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中国式婚姻大的谎言,就是让女人活成玛丽苏!

中国式婚姻大的谎言,就是让女人活成玛丽苏!

发表时间:2020-12-03

【www.qg13.com - 女人婚姻情感语录】

我们一定看过很多的情感说说,看到情感句子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式婚姻大的谎言,就是让女人活成玛丽苏!,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无意中在微博里,刷到一段视频,是电视相亲访谈节目的一段截取,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在主持人的引领下,在一个咖啡里相亲。

女生顶多能算上清秀,三本大学,月薪五千,无房无车。

男生有不加分也不减分,普通过得去的长相和身高,有礼貌,成熟靠谱的谈吐,一本大学毕业,不是富二代,但是家里是有房有车,自己有稳定的工作。

按照看热闹群众的观点,从条件来说,这个男生配这个女生,真的可以了。当然相亲也不仅仅只是条件,有时候条件再好,不喜欢也就是不喜欢。

在最初见面的环节里面,男生已经告诉主持人,他对这个女生有好感,希望进一步接触。所以节目才安排了一对一的咖啡,可以面谈。

于是,节目开始了,基本上女生一个人在“表演”。

看得出来,女生不喜欢男生,但是她的不喜欢,是因为她认为男生达不到自己条件。

第一,男生仅仅是一本大学。如果父亲没有名牌大学的学历,类似哈佛、剑桥、北大、清华,至少也要是个985,否则怎么能够给孩子优秀的基因和良好的家风呢?

第二,她问了男生一个问题:“你工作很稳定,那么收入增长也会很稳定。可今后一旦有孩子以后,花费增大,你准备怎么办?”

男生说:“我有房子和车,这些大宗消费不再需要了,只是日常消费的增加,应该没有那么大的焦虑感。结婚之后,我们可以一起努力赚钱……”

女生打断了他的话,直接给主持人说:“今天还是到此为止吧,我最不喜欢开口闭口谈钱的人。”

男生有点恼怒了,反击说:“请问我什么时候开口闭口都在谈钱?”

女生反驳:“我问你房子了吗?你只是有个房子,有什么可以炫耀?难道你有个城堡么?”

主持人赶快请男生先离开,女生继续说:“我从小到大,不仅仅人长得漂亮,也一直都非常优秀。我在中学的时候,学习一直非常好,我从福建来到浙江,就是因为浙江比较富裕,我希望这么优秀的我,可能遇到更加优秀的他,来实现我们能改变世界的美好未来。”

外场主持人也是年轻姑娘,目瞪口呆地看着她,不知道该怎么接下去,然后这个女生给主持人说:

“我想给你提个意见,为什么在这些男生到场的时候,你会先迎上去,跟他们嘘寒问暖,我觉得这样会让他们更加喜欢你,而不是立刻就关注到我,我才是来相亲的女主。”

听到这出人意料的话,主持人几乎跳起来,指着自己的鼻子说:“我?”后面的镜头明显是剪过,成了她们两个一起坐在桌子边上,促膝谈心的架势。

虽然最后,玛丽苏女生收回了自己的话,并且向主持人道了歉,但是她真的把大家雷得一愣一愣的,我看到下面的评论,好多人都在写,“这一定不是真的吧?电视台为了收视率,找人演的吧?怎么可能有这么可怕的女生呢?”

这并不是一个特别有人气的电视节目,我也无法确定这段视频的真实性,但如果真的是请演员演的,里面言之凿凿的玛丽苏女主,真的功力非凡,毫无违和感。

这些年,各种国产电视连续剧备受争议,其中有一条就是“玛丽苏女主”,让人毛孔悚然。

所谓玛丽苏,最初是1973年,保拉·史密斯(PaulaSmith)创造了一个名叫MarySue的虚构女主角,变成了今天遍地泛滥的玛丽苏的代表。

最初这类小说的女主,总是异常完美,拥有全天下最惊人的美貌,不仅仅让全天下的男人都为之倾倒,更把小说中那个全天底下最优秀的男人,迷得五迷三道,甘愿为玛丽苏女主上天入地,翻江入海,直至最后一息。

然后随着大量玛丽苏的作品开始在书籍或者屏幕上泛滥,玛丽苏也开始了自身演变,有沿用传统的“完美苏”;也有异军突起的“平凡苏”。

平凡苏的套路,可以参照大S版的《流星花园》,或者备受追捧的《步步惊心》,其实玛丽苏剧情也可以出非常好看的精品,可无论有多精致,套路都是一样的,中心只有一个就是:自恋。

在玛丽苏女主的人生中,有天有地有全世界,可是全都只是衬托和陪衬,她的世界里只有自己。

可自己天下第一,这话自己说出来,是不够味儿的,所以她要永远的成为别人心中永远第一位,要用别人的言语和表现体现出她天下第一的位置,她永远都是无辜的,永远都是正确的,永远都是别人对不起她,她是唯一。

很多人写了很多文章来批判写玛丽苏小说的作者,尤其是女作者,指责她们把自己的“美梦”带入小说的人物,以“我”作为主体,加入强烈主观自我意识,把整本小说变成了一场大型“意淫”现场,惨不忍睹。

作为一个以写作为生的女人,我可以理解这些批评家的指责要点,这是一种文学届的事实,然而,有人想过吗?为什么今天有如此巨大产量的玛丽苏小说,还有遍地开花的影视作品,到处都是变种的玛丽苏?

难道只是出于女作家们,无法言明的意淫么?

非也,非也。这其实是一个供与求的双向作用,在经济社会中,文学也不免于套入了供求关系,作者也要了解读者的心意。

一个女作家,写出了一本有轻微玛丽苏倾向的女主的小说,突然成了百万畅销书,我确定她第二本书,一定就是重度玛丽苏。

原来,这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为什么如此粗陋和幼稚的玛丽苏情节,会有这么大的读者群体,让如此多的女人产生代入感,如醉如痴?

