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qg13.com - 漂亮的情感语录】
我们一定看过很多的情感说说,我们总是想把自己满意的情感句子记录下来,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漂亮的女人,都败家!”这是我见过毒的伴侣,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亲密关系里
三观不同可以磨合吗?
后台曾有读者留言:
“我跟老公吵架之后,花了自己三个月的工资去三亚旅游,回来之后老公说我乱花钱。该怎么办?”
其实,类似的事儿真不算少。
我一个朋友,结婚3年,老公各方面都很好。
但,就是很抠门。
每次一涉及到花钱,老公的态度就让她很不爽。
她辛苦工作攒大半年的钱和闺蜜出国玩,被指责“有多少花多少,不为家庭做打算”。
她拿项目奖金奖励自己一条钻石项链,被泼冷水“净买那些没有用的”。
就连平时买口红,都会被老公说三道四:“真看不出400块的和40块的有什么区别。”
逢年过节出去吃饭,老公总是觉得,这个贵,那个没必要。
搞得她过节吃顿好的,都有罪恶感。
平时他自己拿钱去炒股票倒是一点不心疼。
最近因为她从超市回来叫了计程车,他们又大吵了一架。
老公责怪她:“真不会过日子,咱家一共才有多少钱?”
朋友反问,“我一个人拎着这么沉的东西,打车回家怎么了?”
接着老公开始指责她的消费观不对:“多走几步道能累死你?为什么非要浪费钱打车?你这消费观没问题?”
朋友无奈地说:“和你不一样就是有问题?我觉得我们俩真是三观不同!”
老公依然坚持她的价值观有问题。
朋友内心很痛苦:
“每次想吃点好的买点好的,老公的反应都是,没有必要花钱买这么好的。可是我们努力挣钱不就是想要过得更好吗?”
朋友上网求助:消费观不同能磨合吗?
的确,三观不合的关系,很累,好像怎么说都说不通。
但我们常常忽略了,世界上没有绝对三观一致的两个人。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不同的原生家庭、教育环境、经历等中成长,必定不会和别人的三观完全一样。
其实,“三观不合”的矛盾根源,是双方在“三观不一致”的情况下,一方用自己的三观去绑架别人,强迫另一方接受他的价值观。
实质是:不允许别人和自己不一样。
不允许别人和自己不一样
是最流氓的关系逻辑
为什么我们在人际关系里会那么累?
因为有些人总喜欢把自己的三观凌驾于他人的三观之上,和自己三观不同的,全部摒除,评判你,贬低你。
李荣浩在新一季《中国好声音》,有一期为学员选了一首网络走红歌曲《你的酒馆为我打了烊》。没想到,竟被网友骂上热搜。
“网络歌曲算什么音乐?你是不是对音乐有什么误解?”
“李荣浩竟然选这样的歌曲,简直是太Low了。”
“身为一个导师,太没品味了。”
……
李荣浩发了长微博回应,主要想表达:人应该允许别人有喜欢任何人和事物的自由。
“你不喜欢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坏的,你喜欢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好的,因为没有一个实际的、具象的标准去衡量。”
但很多人继续喷:你身为一个有素养的音乐人,竟然在推崇毫无内涵的网络歌曲?
李荣浩无奈再次回应:我也有不喜欢的网络歌,也有不喜欢的唱片歌,但我绝不会因为个人的不喜欢,就说只要是这个类型的都是垃圾。个人不喜欢是个人的事,没必要一杆子拍死……
为什么人们不允许别人和自己不一样呢?
人存活在世上,基于追求自我的存在感、安全感、优越感和满足感的原始动力,会竭力追求“稳定”,害怕面对各种矛盾冲突。
当内在认知出现冲突,会让我们对自我产生怀疑,威胁我们的存在感和安全感。
所以,我们总会有一种倾向,即:我是对的。
你和我不一样,就是错的。我要找理由反驳你、否定你、说服你、改变你,才能维持自我的认知一致。
这就是经典的“认知失调”理论:
如果两种认知出现不一致,就会导致心理的冲突和不适。个体会借助“最小努力法则”,亦即采取,即采取最节省能量的行为,去干涉其中一种认知,使它们变得一致,去消解这种紧张不安。[1]
成熟的人,会用自己的内在力量去解决认知失调,不轻易干涉和评判他人的三观。
但有些人则会用“自我实现倾向”,用自己的三观来要求全世界,以自我为中心,只认可和相信对自己有力的证据,去证明自己的三观才是绝对正确。
他们会把矛盾问题都二元对立起来,只有两个价值标准:“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
不仅以此要求自己,也以此要求别人。
你和我不一样,就是错的。
你不接受我的三观,变得和我一样,就是有问题。
你不喜欢我喜欢的人和事,就是不正常。
你喜欢我不喜欢的人和事就是低级、low。
这是世界上最流氓的关系逻辑。
比三观一致更重要的
是尊重他人的三观
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我一直把这句话奉为真理。
虽然我们不一定会成为“杠精”。
但生活中面对三观“不一致”时,我们都难免产生认知失调,用自己的三观去争对错输赢。
长期以往,结果就是,关系出现裂痕,倦怠,分手、离婚或绝交。
怎么避免呢?
