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qg13.com - 爱是一种习惯的情感美文】
关于情感的说说有很多,我们总是想把自己满意的情感句子记录下来,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句子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为了情人,她欠债自杀:没有自我,爱就是一种魔咒",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那些爱得太多的人们
我的来访者田甜一直情路不顺。
她从十六七岁开始谈恋爱,谈到30多岁依然没有修成正果。
最近她又因为一次失恋,受挫严重,竟达到了抑郁的地步。
“李老师,你说为什么别人的感情都那么顺利,只有我这么坎坷?”
在咨询室中见到田甜,发现她是个文艺青年。她写了整整7大本爱情语录,从杜拉斯到安妮宝贝,从三毛到李碧华,从西厢记到牡丹亭。
她是个典型的爱情主义者:
相信感觉,每次感觉来了,总是会爱得轰轰烈烈,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
喜怒哀乐都被恋情牵扯着,恋人说一句情话可以开心一天,一句烦躁的话就让她落泪失眠;
恨不得24小时都黏着对方,一旦联系不到,微信电话轮流轰炸。
但是往往爱不了几个月,就会发现自己“爱”不下去了。
为了讨对方欢心,田甜在网上学了很多种烘焙花样。对方一开始觉得新鲜,但后来招架不住顿顿甜食,看到糕点就发憷。俩人都觉得很委屈,闹了好几次不愉快。
对方出差频繁,工作很忙,两个人见面的频次不定。患得患失的田甜恨不得住进对方的手机,监控一切讯息。
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
田甜把感情当做生活的必需品,付出百分百努力的同时,“理所当然”地要求对方提供无条件、无间断的“爱”。
可在这样的模式下,她却发现对方并不重视这段感情,不想把所有时间精力都耗在这上面。
最后她一阵纠缠之后,每一任男友都义无反顾地离开了。
十几年过去,她身边的朋友都有稳定的亲密关系,结婚生子,而田甜却像坠入了某个怪圈,深陷恋爱失败的泥潭,无法拔腿上岸。
在随后的咨询中,我了解到田甜小时候父母由于工作忙,没多少时间陪伴她。
于是她沉迷爱情小说,从那时起内心就种植下了一个很大的梦想:找到那个命中注定的他,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
似乎只要这样,未来的生活就会幸福和甜蜜起来。
但事实上证明,越是需要爱情的人,越是会在追爱的路上,一次又一次地栽跟头。
一心追求爱情的人,到底在追求什么?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像田甜这种情况的并不少见。她们信奉爱情至上,完美的人生有准确单一的模板:
爱情美满,婚姻幸福。
这本是我们幸福的一部分,但一旦把它当做人生的终极追求,就会是一场场悲剧。
悲剧的源头,大多来自以下2个方面:
1、浪漫情结
田甜让我想起福楼拜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
爱玛是一个农夫的女儿,在修道院里接受过大家闺秀式的教育,学刺绣,弹钢琴,同时也阅读了大量浪漫主义小说。
在见了包法利之后,她深信自己遇到了不可思议的爱情,便嫁给了他,在半夜举行了火炬婚礼(充分体现了她的浪漫情怀)。
而回到婚后的平淡生活中,她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不满。
她发现,包法利其实就是个普通人。他衣着寻常,谈吐呆板,见解庸俗,激不起情绪、笑容或者梦想。
于是尽管包法利努力工作、照顾家庭,爱玛还是义无反顾地逃离这种烦躁的平静生活,先后找了2个情人。
并且为了营造小说中那种浪漫贵族男女的情爱生活,花了许许多多的钱,欠债越来越多。
最终,债务紧逼,情人无情回避,丈夫无能为力,绝望的她吞食了砒霜,死在了在丈夫跟前。
这个不断追求爱情的女人,最终死在了浪漫执念的破灭之中。
现实中,也有许许多多的人,没有真正经历死亡,却在一段段感情的破裂中,对爱情和婚姻死了心,最后想着随便找个人结婚算了,反正爱情不会降临在自己身上。
究其根本,这与长久以来充斥市场、美化爱情的文艺作品,有很大的关系。
它们潜移默化地给人们传递一种偏差的婚恋观:
拥有爱情,就等同于获得幸福。
同时,也给人埋下了两大危机:
对爱情不切实际的追求,把事业、自我、友情等抛之脑后,以至于最后没了爱情,也没了自我;
对爱情有着过高的期待,以至于把两人都困在以爱之名的牢笼里,掏空自己也榨干对方。
2、拯救情结
在多年的咨询中我也有一个新发现。
一般容易沉浸在浪漫主义的人,从小都会比较缺乏父母的关爱,甚至在情感上受到忽视和虐待。
背后也许只是因为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或者没有足够的经历和知识,去给她们爱。
于是她们会打小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值得被爱,以至于用尽一生去寻求认可,寻找缺失的父母之爱。
用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执迷》里的话说,她们寻找恋人像找一位“象征性的父母”。
其中有两种表现:
◆ 一种表现是:把自己放在“待拯救”的位置。
如同电影《大话西游》里的台词: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的云彩来娶我。
只要这个人来了,一切都豁然开朗。
再也无需面对现实中的一地鸡毛,再也不用承担责任和痛苦了。
爱情初期的那种兴奋,的确让他们短暂忘掉了童年的创伤和痛苦。
但期待着一个“盖世英雄”的到来,是把自身放在何处?
