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焦虑型依恋者如何和回避型依恋者在一起?

焦虑型依恋者如何和回避型依恋者在一起?

发表时间:2021-01-18

【www.qg13.com - 在一起后的恋爱技巧】

我们一定看过很多的情感说说,我们总是想把自己满意的情感句子记录下来,什么样的情感说说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焦虑型依恋者如何和回避型依恋者在一起?,欢迎阅读与收藏。

回避型依恋的人,就宛如一个“装睡”的人,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回避型依恋的人内心其实也想“醒来”,只不过同时他也有着自己的诉求。

每个人在面对回避型依恋的人时,都会有很强烈的挫败感和无力感。

而更糟糕的情况,大概就是焦虑型依恋的人爱上了一个回避型依恋的人:

① 你是否总感觉对方对你心不在焉?

② 你是否总是疑神疑鬼觉得对方有外遇?

③ 对方随意的玩笑话都会让你感到强烈的担心甚至是安全感的丧失?

④ 你是否也觉得当对方没有回应甚至有意回避时感觉到抓狂和愤怒?而当你质问对方时,对方一个不经意间回避的眼神可能在你看来就是有问题的证据。

如果是,那么你很有可能是焦虑型依恋,而对方很有可能就是回避型依恋。

可怕的是,当你有这些情绪和感受时,对方最终会受不了你所带来的压力从而选择离开。

因为,巧的是,回避型依恋的人对这种压力的耐受能力更是格外的低。

而结果,大概是留下你一个人放声痛哭,又或者,放下尊严苦苦哀求对方“求求你不要走”。

当你冷静下来时,你可能也会用理智去思考,对方每一次外出你的查岗,对方每一次拿起手机你的焦虑和担心…

你其实也能想到,你的这些行为会给对方带来极大的压力。

你也会知道,自己不应该这样,但似乎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大概有时候你也会问自己:

“我这是怎么了?”

“为什么会这样?”

“我也不想,但我控制不住自己”。

对此,我深深的理解,作为一个焦虑型的恋人在一段关系当中是多么的痛苦和无奈。

所以,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有以下的想法和建议,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用。

一、 理解“焦虑”:焦虑型依恋的人在焦虑的背后,其实是深深的恐惧 —— 恐惧“被抛弃”

在我之前的文章(上面有)当中曾经大量的讲过心理学当中的依恋理论,大家应该对这个理论并不陌生了。

而一个人的依恋模式(依恋类型)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安全型依恋就不在这里多讲了。

我们着重在这里说一下焦虑型依恋,依恋模式的形成来源于童年早期中主要照顾者与婴儿之间的互动。

当婴儿放声大哭时,新妈妈也会变的很焦虑,会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儿童,甚至会纠结该不该回应。

其实怎样回应,该不该回应都不重要。但如果是:

长期的不回应,孩子就会形成回避型依恋,因为他从未被回应过,所以他也不太懂得如何回应你。

重要的是,不要一会儿回应一会儿不回应,因为所有焦虑型依恋几乎都是这么发展而来的。

幼小的生命无法理解外在世界的运作模式,更无法得知为什么自己的妈妈一会儿在一会儿不在。

他会感觉到如此的恐慌与焦虑,这就是原初型恐惧。

原初型恐惧:

个体在生命早期时对于外界环境的主要感受之一,对于“被抛弃”从而影响存活的恐惧。

“原初”指的是个体无法认知自己的情绪,只能单纯的感受到一种极端不舒服的体验。

而母亲这样的作法,就在这个有效的生命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对于对方对待自己的态度始终保持着高度焦虑的状态——担心被抛弃。

而这样一个生命发展出来的应对方式则是,通过不断的大声哭闹来一次一次不停的试探——“妈妈不会抛弃我,妈妈会回来照顾我的”。

试想一下,上述这样一个幼小的生命,带着这样的烙印逐渐成长为一个成年人时,会是什么样?

尤其是在一段亲密关系时,关系当中相差无几的亲密唤起了烙印里的体验,所以你会不断想翻看对方的手机,不断的想要知道对方的行踪,一刻也不停的想知道对方在干嘛,以此来不断向自己证明“对方不会走,对方始终在”。

说到这里,不知道你是否懂了一些?