我们常常说,要“理解”别人。qg13.COm
我觉得,“理解”这个要求有时候很难。我们甚至对自己的想法都无法做到100%的理解,何况对别人。
心理学家雅各布·拉姆兰兹和雅艾尔·本雅米妮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非整合”,即“维持着的不一致”。
指的是一种“人类忍受认知/情绪上的复杂性的能力”。
具备“非整合”能力的人,在面对人和人之间的“不一致”时,能够维持这种“不一致”、承受矛盾、以及悖论,同时不感到紧张不适。
他们不会通过操控自己的认知、价值观、情感等,去解决紧张和不适,而会允许矛盾的多种认知、价值观、情感同时存在,接受并且维持它们。同时这些矛盾的存在不会让他们感到分裂,他们仍然感觉到自己是“整体的”。
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尊重“不一致”。
是的,“尊重”就好。
比三观一致更重要的,是你尊重我,我尊重你。
互相不争对错,不强迫对方改变。
允许别人跟我们不一样,也允许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尊重是相互的,而不是单方面的。
如连岳所说:允许他人的道德观、生活方式和自己不同,将消除世上90%以上的烦恼。
当我们用尊重的心态去面对彼此的“不一致”,你会活得舒服很多。
父母与孩子不争三观对错
家庭更加和睦
父母和孩子的争吵,大多源于三观不合,有代沟。
对此,我深有体会。
工作上,刚毕业的时候,父母一直劝我考教师和公务员,找份安稳工作。
我不愿意,于是每次回家都被教育不懂事,没远见,一个女孩子非要去做钱少事多离家远的工作。
婚姻问题上,上学时千叮万嘱不许谈恋爱,一毕业就催婚。
每次回家都苦口婆心地劝,女孩子一定要在30岁前结婚生娃的,要不别人会说你闲话,父母也没脸见人……
我会和父母争:“为什么要管别人说什么?过好自己的日子不就行了吗?女孩子不结婚就没价值吗?现在时代不一样了,我们这代人……”
我妈气地跳脚:“你看看哪个人不结婚的?一把年纪不结婚的都被人笑死了。还以为你读了大学会长见识,没想到学了这么多歪门理论回来气死我……”
刚开始,我总是这样和他们针锋相对,谁都说服不了谁,最后不欢而散。
而且一点用都没有,下次回家还是继续被教育。
后来我不争了。他们说,我就听着,时不时附和几句。
因为我自己都常说,“时代不同了”,为何要说服他们接受我这代人的思想呢?
走“迂回路线”,慢慢渗透影响才是王道嘛。
然后努力工作,让他们看到我可以靠自己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也和他们分享年轻人的生活。
现在,父母依然会唠叨,但我基本不会再争对错,父母还变得和我越来越多话聊,回家的日子也轻松多了。
伴侣不争三观对错,关系更加有爱
在破碎的爱情和婚姻里,“三观不合”是被诟病最多的罪名。
正如《错不在我》书中写的:
”绝大多数夫妻离婚,都是长期的累积所致,这样的夫妻都以滚雪球的方式责备对方并为自己辩护。“
夫妻双方总是盯着对方的差错,对自己的优点、态度和行为方式则极力辩护。
这样做恰恰会导致另一方固执己见,甚至寸步不让。
但有些三观不合的婚姻,却过着令人向往的生活。
想起我非常喜欢的一对老夫妇,修一爷爷和英子奶奶。
三观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结婚65年,却从未吵架。
他们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
修一最爱吃土豆,而英子最讨厌吃土豆,却变着花样做各种有土豆的菜给他吃。
修一爱吃传统日式早餐,英子爱吃西式早餐。
他们不会责怪对方“矫情”。
英子每天都做两种早餐,各自都吃到自己喜欢的早餐。
△英子每天都准备两份不一样的早餐
他们尊重彼此的生活观念。
英子从年轻时,就特别喜欢收藏各式餐具,看到喜欢的总是忍不住买买买。
修一总是说:买吧。
英子感叹道:“修一从来没有干涉过我的自由,现在回想起来,我想做什么,想买什么,他都由着我。这,很难得。”
修一有些“浪漫主义”。
刚结婚时,两人很穷。但收入不高的修一突然说想买一艘帆船去航海。
英子也不会说他白日做梦,而是尊重他的梦想,悄悄典当了自己所有的和服,筹钱买船。
修一在面对重大决策时,时常征求英子的意见:“这么做你觉得可以吗?”
就算有些理念遭到所有同事反对,而英子总会告诉他:“这是好事,你去做吧。”
争对错很容易,但爱更重要。
我们尊重彼此,才能更好地爱你。
朋友不争三观对错,世界更加丰富
朋友相处也是如此(杠精、柠檬精除外)。
我上大学时认识了一位好友,和我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的人,我们经常因为“三观不同”而争论。
她比较好胜,常常有种“凡事要争赢我”的感觉。
但我们直到现在都是好朋友。
某次聊起我们为什么能做这么久的朋友,她说的一番话让我很感动。
“我从高中起就是‘坏学生’,喜欢逃课;而你一看就是‘乖孩子’。
听到我说青春一定要学会逃课时,你从来没有用那种异样的眼光看我,甚至在遇到不喜欢的课时也陪我逃课。
我在很多人眼里有些三观不正,但你每次都会认真听我的歪理邪说。
我每次因为一些问题和你争论得面红耳赤,就算知道自己理亏也非要赢你时,你总会适时沉默,从不批判我无理取闹,给我台阶下。”
然后和我唱起了她最喜欢的一首歌《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如果不是你,我不会确定,朋友比情人更懂得倾听……”
关系是双方的,其实她对我也是如此,允许彼此有和自己不一样的价值观。
我的想法有时很“传统”,她从不会说我死板,遇事不会变通。
因为她,我第一次逃课去图书馆看喜欢的小说,第一次在深夜躺在足球场上喝啤酒,第一次对喜欢的男生告白……
因为她和我的“不一致”,我的大学生涯才不至于那么无趣,多了五彩斑斓的诗篇。
写在最后
邱晨在一期节目中谈到,有段时间她非常烦朋友圈,因为看很多人的朋友圈不顺眼。
后来她意识到,别人和自己不一样,并没有错。
“我们看朋友圈,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看千百个人都过着跟我们一样的生活吗?不是的。”
我们恰恰就是想从这个世界的丰富性中,看到我们人生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喜欢的东西都一样,讨厌的东西都一样,擅长的东西都一样,那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乐趣?”
深以为然。
我们这一生,正是因为有如此多“三观不一致”的关系,才有了如今丰盈的生命体验,看到更多的风景,更多的故事,更广阔的世界。
容纳彼此的“不一致”,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这才是真实的、最有吸引力的关系。
精选阅读
要不要拉黑前任的微信?这是我见过好的答案
前段时间看《奇葩说》,里面有一个辩题是:“前任得新欢,有个可以让他们鸡飞狗跳的按钮,你按还是不按?”