——放在一个非常弱小、无助无力的位置,渴望被拯救的位置。
而一旦把对方投射为盖世英雄,自然也不关注他的需求,一旦发现对方不是想象的那样,就有幻灭的感觉。
◆另一种表现是:把自己放在“拯救者”的位置。
由于在童年时,父母没有去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甚至连自己都顾不上,导致她们长期缺爱,颠倒角色来照顾父母,获得关注。
于是长大后,还在继续用小时候的方式去照顾恋人,执迷其中,希望最终能够通过“解救”对方,获得在幼年时没有得到的认可。
可是,这些拯救往往是出于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对方的需求,这也无形中成了对方无法拒绝的好意和负担。同时,自己也会付出得非常费劲。
拯救情结和被拯救情结,常常是并行的。
本质上,就是沉迷在自己的幻想里,忽视另一半。
一边按照自己的意图强行拯救对方,另一边期望对方如自己般拯救自己,关系会在付出和索取的错位中,越来越失衡,最终走向破裂。
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师,婚姻咨询师罗宾·诺伍德把以上情况称为“爱得太多的女人”:以为追求到所谓的爱情就会幸福。
但这只是天真的幻想,是遭了浪漫主义文化的荼毒。
深陷这种荼毒的女性,如何做才行?
1、浪漫爱情只是人生的锦上添花
我有个朋友阿雅,也是个“爱得太多的女人”。
爱情甜蜜时,像全世界都把她捧在了掌心;失恋后,就像是被全世界抛弃。
她最近一次失恋,我和其他朋友们怕她一个人过不去,便接二连三邀约,久违的闺蜜下午茶和深夜聊天会,她说“感觉日子没那么难熬了”。
回了趟老家,她把自己一个人锁在房间里悄悄哭。
妈妈每次都小心翼翼地敲门,叫她吃饭,桌子上的菜都是她喜欢的。连平日里脾气暴躁的爸爸,也开始笨拙地关心她——她被治愈了不少。
回来后,她仔细地做了一次大扫除,看见房间里积灰的画板和颜料。
以前每个星期她都要去上一次绘画课,那时还心心念念地想做插画师。可后来,她周末都和男朋友腻歪在一起,慢慢地就把绘画这事给搁置了。
阿雅说以前整个人围绕着对方转,突然有一天,对方不愿再当轴心,一离开,她就像被抽掉了骨头,坍塌下去……
一直以来,她就这么大胆激进,把快乐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以至于忽略了太多太多美好。
这一次她才发现,每一次她在爱情里跌得很痛的时候,都是朋友和家人将她稳稳接住,度过难关。
阿雅决定不再做为了取悦对方,维系关系,放弃自己的兴趣、友谊、事业甚至是尊严的傻事。
追求爱情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给了爱情过高的权重。
2、从拯救情结到情感人格独立
阿雅重塑了对爱情的认知,也逐渐褪掉对爱情的执迷。
但对于童年缺失情感关注的人来说,要解开心结,还需直面“缺爱与拯救”这个坎。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曾说,没有恋人可以弥补童年时被拒绝被忽略的伤痛。
我在咨询过很多案例后发现:爱是门一直缺失的功课。
很多人不懂爱、不会爱、追求不切实际的爱。
比如有些人,事业很优秀,但是一谈恋爱就崩。
因为很多人内在都运转着这么一个逻辑:我只要优秀,就会获得被爱。
在他们的观念里:
爱意味着被爱;
被爱的资格就是我很优秀,比如我颜值几分,有几套房子,一年挣多少万……
有这些资格后,只用乖乖躺着,等待着被爱就好了。
一旦没有被爱,他们就会很委屈,意思是我都这样优秀了,为什么他还不爱我。
不爱我就算了,我条件这么好,不愁下一个。
虽然这样的人经济很独立,但对感情的认识却很幼稚,以为经济领域的成功可以自动兑换到感情领域一样。
这很像另一个经典的常见的逻辑:
只要我学习好,父母就会爱我了。替我做好一切,夸奖我,更爱我。