焦虑型依恋的人在焦虑的背后,其实是深深的恐惧 —— 恐惧“被抛弃”。

二、 以爱之名:分清自己哪些行为是爱,哪些行为是焦虑

即使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也不敢在这里完全定义何为爱情。因为爱情的形式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不管爱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不管爱是如何发生的,我们都可以确定的是,伴随爱的情绪,是平和且包容的,是积极且温暖的,是有力量却也温柔的。

所以,当你纠结于对方的回应,担忧着对方是否有外遇时,所伴随的情绪必然不是这些好的感受 —— 因为没有了理解和包容。

那一刻,你真正的焦点其实是在自己身上,你只是在以爱的名义在为自己谋私和索取对方。

所以,我不得不刺痛正在看文章的你,在你所作因猜疑而产生的极端行为背后,其动机并不是爱,而是你对于对方是否始终会在的不可知的恐惧,是害怕对方会抛弃你,是害怕自己的感情不会得到回应,是害怕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最终都不过是一厢情愿。

所以,请不要你的“焦虑”,来衡量你对对方以及对方对你的爱。

之所以讲了上面的这些内容,是希望你可以能够慢慢的做到,分清自己哪些行为是爱,哪些行为是焦虑。

当你能分清时,你再去冷静并且理智的去重新观察你们的互动时。

或许你可以理解:

对方一个躲闪的眼神可能只是在回避你咄咄逼人的压力,而非心中有鬼;

对方愤怒的指责你为什么翻看自己的手机时,是感觉到了自我空间被侵犯而不是有了外遇;

对方不耐烦的挂掉你的电话是因为你让自己在朋友面前很没面子,而非出去撩妹子了。

所以,请试着思考一下,在自己的身上,哪些是爱呢?哪些又是因为自己的焦虑而以爱之名在对对方进行索取呢?

三、 不同情况下调整焦虑的建议

1、 在情绪产生后,在行为开始前

在心理治疗技术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叫做“见诸行动”:

指的是当我们情绪发生后立刻就将情绪见诸到了自身的行为上。

举个例子,对方不礼貌的行为让你的愤怒情绪瞬间激起,而你立刻展开回击(或语言,或肢体),这就是“见诸行动”。

用这样的“见诸行动”的思路去对待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你会发现,大部分都不会让事情或感受向好的方向发展。

那么,在心理治疗中会怎么做呢?

心理咨询中有一个常用技术,叫做“停留于此”,其实很好理解,借用电影《让子弹飞》里的一句话,“让子弹飞一会儿”,也就是说,要做到让自己的情绪“发生”一会儿,别急着做行动。

这对于你的情绪以及事件,都会有好处。因为你要给自己时间,来理解自己的情绪,也要给事情点时间去发酵一会儿。

举个例子,当你质问对方手机里为什么会多了一些女性联系人,对方不耐烦或回避性的回应你时,你开始感到极度的焦虑和愤怒了。

此时试想,如果你继续按照以往的方式去和对方互动,事情会怎样发展?

换个角度,如果你这时停一停,去理解自己其实是在担心自己被抛弃,然后表达“我只是很担心咱们两个的关系会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我只是担心你会不爱我了,所以我会很着急”(这只是例句,请按照你自己的方式重新加工),你觉得这时,对方会如何反应?

也不得不提醒你,有时你也真的要给对方一些时间。

2、 在压力产生后,在分离开始前

如果压力已经产生,你在平时的生活和相处中,因为自己的焦虑和不安,已经给对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或许你清楚,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所带给对方的压力到底有多大,或许你也不清楚,你只是觉得自己真的只是想要让两个人好好的。

但这时,请你换位思考,你会明白你的这些行为真的会给对方带来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大到对方真的可能无法忍受而想要逃离。

这时你要做的是:

第一步,停止继续施加压力——因为你施加给对方的压力会导致对方更加消极的回应,而对方的消极回应,最终还是会把压力重新加到你的身上,然后你会恶性循环。

第二步,创造时机向对方重新表达你的心意,以及你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

第三步,与对方协商双方都可以舒服些的平衡点。

3、 在离别发生后,在挽回开始前

对于焦虑型依恋的人来说,回避型依恋的毅然离开,大概是最痛苦的了。

因为对方的行为坐实了自己的恐惧 ——“被抛弃”。

那么这时,你能为自己做些什么呢?

