积累。
这些七七八八的小事,经过时间的发酵,再经过人性贪嗔痴念的加工,终于有那么一日,你感觉婚姻变味了。
就像嚼久了的口香糖,厌了,想吐。
之前,在法官圈子里有一篇被讨论很多的文章题为《法庭上,婚姻里的“奇葩说”》,该文的作者是一位基层法院的家事法官。
她写道:
“几乎每个人都会问我,这年头,大家都把婚离得这么惊天地泣鬼神吗?
你错了,其实,绝大多数婚姻,都是死于超乎你想象的荒诞琐事。”
文中列出了很多在电影中都难见的离婚理由:惊声尖叫型、百变大咖型、人不如猫型、“怪你过分美丽”型、相爱相杀型、妈宝巨婴型、良辰吉日型等等。
这些理由,旁观者看来再奇葩、再可笑,身处其中的夫妇的心灰意冷却是确切真实的,逐渐消磨着婚姻的生机。
每一个故事真实地在发生,又在一地鸡毛中走向结局。
压垮“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只有当事人知道它不可承受之重。
缔结一段婚姻的初衷,源于人性深处的孤独。
为了对抗孤独,我们择伴而行。
这也是在因爱而婚的伊始会给人深深的幸福感的原因,一个人闯进你的内心,填满了某些你生活的空隙。
然而,当激情退却、又未足够磨合出包容,再小的事都可以引爆气氛,又或是再严重的问题都引发不起热切讨论的渴望。
你开始在一段本该亲密的关系里体会到什么是“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你开始想,做这个男人的妻子、或做这个女人的丈夫,住在这个房子里,过这样的生活,你是否丢失了自己曾珍重的某种东西,又是否错过了人生的其他可能?
伏尔泰说:“使人疲倦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比“不再爱了”更令人乏力的感受,是“我真的累了”。
很多夫妻直到走到婚姻的尽头,都无法讲清楚生活琐事的威力到底在哪里。
因琐事走向尽头的婚姻是一场慢性病,在开始我们谁都没想过这也是会致死的。
如果说出轨、家暴和恶习等像是罹癌,山雨欲来风满楼,当它发生的那一天,大部分夫妻已经知道这是一场婚姻生死攸关的节点,无法抗拒地被迫正视,治愈它或是终结它;
那被一点点消磨地婚姻则太过细无声,有时你甚至不确定它的存在和危险;
而局外人,未经历过觉得不可理解、小题大做,有经历的也知婚姻是“如人饮水”,不敢妄加评判。
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法院判决离婚的标准是“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而认定破裂则有几种表现: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可见,相比于重婚、家暴和赌博吸毒等,大量无法被量化的琐事引起的矛盾被概称为“感情不和”。
而因感情不和而诉讼离婚须分居并满二年才会被准予离婚——即使是经验再丰富的法官,也难以言述辨清婚姻的是是非非。
一个硬性的时间规定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是无情的、不合理的,但这或许,体现着立法者一个无奈地提问“你真的确信这段被生活琐事压垮的婚姻没有挽回的可能了吗?”,这也给了所有当事人一个喘息的时机。
比起其他亲密关系,婚姻的独特在于其互动性:它的构建、维修、甚至是解除都需要双方的参与。
定期检修婚姻的细枝末节不是一项太过劳心劳力的工程,却需要经年累月的敏感、耐心和调整,也需要双方的关注、磨合和交流;需要信念和自律,也需要坚持和方法:
1、再小的问题都是问题,摈弃婚姻中的钝感力。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琐碎,而恰恰是认为它太过不值一提:
谁做饭,谁洗碗;
谁接送孩子;
是否借钱给亲戚;
是否外出度过年假——争吵后好像一方妥协总能让双方很快“遗忘”。
然而,这样的暂时不计较却是为婚姻的稳固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的炸弹。
婚姻是坚固的,它是情感、信赖、利益等结合的共同体,同时它是脆弱的,需要被敏感的体察、双方的呵护。
婚姻的修复是一个不断摈弃人性中对微小的钝感力的过程。
2、少谈价值观不同,就事论事。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韩剧中那样,在价值观是否冲突和碰撞的语境下讨论彼此合适和匹配的程度,将矛盾描述得无比“高大上”;
但现实生活中冲突和碰撞却往往是因为那并不高大上的鸡毛蒜皮、仨瓜俩枣。
婚姻与恋爱不同,它建立艰难、消磨却迅速。
不把很多微小的冲突上升至价值观上,就事论事,是妥善解决问题的正确前提。
3、别说“我一点也不想变”。
磨合是个做起来比听起来还痛苦的事儿。
但婚姻的契约,不就建立在双方放弃和妥协一部分自我的前提下、将两种个人生活重塑成一种家庭生活吗?
一谈到“放弃自我”就谈虎色变未免太过甚其辞。
如果爱和责任都不足以让一个人做出微小的改变,那你还是怀抱自己高不可攀的“自尊”独自生活吧!
