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qg13.com - 原生家庭情感心理类】
我们一定看过很多的情感说说,我们总是想把自己满意的情感句子记录下来,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句子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都挺好》: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你要如何化解?,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日,改编自阿耐同名小说的电视剧《都挺好》一经播出,就掀起了讨论“原生家庭”的热潮。
为什么这部剧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和讨论?大抵是因为“原生家庭”对每个人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大部分人都在不太完美的“原生家庭”中长大。大家既想在这部剧里找到共鸣,也想在这部剧里被治愈。
1
解铃还须系铃人
苏明玉出现后,有网友调侃“终于有比樊胜美更惨的女主了”。而官方也在剧情里有过类似的“吐槽”,有一集里,明玉的意中人石天冬坐在店里正看电视剧《欢乐颂》,刚好画面播放到樊胜美那里。
樊胜美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就业,年近三十,收入也还不错,可因不断地被好赌成性的哥嫂压榨,还得帮忙养育侄子,后父亲又生病,她的人生变得更加苦不堪言。
苏明玉从小爹不亲娘不爱,爹等于没有,母亲呢在饮食上都对女儿和儿子有差别待遇,更不用说在经济上了。
二儿子考大学没过分数线,苏母花钱买了个二本给他读;大儿子考上斯坦福,二儿子筹备婚礼,她也愿意卖房子成全。
她卖掉明玉的房间,害得明玉在高三最后冲刺阶段连个好好休息的地方都没有,更过分的是,她阻止女儿上清华,逼她去读师范。
再后来,明玉18岁便拒绝了家里的经济支持,独自在外打拼。万幸的是,她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到了公司高管的位置。
当时《欢乐颂》热播时,很多人喊着让樊胜美和家里断绝关系,觉得这样她的人生就能改写了。而苏明玉呢,断绝了十年,她确实出人头地了,可她还是带着伤痛活着。
十年中,她拼命地工作,却不知道如何去生活,连睡觉都睡不安稳,只有在外面餐厅的沙发上才能安心睡一会,也无法正常地恋爱结婚。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像明玉一样天真地以为离开父母,或者随着父母的去世,原生家庭的问题就能彻底得到解决,然而并不会。
母亲去世了,她幡然醒悟,这辈子的一个结再也打不开了。尽管母亲如此苛待她,她仍然渴望母亲的认可,可最后她还是没等来这一天。
同一个作家笔下两个命运相似的人物,一个留下,一个出走又回来,作家也许是想表达:从原生家庭得的病只能回到原生家庭治好。
2
成长从自省开始
郭京飞饰演的二哥苏明成从小凭着一张巧嘴深得母亲欢心,成年后,大哥和明玉早已不花家里的钱,母亲便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给他买房子、挥霍。
当父亲赵大强拿出养育他们三兄妹的账单时,明成毫无悔恨之心,也不觉得羞愧,反而怪父亲记错了帐。
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花了二老血汗钱的媳妇朱丽却感到良心难安,当即决定承担赡养公公的责任,并将这些钱都一笔一笔地还给公公。
见朱丽如此坚决,他只好同意这么做,但心里是百般不愿意。他看上了一个投资,自己没有积蓄,就想要打父亲的主意。
他都已经三十多的人,还想要把父亲的保命钱搜刮去,说明他骨子里就刻着“自私”。
同时他还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母亲葬礼的时候、需要给父亲买房子的时候,“明玉出点钱就是应该的”,不需要钱的时候,就说“别把明玉当苏家人”。
苏明成的可怕之处,还在于他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因为一个人只有自己能意识到问题,才能慢慢地改变、成长。
不由得想到,也许很多从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我们自己也是察觉不到的,又会带着它影响孩子,伤害爱人。
所以,当夫妻关系、孩子教育出现问题时,自省是很重要的。别等到爱人冷漠、孩子疏离,再追悔莫及。
3
别让爱人为你的原生家庭牺牲
大哥苏明哲从小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先是考上清华,又考上斯坦福,所以家里的资源也是向着他的,从小到大他几乎所有的想法都会被满足,导致他的性格很理想化,也很自我。