我去问了很多朋友的想法。
有人说:“一定要按,我都恨死他了,不能让他好过。”
有人说:“按,他当年对我那么渣,我也要打击报复一下。”
也有人说:“算了吧,不想跟他再有什么交集。”
很多个答案里,没有人告诉我:“我不按,因为我想让他过得好。”
也没有人说一句:“感谢他离开我,做不到祝福,但我可以不打扰。”
前任好像真的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存在。
我们怨他,恨他、骂他,但是我们都忘了,每个人出现在自己的生命中都有其意义。
不论他带给我们的是好是坏,对我们来说,都叫做成长。
有人说,最好的前任,就应该像是死了一样。
一旦分手,你们就没有任何关系了。
过去不再重提,各过各的余生。
但偏偏有些人,拿不起放不下,紧抓着回忆不放。
如果自己过得不好,那对方也永不得安宁。
如果自己过得好,那也要想办法给对方的生活捣点乱。
我有个哥们,刚谈恋爱的时候,总能收到他前任发来的微信消息。
后来他把前任拉黑了,那个女生一路追到了微博,还跑去关注列表里找到他的现任,给人家点赞评论,发私信留言:“你男朋友是个渣男,趁早分手吧。
哥们儿的女朋友只回复了她一句:“跟你有关系吗?”
何必呢。
分手就是不能相濡以沫,但求相忘于江湖,就算是前任真的伤害了你,但是他的现在和未来,都跟你再无关系。
我们都会高估了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
以为可以让他的生活鸡飞狗跳,其实他根本没有把你放在心上。
你放不下的那个人,他已经有了新的生活。
不如活得洒脱一点,认真过自己的人生。
傅首尔在节目里说:“每一段爱情都有它的彩蛋,我相信这一点,它的名字叫做成长,你需要一段时间去孵化它,我的前任跟我在一起的时候是一颗钻石,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也是。我呢,跟他在一起是石头,但是跟别人在一起,我把自己变成了一颗钻石。”
她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前任的文章,文字间都是对他的称赞,自始至终都觉得自己是爱对了人的。
她对他从未有过恨意,即便是两个人最后分手,她也对他没有怨恨。
而至于为什么没有嫁给他?
那是因为造化弄人。
他们是想过要跟彼此过一辈子的,无奈的是,属于他们的那个对的人,不是对方。
他们已经各自成立了家庭,说出口的话也都是祝福。
既然没有办法共度余生,那也很感谢曾经牵手走过一段路。
纵使结局并不美好,但是那段时间依旧值得珍惜。
想起身边的一个朋友,她的前任结婚时,问她要不要去参加婚礼。
她说,人不去,但是红包会到。
我当时跟她开玩笑,前任是不是因为份子钱,才想起联系她的?
她说,不是,他是想让我见证他的幸福,鼓励我找自己的幸福。
我觉得这个答案特别好。
你们爱的时候是真的,后来不爱了也是真的。
你不能去否认你们相爱过的事实,你们也曾经很用力的去拥抱过彼此。
最开始选择跟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一定是被他身上的闪光点吸引,他并不是一无是处的,身上有着让我们迷恋的特质。
既然因为喜欢而有过一段曾经,不论最终为何分手,做不到祝福,也不要去憎恨,去埋怨,去诅咒。
谁没在爱情里摔过跟头呢?
谁又没爱过几个渣男?
谁又没有因为被甩被伤害而深夜痛哭过呢?
但是,我们都变得更好更完整,只要轻轻走出来就是了。
微博上看到一段话:
前任里总有一位很懂你,知道你的习惯你的语言,你的每个动作,喜欢吃的喝的玩的。
不过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互相折磨最后分开,不管再怎么刻骨铭心最后还是要各自生活。
只是偶尔在同一个场景会突然想起,一笑而过。
是啊,那个人我曾经深爱过。
我们感谢他爱过自己,也感谢他不爱自己。
我们更感谢他,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别人,如何才是真正的被爱。
你可以讨厌前任,但不要讨厌曾经爱着他的自己。
祝他过的好,而你比他更好。
-END-
我见过疲惫的婚姻,都把爱情当做自己的救赎
看了最新一期的热播综艺《我家小两口》。
我对若风和小戚夫妇一起去看心理咨询师的画面印象深刻。
在去咨询室之前,小戚和若风开始了一段对话:
“老公,你爱我吗?”
“爱”
“看着我的眼睛说一遍”
“好”
“你会抛弃我吗?”
“不会”
“无论我做什么你都不会吗?”
“是的”
“你的眼神出卖了你”
“可我很真诚啊”
这样的对话,在他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有一次吵架之后,若风出去办事,小戚依偎在门边:“你还回来吗?你回来还爱我吗?”
类似的话还有:“老公,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你是不是觉得我不好了”、“你是不是丢下我不管了”。
每次播到这个环节,总有嘉宾评价她:太作了。
但我们却不知道,其实每个人都有确认“对方爱不爱我”的时候,只是在用不同方式确认罢了。例如:
生病了不直接让ta来照顾你,看ta来不来;
说自己喜欢的东西但不叫ta买,看ta买不买;
不时问ta你的电话号码、生日、纪念日......