① 做好心理建设

让自己不要因为被抛弃,而过于痛苦和绝望,更不要否定自己,被分手不都是你的错误,同时要有信心和耐心。

② 分散注意力

当自己的恐惧被坐实时,任何尝试对这种情绪的安抚都是无效的。所以此时,你需要做各种各样其他的事情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具体做什么因人而异)。

目的在于,照顾一下自己,别让自己太难受而崩溃。

③寻求陪伴和帮助

此时的你,脆弱且无助。所以,请你允许自己得到真正的帮助,不论是家人,朋友,又或是寻求专业上的帮助(心理咨询)。

④如果想挽回,开始着手去准备

对于焦虑类型的人如何去挽回回避类型的人,其实难度比较大,需要注意的点也很多,禁忌有很多,这里篇幅有限,就不多讲了。

而一般类型的挽回文章我已经写了很多,可以去看看。既能稍稍转移注意力,又或许当中的某一句话可以让你产生某些建设性的想法。

⑤ 如果想走出来,尝试调整

想说的是,其实每一个不安全型依恋的人都是非常值得人心疼的,因为他们并未得到很好的照顾,也因此在关系与生活中,他们似乎有着某些能力的“缺失”。

但心疼并不能真的解决实际的问题,就连心理层面的安抚可能也是微乎其微的。

最后,请求你,理解自己,接纳自己,也包容对方。

编辑推荐

什么是焦虑型依恋?


什么是焦虑型依恋?

从情绪取向治疗(EFT)的角度来看,焦虑型依恋是在用焦虑掩饰被抛弃的恐惧。焦虑型依恋的人,可能因为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回应方式不敏感及时、不持续或者时好时差,所以长期处于被忽略或被抛弃的恐惧当中。这种恐惧被称为原生情绪。

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原生情绪的困扰,我们可能产生出所谓的次生情绪来自我保护。有的人会愤怒地抗议和抗拒他人,有的人则会产生焦虑情绪,向父母发出既依赖又抗拒的信号,以此确保对方的持续关注。还有的人会展现冷漠无情的一面,让对方感到「我不需要你」,以此来保护自己。

当一个人主要展现的是愤怒和焦虑时,可以被归类为依恋风格中的焦虑-矛盾(anxious-resistant)型,而当一个人展现的主要是疏离和冷漠时,则可以被归类为焦虑-逃避(anxious-avoidant)型(Ainsworth

et al.,

1978)。虽然风格上有所不同,但是这两种类型的人,所展现的都是最内在的情绪,都是对被抛弃的恐惧、担忧,只是反应不同。尤其是逃避型的人,很容易让人以为他(她)真的冷漠。但其疏离行为实际上是对内在痛苦的掩饰。

焦虑型的人在成年后与伴侣相处时,也常常会展现愤怒/焦虑或者疏离的次生情绪。比如焦虑-矛盾型的人,会要求爱人秒回电话、短信;每天报备行踪;禁止和其他异性来往,如果恋人做了某些事情就视为有可能是不爱我了的表现。一旦违反这些期望,这类型的人就会展现出强烈的愤怒和焦虑情绪来。矛盾型的人,依赖这样的反应来获取对方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从而安抚自己的不安感觉。而逃避型的人,在面对类似场景时,则更多展现出疏离的倾向,采取回避、忽视、冷战等方式,来掩饰自己对关系破裂的恐惧。

焦虑型依恋的影响


焦虑型依恋的影响

焦虑型依恋对于成年人亲密关系的影响在于,我们在关系中展现的往往是次生情绪(愤怒/焦虑、疏离/冷漠),这些情绪的本意是表达内心原生情绪被照顾的诉求,但是站在伴侣的角度,却会被外露的次生情绪所干扰,从而产生误解。

焦虑型依恋的人,他们的伴侣往往会在相处中感到很困惑,会觉得自己的伴侣好像非常敏感,一件小事情就会被触发,反应强烈得和事情本身不成比例。或者发现对方好像很冷漠,经常会不理会自己,遇到矛盾问题会把自己像刺猬一样包裹起来。

所以虽然你的最深层情绪是担心被抛弃,但是表现出来的次生情绪却可能让伴侣感到你占有欲强、爱管闲事、缺乏信任或者拒人于千里之外。由于不清楚这些行为的真正动机,伴侣也就无法用真正能够安抚到你内心担忧的方式来回应你,而是回应你表现出来的次生情绪。