4、再亲密都需要空间,再相爱也可逃离。
比起冲突,疲态更不容易解决。
爱得过猛和爱得太淡,都会出现疲态:前者力不从心,后者过于疏离。
不保留自我的婚姻磨合同样不值得提倡,毕竟一种底色的婚姻难免会令人乏味。
再亲密的两性关系中都需要与自己相处、与朋友相处、与其他人相处的空间,再相爱的夫妻间的一方也可选择短暂地逃离既有生活去放空、去释压。
很多东西,放得出去,才回得来。
平凡的夫妻,相爱容易相守难;
平凡的婚姻,崩塌容易重建难;
婚姻的琐碎,美在细节。
一蔬一食、一家一味,自有其动人的力量;
却也复杂在其精细,需要精细地打磨、精细地维护。
快乐婚姻的共同点:表达自己的需求,但不苛求对方满足
我们常常把许多童年的愿望带进关系之中,期望伴侣满足所有我们在童年时没有被实现的要求或愿望。
治疗师JirinaPrekop很喜欢在演讲中提到:有许多太太向她抱怨,先生有空时宁可看足球也不愿陪她们去散步,而且不再温柔体贴,上床时满脑子就只有性,根本不想亲密地相依相偎。年纪已近七十五岁但仍然活力充沛的她对听众说:「我听了之后,对这些不满的太太们说:『你们到底在想什么?你们应该觉得高兴,先生是去看足球赛而不是整天黏在你身边,而且,你们也该额手称庆,先生如今还性致勃勃,你们之间还有性生活!』
事实上,这个例子反应出太太试图在先生身上找寻母亲的替代品,他们想借此获得童年时缺少的温柔及安全感。「别人应该满足我的需求」是孩子的想法。但没有人能一直满足另一个人的需求,因此成熟的关键特质是,双方都不会期待对方得满足自己的每一项需求。
同样地,类似的行为也会在男性身上发生,他们也会试图从女性身上寻求替代品。可惜的是,恋爱中的男女一方面会无意识地希望童年的愿望被实现,另一方面则会期望伴侣满足自己的种种要求与愿望,到最后,这场造物者借此让人类物种繁衍不断的游戏,变调成相互指责「你从不知道我要的是什么,你根本就不了解我」的儿戏。
希望伴侣满足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办不到就指责伴侣的不是,这让男女之爱远离了原始的基调,忘却了关系中的爱意、性欲、心甘情愿、以及纯然的给予和接受。
举个例子:希望伴侣能了解我们,其实是一种对母亲的期望,是孩子想从母亲身上得到某些东西的投射。例如婴儿饿了就哇哇大哭,希望引起母亲的注意和喂食,可惜母亲无法清楚了解他的需求,反而因为哭声更感焦虑、压力过大,开始考虑是否让该让孩子养成定时喝奶的习惯,或者,她就是搞不清楚孩子要的到底是什么!
更有甚者,有的母亲在教养时全部以自己的方便为出发点,完全无视孩子的需求;或是生活中有不少问题要解决,母亲的心力全集中在此,根本无力倾听或注意到孩子想要的是什么。
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孩子,日后不仅会变得性格退缩,还会产生错误的信念:当我试着表达真正的需求时,通常没人了解我要的是什么,或是不把我的需求当成一回事,或者干脆拒绝我的要求——总而言之,结果都是令人失望的。也因此,这样的孩子便会误以为,只要可以压抑自己的需求,就能避免期望破灭时的失落。
二十年后,当年的孩子长大了,也和某个人坠入爱河。
两人交往一段时日之后,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要求可能逐渐浮上台面,双方于是进入一种像是幼小孩童的心灵状态,而这种状态乃是源自童年时期没有从母亲身上得到足够的协助与支持。现在,他虽然是成年人了,却在不自觉中把伴侣放到母亲的位置上。
伴侣就像母亲一样,可以满足或是拒绝我们,而我们把所有对满足、舒适和幸福的期望都交付在伴侣的手中;更糟的是,现代社会中充满着各种错误的讯息,例如「你是我生命中的阳光」、「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你是我的全部」等等。于是,只要伴侣拒绝或误解我们、不愿也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或是有他自己的需求时,我们心中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就会再度闪亮登场。
关系越亲密,我们越会在伴侣面前敞开心房,也越容易经历内在小孩出现的原始状态,试图将伴侣放在母亲的位置上,苛求对方满足我们孩童时代的需求;但也正因为这是苛求,所以伴侣不可能做得到。
这样的期望是不切实际、无法实现的。不管我们的伴侣是谁,他或她都不是我们的母亲,试图要伴侣扮演母亲是不正确,同时也是不可行的想法。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心中和父母及自己的童年和解,接受当时的状况。
我们必须充分明了,同时将这一点牢记在心:伴侣可以不必满足我们的要求,伴侣可以说「不」,我们不能要求伴侣总是说「好」。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有需求,或不该提出我们的需求,这是两回事,一旦压抑需求、逃避表达出自己真正的需求,这段关系无疑像是一潭死水,爱不会再继续流动。
男女会互相寻找对方,因为两性都需要彼此的存在,而且透过双方的互补,得以让双方的需求被满足,让生命完整合一。需求使我们变得更有人性,也让关系更有意义,但这不表示伴侣得满足我们的需求,需求与要求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
要求是小孩的行为,需求则是人性。一个成熟的人要知道,面对自己的需求时不能预设立场,期待伴侣一定满足我们的需求,或要求伴侣非满足我们的需求不可。如果伴侣真的满足了我们的需求,我们应该把这视为一份礼物。
我们会因为害怕被拒绝而不敢表达出真正的需求。通常这种害怕被拒绝的感觉和现在的伴侣无关,而是来自童年的经历或过往的感情经历(反而与以前的伴侣有关)。而我们处理这些负面经验的方式,不外乎深藏于心中,试图忘记,或是再度面临类似的状况时以剑拔弩张的激烈方式来应对,例如要求、命令、抱怨伴侣“你可不可以至少做一次……”“你从来没有抱过我……”
说出这些指责的话语时,我们的心中早已预设立场,认定自己会被对方拒绝,甚至潜意识中希望对方拒绝自己,如此一来便能印证自己对伴侣的指责是有道理的。对许多人而言,与其当一个快乐的行动者,他们宁可沉醉在扮演悲情受害者的角色中。
事实上,我们可以换个方式表达出真实的需要,例如温柔地询问对方“你可以抱我一下吗?”“如果你愿意帮我做……我会好开心!”