而同时,因为他从小代表着父母的面子,所以他有一种摆脱不掉的“偶像包袱”,经常打肿脸充胖子。
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个年薪12万美元的工作,还没稳定下来,就在没和妻子商量的情况下,夸下海口说要掏钱给父亲买一个三居室的房子(大约要花500万人民币),还想要请个保姆24小时照顾父亲。
而这个承诺如果兑现,妻子和孩子就得一直挣扎在温饱线上。
从前他在原生家庭中,就侵占明玉的资源,丝毫不手软;现在在小家里,他习惯性地侵占妻子的资源,可谓积重难返。
他没有考虑到,妻子没有理由陪着他“继续表演”,无怨无悔地牺牲自己几十年的生活质量,更何况月子期间他母亲变着法子拒绝照顾妻子。
他也没考虑到,每次他们吵架,女儿都会大哭,这说明他们的矛盾已经在影响孩子的成长了。可以预见到,他的婚姻将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所以,奉劝那些牺牲另一半利益,为自己的面子、理想买单的“苏明哲”们,不要拿另一半的贤惠、体贴当刀使。因为失望是会积累的,你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对方,最后就会让TA绝望离去。
4
做自己人生的决策者
心理治疗师萨提亚认为人的一生有三次出生。第一次出生,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创造了一个生命;第二次出生,是母亲把我们生下来,进入一个已经存在的家庭系统;而第三次出生,就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者。
原生家庭之痛是可以破解的,只要你愿意为此付出努力,因为第三次出生是我们可以完全掌控的。假如你难以治愈自己,可以请专业的咨询机构帮助你。
原生家庭给了你黑暗阴影,你要亲手点上一盏灯,驱走黑暗。因为你能否走出阴影决定了你的婚姻是否幸福,也决定了你的孩子是否快乐。
扩展阅读
原生家庭的黑与光
过去造就了现在的我们,但并不能决定我们将来成为谁。
曾经我告诉一个人,黑暗也能成为你的力量。说这句话时,我对她一无所知,只是从她的表情上看到有一些难以名状的忧伤,那是原生家庭碾压过的痕迹,所以说了这句话。后来她懂了我说的意思,给我发了这句话:“The pass makes us who we are but can’t decide who we will be。”我按我的理解翻译了这句话,作为下篇的开头,只想说明个人一个观点:我并不认为幸福家庭长大的小孩就一定会出色或者幸福,也并不认为在问题家庭长大的小孩人生就毁了,你会成为谁,都是你选择的结果,而改变从来都不会晚。
1
看完上期所有评论,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情况下的“我”,都是背负着包袱和家庭的影响而存在着,甚至会自以为那个沉默寡言的“我”就是我、那个自卑封闭的“我”就是我、那个蓬头垢脸不敢改变的“我”就是我,并且带着这样的我,我们恋爱、我们失恋、我们妥协去与另一个人结合,组建家庭。从来没有好好审视或者了解过自己,把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像基因一样,复制给下一代。
但是,我们想想,谁愿意像尘埃一样活着,谁不希望自己能发光发热。原生家庭最可怕的一点是,在我们成长的漫长光阴中,它一点点渗透,让我们把一切当成习惯,于是明知道那是“问题”,也变成成了我们习惯的“舒适区”,还以“这就是我们原来的样子”来安慰自己。
2
父母离异是造成问题原生家庭最常见的原因。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总有一方被另一方指责为坏人:你爸爸有别的女人、你妈妈总是在打麻将、你爸爸喜欢喝酒和赌博、你妈妈整天就只会花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是他最亲的人,在他心智未完全成熟时,看到自己最亲的人互相指责,这种痛苦导向的最终结果是这个孩子会讨厌自己,他没有儿时偶像可以寄托,很难建立起自己的自信。
单亲家庭下,被分得与孩子一起生活的父亲或者母亲,很容易把所有精力和爱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同时也赋予这个孩子太多的压力,他们相依为命的同时,其实也是互相依存。特别是妈妈与女儿的情况下,最容易发展成极端的纠缠关系,在孩子长大后不舍得让孩子自己去成长,存在强烈的分离焦虑。这样的孩子对妈妈是又恨又爱的,在自己的恋爱中可能会复制自己与妈妈的相处状态,无法把控合适的距离,往往让爱她的对方无所适从。
问题原生家庭还有另一种典型的情况是,虽然父母没有离异,但长期存在着暴力对抗,这其中包括语言暴力、冷暴力、酗酒的父亲、PU极高的母亲等等,这样的家庭并没有比离异的结果好更多。父母并没有给予孩子宽容的示范,孩子往往很难进入一段长期关系,容易对人失望。甚至男孩子也会有暴力倾向。在长期争吵或者压抑氛围下长大,没耐心和容易暴躁是会潜移默化的。如果他自己不警惕,他会成长为一个自己讨厌的人那个模样:比如,那个暴躁的爸爸,或者不懂控制情绪的妈妈。