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玛丽苏剧情中,所有的玛丽苏在嫉妒自恋的状况下,都有一个实现自我价值升华的,有钱有权有貌的“霸道总裁”。

原来,玛丽苏的人生,是不需要奋斗的,她的人生需要的只是一个有实力的男人的爱情,这个男人可以用自己实力去给她实现一切,真的是一切,让她成为全世界亿人之上,他自己专属的宠物。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阴险的谋略。

对于女人来说,传达出来的信息是,原来人生中荣华富贵,幸福完美,都是不需要吃苦受累去努力的,只要有那个男人的爱情。

对于男人来说,一个被圈养到退化的宠物,自然就失去了和自己对话的平等性。

于是在圈养和被圈养之间,男人和女人,从同是平等的两种动物变成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在三千年的父系社会中,男权一直在给女人洗脑,让女人相信,自己是弱小无力,甚至是愚蠢和低级的,让女人主动放弃自己的独立,依靠男人生存。

男人用一点金钱,买到了女人的自尊和生命,这是一种对于男权最有力的生活方式,用玛丽苏这种浪漫唯美的形式传递出来,润物无声细如雨。

美丽的玛丽苏,一朵开在男权上的罂粟,不仅仅是美丽,而是有毒。玛丽苏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让那些自身软弱的女人,丧失自己。

小编推荐

中国式婚姻:我不离婚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市委书记李达康眼里只有GDP,头脑里只有工作。他是人民的好干部,却不是妻子欧阳菁心目中的好丈夫。

欧阳菁从无怨无悔地默默支持,到最后的不满和唠叨,一个事业上的女强人,在生活里活成了一个十足的怨妇。

她渴望的,他给不了她;她想要的,他无法满足。婚姻里不幸福,但她却不愿意离婚。分居八年,她一边忍受着无爱的日子,一边享受着市长夫人的光环。权衡利弊,在利益面前,她选择了凑合。

高育良和吴惠芬,则是在离婚以后,还在人前秀恩爱装伉俪情深。离婚不离家,丈夫在外面早已偷偷和别人成婚,孩子都有了,可吴惠芬这边还在辛苦地演着戏。

离开丈夫,去过自己的日子,作为一个高知女性、一个大学教授,吴惠芬并不是活不下去。但她却选择了和丈夫一起做秀。

当侯亮平问她:“高老师都和高小凤结婚了,你们还长期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这样好吗?”吴惠芬意味深长地答:“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就更不好了。”

而祁同伟和梁璐,更是中国万千家庭的缩影。梁璐明知祁同伟已出轨,却打落门牙往肚里吞,忍辱负重,将就着过活。

这几个家庭,爱情早已不在。这几个能干的女人,内心也早已千疮百孔。为什么她们选择忍气吞声,选择不离婚,甚至离婚不离家呢?仅仅是权利带来的荣耀和便利?当然不是。这样选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几千年家庭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式婚姻的悲哀。

在中国,结婚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爱情,还可能是因为年龄大了、父母着急了、想要孩子了、同事朋友都结了等等原因,也可能是因为相处久了、女方怀孕了、对方有户口、对方家境不错这些原因。

而这些,在21世纪的西方国家,基本都不是结婚的理由。结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因为相爱,所以想跟对方厮守终身。

因爱结合,那么如果没有了爱,两个人也就必然走到离婚这一步。孩子不是凑合的借口,因为结婚或离婚,就只是两个人的事。

中国的婚姻,往往复杂得多。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纠缠到了一起,甚至是双方的社会地位互相渗透,扎根在对方的势力圈里。

中国的夫妻,即使感情破裂,也要考虑诸多因素:父母老了,能不能接受这个打击?孩子还小,会不会造成心理阴影?离了婚,生活质量会不会下降?当初羡慕自己的人,现在会不会笑话自己?

我总觉得,中国人活得太累。他们不是为自己活,而是在活给别人看。他们考虑到上一代下一代,以及生活中的看客,唯独没有考虑自己幸福不幸福。

仔细想想,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父母一代,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儿女幸福。在一段感情破裂的婚姻里挣扎,显然不是他们想要的。爱父母,多回去陪陪他们,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而不是用自己的不幸,去成全他们的面子。

至于孩子,从小生活在没有爱的家庭里,才是对他们最坏的摧残。高质量的陪伴,比在冷暴力里长大的孩子,心理要健康得多。至于外人怎么看,那是他们的事儿,我们何必在乎。

我们只用为自己的幸福负责,认真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在一些欧洲国家,女孩的择偶标准不是房子车子资产,而是年龄相貌性格。幽默风趣的男孩最受欢迎,聪明能干的也很抢手。相处舒服的,体贴温柔的,也都能找到不错的妹子。不像在中国,提到结婚,先谈房子。

BBC的系列节目《中国式婚姻》里,记者表示:在中国结婚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义务。为了结婚,中国人去相亲,去上约会训练班,甚至去整容。

记者在合肥的相亲现场采访了一位陪儿子来相亲的妈妈。

记者:您儿子为什么找不到女朋友?

大妈:因为他工作的地方都是男的。

记者:他准备好结婚了吗?

大妈:准备好了,房子已经买了。

这个国外的记者怎么也没办法理解,买了房子,就是准备好了结婚。她的理解里,准备好了结婚,应该是有一个自己愿意和Ta过一辈子的人,可以承担起一辈子互相照顾的责任。

把结婚当成义务,很容易导致中国式婚姻的悲剧:好不容易结了婚,花了几年的积蓄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即使后来发现过不下去,也要努力去凑合。因为,好歹是要结婚的,真的没有那个精力,从头再来。

中国社会,谁过得好不好,往往用经济情况来衡量。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XX现在过好了,在北京买了几套房,孩子送到国外上大学了。或是这样的:她啊,过得好着呢,找了个有钱的老公,住着别墅,开着豪车。

只要你政治上一路升迁,物质上丰富奢华,那你就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很少有人从夫妻感情的和谐上去看你过得怎么样。为什么欧阳菁、吴惠芬和梁璐在婚姻里将就凑合?除了享受权利带来的便利以外,还因为她们没有勇气打破别人觉得她们幸福的人设!

中国很多家庭,为了事业,为了赚更多的钱,小两口过着周末夫妻甚至月末夫妻的生活。

老刘是我的一位男性朋友,妻子在远郊一所医院工作,而他在市里自己开了家公司。他半个月回去一次,看看老人,常常连妻子的面都见不到,因为妻子的工作忙,又经常值夜班。一次他喝完酒说了真话,说他跟妻子,一年里大概只有四五次性生活。

我们说:“你何必这么辛苦,家里又不是缺钱。在郊县找个工作,两个人就不用这么苦逼地异地了啊。”

他摇着头:“孩子要出国读研究生,还得给他攒个第一桶金。至于夫妻嘛,早就没了多少感情,那一年的四五次,也是互相尽着义务。时间长了,彼此习惯了没有对方的日子,两个人各玩各的,心照不宣。”

我听得脊背发冷。感情变淡,也不会离婚。两个人一起,劲儿往一处使,多挣点钱,帮孩子改善生活质量,他们觉得自己很伟大很无私。或许,他们是真的太无私了——他们从来不管自己过得幸福不幸福。