当然还有极端的,在吵架的时候用不断打电话、伤害自己的行为,来确认ta是否还在乎你。
这些言语和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确认。
这种确认人人都需要,只是每个人的程度和方式不一样。
有的人似乎不用太多确认,就能爱得很安心;但有的人却需要不断“作”来试探,爱得战战兢兢。究竟怎样的确认,才是健康、有利于感情的呢?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确认。
这背后,是一种「确认感」在起作用。
依据温尼科特的关系理论,确认感的意义是:
当一个人的『自我』或『关系』被破坏,形成创伤后,便需要用各种方式确认:我是好的,我们的关系不会破裂。从而修复“被破坏的风险”。
每个人从小都会有被破坏的经历。
自我的破坏,例如小时候父母要求我们几点吃饭、吃什么、几点尿尿,去哪里尿,如何冲马桶、几点必须睡觉等等。
这些正常的规矩会约束我们的自我,不知不觉地破坏了我们的自我体验。
而关系的破坏,则是从一些必要的分离、冲突开始。例如入园、偶尔的责备,甚至打骂,会让我们认为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这时,确认感就会产生。
小时候我们会这样做:
“妈妈,我要尿尿啦”、“妈妈我要睡啦”,在每一次去厕所和睡觉都要“通知”妈妈,此刻就是在寻求确认。
妈妈只需要说“知道啦,你去吧”即可。
这无意间传递了“妈妈在”的感受,孩子就会安心。
成年后,我们也会有这样的确认:问对方想不想你,你分享的话题对方愿不愿意听......这些都再正常不过。
如果大部分的确认可以得到合适的回应,那么破坏所产生的不安,也可以得到缓解。
而随着一次次的缓解、关系的加深,确认的方式也会转化。
例如我们看到的很多亲密稳定的情侣、老夫老妻。
他们不再用语言表达“你还爱我吗”,但体现在对彼此行为和感受上。
比如加班他会给你打电话吗?天气不好会问候你吗?生病了会伺候你吗?特殊纪念日他会记得吗?有仪式吗?你的新发型他会看见吗?你们一起看电影吗?一起旅行吗?你们睡一张床吗?对彼此身体感兴趣吗……
这些隐性确认,恰好让人感受到点点滴滴的爱与温暖,是很健康的必要的确认。而真正造成困扰的是,过高的确认感。
文章开头小戚的行为,便是如此。
过高的确认感,并不是凭空而来。
也许是早年被严重地破坏,容易感到不安。
例如:每次犯小错(尿裤子、不吃肉)就会被大声打骂;或者遭遇过严重的被抛弃、被迫分离等事件。
也许是每次确认时,很多父母不理解,没有给到回应。
例如:父母觉得好笑或厌烦,“拉个尿睡个觉都要汇报”……孩子越和父母说,父母就越不回答。
这时不安无法得到缓解,越堆越高。于是,确认自己安全的需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
即使到了成人,还是习惯地需要频繁的确认,来缓解居高不下的危机感。并且就算对方给了回应,也比较难相信。
就像文章开头小戚和丈夫若风的对话。小戚的确认感过高,也是有源头的。
她说过“从记事开始爸爸妈妈就吵架,最后我实在憋不住了,10岁那年就劝爸妈离了婚。”
这就是安全感的破坏。
因为在家庭关系中不断出现动荡和危险,父母没有太多的能量回应她的需要,所以现在她才会在丈夫身上寻求“疗愈”。
表面上是没事找事,但实际上,是通过不断地确认,来让自己感到“你不会像父母那样抛弃我的”、“我在你这里是安全的”。
这种过高的需求,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却也常常不自觉给对方很大的负担。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若风坦言:
我知道她想要的是什么,愿意去安慰和沟通。
但我自己也是人,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
这句话很真实。
虽然若风无法像一个贴心的老公,时时刻刻关注小戚的感受,他偶尔也会偷懒,会生气,无法及时换位思考,但他还是努力地去满足和补偿小戚。
当小戚说要重新结一次婚时,他嘴上不情愿,但背地定了餐厅和999朵玫瑰花,重新求了一次婚;
当小戚说要化妆成老年的样子,一起拍照,他不太能理解,但还是做了.......
只是小戚的不安感实在是太强了。
她会时不时想着要努力赚钱以后万一离婚,要抢夺孩子的抚养权;
经常一被忽视,就情绪失控,再次重复“你是不是不爱我”的确认,甚至还会打自己。
这在婚姻生活中,无疑是对彼此的一种消磨。
若不是这种不安全感太强烈了,没人愿意这样折腾。
而细究这种居高不下的不安感,背后其实都是一种被抛弃的恐惧。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博士曾说过:早年经历太多忽视和否定、情感得不到满足,觉得自己是没人爱、没人要、没人关心的人,总会以为自己被抛弃了。
例如重男轻女文化中的女孩、读书差或达不到父母高要求的孩子、从小父母离异或被抛弃的小朋友们。
若此时没有人让我们可以确认“我是安全的、我还被爱着”,这种被抛弃的恐惧就更有实感了。
长期处于这种无法缓解的恐惧中,会产生一种错觉:我不配被爱。
于是更容易从一些细节中觉得对方是不是发现了我不值得爱、想要抛弃我,因此更需要一次次过度的确认。
而过度的确认,往往会从2个方面,再次重复被抛弃的“命运”。
第一个,如果对方无法理解到这一点,也没有太多的能量可以支撑,就很容易被消磨到放弃这段感情,再次让我们印证了“我不配被爱”的观点。
第二个,如果对方不放弃,但也无法一直回应……
那么我们就会感到求而不得,很容易进入一种更猛烈的状态:反向确认。
例如经常吵架、离家出走,甚至自我攻击、生病等等。以此闹出更大动静测试对方态度。
就像苏珊博士的一些来访者们。
吃了一整瓶安眠药然后打电话给另一半,或者,在吵架后把家里的灯全部砸掉。
这样的测试成功几率很低。
往往到最后,对方忍无可忍,决定退出。
就像来访者们的伴侣,听到电话后不亲自赶来而只是叫医生过去,或者看一下砸坏的家具后马上离开。
这些,都会最终再次让我们体验到被抛弃的感觉。
那要怎么办才好?
如果你是一个需要高度确认,无法自控的人,也许下面三步可以帮到你。
1.探索造成你不断寻求确认感的重要源头。
每个人的正常背景不同,养育模式不同,对同一件事的感受也不同,找到独属于你的主要情结至关重要。
比如小戚可能就是“父母离异”所造成的问题。
找这个源头,不是为了去怨恨,而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疼爱自己、理解自己,并接纳自己那些无法自控的“矫情”。
这时,这些失控不再是一团模糊的攻击和“作”,而是一种基于你成长经历的一个“必然”结果。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会更容易冷静下来。
2.要分清现在关系≠以前的不安。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现在的关系不等同于以前的关系,我们就很可能一直把对方当做小时候让我们不安的父母,不断去确认。
伴侣怎么做,都很难填补内心的安全感。
这时我会建议,和伴侣一起商量一个具有边界的安全的确认方式。
例如调整一下语言和方式。
从急躁的“你不爱我了”“男人都是负心汉”类似负面的语言,调整成:你为什么这样做?你是不是有在想我?