伴侣能说出或是表达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与此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也能在关系中这么做,并且了解伴侣随时都能自主决定是否拒绝我们的需求。在表达需求时,要让伴侣能够自由决定是否接受或拒绝,而非武断地命令对方,否则伴侣就成了我们的奴隶,这样会严重扼杀关系的发展。
追根究底,每个人都得拥有面对失望的勇气,当我们的请求被伴侣拒绝时,要能勇敢承担那份失落、受伤的感觉;或是当自己拒绝伴侣的请求时,也能有勇气面对伴侣对我们的失望。当我们能够回到自己的中心、诚实面对自己,当我们能够学习到何谓真正的尊重及接受时,个人成长便开始了。
充满爱和尊重的关系提供了一切所需的条件,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觉察到自己的愿望、渴求和要求,并能适时地将它们表达出来——即使我们心中所想、所渴求的,不一定能(在关系中)被满足,我们还是能够坦然地表达自己。
关于“需求”,还有一个附带效用很重要。许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寻得真爱,拥有一段美好幸福的关系,而且能够与伴侣获得精神交流和心灵的共同成长;但问题是,大多数的心灵成长或精神启蒙之道都强调无需、无欲、无求,其内在深处也远离了关系的连结。
说到这,我想起了一个男人的故事。这位男士做过一项实验,证明光线可以作为养分的主要来源,让人活下去。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只依赖光线照射过活,没有吃下任何一种固体食物,只喝水及一些果汁。
这在医学上来说是不可能的,但他办到了,也证实了光线可以是人类来意存活的养分。他的体重只有在实验初期时减轻些许,之后便一直维持不变,实验结束后,他十分健康且充满活力。
然而,问题出在哪里呢?他之所以来找我,是因为在他进行实验期间,他的太太邂逅了另一名男子。就家庭系统排列来看,问题症结在于他单靠光线就能过活,这无疑代表着他的太太不再被需要了。
我们的需求让彼此的生活相连结,也让我们和大地相连结。通过需求,我们与大地交流,我们越能深刻体认自己的需求、认同自己的需求,并且不强压扼杀自己的需求,生命就愈发多彩多姿。
若我们硬是假装自己毫无需求,反而会让自己远离大地及人群。与世隔绝之人固然也能享受幸福满足的人生,但它们失去了与人交流的机会,也丧失了与万物连结的能力,也可以说,他们忽略了与人交流和连结,单独漂浮远去。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忘记
我们一定看过很多的情感说说,看到情感句子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什么样的情感说说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忘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忘记
一位中年的老师问一群少不经事的学生,爱的反义词是什么呀?爱的反义词当然是不爱了,毫无悬念,年少的学生毫不犹豫的齐声喊出:爱的反义词是恨!
女老师笑而不语,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大大的写了一个词:忘记!全班愕然。
又过了很多年,当年的小学生已经长成了中年人,有一次聚会的时候,说起他们老师,那个画面定格在人生的风雨沧桑之后,他们真正懂了爱的反面真的是忘记。可惜老师已经故去,当年的学生也满身的疲倦。那群孩子中间,有一个是我。
爱的反面真的是忘记啊。所有的芥蒂和怨恨只要交给时间,几年之后,大抵都烟消云散了。一个健壮的生命最后都会成为青烟,况且情义。有些情义很薄,风一吹就散了。
当年,我有位远房的姑姑,为了一句知青的承诺,终身未嫁,生生的等老了自己。一直以为她会恨他,姑姑临终的时候说,早不恨了,只是她已经习惯了等待的日子而已。我相信那是真的,那人来过,她居然没有认出他的模样。
汉朝有个叫苏武的人,被朝廷派往遥远的匈奴出使,后被扣押在他乡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畔牧羊19年,19年后再回故土,当年的故乡已经改朝换代,当年放心不下的娇娘已经改嫁他人妇,整个长安街都是陌生的景象,那时的苏武才知道,回不去的永远是故乡,去不了的永远是远方。
没有比忘记更让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坍塌,谁能理解,他还带着前朝的执著,今生的坚守,却被生生的遗忘搁在了岁月的彼岸,回不去,走不了,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伤!