当两个人都是焦虑型依恋风格的时候,情况则有可能更糟糕。当一方感到恐惧并展现愤怒/焦虑或者疏离时,也会触发另一方的恐惧并且展现类似的次生情绪。尤其是如果一方是矛盾型,而另一方是逃避型的时候,就会产生夫妻关系中十分常见的逼近-回避的场景:一方不断抗议、逼近、索取更多的爱,另一方则不断逃避、疏离、拒绝进一步沟通。

在一起就是爱,不在一起就是不爱


在一起就是爱,不在一起就是不爱

艾小羊

有母亲的勇敢,就没有她的出世。

赵小姐的母亲是典型的湖北女性,泼辣、有主见。大撤退时,以赵小姐父亲的军衔,家属没有资格随行赴台。与赵小姐母亲际遇相同的女人,皆哭哭啼啼地送别男人,带着一个或几个孩子,坚信孩子的父亲总有一天会回来接她们,赵小姐的母亲却不干,她对自己的丈夫说,我死也要跟你在一起。

母亲穿着男人的军装,混上了船,大船在凌晨起航,暗夜很快吞没地平线。

这一去,真的去对了。那一夜分开的夫妻,那些相信“郞心自有一双脚,隔山隔海会回来”的太太们,大多再也没有见到自己的丈夫,或者暮年再见,他已成了别人的丈夫。

赵小姐是他的父母在台湾生的第一个孩子。少女时的她,第一次听母亲讲述往事,曾经不解地问她的母亲:“你知道大陆再也回不去吗,你是担心爸爸喜欢别的女人吗?”她的母亲郑重地对赵小姐说:“我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想,我就是觉得要跟自己爱的人在一起。”

赵小姐对我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正在恋爱。她爱上了一个远方的人,母亲的勇敢却并未遗传到她的身上。

分手后,赵小姐一直单身,一直对于自己的不够勇敢耿耿于怀。我说,你其实只是没有那么爱他而已,她惊讶地看我,半天才说,这样想想,倒舒服一点了。

如果相爱,定要在一起,如果没有勇气与冲动在一起,定是不够相爱。至于在一起之后究竟如何,好或者不好都是我们必须经历的事,如同每一天,我们需要经历日出与黄昏,需要经过家门口的小卖部,抵达熟悉的公交站,生活自有它的步伐,最好的人生是不存在的。

赵小姐的母亲与父亲后来也无数次地争吵,有时候甚至恶语相向,但他们都无法忘记那个夜晚,她对他说“只要与你在一起,过什么样的生活我都愿意”。

爱从来不是不断被满足。被满足是短暂的,只是爱的一部分,爱的真正含义是烈酒与咖啡,人生即使没有它,于生存而言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因为有了它,生活才变得让你上瘾,与留恋。

爱也不是水与粮食,不是人民币与洋房,而是一次未知的旅行。那个深夜,赵小姐的母亲牵着她父亲的衣角踏上海轮,没有人知道船即将抵达岸边还是沉没于海中,一切的结果,好或者不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最重要的那一个时刻,他与她,是在一起的。

在一起,是爱的最佳答案。

有些时刻,我们的确会为究竟还爱不爱而疑惑不安。

只要没有决定分开,只要愿意继续在一起,无论你找到的愿意留下的理由多么牵强——为了钱,为了孩子,为了生活,为了老来有伴——一切的理由都抵不过爱,你们之间依然有爱,虽然隔着生活这座充满暴风雨的热带雨林,你已经不愿意承认爱依然存在。

你对他种种的控诉,如果前提不是为了想方设法离开他,而是在愤怒之后,你以生活之名,给自己找出了一百个继续留在他身边的理由,那些愤怒与不满,也不过是爱的一部分。

而自认为相爱的人,因为被生活设置了重重障碍所以选择不在一起,所谓不在一起的理由,终究也抵不过一个“不够爱”。

哪场婚姻中的爱,不是被生活洗练过,在怀疑与否定中,一步一步向前走?所有走到最后的,都是爱的勇士。

没有勇气在一起的人,最好承认自己不够爱,少一些纠结与悲情;而憋屈自己留在有问题的婚姻里的人,最好像看到阳光一样,看到彼此依然有爱,少一些怨气与不甘。

爱与不爱都是一个决定,而我所相信的爱,是一对时常吵架的老夫妻,太太病重入院,老先生握着儿子的手,泪眼婆娑地叮嘱,你一定要把你妈给我带回来。

黄心颖型第三者为什么一定会输?