《我家小两口》中,针对小戚对若风过往感情史的纠结,和老公在一起15年的包文婧说道:
若是我,第一不会这样问(过去的事情),第二问了就要信,第三,若是不信那不是庸人自扰吗。
这些必要的调整和信任,会让对方从高压中解脱,更好地给我们确认,帮我们打破“被抛弃”的恶性循环。
3.我们可以丰富确认的途径。
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模式有问题,而是这个模式太僵化、太单一、不够灵活。
我们常常往一个人身上刻板地寻求确认,直到压倒这根唯一的稻草,却不知道,其实有很多途径可以缓解我们被抛弃的焦虑。
比如工作中的成就感、兴趣中的享受体验、关系中的倾诉对象、在大自然、小动物中的放空与自由,等等。
享受这种积极体验,并在其中给自己做确认:我是一个不错的人,我值得拥有不错的关系。
这些多元的确认,其实就是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避免我们因为某一个确认的消失,而彻底否定自己。
毕竟,随着婚姻生活的琐碎与平淡,每个人都需要找到确认的不同方式和途径,一方面保持自己相对稳定的自我感,另一方面也不至于把彼此感情消磨完。
这才是最健康的模式。
活的漂亮的女人,都拥有高级的消费观!
壹
关键词:消费观不同 题主:女
本人,28岁,房地产经理。
他,30岁,技术型电工。
我和他是通过朋友介绍的,他172,长相不错,除了本职工作,平时有兼职做滴滴、快递员,每个月收入也能过万,而且家里有果园,养猪和鸡。
我认识他之前,接触不少人,有钱的有权的,对我好的,就是没来电,可是目前有几个比较顾虑的问题:
1、他家务农的,也就是以后在一起,我可能也要务农,而我不想往那方面去发展;
2、生活习惯上,我不会做饭,油盐都分不清楚那种,而他挺顾家的,但也不大会做饭,生活很粗糙;
3、他消费很低,而我的消费特别高,我担心以后因为消费观不同吵架,他买个馒头都会看哪家便宜,而我买化妆品都好几千。
他会给我送早餐,每次一有什么好吃的就拿给我,可我好像习惯了身边的人对我的好,一点都不感动。
目前来说,我们两个生活习惯、消费观等都很不一样,可是在一起了,我也想好好一起,但感觉差异太大,以后要克服的特别多。
老师,你能给我一些有用的建议吗?
贰
答:
“技术型电工”,房产经理”,“务农家庭”。这些的确反映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环境跟您显然是有很大差异,以及随着交往熟悉程度增加后的心理反差。
“他消费很低,而我的消费特别高,我担心以后因为消费观不同吵架,他买个馒头都会看哪家便宜,而我买化妆品都好几千。”
这说明你们的生活品味,以及对未来生活愿景完全不同。
“他172,长相不错,除了本职工作,平时有兼职做滴滴、快递员,每个月收入也能过万。”
这些信息,说明你们是有情感和现实物质基础的。如果可以做到有效沟通、相互调整,爱情和婚恋也未来可期,老师在这里给你几点建议。
1、首先在心里给自己和对方互相了解的时间
基于对方的生活环境,和长时间的生活习惯,让他几天完全改变的难度是很大的。有鉴于此,你不妨给自己和对方多一些互相了解的时间。
同时在短时间内,双方可以约定先不谈关于结婚的事情,可以一起看看电影、一起外出旅行、听听音乐会之类的,在相处中慢慢提升对方的生活品味。
叁
2、帮助对方做一些事业和爱情规划
“本职工作,平时有兼职做滴滴、快递员,每个月收入也能过万,而且家里有果园,养猪和鸡。”
通过这些信息,说明这位男士的事业领域和个人能力还是非常出色的。
你不妨跟男友讨论他目前现有的这个工作领域,问问他是否有考虑过自己创业,做一些农家休闲郊游的小资项目,对自己的事业有更加长远的规划。
3、引导对方提升生活品味
“他买个馒头都会看哪家便宜,而我买化妆品都好几千。”
这些生活细节上,可以坦诚跟对方沟通交流,引导对方选好的品质,不必在这些琐碎的事情上耗费情感。如果忽视这些小事,反而矛盾会越积越多。
在对待钱的问题上,引导对方避免太过计较,比如告诉对方、人家工人师傅和小经营者也不容易,多花点钱也是给人家的一份关爱。
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引导,让自己的男朋友越来越好,对方也会对你更加喜欢。
•END •
送给今生不能做夫妻的人,这是我见过为数不多的好文章!
送给今生不能做夫妻的人,这是我见过为数不多的好文章!
做不成夫妻,做个特别的愛人!
两个可能彼此相爱、喜欢的人,彼此不能成为名義上的男女朋友, 只能做个特别的朋友……
也许是为顾及家人意见,不能归位。
也许是为了自己的前程,不能承诺。
也许是相遇太晚,彼此身边已经有了另一个人。
不过即使没在一起,彼此仍能找到塌实的感觉,仍然保持不隶属任何一种感情关系。
但是彼此心底清楚,对这个人,你比朋友和家人还多了一份关心。
因为有了彼此,心里总是被幸福塞的满满的……
即使不能名正言顺的牵着手逛街,但还是可以做,无所不谈的朋友。
彼此有喜欢的人,口头上说不吃醋,心里却会觉得疼……
对方遇到困难时,会尽全力伸出援助之手,不会计较谁欠了谁。
对方生病了,会缴尽脑汁找药方,恨不得变成护士,陪伴在身旁……
每个人这辈子,心中都有过这么一个特别的朋友,很矛盾的行为。
一开始可能不甘心只做朋友,但久了,突然发现这样最好。
宁愿这样关心对方的心情,总好过彼此生活在一起受伤害……
很多的感情,都败在了现实的面前……
友情可以演变成为爱情,爱情最终进化成为亲情,彼此就将友情直接进步到亲情……
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
能牵手的时候,请别只是肩并肩,能拥抱的时候,请别只是手牵手, 能在一起的时候,请别轻易分开, 能成为红颜知己,请别刻意离开!