惯常的教育模式和奖励机制导致这些人,把早年跟父母相处的经验带到了现在的婚恋中,我事业有成,我很优秀,那么你要负责爱我。
这是一个很幼稚的想法:爱情是单方面别人给予的,而不是两个人共同经营的。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提到:
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的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
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把爱情看得过重的人,或许只是在期望获得被爱,而过度渴望被爱的人,其实缺乏爱的能力。
可见,爱情并不是一件等待或寻找一个完美爱人的过程,它还涉及到一个人爱人的能力和成熟的人格。
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学学李安:
大导演李安在家里依然要做家务:
我太太能够对我笑一下,我就放松一点,我就会感觉很幸福。
我做了父亲,做了人家的先生,并不代表说,我就很自然地可以得到他们的尊敬。
你每天还是要来赚他们的尊敬,你要达到一个标准,这个是让我不懈怠的一个原因。
李安的太太林惠嘉也说过:
“李安不是导演的时候,我就是我;李安当导演以后,我还是林惠嘉。”
这才是一种成熟的对待婚姻、对待爱情的态度。
爱情不是脱离现实的避难所,更不意味着被拯救,它是一种真实的关系。
在这个关系里,我们要像在事业里一样,去学习完善,付出投入,才能拥有真实的、爱的关系。
扩展阅读
爱,就是让对方活出自我
❶
小C与小枫结婚5年,最近经常吵架。小C原本是个活泼开朗的姑娘,没什么心机但活得坦诚、快乐。但现在,她不知道自己身上还有什么优点。她活在小枫的挑剔指责中,做什么都不对。
“但他说他爱我,正是因为爱我,才害怕我被别人欺负,希望我变得更好。”
对于这种论调,我只有一个表情:【白眼】。
我们是在病态情感的文艺作品中成长的一代。如果我爱你,就要虐你;如果我爱你,就要挑剔你;伤害得越深,爱得越深……最后一定要扔出来的重磅炸弹是“为你好”。
这个套路是不是很眼熟?从爱情到友情,从伴侣到孩子。如果没有这种病态的爱,好像故事就编不下去。
“我爱你,就要改造你。”我都懒得说这样想的人是爱自己。
你如果爱自己,就不可能去折磨那个与你订立了婚约的人,你会想办法把日子过好,让对方开心,这才是爱自己。“不懂爱”这三个字更适合你们这些打击狂与改造狂。
喜欢打击伴侣的人,内心藏着两个见不得人的秘密:一是以不断的挑剔与指责考验对方的忠诚;二是只有将对方打进土里,他才能获得安全感,因为越差劲的人,越缺乏背叛与逃跑的能力。
病态的关系也可能持久,尤其当一方成功地将另一方变成病人后。但这种持久,以牺牲了关系的质量为代价。
❷
爱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生物学角度的吸引,一见钟情再见倾城是这个范畴。这部分的爱,可以成就短暂的美好关系。二是心理学角度的学会继续爱你。这部分的爱,重点是在爱中成长,越爱越自律。
在第二个阶段,人必须克服过度的占有欲与改造欲,懂得人与人之间,最理想的关系是亲密有间,最美好的相处方式是尊重对方的优点。
上周朋友圈被左先生右先生刷屏。左先生温暖务虚,右先生嘴拙务实。与左先生恋爱与右先生结婚是人生赢家。理想很丰满,现实却会告诉你,无论选了谁,你最后嫁的都是一个左右先生,有时候温暖有时候笨拙,有时候务虚有时候务实。
一生太长,琐事太多,时间是流动的,人也是流动的。人的优缺点会互相转化,情绪起伏与波动更是家常便饭。
健康的情感关系,最终变得不健康,都是从不宽容对方的起伏,不尊重对方的优点开始的。当你没有过上理想的生活,或者没有活成理想的自己时,不是选择自律与成长,而是将对于生活的失望转嫁到了你爱的人身上。