不管什么情怀,只要浸润在时光,终究会抚平所有的惆怅和悲喜。一切过往都一笔勾销,这就是强大的时光!
看刘晓庆在某卫视的专访,转椅转过来的时候,居然是她N年前闹的沸沸扬扬的前夫哥陈国军,想当年,一个出轨,一个抓奸,一个炫耀亿万富姐的情海商海泛波,一个揭露他和她不得不说的故事,全是猛料,全是隐私和内幕,按当年棋逢对手的揭露,见面不斗的死去活来,怎么能解心头之恨。
可是实际情况是再见面的时候,画面快温情成韩剧模式了。也就20年的时光,多大的仇恨,都被时光填的平平的。不仅回忆云淡风轻,而且说起当年的挚爱时候的温情故事都踩不在一个点上,他说东,她忘西。
倒是刘晓庆说了一句话很感慨:不爱的时候就不恨了,你写的那本书,我压根就没看。这就是时光啊,曾经的影后都入狱后东山再起了,当年的娇娘早成了第N任老公的新娘。
时光没有治愈不了的伤痕。一切疑难杂症,都交给时间,保证既能让你爱上,也会让你遗忘,既有力量相爱,也有力量让你放手,这就是时间。有些人,忍着痛也要学会忘记,遗忘才是开启幸福的开始。
《乱世佳人》中的郝思嘉每次绝望的时候,都会告诉自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在痛苦面前,唯有时间才是最好的良药。
时光能把花草吹开,也能让葱茏闭合,漠漠尘世,落落人间,一切都在回轮中流转。可是一个人的一生对于时间来说,只是沧海一粟,错过了就是永远,没有来生也不会有重新来过,这就是流年,时不我待、情不能与天地共存。
古往今来,所有的经典爱情都是悲剧终结,因为悲剧才能残缺,残缺才有遗憾,遗憾才有念想和祝愿。从此他们过上幸福的日子,不是甜到忧伤,就会作死到不食人间烟火。
从林黛玉到祝英台,从朱丽叶到白雪公主,哪个是省油的灯?人生很多的东西,都是遇见安好,努力之后,一切交予时间,再美好的感觉,也敌不过时间的累积和消磨。终究,缘来尘往,不过只是一场奢华的告别和惋惜罢了。
人没有选择命运好坏的权利,如果命运不好那么就逼着自己接受和扛着,谁都无法料知自己到底能爬多高走多远,但只要不停止向前向上的脚步,下一刻肯定比这一刻更高更远,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收获更多。
恨是爱的升级版,不爱了就是不在乎了,不在乎了就淡忘了,你的冷暖与我无关,我就可以坦然的和你言笑,爱和不爱只有一个忘记的距离。
我想,所有的缘分最终都交还给时间,此去经年,红尘绵绵,为谁停留,依然相信遇见最好的自己才能遇见最好的你。无论生命怎样地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切切守候,殷殷祈求,让时间来证明:明天依然充满无数美好的愿念!
真正影响婚姻生活的不是因爱生恨,而是在麻木中迷失自己
我们一定看过很多的情感说说,看到情感句子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什么样的情感说说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真正影响婚姻生活的不是因爱生恨,而是在麻木中迷失自己,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女士和她老公沈先生,结婚9年了,从结婚之后,几乎每天都在争吵,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在邻居们看来,这样的婚姻摇摇欲坠。
有很多次,黄女士跟老公吵架,气得七窍生烟,跟老公说:“我要跟你离婚,这种日子没法过了。”老公就不再搭话,知趣地跑开了。
邻居们就等着瞧热闹,看他们什么时候离婚。
没想到,第二天一上午,黄女士就满面春风地上街买菜,做饭,跟老公有说有笑。
邻居们就嘲弄她:“你不是说跟老公离婚吗?怎么了,舍不得了?”
黄女士灿灿地笑着说:“做夫妻的哪有隔夜仇,哪能一吵架就离婚,那还过不过日子啦?”