这种原生家庭的根本问题不在于离异,而是父母是否给予了正确的爱的示范。就像西方电影或者离异了的明星一样,父母友好分手,把成人的问题交由成人去解决,从不在孩子面前攻击对方。平时也能同时给予孩子关爱,给予孩子独立性,保持自己的社交生活甚至再婚等,都会让孩子正常的成长。
3
无论是学员案例还是从身边朋友听来的,原生家庭的问题好像可以举三天三夜的例子。虽然我没有数据说明中国原生家庭问题是最严重的,但从平时对身边台湾人、韩国人的观察而言,中国原生家庭问题一定是最难找到出路的。相对其他国家,我们没有宗教,所以也没有忏悔和告解;我们也丢弃了传统,所以也没有“温良恭谨让”的人文基础。中国这三十年得到的多,失去的更多。每一个想要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人,他大概会经历如下历程:
一 、面对
男人在长大之后,特别是成为家中经济的支柱时,会发现家庭的中心向自己转移,父母也开始依赖自己,会慢慢有了成年人的感觉。而女孩子,特别是独生女儿,很少会有这个意识。人总有一种习惯,用自己从小养成的习惯跟父母相处,无论长得多大,都觉得自己是孩子,同时会默认家庭问题的存在。所以,面对自己的家庭,像一个成年人很重要。你可以告诉自己:“无论这个家庭发生过什么,从现在开始,你是这个家庭的成年人,你是这个家庭的核心。”只有这样,你才能从一个新的维度去看自己家庭的轨迹。太多时候,我们的忿忿不平是因为我们处于家庭的风暴中,但现在,你要站出来,就像一个第三者一样去了解你父母的经历,了解你出生之前他们经历了什么。当你爸爸性格暴躁,你是否愿意了解他的童年经历,有否让他讲述过他的故事。当他出轨,你是否了解过你的父母是否因为爱而结合,还是仅仅是父母之命,妈妈在婚姻中是否失职等等。当你像第三者一样去审视自己的父母,你才能理解发生的一切,他不再是其中一方一直向你灌输的“坏人”。
二、 接受
理解是接受的基础,而接受是让自己不再处于原生家庭的漩涡中,让自己御下包袱,向自己的人生进发。每个受原生家庭影响的人,从童年开始就压抑着太多的愤怒,当我们的心总是在想:“为什么我的爸爸是这样,为什么我的妈妈不像XXX的妈妈”,那就是我们内心深处并没有接受他们成为我们的父母。但你要知道,我们唯一无法选择的,就是谁当我们的父母。无论我们是恨还是爱,这血缘的关系无法改变。不要去想改变你爸爸妈妈的什么,有些问题是长年累月的,与父母沟通是很重要的一步,但不一定会有改变。但接受的意义是,让你把你和父母之间的纠结放开,你不用日日夜夜在心里跟一个理想的父母较劲,才能放下牵绊,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
三 、熔断
我用了股市的这个词,是为了说明处理原生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当你的父母有非常严重的陋习,比如赌博、家暴的行为时,你要懂得熔断,又或者我可以用更形象的一个词:阻燃带。理解和接受,都是我们和原生家庭和解的方式。熔断并不是断绝关系或者不爱他们,而是当情况无法改善,你应该隔离他们影响,比如独立居住,开展自己事业的追求等等。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解决原生家庭的问题,或者解决到一个圆满的程度。但只要能理解父母,就能自己重新活下去。
这三步只是处理原生家庭问题的观点,海灵格的家庭排列系统理论总会花大量的篇幅去讲解这三点,但每个人接受的程度取决于他的人生经历和知识范围。上篇中的故事一,A的纠结是既不接受也不熔断,他自己目睹父母长年争吵而建立起的潜意识:“我要以自己的不幸福来报复父母,让你们看看我这样活着是因为你”。故事二,B的纠结是不能像成年人一样去面对家庭,像孩子一样压抑着愤怒。故事三,C好像三步都没有经历,只是出于潜意识选了一个最安全的选择,她不能再承受被丢弃的结果。
其实,真正能让你面对、理解、接受,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只有通过工作或爱情。实践和理论总是相互作用的,千万不要说等我调整好后再去恋爱再去争取。当你从这两者中去经历,去感悟,才能让自己的心越来越强壮。当我们变得越来越优秀,当我们对自己现状是满意的自信的,我就能坦然面对以前的伤害,并在心里对以前作一个告别,告诉自己将有一个不同于父母的未来。
搀扶着走出原生家庭
搀扶着走出原生家庭
人一生有两个家庭:一个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家庭,即父母的家庭,这叫做原生家庭。另一个是进入婚姻生活后所建立的家庭,叫做新生家庭。
两个来自不同家庭的人要相处一生,其困难可想而知。那些当初他吸引你的特质,婚后可能成为你无法忍受的毛病;你顺口说的一句话,想不到他却发一场大火;你觉得是他的错,他觉得是你的错。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因为很多争论不能以是非论断,只是沟通出现了问题。我们从小到大没有学习过怎么过日子,只是本能地受父母的影响,来自不同家庭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两个人往往不顾及对方性格,不能深层次沟通。