而在国外,大家可不这么想。他们宁愿其中一个放弃工作,也要两个人相守在一起。

前年的时候,我有一个在鲁汶大学工作的机会。但由于离家太远,如果我接受这份工作,就得在鲁汶租个小公寓,周末才能回家一次。

先生坚决反对这个建议。他说如果我一定要接受这份工作,他就辞职,跟着我去鲁汶,他在附近再重新找一份工作。他苦着脸说:“我们费了那么多周折,就是为了在一起。现在倒好,好不容易一起了,却又要分开。”

后来思考再三,他辞职太不合适,我只好忍痛割爱放弃了这个工作机会。现在我慢慢接受了他的观点:钱够花就好,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多么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是有爸爸妈妈一起陪伴的童年。

为了赚钱,浪费了本可以相守的日子,错过了孩子成长的一些瞬间,那多遗憾。欧洲人的概念里,家人一起度过的时间,是最值得珍惜的。而对于很多中国家庭来说,物质的极大丰富才是最重要的。

电视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里,男的因为攀了高枝而放弃了青梅竹马的恋人,一直不幸福,郁郁寡欢;女的也负气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婚后各种吵闹痛苦,最后罹患癌症。临终时,她瞪着一双眼睛喊不甘心,觉得自己一辈子白活了。

这样的中国式婚姻,数不胜数。为了利益、为了面子、为了孩子,虽然厌倦,却没有勇气走出婚姻的囚笼,把自己终身监禁在里面,毁了自己一世的幸福。

当然,我并不是说欧洲人的婚姻状况有多好,他们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高离婚率。但我仍然觉得,凑合是最要不得的婚姻。

欧洲夫妻,过着过着,生活的一地鸡毛冲淡了感情,和平分手是最正常的解决途径。当然也有婚后遇到了第三者的情况。

不同的是,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都会坦诚相告。道歉,但不求原谅。明确告诉对方自己爱上了别人,这段婚姻,已经走到尽头。而对方,即使生气、怨恨,也不会死不放手。

因为他们懂得,没有了爱情,婚姻就没有了维系下去的必要。低质量的相处不如高质量的单身,将就和凑合,是最悲哀的、最不道德的婚姻。

痛苦的中国式家庭陪伴


父母的经典妄想:你不知道自己需要吃多少饭,我才知道!

(一)痛苦的中国式和谐家庭关系

客体关系心理学说,关系就是一切。我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寻找关系。婴儿若没有照料者的陪伴,无法存活。成年人若没有朋友或伴侣,生命黯淡无光。老年人没有人陪伴,生不如死。

我们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意义,那什么才是真正的陪伴呢?

有一对夫妻找我做心理咨询,双方都受过很好的教育,郎才女貌。老公抱怨妻子不接纳自己,对自己挑剔;妻子总抱怨孤独寂寞,缺少陪伴。老公一听寂寞这个词就火:“我在家工作,1周7天差不多天天都和你在一起,你却总是不满足,你这是心理有问题!”。妻子非常委屈,却说不清楚到底痛苦在哪里。

细细了解这个男人的成长史,男人从小跟父母一起生活,没分离过,父母也几乎不吵架,更是从来不打骂说教孩子,孩子从小就很懂事,成绩优异,从来不给父母添麻烦,长大后也工作体面收入颇丰,孝顺家人,家庭关系看上去关系非常“和谐”。当我问起这个男人,你童年有什么和家人在一起很快乐很high的记忆吗?男人低下了头,想了一会说:确实没有,家在记忆中总是很清冷的感觉,客人都很少,每个人都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气。

再看看妻子的成长史。她是家里独生女,通过姑姑的回忆她了解到自己出生后一直是妈妈带,除了喂奶,妈妈总是把女儿放在床上,自己在一边看着,却不抱不哄,就是面无表情的看着孩子,跟孩子没有任何互动。孩子也变得面无表情,直到其他人过来抱孩子逗孩子,孩子才会活跃起来,露出笑容。

这一对夫妻的关系,各自完美轮回了自己童年的剧本。老公就像老婆的妈妈,一直在身边,却对老婆“不抱不哄”,就是说没有交流互动。老公对待妻子,就像自己父母对待自己,也是不打不骂,物质充分满足。谁都说他俩是模范夫妻,然而关系中的孤独冷漠,只有深入其中才知滋味难熬。

这种关系,在中国家庭,绝对不是少数。比如过年怕回家,因为回到家,除了那些让人头疼的提问,如有对象了没、收入怎么样、要保重身体,其他时间在一起也无话可说,气氛尴尬。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如何与家人创造愉悦的、有情感流动的关系。

这个情况怎么办,说实话并不太容易解决。比如这对夫妻,老公并非有意冷漠妻子,只是无意识的重复童年的关系模式;妻子也被困在婴儿期的痛苦里,精神上不能独立存活,总渴望冷漠的老公能够拥有热情,把自己带离死寂的孤岛,于是不停的想要改造老公,让老公觉得不胜其烦。

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双方得意识到,自己童年的关系模式,复制到今天的亲密关系中,不会获得幸福。幸福的关键,不在于陪伴时间多寡,而是陪伴质量高低。这对夫妻童年都没有和父母之间亲密流动的关系体验,需要从零开始学习,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觉知力。

(二)如何创造高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前提是完全不想改变对方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因为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个改变对方的能量本身,就会让对方抗拒。就像妻子想要把老公改造成一个有热情的人,老公的心就关得更紧,觉得妻子根本不接纳自己,很伤心。

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几乎不停的挑剔指挥孩子。孩子玩水,嫌孩子浪费水;孩子玩土,嫌孩子弄脏衣服;孩子自己吃饭,嫌孩子吃得慢,指挥孩子多吃青菜。孩子开心的跑过来要妈妈抱,妈妈却要孩子先去洗手,才能碰妈妈。这种“陪伴”下来,大人小孩都很累,而且不开心。

为什么想要改变对方?因为看不见对方的真实存在,只能看见我们头脑中想像出来的、正确的对方应该是怎样。

头脑想像是最可怕的东西,因为头脑会造出一万种理由,证明自己的想像就是真理。比如,看见孩子弯着腰玩ipad,头脑立刻会说,这样会把眼镜搞近视,这样对身体不好,所以我要纠正他。当父母去纠正孩子,结果必然是,孩子不开心,和孩子关系进一步疏远。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难道我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错了吗?长时间弯着腰玩ipad,就是对身体不好,这个还有疑问吗?

问题是,人不是机器,人是不能拿来纠正的。问问自己,你也知道晚睡不好,可是你真的能做到从来不晚睡?如果你晚上失眠,伴侣在旁边不停教育你:晚睡对身体多么多么不好,这样有助于你安然入眠吗?