也许这就是婚姻,让人既爱又恨,无论在婚姻生活中经历过多少情绪上的变化,愤怒、伤心、委屈、痛苦,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
婚姻是什么?婚姻就是夫妻相处、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
婚姻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考验着两个人相处的能力。爱情可以抛开生活去谈梦想,去聊童话,但婚姻不能。
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将要在婚姻家庭中度过,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柴米油盐,悲欢离合,吵吵闹闹,这些构成了生活的部件,演绎了丰富多彩的人生。
繁琐的家庭纠纷,揪心的婚姻危机,烦恼的夫妻矛盾,让人感到沮丧,也会让人感觉苦恼。如果仅仅是撂下摊子,以放弃来逃避这一切,却最终发现,这种做法除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懦弱自私和无情的表现,终究会在自己追求幸福的路上埋下无法释怀的祸根。
有人说,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爱一个人不是据理力争,而是让对方开心幸福。爱有时要懦弱,要卑微,要后退,要学会放弃才华、放弃身份、放弃尊严,将对方放在心上,就要捧在头上。
爱一个人,一时很容易,一生一世却不容易,这里面有许多奥妙需要在婚姻生活中去细致总结和体会。
真正能影响婚姻稳定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可怕最伤害对方的是不肯为对方放弃自己,自私自利,又麻木不仁,这样最容易让最后的一丝温暖也剥离开去。
对所爱的人低头不会埋没自己的英雄主义,也不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品位,更不会改变或扭曲正当的人生轨迹,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包容,爱是一种理解,爱是一种奉献。相亲相爱,互相默契的两个人不会让对方难堪,也不会让对方无路可退。
如果婚姻真的到感情淡化,麻木到已经感觉非常陌生的时候,相信爱已经不在了,婚姻也将走到尽头,没有爱的存在,又何谈婚姻幸福的未来?
有人说,婚姻是个空盒子,你必须往里面放东西,才能让家庭生活变得丰富充实饱满;你放的愈多,感受到的温馨就越多,得到的也愈多。
人在结婚时,对婚姻幸福的期盼,来自于对婚姻生活的奉献,而不是索取,要不断地将爱情、亲情、关心、体贴、爱护、包容、付出等放进婚姻的空盒子里,才可以从婚姻家庭中得到满足、安乐、祥和、宁静、平安和快乐。
婚姻里,一定要养成一个习惯,去爱,去奉献,去付出,幸福的空盒子才会日渐丰富起来。它是家庭成员共同的创造,共同的搭建,才有了婚姻的稳固,家庭的幸福。
无论时代怎么改变,夫妻恩爱,互相关怀,婚姻才会幸福,家庭才会美满,依然是这个世界最迷人的传说。多一点奉献,少一些埋怨;多一点包容,少一些自我;多一点承担,少一些推诿;每天的爱多一些,幸福和美满就会多一些。用心经营婚姻中的点点滴滴,必然能做到执子之手,与子携老。
你的男朋友不是撒娇,而是得了一种病
你的男朋友不是撒娇,而是得了一种病
果麦文化
我不想长大成人,如果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长了胡子,那该多可怕!
——《彼得·潘》
闺蜜们有没有发现过这样一个问题:
有些男生要颜有颜,要才有才,但素就素:长不大。对,没错,我说的就是:长-不-大。
长不大这件事可大可小,往小了说它叫“有情趣”、“撒撒娇”,但往大了说它可就是no zuo no die了。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叫做
“有一个超会撒娇的男朋友或老公是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大部分还是相当美好的。有知友表示,自己对男朋友的撒娇很受用:“他讲起那种‘对不起’的话来,声音酥酥的,而且还会很搞笑地摆摆手,就是那种萌萌的样子,让我生不起气来。”还有知友为了宠溺男友的撒娇,“水果都削好了给他摆盘放在床上吃。然后就会看到他瘦瘦小小的一只端着一盆水果,为了表示满意发出bia ji bia ji的声音,让我瞬间有一种看到小仓鼠的即视感。”
艾玛,画面太美了~还小仓鼠的即视感……
但也有知友总结出那些不愿长大的男朋友所共有的五大罪行:
1、情绪化逆天,不懂得自我克制。事情一不按照自己所设想的发展,就要发脾气,而且完全不考虑时间、地点、场合……让人有一种想骂他“你咋不上天”的冲动。
2、依赖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完全不干活,完全,完全,完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3、自我中心也就罢了,还把别人对自己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说白了就是自私。
4、特别敏感玻璃心,特别容易受挫折,受到挫折就要进入发脾气模式。虽然是男生,但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莫名情绪低落是什么鬼……
5、恋爱多年,不想结婚;结婚多年,不想要孩子……
还有一种男友叫做:和他妈妈关系复杂的男友……
这种男朋友要不然就是妈妈的乖宝宝,张口闭口:“我妈说……”要不然就是和他妈妈之间的关系,怎么说呢,我只能用“张力很大”来形容。就是那种两个人看起来关系不好,但实际上对彼此影响巨大的那种,你懂的。
无论如何,如果你的男朋友是这个style的,你一定会发现他有各种各样的奇葩撒娇方式:任性地说,我还没到想结婚的年龄(实际上可能已经是30多岁的大叔了……)
每天埋怨,各种吐槽求安慰,像个幼儿园宝宝;什么家务都不做,什么事都指望不上他,对别人过于苛刻对自己过于放松的双标,等等等等,反正你就觉得他虽然不是女的,依然刁蛮小公举一枚,就那种画风……
可能你的男朋友不是在撒娇,而是得了一种病。
亲,不要崩溃,我用科学告诉你:你的男朋友不是在撒娇,而是得了一种病。
你肯定要说,彼得·潘是谁?我男朋友跟他毛关系?