因此,组建新生家庭的两个人要顺利地脱离原生家庭,建立自己的家,必须经历一次痛苦的蜕变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从小养成的脾气会因为对方而调整,从小形成的口味会因为对方产生变化,从小到大形成的朋友圈会发生交集,如果双方缺乏一颗体谅的心,就很难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
这就是相爱容易相处难的原因,相爱的时候看的是对方的心意,相处的时候还要看对方的生活习惯。一管牙膏从前面挤还是从后面挤都可能成为双方大战的导火索,因此,新生家庭要顺利从原生家庭中分娩出来,两个人的相互搀扶、互相体谅非常重要。
小建议:不妨把对方看做一个刚刚离开家的孩子,你当然有很多要求他改变的习惯,但是不妨步子慢一点儿,心情更柔软一点儿,让他在两个家庭之间发生转换时,少一些“应激反应”,多一些平稳过渡。
彩礼,暴露了原生家庭的三观
邻居家女儿小丽本来下个月结婚,月底却突然宣布已分手,罪魁祸首是彩礼。
小丽的父母提出要八万块钱彩礼,他们会买一些新房的家具家电作为陪嫁,剩下的钱老人会帮女儿存好,等小丽需要急用的时候,再拿出来给她。
准新郎张斌婚前的工资卡都在妈妈那里保管,张斌的妈妈不同意八万块彩礼钱,找到小丽谈条件,不断的哭穷,问小丽可不可以商量?
小丽回去后又问父母,小丽的父母很气愤,培养小丽十几年花了至少一百万,如今提出八万块钱彩礼,并非看中这笔钱,而是希望男方把小丽看得比钱重要。
双方父母约谈婚礼细节,谈到彩礼的问题,张斌父母说,婚房、车子、婚宴的费用都是我们出,我们拿不出那么多彩礼,最多拿两万块钱。
小丽父母气愤不已,房子车子都是张斌的婚前财产,婚宴的费用你们出了,可是份子钱也归你们收,你们赔不了。我们提出八万彩礼钱,是想把女儿风风光光的嫁出去,希望她幸福快乐。
本来是天大的喜事,最后却因为彩礼钱谈不拢而闹得不欢而散。小丽怪父母太现实,她可以不要彩礼,只要婚礼。
小丽的母亲说,彩礼是开启婚姻的第一把钥匙,也是打开他心门的钥匙,你连钥匙都没有,怎么闯进他的心里?他不给你彩礼,就是不爱你。
果不其然,张斌还是坚持两万块彩礼钱,小丽知道他的工资卡里存了20多万,张斌却说那是创业的备用金。
因为彩礼的事情,张斌的父母指责小丽太现实,小丽的父母指责张斌太会算计。双方原生家庭三观明显不合,也预见了未来他们对钱的态度,小丽就算嫁过去日子也过不好。
本来要结为夫妻的情侣,因为彩礼钱,最终分手了。
有人说彩礼是中国婚俗文化的陋习,其实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也必定有他的智慧。
我们不主张天价彩礼,也不提倡零彩礼,毕竟人家养了二十几年的闺女嫁到男方家,给一定数额的彩礼是对女方家的尊重。
我有一个朋友米娜前不久结婚了,小两口买房欠了贷款,老公阿龙来自农村家庭,根本拿不出多少彩礼钱。
米娜的父母比较开明,体恤阿龙一个人在城市里打拼,双方父母见面谈婚论嫁时,气氛很融洽,阿龙父母说,虽然他们农村家庭收入低,但这些年省吃俭用也攒了十万块钱彩礼钱,咱们不能委屈米娜。
米娜的父母说,你们在老家攒点钱不容易,这样吧!咱们也不办婚宴铺张浪费,让孩子们自己去旅行结婚,咱们几个老人也省心,这礼金钱就赞助给孩子们还贷款。
阿龙的父母也表示同意,米娜和阿龙当然喜欢旅行结婚,一切从简。如今小两口生活幸福,亲家关系良好,五一劳动小长假期间,小两口带着四个老人去横店玩了一趟,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的氛围令人羡慕。
米娜常说,结婚就是嫁给他的原生家庭,所以嫁人前必须先看看他的家人如何看待彩礼,因为彩礼最能暴露原生家庭的三观。
经常有读者问我,本来快要结婚的两个人,却因为彩礼而闹不愉快,这样的男人嫁还是不嫁。
透过现象看本质,彩礼风波的背后是原生家庭的三观不合,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亲家关系不合也会影响到婆媳关系,乃至夫妻关系。
所以没有彩礼的婚嫁,就是耍流氓。
中国的彩礼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婚嫁习俗,有人说它是陋习,其实它的存在有一定的道理。
除开天价彩礼不说,彩礼不仅可以看出女方在男方心里的地位,还可以看出双方的原生家庭三观合不合。
我在天涯看到一个帖子,有一对情侣相爱三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男方买了房子,女方提出要三万八的彩礼,婚后会返还,男方家庭死活不同意,就这样他们分手了。男方家里说,要娶一个不要彩礼的姑娘。
女孩问网友,为了三万八就放弃三年的感情,值不值得?网友们回答,连三万八都舍不得出的婆家,这种原生家庭三观不正,还想娶不要彩礼的姑娘,那就让他儿子打一辈子光棍吧!