如果伴侣理解你的晚睡,肯陪着你失眠,抱着你轻声聊天,这就是真正的陪伴:我不要改变你,我只是如你所是的爱你。

同理,看到孩子弯着腰玩ipad,不妨去看看孩子在玩什么让他这么聚精会神,有兴趣的话可以一起玩。心疼孩子弓背弯腰,那么去爱抚他的背,孩子的脊柱在爱的灌注下,自然会挺直。这就是真正的陪伴:关注,但不打扰。

高质量的陪伴,是看见对方

我的一位来访者喜欢打篮球,小学时候,有一次打完篮球身体畅快淋漓,带着这份满足和快乐,儿子迫不及待的想回家和爸爸分享,刚说没两句,爸爸立刻接过话鼓励孩子: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阿,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

听完这句话,儿子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全被憋回来,淤堵在心中,愤怒却又无从发泄,因为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

另外一个例子,一朋友形容小时候父亲看自己弹钢琴的感觉:爸爸就像在欣赏自己刚买回来的艺妓。这个例子里虽然有俄狄浦斯冲突,但最本质的含义都是: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价值。

这不是一句指责父母功利心的话,也许父母并没有要求孩子必须功成名就。但父母能否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价值去定义的物质性的“它”,决定孩子的心能否直接感受到爱。若孩子本然的存在不被看见,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达爱的道具。孩子也许头脑上承认父母为自己付出很多,承认父母很爱自己,但心知道那份恒久的孤寂。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是我与你的关系。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与你”只是生命的瞬间。也许我与你神性相遇的境界太高,但至少我们普通人可以学习做到,去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不是父母的延续,不是一个实现我们想象中功能价值的”它“。

孩子打篮球的体验、满足的表情,流动着一个生命的存在感。打篮球带来的功能价值,是头脑总结出来的“它”,“它”并非不能存在,打篮球确实附带强身健体等很多好处,但如果你只能看到“它”,听不到孩子快乐而急促的呼吸、看不见他满足的表情,孩子由内而外散发的快乐也不能共振你的嘴角上扬,那么,你和孩子根本不存在于一个空间。你睁着眼,确是全盲的。

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只是单纯看见对方当下的样子,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分享时光,这就是真正的陪伴。这种陪伴,无论对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巨大的滋养疗愈,是我们存在的证据。

金星《中国式相亲》:对女性大的意义是......


这几天,后台经常有姑娘问我怎么看待金星主持的相亲节目,微信上也时不时有人问我,我随口说没看过,也不知道在哪看,于是,立刻有贴心的姑娘发了链接给我。

昨天晚上,我一边穿珠子一边看这期节目。说实话,之前已经看到过几篇吐槽这个相亲节目里的男人和其父母的文章,我已经做好颠覆三观,接受奇葩碾压的准备了,但整个节目看下来,我不得不摸着良心说一句:还好啊,我不觉得里面有很奇葩的人啊!

比如被吐槽最多的某位男嘉宾的二姨,因为她说希望女方能干活,能持家。于是,引发了现代女性的集体吐槽:把我们当成什么了?敢情你家想找个免费的保姆是吧?

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看这位二姨花白的头发,估计年纪比我妈还大,在她那个生活的年代,判断一个女人是否适合嫁进自己家里,是不是贤惠,是不是勤快,是很重要的一条标准。

即使放到现在这个时代,作为男方的家长,也不喜欢找一个懒惰败家的媳妇啊!而且生活在她那个年代里的女性,大多都没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她能说出多冠冕堂皇的话呢,她只不过是以自己的理解,用很直白地话表达了自己的观念而已。

还有她说了希望女方嫁过来后,三年抱俩(原话有点忘记了),又触动了现代女性的神经:什么年代了?当我是生育机器啊?我真不觉得这位二姨有多么奇葩,对于一个老人,她希望家里子孙兴旺,热热闹闹的,这不是很正常吗?唯一值得诟病的就是她直接把这些话说了出来,还是前面的原因,她的年代和生活环境使她不知道该怎么委婉地表达。

如果她说她家必须要生男孩,生了女孩就怎样怎样,那倒还值得批判一下。

对于她说在男嘉宾选择老婆这件事上,她的意见比男嘉宾本人更重要,更是让很多女性倒吸一口气。

但我注意到一个细节,男嘉宾本人根本就没有认同他二姨,而是一直在表达他的需求,如果这个家庭真的强势,男嘉宾估计早就被驯服得言听计从了,这种话,不过是老人自己过过嘴瘾了,好比我爷爷,也经常在家说他是家里的老祖宗,家里都是他说了算,可是我们听他的吗?小事顺着他,大事上该干啥就干啥,一点都不含糊。

第二被批判的就是另一位嘉宾的妈妈,因为她是营养师,说手寒的女生不要,因为手寒代表宫寒,可能对生孩子不好。

我看了节目里,她就是含笑表达了自己这一点要求而已,作为一个妈妈,她觉得自己是营养师,从营养学上提出了这个意见,不管是否有科学依据,在寻找之前先说明自己的要求,我觉得很好啊!总比事先什么要求都没有,等真找来了,再处处不满,处处刁难,来得坦荡多了。

当然,如果她能说我是营养师,如果我儿子喜欢的女孩有这方面的问题,我可以帮她调理,肯定就会赢得很高的赞誉,可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的境界都这么高啊,她的话,只是很真实地表达了一位母亲的心愿而已。

当然,还有几对父母被大家所称道,比如那对外交官父母,父亲的谈吐和涵养,母亲的优雅与柔和,如果要我选,我也会选择这样的家庭,起码以后能够做到理性沟通,父母相互尊重恩爱,这样的家庭氛围肯定是很多人喜欢的。

还有那位蒙古妈妈,说只要我儿子喜欢就好,不管什么样的她都可以。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其实多少父母都做不到。

而最令我动容的是那位40岁,离婚有一个11岁儿子的女嘉宾。当她出现时,时尚、漂亮,完全是二十出头的模样,又贤惠温柔,做得一手好汤,很多男嘉宾和父母都跃跃欲试,但当介绍她离异有孩子并且已经40岁了时,全场都沉默了,她尴尬地站在那里,目光楚楚。

最后,她说她感谢自己的勇敢,泪光隐隐,却得体、坚强。

很多人感慨这么漂亮,这么能干,可是离婚有孩子就贬值了。我不这么认为,那些男嘉宾都只有二十几岁,不选择她也很正常,事实上,她这么优秀,这么努力,要找到一个真心对她的男人,并不难,即使没找到,她也能让自己和孩子过好,这就是她最大的底气,一个温柔却不脆弱的女人,我对她,唯有深深地祝福。

我们一直都在提倡女权,但事实上,在我接触的女性中,真正明白女权的姑娘并不多,大多数都认为碾压男权,视对方的需求为无物,我行我素,在家里取得绝对的话语权就是女权了,就是再也不受男权世界的欺负了,就是翻身做主了。

这并不是女权,只不过是伪女权而已,这种价值观既偏激又无用。

很多姑娘在这种伪女权的影响下,稍微一句话不合自己心意,就觉得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犯,公婆说一句想要孙子,就觉得对方把自己当成了生育机器,男人说一句希望女人勤快,就觉得人家想找免费保姆了。

可是将心比心,如果有女儿结婚几年还没要孩子的,亲妈也会希望她生个孩子,难道亲妈把女儿当成生育机器了吗?