彼得·潘:英国作家詹姆斯·马修·巴利的儿童文学作品《彼得·潘》当中的主人公,住在梦幻岛上,永远也不会长大。他与仙子、美人鱼和印第安人为伴,曾经带着小女孩温蒂和她的两个弟弟在梦幻岛上冒险。他们与彼得·潘在梦幻岛上的队员一起,最终打败了铁钩船长——海盗胡克。
彼得·潘在这部作品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是这样说的:我不想长大成人,如果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长了胡子,那该多可怕!
大家可自行体会一下这句话,是不是感觉有点似曾相识?
心理学家们认为彼得·潘的形象很好地诠释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些微妙的想法和行为。1966年,精神病理学家埃里克·伯恩第一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难群体的概念。
1983年,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用精准的话语描述了这一群体特征:“这类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这类人群就被称为“彼得·潘综合症患者”。
表面上看,这些“不愿长大”的彼得·潘病的表现似乎是:自私、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但在这一表现背后,其实是有比较深层次的原因的。
一般而言,都是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或者遭遇到了某种创伤性的感情经验,或者是由于父母对孩子完全包办式的教育导致个体在成年之后或者不愿长大,或者是没有能力长大。
我们就拿彼得·潘举例吧。在原著中,彼得·潘不愿长大,一方面是因为贪玩,但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曾经遭遇过被自己妈妈抛弃的经验,对成人世界充满了不信任。所以他骄傲自大、幻想连篇就是因为这种状态让他感觉到了快乐。
童话是一种寓言,但对现实生活仍然有许多指导意义。
面对这样的男生,大家可能会说,他好烦,可是他有颜有才,真的不舍得放手怎么办。
《彼得·潘》原著中仍然有给我们的解答,请看看年仅6、7岁的小女孩温蒂是如何降服这个不愿长大的任性boy的:
1、第一次见面就给彼得·潘帮了大忙,让他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面对这样的男朋友,首先你可能就是要给他一定的安全感,抚平他躁动的内心。
2、尊重彼得·潘,鼓励他,对他的否定比较间接。温蒂从来不在别人面前说彼得·潘的坏话,对彼得·潘也总是以肯定和崇拜的态度来面对,使得彼得·潘自己的责任感增强。
3、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感染对方,温蒂定的法则所有男孩儿都要遵守。温蒂是个在正常家庭长大的,懂得一些社会习俗和规范。她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感染着彼得·潘和其它男孩,并帮他们制定了详细的生活作息规范。
4、每当彼得想要推卸责任的时候,温蒂满足他的需求,但会用话语提醒他的义务。这是一种矫正不良心态的“润物细无声”的办法。
整体上就是你要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先满足他,再慢慢教导他如何长大、负责、成为一个真正的m-a-n。如果感兴趣大家也可以读读这本英国经典童话《彼得·潘》。(我不打广告,毕竟没人给我钱,我们只是就事论事)
婚姻中可怕的不是出轨,而是…
情感的说说就像是文字里的我们,看到情感句子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婚姻中可怕的不是出轨,而是…,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婚姻最可怕的不是出轨,而是被琐碎和乏味慢慢的耗尽了耐心包容和倾听。你每天照常在他身边醒来,但是对生活和他却没有了期待,刚开始你还会觉得恐惧,但到后来,你变得麻木适应。这种婚姻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会让你觉得发生在你身上的这些,都是必然的。
我家附近住着一对年逾六十的老夫妻,我经常晚上出门散步的时候会看到他们。
两人的相处模式实在有几分别扭。基本不会同时一起出现,问爷爷奶奶去干嘛了,爷爷总回答不知道。
偶尔两人同时出行时,会看到爷爷在前面健步如飞,而奶奶腿脚不太方便总是落在后面,两人基本不怎么交流,爷爷时不时地回过头不耐烦地叫奶奶走快点。
有一次,我看到还是爷爷走在前面,奶奶在后面不小心摔了一跤,腿都磕破了,奶奶在后面想叫爷爷停下,可是爷爷压根没听到,越走越远。
我上前把老奶奶扶了起来,她,一脸落寞,埋怨自己不小心,然后拍拍身上的土,谢过我后继续慢慢往前挪步。
看着她孤独而落寞的背影,突然让我心生悲凉。老伴老伴,只有老,没有伴。
其实这样的相处模式在中国式婚姻里并不少见,夫妻双方缺少情感交流,两人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倒是也能安安稳稳一辈子。
只是这一辈子的婚姻里,少了太多温情和感动,更多的则是无奈和心酸。这一生,在名为婚姻的剧本里,两个人都在上演着各自的独角戏。
A女士最近在和老公闹离婚。
A在职场上被同事使了绊子,不得已而辞了职,心中颇受打击,回家想和老公倾诉一番。
结果老公一脸嫌弃,抛下一句“还不是因为你自己蠢?”