这时候,爱就变质了。你不再爱对方,而是因为你们曾经爱过,有深刻的关联,他正巧方便被拿来作为你失败人生的挡箭牌。
❸
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发展长久的关系,或者你是不是已经学会了长久地爱一个人,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看看在这段关系中,你是否活出了自我。爱,一定让你比以前更自信、快乐,你收获了许多来自对方的肯定与赞美,同时,你也这样给予对方。
什么是彼此活出自我的爱?看看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信。
“我永远不会想把别人的灵魂据为己有。我只希望我们的灵魂可以互通,像一个两倍大的共同体。”
“本着这些信念,我很希望你绝对自由,我希望你的灵魂高飞。”
“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你和我说话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
王小波对爱情的理解是,“至少你投出的球,对方能接住。李银河就是一个能接住我的球的人”。
爱是一场投球游戏,而不是捆绑甚至SM。如果你想要搭档与你一同成长,就要付出足够多的鼓励、等待、耐心。不是他成为你期待中的人,你才爱他,而是先爱他,他才有可能成为你期待中的人。
❹
以前,你犯错后,要独自面对;如今你犯了错,有人与你一起分担,告诉你没关系,你很棒。这就是爱。
如果爱情与婚姻,让你觉得无所适从,做什么都错,你肯定没有找到真正爱你的人,你找到的只是一个不懂爱的自私鬼。
作为生活在夹缝中的一代,我们大多数人的父母都没有正确的相爱姿势,更很少给子女爱的教育。自己偷师学艺又不小心碰到了害死人的玛丽苏、杰克苏与虐恋。对于什么是正确的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共度一生,我们是在一片雾霾中摸索前进的。
如果你已经结婚了,身边却没有王小波而只有隔壁老王,每天列举你100条罪状,这一点也不奇怪。希望你将这篇文章分享给他,并且自己有一个小小的改观:当他说完你的100条罪状后,不再挖空心思证明他不如你,让你们的关系进入死循环,而是淡淡地说,我觉得自己挺好,或者我觉得你今天带孩子玩的那个游戏挺好。
如果不能破釜沉舟地打破关系,就去用一颗向好的心、更高的姿态,去打破你们之间互相挑剔、伤害的闭环。
最重要的一点是教育好你的孩子,让他明白真正的爱,是让对方活出自我。尊重他人的优点,人生会变得更加顺利。
每一种爱都是冒险
每一种爱都是冒险
选谁都是一种非完美结果,心里,都会有另一个人!
有个微博说——“《单身男女》大家看到的是删减版的结局,因为杜琪峰不想得罪吴彦祖的粉丝而影响票房。真正的结局是——程子欣在所有人离开后,对方启宏说:对不起,我不想骗你,其实我爱的是他,刚才太多人我不想你难堪。然后戴上古仔的戒指离去,在门口发现在一直在等的伤心的张申然,俩人相拥而泣。”
我十分质疑这微博内容的真实性,不过,我和朋友观影时,她预测的结局就是这样的。有许多人一直在争议,到底程子欣最后选择谁更合适呢?两个男人都挺好的,一个虽然花心,但也为她做出了努力,一个稍微木讷,但却十分执著,而且,两个人最后都做出了很大努力,都非常真诚,跑到苏州,想尽各种办法,动用各种资源,使出浑身解数,孤注一掷,全都想抱得美人归!
对程子欣来说,选谁都是一种痛苦,因为,一个是折磨、折腾、让她心肝寸断的豪放仔,一个是为她等了好几年一直痴心忠贞的靠谱男,一个可以给她带来快活、新鲜,一个可以给她带来安全感和信赖感,似乎,两个男人要能融合到一块就好了。但这个世界,就是没有那么完美的男人,又风流又忠诚又风趣又诗情的男人基本就不存在,你只能选其一,究竟选谁,就是一种并非必然的抉择。即使她选张申然,电影结局也是皆大欢喜,选择方启宏,另一部分人则在感叹,张申然其实也不错啊,他真的很努力,也很爱她啊!