谁都没想到跌宕起伏的许志安出轨事件还会有新后续。

有媒体报道表示收到演艺圈内部消息,曝光说郑秀文其实早就知道老公出轨,这次是特意花重金雇佣相熟的司机帮助自己“捉奸”,所以一切都是她安排好的,用来逼退第三者。

消息是否属实已经不太重要,在这场战役中,第三者黄心颖毫无疑问是那个败得最惨的人。

因为即便抛开道德上的谴责,她的选择注定会输。

回顾一下黄心颖的感情历程就不难发现她一直都对有家室的男人情有独钟。

2014年拍《再战明天》跟吴启华搞起暧昧,之后就传出了吴启华离婚的消息。

2015年《东坡家事》又跟结婚有女儿的王浩信眉来眼去。

就在同一年她在《以和为贵》里跟李思捷打的火热还去他别的戏探班。

毫不夸张地说,基本只要换一个剧组就要跟一个别人的老公或者男朋友传绯闻。

如果横向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包括许志安在内,她所有选择的男人共同点都是年纪比她大很多并且有伴侣。

这次被坑的马国明,可能是帮她中止荒唐情史唯一的救命稻草,可惜,她还是错过、败给了自己的欲望。

你很难把她的这些选择都归咎于爱,反而更像过强占有欲背后的缺爱。

关于占有欲,回想起来我的巅峰阶段大概是六七岁时。

爸妈工作太忙,所以可能是出于心理补偿,在买玩具这件事上对我基本算是有求必应。小孩子嘛,总是喜新厌旧没长性,拥有的越多,珍惜越少,基本上每个新玩具三五天之后就被随手扔进了储藏柜里。

可每当被打入冷宫的玩具,被来家里串门的其他小伙伴攥住,仿佛瞬间就被巫师施了魔法,再次变成最吸引我目光的东西,费尽心机、甚至不惜和自己邀请来的朋友大打出手,也要抢回自己手中,满心欢喜地再次拥抱它们,好像第一次拿到时那样兴致盎然。

然而魔法总是只能维持片刻,当伙伴们散去,它们的光环迅速黯淡下来,最终再次被我遗弃在房间角落里。

很多人幼年都会经历“抢来的才最好”这个心理阶段,只不过有些人会很快成长,而有些甚至终其一生都被这种心态影响,尤其在情感选择上。

如同黄心颖这样的“惯犯”,不断插足别人婚姻做第三者的动机,未必就真的是天雷地火地爱上了一个过气男歌星。

甚至在许志安身上仅剩的标签里,她最看重的未必是相貌、才华、体贴之类,而很可能只是“天后的老公”。

相比郑秀文,黄心颖在演艺圈能证明自己的除了绯闻八卦,显然乏善可陈。

在心理上能够用跟许志安劈腿,来满足自己战胜了“原配天后”的臆想,大概才是真正让她觉得意乱情迷的。

一直以来,在跟男人的关系里,她从来都是以猎食者的身份出现的。那种在暗处一击必中,让男人们对配偶不忠,拜倒在她石榴裙下从而带来的满足,才能弥补内心的空虚。

和靠自己打拼起家的天后不同,她出生优渥,从小集父母和三个姐姐的宠爱于一身,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工作演戏更像是锦上添花。

和许志安的实锤曝光后,周围的人曾表示,她从未对许志安索取过什么,以佐证她的插足是因为真感情。

然而这恰恰可能证明了她想要的,不是赢得和许志安白头偕老,真正的假想敌是这个男人背后的郑秀文。

和许志安的故事里有这么一段耐人寻味,在20XX年11月她出席活动时,故意选了对方和郑秀文人尽皆知的定情曲《唯独你是不可取代》。

赤裸裸地挑衅,同时也是幼稚至极。

选择这样一场臆想出的竞争,当然只有一败涂地。

从这个角度看,她其实挺可悲的。

男人们都不傻,对黄心颖这种姑娘,虽然偷腥时各取所需,可一旦东窗事发绝对没几个会傻到为了她们放弃家庭。

许志安痛哭流涕表示痛改前非,对郑秀文、家人、朋友甚至是业务受影响的公司都说了对不起,而唯有对黄心颖只字不提,生怕再有丝毫瓜葛。

想起来,贝克汉姆当年出轨的女助理雷贝卡露丝何尝不是如此,正因为清楚自己几斤几两,她主动对外爆料自己和小贝的婚外情、甚至隐私细节时,就没准备小贝可能跟她真的有结果。