她的心一下凉了半截,她在厨房切着菜,一边偷偷地抹着眼泪。败在职场她无话可说,但亲密爱人的冷言冷语,实在让人难过。
有一次大家一群人出去玩,A和她老公也在。在车上的时候,大家都是一对一对夫妻坐在一起,有分享一副耳机听歌的,有谈笑风生的,有一起吃零食的,大家都挺愉快。
只有A和她老公全程几乎一点交流都没有,她老公一直拿着手机低着头打游戏,完全无视了A的存在。
A觉得尴尬又冷清,就和她老公说:你看看人家氛围都多好,你游戏什么时候不能打呢,不能和我说说话交流交流么?
她老公冷着脸说:都是老夫老妻了,有什么好交流的?真矫情。
A的老公就是典型的聋哑瞎式伴侣,他的心没有“听力”,接收不到妻子的信号,捕捉不到她的需要,自然也就不能给她回应——她无助时不懂拉一把,她沮丧时不能给慰藉,甚至她万念俱灰时还要踩一脚。
A哀怨地说:“跟他过日子就像在跟块会喘气的石头过日子,把日子都过死了。”
婚姻里最怕的就是这种“聋哑瞎”式伴侣。
婚姻里最艰难的时刻,不是你风华不再、我容颜老去,而是我们不懂对方真正要什么。我对你极尽苛责,你对我极尽冷漠。初心尽失,情爱耗散,最终竟沦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有些男人,在社会中打马扬鞭,左右逢源,耳听六路眼观八方,脑子嗖嗖转。
可一回到家,面对朝夕相伴的老婆,他们立刻关掉一切沟通方式,智商情商大幅下滑,变成一个又聋又瞎又哑的活物。她说什么他听不见,她做什么他看不到,她希望了解的他只字不说。
可是女人在婚姻里,往往有着比男人更高的精神需求。
当她问“这件新衣服好不好看”时,其实是在跟男人分享喜悦,希望男人能赞一句“真好看”,而不是随口嘲讽“瞧你这一身赘肉”。
当她说“今天上班好累啊”时,其实是想和男人撒娇,希望他能给予她心灵上的慰藉,说一句:“你辛苦了!”而不是无情地回击“谁上班不累啊”。
婚姻的确是会逐渐归为柴米油盐,平淡如水的生活。可是生活是要有激情的,婚姻也需要有调味剂。
就像女人在枯燥的婚姻中期待情感交流、精神互通,如果这些全部无法得到满足,那么女人必然会深感困顿。
这不是矫情,是婚姻中客观存在的问题。
男人总是抱怨女人又爱啰嗦又爱抱怨,实在讨厌,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意识到女人想要的是什么,明明不过是一个认可、一句体谅话,他们都吝于施舍。
恶性循环下,婚姻渐渐进入僵局。
原本应该是生活中的伴侣却同床异梦,柴米油盐的生活再寻不到半点共同话题。
其实两个人能结成夫妻,起初多半是情投意合的。你愿意,我也愿意,所以才把生命连在一起。而且,也都希望未来两个人的日子能比一个人的时候更加美好。
可是为什么那么多夫妻,越过越苦越过越糟,从紧密一体走向分崩离析?
问题不在于时间消磨了爱情,而是在爱情消散的过程中,你们没有建立其他的感情连接。
任何长期关系,若想牢固美好,都必有一个前提:关照对方的意愿。
我发出的信息,你懂得努力接收、积极回应。这样,我们才能在漫长的合作里,始终懂得彼此,相互扶持,彼此迁就,就算走很远的路,也依然同心同德,甘苦与共。
真正优质的婚姻,懂得给彼此精神上的满足感,我成功时,你给予掌声;我沮丧时,你提供慰藉;我怯懦时,你多多鼓励;我孤单时,你给予陪伴。
这样的婚姻,才会真正地幸福而长久。
让婚姻长久的不是陪伴,而是…
关于情感的说说有很多,看到情感句子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让婚姻长久的不是陪伴,而是…,欢迎阅读与收藏。
01
上周末是和女友们一月一茶的日子,已经想不起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有了这样一个约定,无论多忙,一个月至少要聚一次。
听起来这是个简单的约定,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特别是越来越多人结了婚之后,周末比上班还忙,仅有的时间大多是陪着另一半。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单身聚会。身边结了婚的和没结婚的,总是不经意间就形成了两个阵营。
欧姐是为数不多的已婚妇女,不仅一次不落地参加,还积极主动地给聚会活动出谋划策。
在单身姑娘们眼中,她就是婚内丧偶的生动教材。当所有单身狗都在情人节假装自己很忙的时候,她早早地在群里吼“有没有人陪我”。当所有单身狗都要找服务员拍照片假装自己不是一个人吃饭的时候,她的朋友圈里全是一筷一碗和自拍照。
这也是我最佩服她的一点,明明是个已婚人士,却成天活得像个单身狗。周末总是独自走在探店的路上,不时来一场没人陪的旅行。
单身朋友经常感叹,娶了她的人真是划算。钱她自己赚,时间她自己打发,好像连爱都自己给了。
这样的人结婚干嘛?其实这个问题我也好奇了很久。好婚姻虽然不是长期饭票,但至少应该是长久的陪伴。
和很多人的推测一样,我觉得可能她也不想,毕竟你不了解别人的生活,结了婚的单身狗大概有很多无可奈何。
02
前几天,一个单身姑娘终于鼓起勇气小心翼翼地问欧姐,“你老公是不是平时很忙啊?”欧姐笑着说:“他哪儿忙啊。成天和一群狐朋狗友倒腾那点破照片儿。”
哦,原来是玩儿不到一起。
兴趣不合是婚姻的十宗罪之一。朋友们常说,婚姻里有一种悲剧,走出同一个家,一个向左,一个向右。没有共同的爱好,什么事都不想一起做,维系婚姻就会变成空谈。
玩儿不到一起的人,何谈懂你。于是,聚会那天,大家对欧姐的同情又多了一分。
散场后,欧姐开着她的大别克送我回家,路上我们又聊起婚姻这个话题,我总觉得她过的一点也不像别人说的那么凄惨,于是问她,婚姻里,两个人真的不需要陪伴吗?