电影没说程子欣选方启宏的理由,但却给出了不选张申然的原因:“我们这几年总在错过,为什么我们相爱却总是擦肩,也许就是我们的缘分没到吧。”她无疑还是爱他的,但她怕这种不确定再次爆发,她怕他依然会让自己伤心,所以,她选择了另一个从没伤害过自己的男人,虽然她可能对他的爱少一点。
情爱生活里,遇到这样的情形,许多女人还是会选择张申然这个类型的。因为这种类型的男人确实能俘获女人的心,他让她们不能自控,强烈地让她们臣服于他的魅力,想不崩溃都不行。即使电影里的程子欣,也是更爱张申然,她只是担心害怕他的花心才放弃他的——见面中途被洋妞勾走ONS的男人,她觉得太靠不住了,虽然他说,他已经改了,他就是那个火星人,但她还是没法完全抹去那种不信任感。
但是,程子欣找方启宏就一定是最完美的吗?她以后会一定幸福吗?当然未必。对一个木讷的男人,生活有时候确实会缺乏阳光,他教养良好,他收入不错,他温文尔雅,他什么都好,但他就缺乏了那种让女人心旌摇荡的气魄,缺乏让女人飞起来、叫出来的性格,女人和他结婚,有可能会觉得平淡。而另一方面,如果真找了张申然,他未来能始终只和一个人好吗?他能保证一辈子只和一个女人上床?对一个看到美女就流鼻血的男人来说,下半身的驱动力太强大了,假如婚姻进入疲惫期,他是否还能抵挡住外界的诱惑?
所以,选谁都是一种非完美结果,心里,都会有另一个人,但是,你又不能全选,所以,选择就是一种冒险,而爱本身,也是一种冒险,你既然选了,就要勇敢承担这个险。
没有一种爱情值得自降身段
没有一种爱情值得自降身段
“身段”这个词,最初是总在戏曲上。
那目光流媚的青衣花旦,一个小碎步,喜笑嗔怒,任由人说。
“身段”是主角的象征,有故事的人才配得上有身段。越是边缘的的人物,越无人去讲究她的身段。
我曾经认为女人在爱情里是心甘情愿放下身段的。很多时候,爱情对于女人下的蛊,是不受控制地付出。
《源氏物语》里,光源氏的女人无论身份高贵或是低微,一旦卷入了光源氏的世界,便失了身段,唯爱而活。
你看,一千多年前的故事里,女作家就洞悉了女性,给女人贴上了“爱得卑微”的标签。
即便是这样,我依然认为,身段这东西,是自己给自己的。
大学的时候,我们闺蜜之间的陆陆续续有人“脱单”,剩下我们这些依旧要过光棍节的姑娘,愤而举旗成立“单身帮”。
我们一起去旅行,几个姑娘提着自己的行李箱上下楼梯。动车上的置物架很高,自己一个人也能“嗨咻嗨咻”地把行李箱举起来,放上置物架。
那时,茹茹在我们中个子最小,一米五的身高,却喜欢穿宽松的大毛衣,我们虽然笑话她像是“穿男朋友的睡衣”,却也承认她穿起来有种特别的味道。
茹茹认床认屋,带得行李总是最多。每次我们见了都忍不住想要搭把手,她替我们着想,觉得我们拿自己的行李就够辛苦了,每次都坚持要自己提行李。
毕业后的第一年,当单身帮”的我们都还沉浸在找到工作的喜悦中,茹茹便宣布了爆炸性新闻:她确定恋爱了,对象是实习单位里负责指导她的年轻主管。
年轻主管比周如如年长几岁,海归背景。茹茹觉得,这就是真命天子,她也要学着配得上他。
女人越爱,就不由自主地自觉卑微。茹茹看了很多不靠谱的爱情指南,那些纸上谈兵的理论师告诉她,男人们都喜欢某种模式的女生。她就尽量往那个方向靠。
于是,大灰毛衣自然再不能穿了,换上了凹凸有致的A字裙。头发也从齐肩留到了腰际。
之前,茹茹喜欢看韩剧,大学时我们偶尔接些私活,帮自媒体公司写些关于韩剧的评论。我们都羡慕她,能把一部一般水平的片子挖掘出深度与水平。恋爱之后,她觉得海归男朋友大概不喜欢她看这类“没逻辑”的作品,就转战英美剧圈。强拗出来的影评,让人看着都觉尴尬。
大学旅行时谈过的那些独立女性的理论,像是突然人间蒸发了一样。
不止是她,连我都以为,无论什么样的男人都会为这样的尽心竭力的爱情充满欢喜。
结果却是年轻高管先提出了不满。他说,茹茹啊,你为什么和以前不一样了?
茹茹觉得年轻高管是在为不喜欢她找借口——她这么努力,他没理由不满意。
我知道你爱的辛苦,心疼你爱得辛苦,却多想对你说一句:其实你不必。
不是每个男孩都爱你放下身段的样子。一个在良好的教育体系下长成的、思想独立的男性,有时候恰恰是看中了一个女孩的“身段”。
这“身段”是价值观、生活质量和视野的综合体。
你以前能够单枪匹马出门旅行,为什么现在不可以了?