知道自己只是小贝婚姻低谷时的调剂,可即便只有过鱼水之欢的她,也仿佛就能够比肩巨星辣妹维多利亚。

只会秀罩杯和渲染偷情细节,显然在见惯了大风浪的贝嫂那里不值一提。

这出闹剧,最终以维多利亚收到小贝那颗满怀愧疚、价值70万英镑的粉钻而告终。

十几年过去,维多利亚儿女满地幸福快乐,小贝又送给她足够戴满每个手指的百万钻戒。

雷贝卡露丝呢,还是只能在八卦小报跟前,靠脱衣服和贩卖陈年旧账来维持生计。

现实中我也见过这类姑娘,她们年轻时打扮得花枝招展,把精力全用在勾搭男人上,沉迷于用抢来别人的男人,验证自身的魅力。

兜兜转转,除了露水情缘,没有男人会和她们真心相处,更尴尬的是,由于长期喜新厌旧地换伴儿,等真的遇上合适的人也没了相信爱的能力。

可即便到了最后,她们也不会明白那些看起来曾经“赢过”的女人,为什么才是真正的赢家。

比如郑秀文。

难过归难过,她选择大度回应,宽容背叛,无论有多少难堪都是夫妻关起门来,再让时间治愈。

天后,还是那个天后。

她可能失去了丈夫的忠诚,但依然有拿到手软的歌曲电影奖项和无数粉丝的追随,从不缺爱。

胜利是因为挽回了男人吗?

恰恰相反,说到底她赢在不需要靠从男人身上获得安全感,曾经为事业努力拼搏的日子永远不会背叛自己,有的是底牌。

而黄心颖,除了这辈子都背上勾引有妇之夫的名声以外一无所获。

如同一个怀着贪婪和战战兢兢走入赌场的赌徒,她一定会输。

恰恰因为输不起。

喜欢和舒服的人在一起


喜欢和舒服的人在一起

喇嘛哥

你有没有遇见过这样一种人,他们的身上不知道有什么魅力,只要和他们在一起就感觉很安逸、舒服,让人无法拒绝。

正文

我朋友的儿子就是那种被上帝签约的人,不仅颜值高,还特么的学霸,关键是含着金钥匙出生,踩着人民币长大的那种。

转眼间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在所有人的预想中,这个小孩的另一半至少也应该才貌双全,万万没想到,这个小孩有一天领回一个一米五的矮子,还胖,听我朋友形容,韩红的身材,葛优的容貌,关键是某某技校的学历。

大家都认为,我朋友小孩脑子出了问题,要不就是女孩使了什么迷心计。整个家族都炸了锅,我朋友更是以死相逼,断绝往来,掐断经济来源等等江湖上失传的泼妇秘籍。

有人劝我朋友,遇到这种时候,冷静是非常必要的态度,放开男孩的捹头绳子,让他过了热度,也就自然分手。

结果断绝男孩经济来源三年之后,男孩和那女孩自己创业,居然有了自己的公司,小日子过的热火朝天,还是一副非她不娶非她不嫁的态度,我朋友眼看着生米煮成熟饭,再不调整战略,有可能就把养大的儿子拱手相送给敌人。最让我朋友困惑的是,这个女孩到底有什么好能把他儿子吸引的五迷三道的。

于是请人从中撮合,各自让了五十步,让儿子阐明那女孩到底哪里吸引你,男孩很淡定,除了例举了很多女孩的优点,比如善解人意,幽默豁达等等。居然说了一句:和她在一起很舒服。

我朋友就纳闷了,于是决定两口子去女孩的老家,来一次微服私访。谁知道半个月后回来,态度直转直下,满面春风的给我发来请柬,要为儿子举行婚礼。这种态度就像搞传销被洗脑似的,逢人见面三句话就能转到儿媳的身上。

现在我朋友有个新观念:一个优秀的人就是和你相处起来很舒服。

原来我朋友去了女孩老家,父母都是教师,得体大方,不卑不亢这是其次。最关键的是女孩的同学、发小,自从女孩回去开始,上百个同学奔走相告,他们的老大回来了。女孩独立,幽默,是人群中那个不开口则以,一开口众人的目光就离不开的那种。

用我朋友的话说:和这个女孩在一起惬意、没压力。他才理解儿子为什么喜欢这个女孩,对,在一起很舒服,才是那个女孩过人的魅力!