欧姐摆出她的招牌笑容,来了一句:“陪我的活儿是我们家狗干的。”
刚送进嘴里的一口水差点没喷出来。不过仔细想想,真是这么个理儿。你要想找个人陪,别结婚,直接养只狗吧。婚姻不是长久的陪伴,而是高质量的相处。比起陪伴,老公有更艰巨的任务。
欧姐说自己和老公在一起的时候,他总让她品评自己的作品,给她讲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过去,她是个不怎么关心生活的人,可结婚之后,她才发现生活里有那么多微小却美好的瞬间。
很多人都觉得爱一个人就是时时刻刻想和他在一起,一刻也不分开。但心理学研究显示,爱不是连贯持续的感受,而是一种片段式的体验。让婚姻长久的不是陪伴,而是成长的体验。
03
这些年,身边的好友大多踏上奔四之路。这时候还单身的人经常有一种孤独终老的恐慌。无论你的事业多成功,生活多有趣,缺失的婚姻,总是不经意间让她们感叹,生活不完整。
这种感觉,我懂,一个夜深人静的孤单时刻就足以击垮你的坚强和无所畏惧。人之天性大多是害怕孤独终老的,所以结婚就像交养老保险。你在繁花似锦的青春岁月交出一点自由,接受一点束缚,换取垂暮之年,两鬓斑白时有人可以抱抱你。
可惜,婚姻无法拯救孤独终老这个世界级难题,因为人性中除了寻找同伴还有一部分需求来自于自我实现。
小表妹单身的时候经常说,一定要找个趣味相投的人结婚。否则两个人鸡同鸭讲,相处太累。可真找了个和她一样喜欢东奔西跑闲不住的人,她却说总和同一个人出去闷死了。
不是找个人陪就万事大吉了。再风趣的人也不能给你讲一辈子不重样的笑话。再乐观的人也不能给你灌一辈子的鸡汤。
邻居一个姐姐年后闹着离婚的时候哭着跟我说,我把最好的时光和青春都给了他,放弃了自己的理想,陪了他这么多年。他喜欢的东西我都去学着喜欢。可到最后,连一点理解都换不来。
讲真,陪伴是婚姻里最无力的筹码,你想用它来赌一生幸福,纯粹是做梦。
04
婚姻里最难以跨越的莫过于付出与收获的不平衡。为了不要让付出谋杀婚姻,你最好懂得陪伴换不来长久。因为时间的积累无法弥补低质量的相处。
反倒是很多兴趣不同又各玩各的夫妻反而过得很舒服。比如我家的一对大活宝:姑爷爷和姑奶奶。
一个喜欢在家舞文弄墨。一个喜欢跳广场舞。一个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一个聊起天来没完没了。但就是这样两个人一辈子过得无忧无虑的。
姑爷爷闷了就看看书、听听广播,和老朋友们喝个茶聊会天。姑奶奶烦了就跟着社区的一群老大妈出去游山玩水泡温泉。
你可能觉得两个人一辈子没有共同语言一定很可怕。但相顾无言的症结并不在于话题,而在于听者有没有心。就像这老两口,爷爷给奶奶秀自己的书法,奶奶给爷爷讲邻居们的家长里短。玩不到一起,却每天都能听到不少新鲜事。
我常想,为什么这样两个人总有耐心倾听自己根本没兴趣的那些话题。爱是必然的一个理由,但应该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陪伴彼此之外,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打心眼口里欣赏这样洒脱的婚姻,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却终有一片净土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之后各自开疆辟土。
婚姻不是找一个不会sayno的人陪在你身边,伴侣也不是你的孤单终结者。没有空间、不能成长的婚姻,再长久的陪伴也不过徒增厌倦。如果你把陪伴当作婚姻最重要的东西,真的不如养只狗,省钱还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