作为女人,我们也同样希望嫁一个温柔体贴勤快会照顾我们的老公,那男人是不是要对我们说:勤快?你是找老公还是找长工啊?

真正的女权首先是平等,即:女人应该享有和男人一样的权利与地位,不再成为男人的附庸,有完整的自我和自我意识。

其次,真正的女权需要客观。经常听到有人说:男女若要真正平等,除非等到男人能够生孩子那一天。这种话实在可笑,男女身体的构造上,天生就有差异,比如男人的力气比女人大得多,很多事男人能做,女人就做不到,女人能生孩子,而男人不具备这个能力。这些都是再自然正常不过了,彼此各司其职便可。真正的女权是体现在人格和尊严上的,是女人作为独立的个体被尊重,女人的尊严和权利不容许践踏。

再次,提倡女权并不是碾压男权,更不是与男人划清界限,而是为了营造更舒服的两性世界,基于平等、尊重的大前提下,双方能够相处得更长久更融洽,而不是一方高高在上,另一方卑躬屈膝。说直白一点就是:我不让男人歧视欺负我,我也不会去碾压欺负男人。

真正强大的女人,从来不需要去碾压男人,更不会表现出极端的强势。相反,她们非常柔和,让人如沐春风,但身上却自带强大的气场,在智慧与见识的支撑下,倾倒众生,而不是浑身带刺,思想偏激,令人敬而远之。

中国式婚姻困境:离不了,合不成


恋爱时,晶晶和小军因为是彼此的初恋,非常幸福。小军对晶晶百般呵护,特别照顾和体贴她,那时的晶晶很幸福,觉得小军是她这辈子唯一的爱人。

恋爱一年,晶晶和小军举办了婚礼。婚后第一年,生活开始变得不再那么甜蜜。婚后的小军,好像变了一个人。不但没有了之前的好脾气,开始对晶晶百般挑剔。

面对小军的挑剔,晶晶也寸步不让:你跟我喊,我就跟你对骂;你说我不像个女人,我还说你是个大骗子。

婚后第二年,孩子出生了。原来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晶晶和小军的日常矛盾不断叠加。孩子成为了一切冲突的导火索。每一次冲突,晶晶会历数一桩桩的往事,而小军会各种污辱和咒骂。

婚后第五年,在一次冲突中,两个人又打在了一起,晶晶的头被打破,小军的脸被抓得破了相。这一次,惊动了双方的家庭,在家人劝和无效后,两个人选择了暂时分居。

分居期间,小军也会有一些示好的行为,比如发个红包,独自带孩子。晶晶虽然想过离婚,但想到孩子小,以及恋爱时小军的好,她不断给自己时间,让自己再去试一试。

但只要两个人到一起,恶性循环就又开始了。

如今,在婚姻的第八个年头,无休止的争吵早已让晶晶身心俱疲。

晶晶每天会做一些分享,从他们的日常互动中,基本能看到每次争吵的模式,以及八年婚姻中的每一次积怨。旧的关系中的裂缝还没有缝补上,新的伤疤又出来。

晶晶和小军结婚八年的婚姻历程,可以说是很多家庭的典型代表

离,离不了;合,合不成。不少夫妻卡在了婚姻的牢笼中。

我们看到,晶晶和小军“牢笼式”的婚姻中,两个人陷入了完全不能合作的困境。

双方都在期待对方满足自己的需要。小军期待晶晶可以学好做饭,收拾好家务,安排好时间,照顾好孩子,还要管好自己的脾气,成为一个像样点儿的妻子;晶晶则期待小军还能像恋爱时那样包容自己,呵护自己,至少要尊重自己,不要总是百般挑剔,动不动就出口伤人,甚至家庭暴力。

两个彼此期待的人,完全不为自己的情绪、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需要,承担该承担的责任,陷入一种“囚徒”困境中。

在这样的一个困境中,两个人需要做的,并不是马上去修复关系,反倒是各自反思自己,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对晶晶而言,能不能去面对自己的情绪,更好地与自己的情绪相处;能不能提升自己生活上的独立性,学会照顾自己和孩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人,都是目前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

晶晶在和小军分居之后,一直住在父母家,经济上、生活上,包括带孩子等各方面都在依靠父母,心理上没有真正“断奶”。

学习让自己能够更独立起来,让自己开始锻炼自己的成人状态,就是目前来讲,晶晶所能做的唯一的选择,只有这样选择,才会使目前她和小军的婚姻达成一种“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指一种非合作的均衡,是困境中的两个人在不能合作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两败俱伤,而采取的一种弱优势或者弱劣势的策略,从而保障双方均可以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或者让自己的损失最小化。

也就是说,两个人共处在一个局中,不能合作共赢,但又不想两败俱伤、一拍两散,那就要找到一个彼此差强人意的均衡点,这个均衡点就是纳什均衡。

当婚姻进入到了一种“合不成又分不了”的困境中,我们可以按下面这四个步骤来找到目前你们婚姻的纳什均衡。

第一步,学会自我反思和梳理

一个好的婚姻是两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任何婚姻的困境绝不是由一方造成的。在困境中,我们太容易发现对方的问题,看到对方的不足,却常常会忽视了自己在这些矛盾、冲突或者僵局中存在的问题。

想要找到相对均衡的状态,你需要先清楚自己该负担的责任。比如故事中的晶晶,她一直把恋爱中的感觉当做生活的全部,总以恋爱时的标准当做婚姻的全部,一方面无法接受小军的期待和挑剔,另一方面觉得小军是个骗子,当初的好都是装出来的。

在对婚姻和亲密关系的认识上、经营上,晶晶没有过任何的学习和提升,同时,在经济、生活、情感上还像个小女孩一样依赖着对方的给予。可想而知,这样一个孩子般的状态,完全不可能经营好自己的家庭。

第二步,学会理性而客观地看待对方

矛盾和冲突中,往往充斥着太多的情绪和主观的想象,比如很多出轨的案例中,出轨方只要一晚回家,被出轨方就会觉得一定是找第三方了,然后大吵大闹,或者做出许多激烈的举动。

我们太习惯用本能来反映了,因为当我们在关系中受到了伤害,面对着刺激来临时,我们的本能会自动地保护我们,要知道,本能是比情绪还快的一种反应。

但是,本能和情绪的反应都会让两个人的关系持续恶化下去,对解决问题、化解冲突,找到均衡状态没有一点好处。

在让自己安稳下来,得到基本的安全感之后,你就要开始更全面客观理性地去探索对方了——

他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做?他这样做背后的需要是什么?他为什么会成为了现在的这个样子?怎么做可以减少一些冲突而多一些联结?我们有没有可能再次合作?