女人一定要找原生家庭三观正的婆家,你怀孕生子的时候,有人帮你一把;你带娃出门时,有人搭把手;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人和你一起分担,他们会把你当家人,而不是外人。
女人嫁给三观不正的原生家庭,等于掉进冰窟窿,你会发现做什么都是错,永远有人鸡蛋里挑骨头,没有人心疼你的付出。别想着他为你遮风挡雨,到最后你会发现,风雨全是他给的。
中国的彩礼不在于多少,在于男人对彩礼的态度,舍得还是不舍得。从而看出男人的责任心、担当。
彩礼最能暴露出原生家庭的三观,它就像一个窗口,让女人可以照见自己未来的生活。
奉劝所有女孩,不要嫁给那个为彩礼撕破脸的原生家庭,要嫁就嫁给一个心甘情愿给彩礼要求的原生家庭,中国的彩礼是爱,更是责任。
嫁对了原生家庭有多爽
爷爷奶奶去世得早,伯父成了我们家族里面的长辈。
记得姑姑出嫁前“访人家”(女方到男方家里了解情况俗称“访人家”)的时候,也是由大伯出面去的,最后是大伯做主把姑姑嫁给了姑父。
后来姑姑嫁得挺好,姑父和姑父的父母都很照顾她,生活得很舒适,无忧无虑,尤其是姑姑生孩子的时候,婆婆真的很替她着想,饭菜都是合她的口味,寸步不离地帮忙带小孩,换尿片、泡牛奶,他们知道姑姑的父母过世得早,一家人都很心疼她。
后来,两个堂姐相继结婚的时候,又是伯父出面去“访人家”,伯父说这个人家可以嫁,我们才敢放心大胆地把闺女嫁过去。
后来,我们两个堂姐也嫁得不错。
所以,我们家族里面形成了一个传统,“访人家”的时候必须带上伯父,他仿佛成了婚嫁方面的权威专家。
去年堂妹出嫁的时候,这次又不例外,还是由伯父带头去“访人家”,我也跟着去凑了一下热闹。
男方的父母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又是水果,又是零食,摆满了整个茶几,吃饭的时候,订了一个豪华包厢,圆桌非常大,几乎可以容纳二十几个人,饭菜很丰盛可口。
伯父,没有心思吃饭,一个劲地盯着男方父母看。
我催促了一下伯父要他夹菜吃,伯父应付了我一下,目光还是没有离开男方父母。
男方父亲对母亲很好,自己忙着催促上菜和打开酒水,顾不上吃饭,怕她饿着,要男方母亲去吃饭,她坐下后,用一个大碗盛了饭夹了一些他爱吃的菜给男方父亲。
看得出来,男方的父母感情很好,男方父亲最后出门的时候,还替她拿上了大衣和一个杯子,大衣是给她披的,怕她感冒,杯子是泡的养胃的茶,她胃不好随时要喝。
回来的时候,我问伯父:“这个家庭堂妹能不能嫁?”
伯父笑呵呵说:“这个家庭不能嫁还有什么家庭可以嫁?男方父母的感情极好,嫁吧,我打包票,错不了!”
我听得莫名其妙,怼了伯父一句:“男人能不能嫁,和他父母有什么关系?我们只要看他的家里情况和男孩怎么样就行了!伯父,你这个理论站不住脚。”
伯父反问我:“男孩怎么样,婷婷(指的是堂妹)最清楚了,他们一起相处了那么久,人不好不会到谈婚论嫁的地步,还用得着我们看?还有他家里的情况看外表你可以看出什么来?唯有他们父母的感情是不能掩饰的,细节往往是反映最真实的情况!”
我反唇相讥:“他父母感情好又怎么样?和婷婷过日子的是男孩吧!”
伯父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原来的家庭和他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父母的行为,孩子耳濡目染,很有可能他父亲怎么对待母亲的,他就是怎么对待妻子的!”
伯父的话我没有听得太入耳,我始终觉得有点牵强附会。
后来,有一次朋友聚会,在席间我听到一句话,恍然大悟。
那是快吃完饭的时候,一个朋友的老公来接她,已经到楼下了,打电话告诉她,她挂断电话后,感叹说:“我老公人很好,细致耐心,体贴入微。”
这时,几个朋友一齐说她找了一个好老公,真有福分,她说:“我老公还真的不算什么,你去看我的公公对我婆婆,那才叫真的好,而且几十年了,始终如一!”