前几天受一个朋友的邀请,参加他的家宴,赴约的那天北方大雪封路,但是受邀的客人悉数到场,有位朋友感叹道,他出门的时候,他妈妈说,你们是吃饭了,又不是吃命了?那位朋友形容他和我朋友的关系说,在一起舒服,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过命朋友。这就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使然吧。

有些人在一起会上瘾,觉得他(她)沉默也不觉得尴尬,让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舒服成不设防、不伪装的状态是一种魔力,和舒服的人在一起,一定像听着音乐,喝着咖啡,看着一朵花开放,让时光如流水一样漫过的恬淡和素净。这就是一个人的魅力,而这种状态却是从一个个体生命里散发出来的,是多么神奇的事情。人与人交往是有节奏的,产生共振才是相匹配的气场。

在一起舒服才是一个人顶级的人格魅力。时间久了,才知道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不在脸蛋,而在岁月积淀下来的睿智与淡定,是一种岁月历练后的放下和释然。这种魅力的背后一定有一颗善良宽容的心,一种在平淡中发现美好的情怀和一颗永远童真的心。懂得尊重,又不丧失自身原则。只有获得尊重,才会深感自身的重要性。

在一起,舒服,就是让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读懂彼此的内涵,生命以飞翔的状态才能丰盈成舒服的坦然。让另一个生命在你面前舒展和放松,这是一种多么幸福的景象。天空生辉、绿意葱茸、繁华似锦、时光如水也不过如此。

在一起舒服才是一个人顶级的人格魅力,能与你的灵魂平等的对话,能唤醒你沉睡的心灵。

他能安放你的寂寞和不安,他也能懂得枝繁叶茂的乡愁和似曾相识的默契。他懂你的沉默,接得住你发来的信息。它像流水一般清润你在的时光,它也像一首平凡而悠扬的歌,在烟火中沸腾每一个独立的季节。

遇见这样的人,谁还能拒绝那份真挚和坦然呢?

生命的魅力,就是和你在一起舒服、惬意,和另一个个体生命在一起很舒服,就是心灵打开的一扇门,随时等待你的经过和停留。

在一起,舒服就好


在一起,舒服就好

又到年底了,每年这段时间都让我欢喜让我忧。

喜的是在外面忙碌了一年终于可以回家,平时那些烦人的事都可以暂时搁置不理。

而忧的则是每年回家都会遭到三姑六婆的围剿,无一例外。

被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有没有对象了,如果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话,那就惨了。

她们会倾巢而出,恨不得把自己半辈子的经验都教给我,“该找怎样的男朋友”。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

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个人的外表而对他格外注意,有时候喜欢阳光大男孩,有时候又喜欢成熟稳重的大叔。

这些人虽然都是不同的类型,但却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彼此之间的相处很舒服,没有负担,他们也不会让我觉得有压力。

不仅仅是爱情,其实我对友情的态度也是如此,和谁在一起舒服,我就会选择和他在一起。

但其实,这个标准事实上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

马尔大夫

喜欢和说话不累的人在一起


喜欢和说话不累的人在一起

小木头

喜欢你,是因为跟你说话一点都不累。

01

我特别喜欢跟“说话不累的人”交往。

这种人,要么特别聪明,一点就通,你说个开头他立刻就能领会接下来的意思,特别有那种“心有灵犀”的感觉;

要么特别真诚,让你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用千转百回费尽心机;

还有些呢,沟通技巧未必有多高,但贵在简单直白,直奔主题,特别好。

跟说话不累的人交往、合作或者谈恋爱,特别舒服,沟通成本大大降低,不必过多耗费我们的时间、精力和心情。

总之,我喜欢跟这种人交往。

02

跟一个人沟通是轻松还是疲惫不堪,会左右我对一个人的印象、态度。

尽管沟通能力是不同的,有的人擅长表达,有的人则差一点,但大多数时候,态度决定一切。

有时,你跟一个人沟通吃力,是因为他永远心不在焉,永远顾盼左右,你认真地解释清晰地表达,他却哼哼哈哈,过半天再问你:“什么,你说的是什么?”

我真的非常非常非常讨厌这种人。

因为这是对人的不尊重,这种人无论是私人朋友还是工作关系,我都会敬而远之——如果是工作不得已,那也一定在完成工作之后,敬而远之。

我发了几张喜欢的书店的照片,有个人问我是否可以转发朋友圈。我说可以啊,告诉他其中有几张是我去过后拍的,还有几张没去过,是网上看到了很喜欢存下来的。

理解力不是特别差的话,应该能看懂吧?!