写在后面:
不要因为在经济上依赖对方而勉强自己与另一半继续在一起。如果你肯定自己与出轨的另一半在一起不会快乐,多少的金钱也不值得让你继续保持这段“有毒”的关系。
关于选伴侣,这是一篇颠覆认知的文章
1
你选伴侣的标准是什么?
要有相同的兴趣爱好……要有一致的三观…...
他喜欢运动,我喜欢宅家里不行,他喜欢热闹,我喜好安静不行……
可是我们想过没有?
要有完全一致的三观几乎是不可能的。
比如说都喜欢读书,他喜欢读历史古籍,你喜欢看爱情小说,他喜欢太宰治,你喜欢王小波。
比如说都喜欢旅游,旅游也分坐着飞机,出入五星级酒店的旅游,和骑着自行车,当个背包客的旅游。
比如说都喜欢电影,电影也分幽默轻松的搞笑电影和动作片、文艺片,纪录片等等。
要有一样的兴趣爱好和三观,非常非常难,因为我们在完全不同的成长环境中长大。
2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我们不妨逆向思维一下,不要按照相同的喜欢去找另外一半,按照相同的厌恶去找另外一半,就会发现事情就会变得简单得多。
原因有三:
第一、厌恶比喜欢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比如男女之间第一次见面:
甲:你喜欢XXX明星?
乙:对啊,你也是?
甲:嗯嗯,我也是。
于是,你们开始从这个明星聊起,聊到更多的相同兴趣爱好,慢慢地成为朋友,再经过很漫长的时间,有可能成为男女朋友。
那么换一个模式可能大大不一样:
甲:我讨厌XXX明星!
乙:天呐,我也是!
很快,你们就可以成为朋友,继续有更大的可能性成为男女朋友。
这是非常奇妙的事情,共同的仇恨,让你们的距离更加靠近。
为什么会这样呢?
人家科学家早就证明这个道理了。
南佛罗里达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Bosson做了一个实验:
他通过一些方法展示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特征,让参与实验的人根据这个人的情况,说一个自己喜欢的点,和一个厌恶的点。
然后,他让相同喜欢点的一群人在一起社交、相同厌恶点的一群人在一起社交。
最后的结果显示:共同厌恶的群体比共同喜欢的群体在一起社交时,拥有高得多的亲密关系。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你在表示厌恶的时候会自我暴露,而这相当于是一种信任的表达。
也就是说,如果你们拥有相同厌恶的时候,就拥有了信任,你们和第三方划清了界限,你们是一个群体的人,俗称“站队”。
你想想,你和闺蜜之间,或者朋友之间,一起吐槽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的时候,你们的关系是不是更近一步呢?
第二、喜欢可以假装,但厌恶很难隐藏
喜欢不一定是真喜欢,但是厌恶就一定是真的厌恶。
从某种意义上讲,喜欢是感性的,大多是由于感官的需要,还有些是受别人的影响,出于对当下流行东西的盲目追求。
而厌恶却是出自人心灵深处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反应,是价值观最直接的体现,根植于信仰深处。
第三、维系婚姻的关键不是共同的兴趣爱好,而是共同的仇恨。
比如说,你们都讨厌不思进取,那么你们夫妻会在同一个阵营里面,相互监督着进步,一起努力赚钱。
比如说,你们都讨厌胖,那么你们会一起去减肥,他上健身房,你练瑜伽,虽然方式不同,但是目的是一样的。
这样的共同仇恨,比共同的兴趣爱好更根深蒂固。
美国著名脱口秀演员黄阿丽和她丈夫的故事非常有趣。
她的丈夫是一半菲律宾血统一半日本人血统,而她自己是中国和越南的混血,他们都讨厌韩国人。
于是,他们在一起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吐槽韩国人。
每次吐槽完韩国人,他们的关系就更加紧密一些。
而且黄阿丽和她的丈夫都讨厌一本正经的人,他们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就非常放得开,各种黄段子信手拈来,两个人相互怼来怼去,特别有趣。
共同的厌恶,是维系他们夫妻关系的秘密。
他们夫妻之间的相处特别真实和自在,这样的现象,或许用中国的古话就叫“臭味相投”。
其实我们细心观察一下我们的生活里面,很多“臭味相投”的夫妻,他们的关系反而亲密地不得了。
可是,婚姻不就是这样么,我不要求你对天下所有的人都好,只要对我一个人好就行,我不要求你在最亲密的人面前都要维持自己最完美的形象,真实、不完美,有缺陷的,那才是最好的东西。
因为谈恋爱是和优点在相处,而过日子是和缺点在磨合,如果在一起连自己的缺点,连自己厌恶的东西都不肯向对方坦白,那么这样的婚姻始终悬在半空中。
反观我们生活中很多的男女,结婚前聊天的时候,总是喜欢说:我喜欢旅游,我喜欢读书,我喜欢健身,我喜欢电影,拜托,这有什么毛用?
不断维持自己在对方眼中高大上的形象,只会找到一份华而不实的感情。
要是我,我就拿一张表格,上面全部写满我厌恶的东西,我讨厌妈宝男(女),我讨厌冷暴力,我讨厌脏乱差的房间,我讨厌父母干涉子女的婚姻,我讨厌不顾家的男(女)人,我讨厌喜欢和异性暧昧的男(女)人……
利用厌恶就可以筛选掉很多人,这样是不是给你将来结婚之后的道路又扫清了很多障碍呢?