听完她的话,我忽然想起伯父的那一番话,觉得简直精辟极了!
我把伯父的理论放到身边的人试验,简直一说一个准。
我身边的朋友A,他父亲家里的事情一概不管,他母亲忙死忙活的时候,父亲就叉腰看她做事,而A结婚后,对待自己的妻子,简直是父亲的原版。
身边的朋友B,他的父亲喜欢做饭,饭菜超级好吃,家里的饭都是他做的,母亲只是帮他打打下手,B结婚后,以前不会做饭的他,居然一下子就可以烧得一手好菜,把家里的做饭任务承包了。
后来我根据这种现象,带着疑问去找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寻求答案。
心理学上,关于这个现象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在一个三口之家中,爸爸、妈妈、孩子之间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
这个三角关系,正常的次序是:爸爸和妈妈的关系是第一位的,然后再是爸爸或妈妈对孩子的关系。也就是说,夫妻感情一定要比亲子关系重要!
如果亲子关系超过了夫妻关系,会对这个家庭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当孩子看到父母的关系不好,如果他同情妈妈,那么他会和妈妈的关系非常好,把自己妄想成是妈妈的配偶,承担虚拟的父亲角色,这样会带来严重的恋母情结,养成一个妈宝男,引发糟糕的婆媳关系,他的口头禅往往是:“我妈多么不容易!”
如果他不同情他妈妈,那么他很有可能潜移默化地学习他爸爸,他爸爸怎么对待母亲,他很有可能会怎么对待自己的老婆。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他自己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他努力突破了这些限制,那么他将来不会受到父母感情的影响,但是这样的例子真的非常少。
父母的感情不好,容易形成孩子敏感、自闭、悲观的性格,对自己将来的婚姻持消极的态度。
在中国百分之九十父母感情糟糕的家庭,往往会诞生一个敏感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不负责任的丈夫,和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我们老师之间流传一个定律: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他的原生家庭也是有问题的,尤其是父母的关系,非常糟糕。
然而,如果他的父母感情好,那么他一定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也会用自己父母互动的方式和自己的老婆互动。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么?那就是自己的父母相爱,没有之一!
只有自己的父母相爱,孩子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放心顾及自己的事情,不会替自己父母的感情操心,这样孩子才可以在父母的身上学会爱,学会爱自己,学会爱他人。
很多情侣之间吵架、离婚的,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不会爱,不知道真正爱一个人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因为他们在自己的父母身上没有学到,所以他们不会。
所以,父母感情的好坏,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女人嫁人,绝不仅仅是嫁给了一个男人,在这个男人的表面下还隐藏着一座巨大的冰山,他的根在父母,他的因也在父母。
那么,我们回到原题,嫁给一个男人,要不要看他父母的感情?
有一种爱的牢笼叫原生家庭
有一种爱的牢笼叫原生家庭
当我们了解了原生家庭以后,我们怎么利用对原生家庭的理解来帮助我们改善关系呢?
比如,一位丈夫又一次随便地挤了牙膏,而不是像妻子多次提醒的那样从最底部挤的时候,他的妻子爆发了,歇斯底里地把镜子砸碎了,手还受了伤……
这时丈夫就会很纳闷,一件再小不过的事,为什么妻子会有如此剧烈的情绪?
这涉及到一个心理按钮的问题。原来,在这个女人小时候,妈妈对她的管教极其严格,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上,只要做错一步,她就会挨打。她长大以后非常优秀,因为她在所有方面都不能有任何的失误或是问题。所以当这个女人看到丈夫做出如此随意的事情时,她内心一直隐藏的愤怒就爆发了。
这个时候,夫妻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瞬间穿越到过去,我们愤怒地指责着曾经伤害过自己的那个人——我们内在的客体关系对象,而不是现实中的这个人。通俗的讲,就是当妻子砸向玻璃的时候,她不是砸向她的丈夫,而是砸向曾经伤害自己的母亲。
如果他们之间没有真正的沟通,这个男人就会觉得这个女人是一个疯子,他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
所以当夫妻情感出现问题,双方都觉得对方是个不可理喻的陌生人的时候,往往是和原生家庭的旧伤有关系的,我们各自的生活习惯、各自的家庭小事里面,都蕴含着对方所不了解的定时炸弹,这样的话这个关系又怎么能很好地维系下去呢?