第三步,学会暂停曾经的恶性循环

在上面的案例中,晶晶开始尝试调整自己的情绪,安排自己的生活,列出了一些提升自己能力的计划,在分居的这段时间里不主动联结小军,而是先学着把自己的生活照顾好。

但是,当两个人不得不又要在一起时,比如孩子生病的时候,当小军又开始了指责挑剔模式时,晶晶要练习用暂停键,让之前的恶性循环停下来,然后再观察小军的反应。

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因为晶晶常常会没办法暂停,直接进入习惯性的状态之中。所以尝试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之前自己的成长情况以及对对方评估的反馈和检验。在陪护的一个月内,每一次面对这样的节点,晶晶自我训练有困难的时候,我都会去引导她坚持完成这个过程。

但事实上,我们很多人数年甚至数十年已经形成的固化模式,是很难通过自己的意志去控制的,哪怕思维上很明白怎样更有利于关系处理的,行动上也很难做到。好在,晶晶能够选择借助外力,来正确应对分居期间的各种突发情况。

第四步,及时接受反馈并进行调整

如果之前所做的努力——不管是对自己各方面的提升,还是对对方的重新认识——这些变化如果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有效,那就要继续保持;如果没有效,就要看是不是自己还没有做到,为什么做不到,怎么才能做到,是不是方向有问题,需要调整。

在不断的思考和调整中,对自己和对方反思和梳理,直到找到一个相对均衡的点,让自己和对方都相对舒服的状态。

当两个人的冲突模式停下来时,才能进行下一次的了解和尝试,从而一点点地彼此靠近。

中国式病态婚姻:有车,有房,没娘


一项覆盖全国的婚恋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50741份,主要涉及大众关于婚姻、恋爱、择偶的态度。调查中,“谁来执掌财政大权”成为新婚夫妻婚后面临的重大分歧之一,53.2%的女性认为男人婚后应该上交工资卡,但仅有17.9%的男性持此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有车有房,“男性收入稳定”更易获得女性青睐。调查中,81.8%的人认为男人有稳定收入就可以结婚,89%的女性把“有稳定收入”排在最前。不少受调查女性表示,“男人可以没房没车,但必须是潜力股”。

以上报告折射出:中国的婚姻,怎一个“钱”字了得。

“病态”表象:

一、只要男人有钱、有地位,男人有婚也上位;

二、只要男人有潜力,不爱也婚;

三、幻想“高富帅+没母亲”式婚姻;

四、为房子结婚、离婚;

五、官二代、富二代,女人趋之若鹜,甚至跨代出手;

六、为婚而婚;

七、为老人孩子苦守不幸婚姻。

篇首,我要说明:上述现象,男女通用,反之亦然。中国的婚姻,怎一个“钱”字了得。

只要男人有钱、有地位,男人有婚也上位。

此种现象,我不举例,恐怕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听得很多很多了。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婚外有诸多女人,个个买房安家。那些女人间争风吃醋,没有宁日。男人乐此不疲,女人也苦心玩味着这种不正常的关系,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而且,这种争抢,已经波及到第三代,第三代生怕自己继承得少。这样的生活,肯定不是男人骗来的,而是女人上来的。女人对成功男士趋之若鹜,不成想,吃了肥肉,就别怕长胖,甘蔗哪有两头儿甜?!有的女人因为没有名分,不敢见亲属、朋友,甚至不敢把实情告诉父母,怕老人伤心。

只要男人有潜力,不爱也婚。

这种现象,相当普遍。男女到了适婚年龄,社会压力尤其是家庭压力比较大,因此,“被结婚”现象应运而生。尤其是有些人,惧怕社会竞争压力,自己扛不起,便希望对方去抗。“少奋斗”“不用奋斗”的思想愿望比比皆是。

光看潜力了,光顾得赶快抓“潜力股儿”成婚了,忘记了爱情;或者把男女的性吸引、新鲜感误以为感情,草率结婚。然而事实是:没有爱情的婚姻,不可能长久。因此,出轨、同床异梦的情况已经多到见怪不怪了。人们在这种大环境中,严重丧失了婚姻安全感。

幻想“高富帅+没母亲”式婚姻。

很多人希望找到“高富帅”、“白富美”,其心理和上述两种现象很接近。而为了规避复杂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婆媳翁婿关系,很多人便希望对方家人越简单越好,甚至极端者希望对方缺爹少妈。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男士丧失了母亲,女人和他结婚很高兴,不用处理复杂的婆媳关系。

但这个男人,很爱很爱自己的母亲,时时处处用母亲的标准衡量妻子,感到自己的妻子处处事事不如母亲,很失望。女人不解:你妈都死这么多年了,我连见都没见过,我招谁惹谁了?!委屈得不得了。本想过上没有婆婆的幸福生活,结果迎来了新一轮的烦恼。而且,男人的妹妹也非常爱妈妈,小姑子要求嫂子对待哥哥像妈妈对待哥哥一样,搞得这个女人不堪重负,夫妻矛盾一波又一波。

为房子结婚、离婚。

这件事情,可能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的婚姻才有。因为对方有房子,所以,我考虑和对方结婚,这种爱情婚姻思维模式在中国大行其道,而且冠以“很正常”。房子比爱情重要或者同等重要,已经深入中国人的心。从心理学上解读,房子代表安全感,也就是说,中国人这么热衷房子,是普遍缺乏安全感的表示。

很多人为房子假离婚,有些人居然弄假成真。为了能多买套房子、为了卖房子时候避税,中国人不惜走离婚之路。没有出台“国五条”之前,很多人为了单位分房、拆迁单立户、多分拆迁款、报销煤气费,都采取过“假离婚”对策。

而其中,假戏真做者不在少数。还有的人,外面有人了,然后假借房子事情劝对方离婚,对方信以为真,便出现了种种和房子有关的婚姻闹剧和纠纷。有的人为了买两限房、经济适用房,草率结婚、离婚的也很多。