所以,在结婚之前,知道一个人讨厌什么,比知道他喜欢什么,更重要。
3
美国有一个非常火爆的约会软件,叫“Hater”(非广告),它帮助了无数情侣成功走入婚姻。
它也是利用了这一点,看两个人厌恶什么,然后把相同厌恶的人撮合进入婚姻。
“Hater”的创始人说:“遇到一个和你讨厌同一事物的人是极其幸运的事情,一个人讨厌的事物是他作为这个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是谁’,所以了解他厌恶什么是非常重要的。”
两夫妻都讨厌脏乱差的环境,那么结婚之后,绝对不会出现衣服乱扔,厕所起垢的场景,也不会出现一个拼命干家务,一个当起甩手掌柜的情况。
因为对于邋遢的厌恶,会促使他们共同去追求清洁的环境,怕就怕一个厌恶邋遢,一个无所谓。
还有对于打牌赌博的共同厌恶,对抽烟喝酒的共同厌恶,对香菜、大蒜的共同厌恶、对胡吹海喝的共同厌恶等等,这样会促使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一句话说白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关于婚姻的幸福模样,无非就是一起吐吐槽,一起葛优躺,一起骂骂老板,一起相拥而眠。
我们一生说了太多的废话,拥有了太多小厌恶,可就是因为遇到了那样的一个人,让这一切有了意义,镀上了金身。
真正的爱情,是你们都可以在里面做真实的自己,不需要刻意隐藏和假装。
真正的爱情,是相处自然舒服,彼此成全又互相打磨。
愿你早日找到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开开心心过完这一生。
放过那个“败家”的女人吧,你配不上她!
儿子,前几天你一个人来看我和你爸,我问你晓丹呢,你没说话,我就知道你们的感情应该是出现了一点问题。
在我的追问下,你才叹了一口气解释到:和晓丹吵架了。
吵架的起因只是你下班回到家,看见晓丹买了一套的化妆品,又给你买了一件衬衣,还给嘉乐报了一个八百块钱的兴趣班。
你加班累了,当下更是心情烦躁便对晓丹吼到:
我工作这么累,辛辛苦苦养这个家,你花钱能不能有点节制,哪个家禁得住你这样大手大脚的霍霍。
天天买那么多化妆品有什么用,你那张脸给谁看!我自己缺衣服吗,买了一件又一件!
你说晓丹总喜欢买一些没有用的东西,花一些不必要的钱。都是结婚生了孩子的人了,天天打扮地花枝招展也不知道给谁看,连个指甲盖每个月都要花几百块,家里还经常买一些不经用的的花。
听了你的描述以及对晓丹吼的那番话,我感到心寒,不是因为晓丹,而是因为你。
我养了你二十多年,却没有教会你怎么尊重自己的另一半,那一瞬间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儿子配不上别人。
这几天我仔细想了想还是后悔当时没能跟你唠扯明白,那几句骂你的话还远远不够。所以今天我想好好跟你说说我为什么理解晓丹,还有我站在一个母亲和妻子的角度对婚姻的理解和感触,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好的婚姻,一定要谈钱
我记得这不是你们第一次因为钱的问题发生争吵,虽然说婚姻中免不了一些矛盾和口角,但有些问题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埋藏在婚姻中,一不小心就会将一段感情付之一炬,钱,就是如此。
钱不是婚姻的全部,但它却是过好婚姻的前提。两个独立的个体因为爱能走到一起,有着相同金钱观念的才能过到一起,所以好的婚姻,一定要谈钱。
我和你爸刚结婚的时候,也曾因为消费观念不同有过争吵。那时候日子不富裕,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我在生活方面也变得斤斤计较能省就省。
结婚第一年生日的时候,你爸送了我一块玉,我其实内心很高兴也非常喜欢,但又觉得这笔钱花得不值得,便有些上纲上线地对他说:
“买东西不是越贵越好,家里用钱的地方很多,有些东西买了没必要。”
甚至还批评他总喜欢买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当时他跟我吵了一架,那是我们结婚以来吵得最严重的一次。
争吵很多时候都是毫无意义的,后来我们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好好谈了谈,他对我说的一段话我至今仍记得:
如果和我结婚,只能意味着你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差,想买的东西不敢买,生日纪念日都不舍得过,那我宁愿你当初没有嫁给我。
我也喜欢花,喜欢礼物,喜欢时不时的浪漫和惊喜,这些东西哪个女人不喜欢呢,但我却在结婚后渐渐丧失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打着为了更好的生活的借口,却忘记了生活的本质。这次沟通后,之后这几十年,我和你爸再也没有因为钱的事发生过争执。
你和晓丹结婚五年,却还常常因为它产生摩擦,这让我感到心惊,我想你们从来没有开诚布公地好好谈过这个问题。
中国人的固有观念“谈钱伤感情”,有的人甚至认为在感情面前谈钱就是过于物质的表现。
但我想说,沟通永远都是解决夫妻之间问题的首要途径,再好的感情也是经历不断的磨合,在体谅和理解中成就的。
女人有权利对自己好
人常说:结婚,一定要娶一个会过日子的女人。妈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我希望你知道只会省钱,不叫会过日子。
几年不买一件新衣服,一家人穿的衣服永远都是过时的;
从来不买化妆品不保养,长期忽略自己的形象和健康;
买东西只买便宜的,不看质量,结果东西用两天就坏;
不舍得带孩子出去旅游,孩子的学习和兴趣也不舍得花钱;
......
这算过日子吗,这充其量只能算会省钱,而这个省钱,是以各种代价为前提,往往得不偿失。
舍不得花钱,是苦女人的通病。
还记得邻居沈阿姨的女儿吗,印象中是一个喜欢打扮的漂亮小姑娘,前段时间见到她们,妈差点没认出来,结婚才三年却憔悴了太多。后来和沈阿姨一聊,才知道她女儿离婚了。
原因很简单:男方出轨了。
但沈阿姨却说,出轨不可原谅,但她很后悔没能教会女儿如何过日子。
结婚后沈阿姨的女儿也变得精打细算起来,勤俭持家原本是好事,但她实在是太过于变态的是省钱。
二十七八岁还是很美好的年华,却不再打扮,货比三家只穿网上最便宜的衣服,每天下班就奔到超市抢不够新鲜的半价菜,家里的各种生活用品也只买最廉价的,她老公想给家里换一批家具和家电,她却觉得旧的还能用浪费钱把老公大骂了一顿,家里也从来没有温馨浪漫的氛围。
渐渐地她老公看着她的形象也不愿意带她去应酬,后来连家也不愿意回了。
有的时候,省钱,不仅没把钱省下来,反而拉低了生活的档次和质量,把日子过成这样,生活也失去了快乐和意义。
其实,真正会花钱的女人,才懂生活;该花的钱从不吝啬,不该花的钱一分不浪费,才是会过日子。
你工作很辛苦,但晓丹更辛苦,你经常加班,她不但要工作,嘉乐也常常是她一人照顾,家里里里外外也是她一个人在料理。
况且,晓丹是和你过过苦日子的女人,当初穷得时候,晓丹从来没有怨过你,家里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你现在富裕了,不感激也就算了,有什么资格骂她挥霍呢?