但过了一会儿,他问:“啊,这些地方你都去过吗?!”

我重复回答:“不是。其中几个我去过。还有几个没去过,网上看到的。”

他又奇怪地问了好几个完全不知道为什么的问题,后来,终于转了朋友圈,胡诌了几句话说什么“听说这年头不去书店装13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化人”。

我当即拉黑了他。

我猜不透是他的双商有问题,还是沟通能力差导致我的反感,总之我的判断里,这种人不但不能给我带来任何有意义的东西,反而很有可能因为无聊提问而浪费我的时间。

哪怕是公号里从未谋面的陌生读者的提问,我也基本都是会回应的,但如果一个问题我清晰地表达了观点之后还在同一个层面上追问不休的人,我就无力招架,逃之夭夭了。

大家各自安好吧。

03

时间才是最昂贵的东西。

它一分一秒过去之后,永远无法找回来,无论你多有钱,多有才华,时间都不会因为你而停驻,它从来都是毫不留情地过去,滴答滴答溜走。

我不能把自己每一秒都是新鲜的、独一无二的时间,浪费在语焉不详、沟通有难度还不怎么尊重别人的人身上。

如果一个人的理解力有问题,那我们可以多付出点耐心,慢慢解释给他听——面对小朋友的时候,不就是这样的吗,当有许多问题他们无法理解的时候,我们是可以慢慢解释的。

但是如果因为一个人的心态而造成沟通障碍的时候,就真的没必要那么“苦口婆心”了。

04

一个人的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会表达,只是沟通能力的其中一项,这里面有很多天生的成分;若是你不那么会表达,把话说明白就可以了,没人苛求你非得嘴皮子特别溜。

更为关键的是,你得会听。

认真听,用心听,不仅仅是带着耳朵去了,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别人需要你给出反馈的时候你呆若木鸡,有问题你需要思考时,心思早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不要说思考,问题都没听明白。

谈合作时,坐下来几分钟我就能够判断出坐在我对面的这个人是什么心态——有的人满口“好好好”,其实一句都没往心里去,这种合作一般不会成;

有的人一会儿接电话一会儿摸手机,全程都很忙,根本不会听你说话;

还有的人,说得很热闹,热火朝天地跟你讨论合作模式传达他的理念,但谈的话题根本离着两万五千里,这也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

这种人我遇到不止一次。

曾经有人辗转联系到我,合作的心意特别迫切,于是我去跟他们聊一下,看能不能找到结合点。

不到十分钟,我就对这件事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对方全程都在炫耀他们的业绩有多好,事情做得多完美,我试图把话题拉到合作这件事上,他们重复一下“对啊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合作的点”,然后又继续跑偏……这哪里是谈合作啊,这是一次胜利的自我表扬大会啊?!

后来,果然不了了之。而我完全没有一点点再跟他们沟通的欲望,跟他们说话太累了。

不在一个频道上的人,尽量少打交道。尤其是那种可有可无的交道,就让它们自然而然地消失吧,不然你会付出太多而收获极少,关键是特别费时间。

05

这些年,我愈来愈不喜欢跟人家“辩论”。

一件事情,不一定非要有个定论,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想法,大家和而不同,互相倾听一下对方也是很好的,为什么非要争个对与错,甚至鱼死网破?

我对于持有“我就是对的”的人抱有敬畏之心,也总是敬而远之,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那句话就触动了他偏执的好胜心,非要开一个辩论会,争个高低,唉,累不累啊?

我跟闺蜜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儿各抒己见,我说一二三,她认为四五六,争论几句就聊别的去了,懒得继续下去。

我和克莱德先生的观点也有许多大相径庭的,而我们奉行的就是“和而不同”,哪怕是夫妻,也没有必要非要争出个结果来,又不是关系生死的大事儿,何必那么认真。

当你跟一个人说话不累的时候,当然会愿意跟他多说几句,跟他多交往一些,因为你一点他就懂,或者他跟你意见不同也没什么关系,你们发现这种诧异也很有趣,甚至启发你的思考,这样多好。

唉,我是越来越不能跟说话累的人交往了,世界上那么多有趣的人,有趣的事儿,我何必在他这里费劲呢。

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