很多时候,我们很委屈,很困惑,我们不知所措,因为我们不了解眼前的这个人。比如,你们已经结婚5、6年了,看起来时间也不算短,但是对不起,在六年之前的那些年里,他是怎么长大的你了解吗?这个人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日积月累,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形成了现在的他,如果你对六年之前那二十几年的他不接受,只接受这六年的他,你觉得这是可能的吗?我们不要忘了,人是一个连续体。
所以,我总在说,“家庭无小事”,家庭的每件小事背后都隐藏着很多家庭的规则,这些家庭的规则其实就是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三观。
比如,我希望我的生命是什么样子?什么是好的家庭?什么是好的婚姻?什么叫理想的男人?什么叫理想的女人?我在婚姻中该做些什么?我在情感中该做些什么?我该拥有什么样的人生?……这些规则,都是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在有意无意中形成的。
我们常说的“性格”,其实就是从小到大长期形成的一种生活模式,这些生活模式是在原生家庭中耳濡目染带来的。为什么同样是弹琴,有的小孩就能成为很好的钢琴家,有的小孩则非常痛恨钢琴?就是因为不同的原生家庭会把不同的意义传递给孩子。
有些人说,我们的性格是不能改变的。我部分同意这个说法。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用“性格”这个词来作为我们不必成长的借口,当我们失败的时候,把性格作为我们的遮羞布。
但是,虽然我们的性格不能改变,我们的人生却是可以调整的,情商是可以提升的。就像手机隔几个月就要更新一样,实际上我们也需要一种新陈代谢。
你是否可以比昨日多一分觉察?
现在请大家做一个小练习,你把自己父母的优缺点分别写出来,再写写自己和伴侣的优缺点,为了简化,大家可以用不超过三个词来形容某个人的优点或者缺点。
当这四个人的优缺点摆在你面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去看一看当中有没有一些联系?联系在哪里?为什么是这样联系的?
很多人会发现,我好像是母亲的升级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觉察。我们都知道认同和反认同,这就会有很多动力在其中,我们需要去了解。
比如,你可以去看一看,如果老公很像你的爸爸,你会有什么感觉?如果你更像你的妈妈,你会有什么感觉?比如,假如老公像爸爸,你会觉得很讨厌或是很可怕;而要是自己和妈妈一样,你会很难以接受。那么,在这些感受的背后,可能就藏着答案。
再比如,你可以问问自己,老公和你的妈妈之间有没有相像的地方?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会找一个非常像妈妈的人做丈夫?这说明什么呢?
关于这些动力,或许有一万种可能性,而只有我们自己的内心,才知道属于你的那种动力是什么。
明星夫妻节目吵架:别把原生家庭的痛,代入你的婚姻!
最近,随着综艺《我家小两口》的热播,若风和小戚这对夫妇经常被顶上微博热搜。
和其他明星情侣不同的是,俩人上热搜的原因竟然是因为经常爆发争吵。
在节目里,小戚和若风常常会因为一点儿小事就会吵得不可开交,完全不像别的新婚夫妻幸福恩爱的样子。
有一期,若风背着她把家里的喜字揭掉了,原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小戚知道后就炸毛了,质问若风:“你是不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你结婚了?”
为了给她安全感,若风本打算把小戚的名字加在房产证上。
这原本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儿,到最后却因小戚质疑若风最开始结婚时不加她的名字是因为不相信自己闹得不欢而散。
很多网友都说小戚太“作”了,但其实这跟她的原生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
小戚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吵架,并且在她十岁那年离婚之后就把她丢到了寄宿学校,因此从小到大,她都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
所以才会每天无数遍的问若风“你还爱我吗?”。
所以一点小事就会崩溃大哭,和若风闹得不可开交。但其实原生家庭会影响婚姻,却不能决定婚姻。
想要摆脱过去的阴影,你可以这样做。
首先,获得自己的独立性
经济独立,让你不需要依赖原生家庭的物质支援,也就不再有无法脱身的软肋。
而心理独立,让你开始尊重自我意识,行为准则不再以原生家庭为基准。
当你身心都独立后,你会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原生家庭所带来的立场和判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婚姻之道。
其次,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这里的和解并不是简单粗暴的一笔勾销,而是不再沉溺于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
不再以此作为逃避的借口和托词,不让自己继承原生家庭带来的孤僻、自卑、或者偏激。
失败的原生家庭必然会有痛苦的回忆,但自怨自艾不会带来任何改变,若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原生家庭,其实是对自己婚姻的不负责任。
再者,学会正确释放自己
无论是将自己的婚姻预期投射给伴侣,还是伪装坚强隐瞒一切伤痛,都不是健康的释放方式。
最终只会让婚姻崩溃,甚至将原生家庭的痛苦延续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认清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和缺点,坦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你会慢慢明白自己性格中那些无法直视的阴暗其实可以由自己来修正。
当你将负面的情绪变成正面的激励,让婚姻朝着乐观的方向前进时,你会发现自己逐步变得柔软而坚韧。
蔡康永说过:“其实原生家庭没那么可怕,可怕的是你不会自己做选择。”
拥有失败的原生家庭只会让你的人生经历变得厚重,但这并不会阻拦你走向幸福。
不要忘了,万物皆有裂痕,因为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都挺好》:吴非和苏明哲的婚姻模式
今天继续聊聊热播剧《都挺好》里的婚姻模式。
“互相吸引的两个人,一定有相似的性格底色”,这句话用在吴非和苏明哲身上也是成立的。
吴非是上海姑娘,也是家里的独生女,但她和朱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
首先,她很要强,独自跑去美国留学,拼命留在美国工作,拿绿卡,买房子,结婚生女。
其中要经历多少磨炼和辛酸,我想每一个离开家乡独自去闯荡的姑娘都会懂。
其次,吴非和苏明哲一样,有点爱面子。
那一次明玉去美国出差,饭局上苏明哲已经失业的事实被揭穿。
吴非说起美国就业形势严峻,生存压力很大,明玉问他们为什么不考虑回国呢?