官二代、富二代,女人趋之若鹜,甚至跨代出手。

生活总比我们想象得残酷。有的官二代、富二代,因为有钱有势,两代人霸占一个异性的现象不是耸人听闻。有个大富翁,和自己的儿媳有染,儿子并不知情,一家人就这样道貌岸然地过着。那个跨代上床的女人,为了豪宅锦衣,过着忍气吞声的生活。当然,她的内心并不是很“痛苦”的:一是她有目的,只要目的达到,过程不重要;二是,一人睡俩,演戏生活,暗自偷着乐。

为婚而婚。

这种现象于中国婚姻,几乎是家常便饭。因为该结婚了,所以结婚;因为意外怀孕了,不得已结婚;因为相处时间长习惯了,所以结婚;因为对方跟我的时候是“处”(处男处女),所以结婚;因为为我打过胎,所以不好意思不结婚;因为对方家境好,怕找不到更好的,所以结婚;因为漂亮、英俊、年轻、能生个孩子完成人生任务;因为户口;因为“没有因为”“大家都一样”,所以结婚。

为老人孩子苦守不幸婚姻。

很多婚姻因为怕父母年岁大了、身体原因受不了,而勉强坚持;很多婚姻因为孩子问题,苦苦维系。有的一结婚就发现不对劲儿、合不来,但是已经有了孩子,就打算“等孩子大点儿”再离吧,这一等,便是等幼儿园毕业、等小学毕业、等中学毕业、等高考完毕、等大学毕业、等儿女结了婚;这一等,一辈子过去了。

中国的婚姻,和爱越来越远,和钱越来越近,和五花八门越来越近。这种集体潜意识,可悲可叹!

过去说,中国式婚姻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时代发展后,中国式婚姻,除去“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还增添了很多杂七麻八的东西,杂质很多。

现在东西多了、贵了,但质量不好了、假冒多了、味儿不对了、添加剂多了、不环保了,中国式婚姻,也是类似状态——亚健康——病态。

中国式病态婚姻:有车有房父母双亡成受欢迎模式


一项覆盖全国的婚恋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50741份,主要涉及大众关于婚姻、恋爱、择偶的态度。调查中,“谁来执掌财政大权”成为新婚夫妻婚后面临的重大分歧之一,53.2%的女性认为男人婚后应该上交工资卡,但仅有17.9%的男性持此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有车有房,“男性收入稳定”更易获得女性青睐。调查中,81.8%的人认为男人有稳定收入就可以结婚,89%的女性把“有稳定收入”排在最前。不少受调查女性表示,“男人可以没房没车,但必须是潜力股”。

以上报告折射出:中国的婚姻,怎一个“钱”字了得。

“病态”表象:

一、只要男人有钱、有地位,男人有婚也上位;

二、只要男人有潜力,不爱也婚;

三、幻想“高富帅+没母亲”式婚姻;

四、为房子结婚、离婚;

五、官二代、富二代,女人趋之若鹜,甚至跨代出手;

六、为婚而婚;

七、为老人孩子苦守不幸婚姻。

篇首,我要说明:上述现象,男女通用,反之亦然。中国的婚姻,怎一个“钱”字了得。

只要男人有钱、有地位,男人有婚也上位。

此种现象,我不举例,恐怕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听得很多很多了。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婚外有诸多女人,个个买房安家。那些女人间争风吃醋,没有宁日。男人乐此不疲,女人也苦心玩味着这种不正常的关系,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而且,这种争抢,已经波及到第三代,第三代生怕自己继承得少。这样的生活,肯定不是男人骗来的,而是女人上来的。女人对成功男士趋之若鹜,不成想,吃了肥肉,就别怕长胖,甘蔗哪有两头儿甜?!有的女人因为没有名分,不敢见亲属、朋友,甚至不敢把实情告诉父母,怕老人伤心。

只要男人有潜力,不爱也婚。

这种现象,相当普遍。男女到了适婚年龄,社会压力尤其是家庭压力比较大,因此,“被结婚”现象应运而生。尤其是有些人,惧怕社会竞争压力,自己扛不起,便希望对方去抗。“少奋斗”“不用奋斗”的思想愿望比比皆是。

光看潜力了,光顾得赶快抓“潜力股儿”成婚了,忘记了爱情;或者把男女的性吸引、新鲜感误以为感情,草率结婚。然而事实是:没有爱情的婚姻,不可能长久。因此,出轨、同床异梦的情况已经多到见怪不怪了。人们在这种大环境中,严重丧失了婚姻安全感。

幻想“高富帅+没母亲”式婚姻。

很多人希望找到“高富帅”、“白富美”,其心理和上述两种现象很接近。而为了规避复杂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婆媳翁婿关系,很多人便希望对方家人越简单越好,甚至极端者希望对方缺爹少妈。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男士丧失了母亲,女人和他结婚很高兴,不用处理复杂的婆媳关系。

但这个男人,很爱很爱自己的母亲,时时处处用母亲的标准衡量妻子,感到自己的妻子处处事事不如母亲,很失望。女人不解:你妈都死这么多年了,我连见都没见过,我招谁惹谁了?!委屈得不得了。本想过上没有婆婆的幸福生活,结果迎来了新一轮的烦恼。而且,男人的妹妹也非常爱妈妈,小姑子要求嫂子对待哥哥像妈妈对待哥哥一样,搞得这个女人不堪重负,夫妻矛盾一波又一波。

为房子结婚、离婚。

这件事情,可能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的婚姻才有。因为对方有房子,所以,我考虑和对方结婚,这种爱情婚姻思维模式在中国大行其道,而且冠以“很正常”。房子比爱情重要或者同等重要,已经深入中国人的心。从心理学上解读,房子代表安全感,也就是说,中国人这么热衷房子,是普遍缺乏安全感的表示。

很多人为房子假离婚,有些人居然弄假成真。为了能多买套房子、为了卖房子时候避税,中国人不惜走离婚之路。没有出台“国五条”之前,很多人为了单位分房、拆迁单立户、多分拆迁款、报销煤气费,都采取过“假离婚”对策。

而其中,假戏真做者不在少数。还有的人,外面有人了,然后假借房子事情劝对方离婚,对方信以为真,便出现了种种和房子有关的婚姻闹剧和纠纷。有的人为了买两限房、经济适用房,草率结婚、离婚的也很多。

官二代、富二代,女人趋之若鹜,甚至跨代出手。

生活总比我们想象得残酷。有的官二代、富二代,因为有钱有势,两代人霸占一个异性的现象不是耸人听闻。有个大富翁,和自己的儿媳有染,儿子并不知情,一家人就这样道貌岸然地过着。那个跨代上床的女人,为了豪宅锦衣,过着忍气吞声的生活。当然,她的内心并不是很“痛苦”的:一是她有目的,只要目的达到,过程不重要;二是,一人睡俩,演戏生活,暗自偷着乐。