妈真得觉得你不配做晓丹的丈夫!
真爱一个人,一定舍得为她浪费
我想起上周末带嘉乐在商场排队买冰淇淋,后面走过来一对夫妻,女人对她旁边的男人说:老公,我想吃冰淇淋。
男人看了一眼价钱,12块一个,于是他不耐烦的往前走,边走还边对女人骂道:“这么贵的东西有什么吃的,都顶得上我一包烟了,败家娘们,走,回家去!”
我看到觉得很心酸,也为那个女人感到不值,连一个冰激凌都不舍得给你买的人,又谈何爱你呢。
有一句话说,爱你的人,才舍得为你花钱。想想确实是这样。
袁咏仪和张智霖是我很喜欢的一对明星夫妻。袁咏仪是出了名会花钱,喜欢买名牌包包,张智霖虽然常常在节目中叫苦不迭,希望老婆不要再买包了,但每次都心甘情愿地为老婆刷卡买单。
在被主持人问到“如果你的生命只剩24个小时,你想对你的妻子说点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
“袁咏仪,如果有天我真的离开了,你的钱够不够用呢?你说够了,那我就放心了。”
当然一段好的感情是相互的,袁咏仪也包容着张智霖的一切。
《爱情保卫战》的老师说:我们总是善于去伤害那些爱我们的人,因为我们根本伤害不了那些不爱我们的人。
因为爱你,才会愿意为你花钱浪费;因为爱你,才会因为你的指责而感到心寒;
你想想,你的日常各种穿着都是晓丹为你购置的,嘉乐的学习生活也是由她一力承担,嫁到我们家来,对我和你爸一直各种关爱和孝敬,你可能不知道,晓丹还时常给我们送东西,上周你回来看到的那个按摩椅便是晓丹用她的项目奖金给我们买的。而你扪心自问,对晓丹你有做到这些吗?
我说这些就是希望你明白,在婚姻中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看的见妻子在家庭中付出,给予她足够的理解和爱。
《小王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的那朵玫瑰花,一个普通的过路人以为她和你们一样。可是,她单独一朵就比你们全体更重要,因为她是我浇灌的。
因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为她是我用屏风保护起来的。因为她身上的毛虫是我除灭的。因为我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甚至有时我聆听着她的沉默。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我想这也是一个丈夫应当有的心态和责任。
父母只能陪你走一程,你的后半生是和你的妻子度过,而她是这个世上与你没有血缘关系却对你最好的人,她本有自己的生活和天地,却为了你放弃了追逐,选择陪伴你走过余生。
两个人在一起,需要互相珍惜互相包容,再深的感情,如果始终只有一个人单方面努力,终有一天心也会冷了,感情也就淡了。
希望你能好好珍惜,别等到失去了才后悔。
我从没见过等来的爱情
昨天看了丁丁张的微博,他送给姑娘们五句话,其中规劝姑娘们有需求一定要讲出来。
团长看过太多闺蜜,为了做一个懂事的女友,压制自己的想法,尽量不去给男友添麻烦,久而久之就被男友当成理所当然。
曾经有一个男闺蜜和团长吐槽说,这样的姑娘,不需要男朋友。
我表示很心酸。
本想表现大方得体又懂事,却不料别理解为不需要。
你爱他,你为什么不说不表现呢?
团长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就是讲此类经历的,女主活在自己的幻想里面。
每日为心仪的男主神魂颠倒,可是对方却对此一无所知,即便男主已然对她倾心,却感觉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黯然离去。
而女主,一个人演起了失恋。
你爱他,你倒是说啊。
此处团长不是倡导留于嘴边的爱情,而是鼓励大家去表达自己的感情。
虽然说与不说是个人的选择,但是为此付出代价还是要自己承担。
没有人,会为你自己的行为买单。
之前七夕,因为“他为什么不送我东西”引发的血案一定不少。
用物质来考验爱情或许有点不恰当,可是送礼物的方式可以帮助爱的传递。
团长今天下楼还看到楼下的化妆品店写着“用礼物去表达爱”,它是一种比较啊直接的表达方式,不然怎么会有定情信物呢?抱歉有点跑题。
所以啊闺蜜,你为什么不告诉你爱的人,你的想法?
我想看到你爱我。
过节日收到花我会很开心。
人家想要。
有一首歌唱过“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别猜”,好好好,不叫人家猜,你也不告诉人家,多数男孩是不会理解这种小心思的,除非他是老司机。
天秤座闺蜜在七夕和金牛座男闺蜜说,今天想要过节,这就很直接。
直接的好处就是,起码不会错过。
更有一个典型的案例,“他难道不知道我生气了么?”
团长真的不是要站在男闺蜜那边,而是,他们可能真的不知道。
男生不如女生细心,精神大条的他们可能关照不到你的小情绪,虽然也有着不够爱你的可能性,但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痴情小青年呀!
难道你情愿发个朋友圈排解你的愤怒,也不愿意把话告诉给相爱的人吗?
要么,你可以自我消化,要么,你告诉他。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储熊猫闺蜜,一语道破天机。
所谓的坚强都是女性自我距离的拉扯,如果你觉得对方是介意你的懂事与否,你才选择去独自做那些事情。
那么,从很大侧面而言,你们的感情也仅限于是客套的表面。
或许你害怕太过直白,破坏爱情的朦胧。
或许你沉迷于猜心游戏,已然忘乎所以。
或许你不曾交出真心,只因不想距离太近。
可是如果你爱了,就请真切下去。
爱真的是需要勇气。
当你有话,一定要说。就像视频里这样,有问题一定要问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