吴非说,努力奋斗了这么多年,青春和汗水都洒在了美利坚的土地上,如果就这样回去,会很丢人,会被亲戚朋友瞧不起。
这样的姑娘会爱上苏明哲并不奇怪啊。
作为家中老大,苏明哲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上进心,他的学霸气质和上进心应该都是吸引吴非的地方。
再加上,异国他乡的留学生其实更容易感到孤独,华人圈子就那么大,能够挑选男朋友的范围,会比在国内生活的人小很多。
境遇肯定会影响一个人的选择。
所以我私心觉得,如果吴非在国内工作生活,她不一定会嫁给苏明哲。
太苦的人,有一点点甜就会很珍惜了。
这样的一对组合,如果一直生活在美国,境遇比较顺利的情况下,会很幸福。
但是我们在剧中看到,苏明哲失业和原生家庭的琐事,都让他们的婚姻面临着挑战。
细细观察两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其实你会发现,关系是互动的结果。
一味地谴责一方,不去思考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解决之道又是什么,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苏明哲的问题,就是虚荣心太过旺盛,加上对自己的认知有偏差,以及长期旅居国外对父母产生的愧疚感,导致他“愚孝”,情商低。
他对弟弟妹妹横加指责,对妻子的感受也很难顾及到,甚至觉得,“老婆孩子是我最亲的人,就应该陪我吃苦”,这种观念是愚蠢又自私的。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其实在这部剧里我们看到,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妈妈,和一个懦弱自私的爸爸,在三个孩子身上都多多少少看到了这样的性格烙印。
重男轻女伤害的也绝不仅仅是女孩。这种观念下培养出的男孩,要么没出息,要么虚荣自大,对自己的认知不够客观。
苏明哲就是太高估自己的能力,明明自己都失业了,还想打肿脸充胖子,要把苏父接到美国,从没想过现实是——要靠吴非一个人的收入养活一家人。
虚荣自负的本质,其实是一种隐形的自卑。
吴非聪明,温柔,有担当,但是在婚姻里,她也不知不觉地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对老公的事情太过大包大揽。
这种方式不仅会让自己很累,也会让对方缺乏磨炼,也缺乏存在感,因此会更加虚荣、自卑、不清醒。
比如剧情的开头,苏明哲和老板的社交往来,送礼物,都是吴非在操持。
后来苏明哲回上海工作,吴非却留在苏州帮苏爸卖房子买房子,连自己的父母都没有见到。
婆家的事情,最好不要冲在老公前面。
事情办好了当然皆大欢喜,但如果出了一点差错,被指责的那个人一定是你,没有人会领情。
吴非的问题就是很多事情,喜欢代替老公去帮他解决,出力不讨好。
不让男人去经历挫折和磨砺,不去承担他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麻烦,那么他永远不会成长的。
吴非和苏明哲这样的婚姻,最需要的是改变观念。
苏明哲是那种,受传统男权和孝道观念影响太深的人,他需要更新的一个观念是:婚姻中,夫妻关系才是第一排序的。
吴非作为独生女,能够理解苏明哲和弟弟妹妹之间的亲情,并且愿意陪他一起解决原生家庭的问题,这一点已经非常难得了。
所以,作为丈夫的苏明哲,更应该把妻子的感受放在一位,两个人一起把婚姻这个核心打造得更加坚固。
吴非呢,可以尝试着放手让丈夫自己去解决问题,经历磨炼和成长,把目光从对方身上收回,爱自己更多一点。
很多事情可能暂时无解,但是所有的关系都是这样:
你把自己理顺了,让自己的人生全方位变得更好了,关系也会跟着改变,变得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