为婚而婚。

这种现象于中国婚姻,几乎是家常便饭。因为该结婚了,所以结婚;因为意外怀孕了,不得已结婚;因为相处时间长习惯了,所以结婚;因为对方跟我的时候是“处”(处男处女),所以结婚;因为为我打过胎,所以不好意思不结婚;因为对方家境好,怕找不到更好的,所以结婚;因为漂亮、英俊、年轻、能生个孩子完成人生任务;因为户口;因为“没有因为”“大家都一样”,所以结婚。

为老人孩子苦守不幸婚姻。

很多婚姻因为怕父母年岁大了、身体原因受不了,而勉强坚持;很多婚姻因为孩子问题,苦苦维系。有的一结婚就发现不对劲儿、合不来,但是已经有了孩子,就打算“等孩子大点儿”再离吧,这一等,便是等幼儿园毕业、等小学毕业、等中学毕业、等高考完毕、等大学毕业、等儿女结了婚;这一等,一辈子过去了。

中国的婚姻,和爱越来越远,和钱越来越近,和五花八门越来越近。这种集体潜意识,可悲可叹!

过去说,中国式婚姻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时代发展后,中国式婚姻,除去“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还增添了很多杂七麻八的东西,杂质很多。

现在东西多了、贵了,但质量不好了、假冒多了、味儿不对了、添加剂多了、不环保了,中国式婚姻,也是类似状态——亚健康——病态。

为此,对于中国婚姻,你怎么看?

“中国式妻子”的窘境:家庭事业皆有成,是励志的谎言


新中国成立当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4年后才称为国务院)规定5月1日为法定劳动节,并放假一天。

去年有段时间,“马云谈996”被骂上了热搜,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8小时工作制,是先辈们流血流泪争取了几十年,才换来的。

而马云的观点呢,是这样的:

996是修来的福报,年轻的时候不996,什么时候可以996?很多人想要996,还没有这个机会。

如果你不热爱工作,8小时都嫌长,如果你热爱,其实12小时并不长。

当996变成了常态,就会被视为理所当然。

以至于有人这样呐喊:

你们都去996吧,不用管老人和孩子了!

我每天都能接到很多女读者的吐槽:

婚姻不幸福,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孩子。

结婚前,丈夫说不着急生孩子。结婚后,那就由不得你了。

结婚后,老公和婆婆都在催生,有的甚至在避孕措施上做手脚。生了一个还不行,还会催生二胎。在某些重男轻女的地区,如果你不幸生了俩女儿,你还得继续生。

生孩子,依然是中国式婚姻的头号任务。

在一些婆婆眼里,女人不生孩子,就是不完整的。不能下蛋的母鸡,就该拿去宰了。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文化里,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内,要求女性回归家庭,男人在外打拼事业,形成依赖型婚姻。

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婚姻制度讲究男女平等,每个人都要靠自己,努力创造财富,不再依赖婚姻,女性从家庭走到社会竞争当中。

而在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中获得红利的一部分男人,并没有转变观念,反过来对职场女性进行压迫。

很多职场妈妈,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困境:

忙于工作,必然会疏于家庭,愧于孩子老人;

回归家庭,必然会牺牲事业,放弃实现自我价值。

职场女性能怎么办呢?只能在职场和家庭中夹缝生存。

很多朋友调侃:别跟我谈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不上班!

这些年,我听到过不少能够“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完美女性的故事,可我发觉,这只是励志的谎言。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一旦生活的轨迹没有按照你的计划进行,比如老人突然生病,和丈夫感情出现裂痕,孩子学习或心理成长等出现问题,或者说被调去外地工作,事业和家庭的的平衡点一定会被打破。而以上这些“意外”,其实是很大概率发生的。

过度鼓吹兼顾事业和家庭,是把女人从这一个火坑,推向另一个火坑啊。

我们看到的,那些事业有成家庭和睦有可爱孩子的女人,往往是她们的丈夫做出了牺牲,亦或是她们的身后有身体健康的父母,还有一小部分,是年轻时就觉醒,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付诸行动的创业成功的女强人,在经济富足后,能优哉游哉平衡事业与家庭。

事业和家庭,我们很难什么都想要。哪有什么平衡啊?不过是有人代替你做出了牺牲。

想要兼顾,反而两头不讨好。你既不能很好地照顾家庭,也不能全身心地打拼事业。

那么,对于女人来说,怎么样才能在稳定家庭的基础上拼事业呢?

我有几个也许不那么成熟的小建议:

1、谨慎生孩子,尤其是二胎

生孩子,意味着你至少小半年抽不开身,先不说职场对女人的歧视,单单就照顾孩子来说,就已经很艰难了,如果是2个小孩,那更是难上加难。

2、和另一半商量好家庭分工,并执行到位

举个例子,你们可以商量,孩子3岁以前,女方灵活就业,孩子3岁以后,双方共同照顾孩子和家庭。

总之,和伴侣有效沟通,共同分担家务,养育孩子,或者请双方父母搭把手。

3、等孩子长大一点,再拼事业

相比适婚的年轻女性,很多企业在招聘时,更喜欢已婚已育的妇女。

可以等孩子长大一点后,再拼事业,但最怕的是,你已经没有那个心了。

4、说服丈夫,“女主外,男主内”

如果你眼光好,选的老公一般都不会是甩手掌柜,如果你在打拼事业和照顾家庭的时候,男人愿意分担,那你会轻松很多。

如果你能得到老公的支持,那就再好不过了,你的心态和精神,都会向上,整个人也会更有冲劲。当然,这也是有前提,那就是现阶段,你的职业发展以及收入是优于老公一大截的。

做咨询这些年,我见过为了家庭而放弃事业,走上家庭主妇道路的女人,突然出现婚姻危机,却因为没有经济实力而委曲求全,饱受折磨;当然,也见过为了事业而忽略家庭,在孩子长大后,因为错过了孩子的童年而终生遗憾的女强人。

现在的社会大环境,能接受缺位的父亲,但却不待见缺席的母亲。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处于“中国式婚姻”的妻子们,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有明确的人生规划,精神独立,人格独立,是你抗衡不公环境的武器。

不管你是职场女性,还是全职太太,都不要太过焦虑,只要努力做好当下,都会有回馈。

你的选择不是迫于伴侣的苛求,而是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值得去付出。你能看清楚自己的得失,能承担将来可能面临的风险,愿意接受最坏的结果。

当然,我更希望你有选择的自由,想工作就工作,想回家就回家。而不是拼命去玩平衡的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