你以前能够写出很棒的影评去抗衡别人的“韩剧无脑论”,为什么现在不可以了?
你以前为了自己的个性,躲过了多少人的眼光,为什么现在不可以了?
那都你曾经引以为傲的身段,现在又为什么抛弃了呢?
真正的好男孩,也会重视未来另一半的独立思想,而不是希望她成为单纯的学舌鹦鹉。
精神的契合,绝对不是“他说的都对”,而是两人对同一事物有相应深度的理解,能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做交换。
有本书叫《玩命爱一个姑娘》,玩命去爱个姑娘,有没有可能,我不知道。玩命去爱一个小伙子,最好还是不要了。
玩命这两个字,就好像玩火玩得烧了身,过界踩地雷。
这种“放下身段”并不是特指女追男。相反,我觉得女追男这件事特别有身段,用俗话说,特有面儿。
这种“身段”,不是外人看来的违反世俗,而是独立于他的掌控之外的自我意识。
爱情需要磨合,但不需要附和。没准他爱得就是你的身段儿,那一招一式,一喜一嗔,一举手一投足。
女孩的身段是自己给自己的。自降身价这事,多作贱自个儿。别为个薄凉人,最终凉了自己的心。
爱是一种承诺的修炼
爱是一种承诺的修炼
有很多女人面对爱情时会有很大的冲击,似乎爱情和她想象中有很大的差距。男人不会时时刻刻陪在身边嘘寒问暖,也不会晚上陪着她上山看流星。人生的难处就是活在现实中,女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不愿意面对现实,现实中的爱情不是电视上精致的偶像剧,我们很少因为感动而在路上相拥而泣,路人也不可能因为男人的求婚成功,因此围观喝采,甚至眼眶微湿。
正常人大概也很少说出那种:“请许我一个未来吧!”之类的话,听到的人也很少会高兴得喜极而泣。这就是现实与梦想的差距,但女人总是无法跨越这一步,无法忍耐男人为事业打拼而忘记她的生日,对答应回家吃饭又失约的男人,大声咆哮,上演碗盘齐飞的戏码。说穿了,就是无法忍耐寂寞。
锁上贞操带,就保证不会红杏出墙?
台湾有位年轻人,为人勤奋踏实,待人诚恳热心,不到三十岁就当上了里长。他的新婚妻子,是隔壁村长的掌上明珠,嫁给里长后,家庭很幸福,先生也很疼爱她。但是她却总是感到心里十分空虚,平日忙于处理公事的先生,即使在假日,也常常必须帮助选民处理地方上的事务,无法陪她到处玩乐。于是她寄情在打扮自己身上,她本来就是一个千金大小姐,买起衣服、鞋子来像是永远不满足似的。她这样的行为被婆婆知道了之后,勤俭朴实的婆婆搬出家训把她说了一顿,她也不敢再大肆挥霍了,又回到从前那样百无聊赖的生活。
她白天开始常到先生上班的办公室找他,疼爱妻子的里长当然不敢说什么,每次都是陪她聊聊之后,就叫她在办公室坐坐,因为里长必须常到外面视察工程。久而久之,她跟里长办公室里的助理熟稔了起来,助理长得白净斯文,她感觉到助理爱慕着她。有了男人仰慕的眼光,她每天更是打扮得像个未嫁的清纯小姑娘到先生的办公室,先生看着她每天满面春风,以为老婆是因为可以来和他一起工作,完全不知道,老婆是为谁打扮为谁忙。
有一天,助理趁着里长出外洽公时,终于鼓起勇气向她表白对她的倾慕之情,她非常犹豫该不该有所响应,她也知道先生对她很好,这些日子的打扮虽是为了他,但其实只是想满足自己被注目的虚荣心,真正要她出轨其实是很挣扎的。但是助理的甜言蜜语使她心动了,她以为自己在婚后,心已经是一滩死水,波澜不兴,没想到助理的爱慕挑动了她蠢蠢欲动的情感,于是两人发生了不正常的感情。
在这段关系维持约一星期后,助理对她说:
“偷偷摸摸太不自由,我们干脆离开家乡,到一个没有人认识我们的地方,建立属于我们的家。”里长太太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助理又说:“我刚出来工作没几年,手上的积蓄恐怕不够买房子一起住,你如果有私房钱千万记得要拿出来。”
隔天趁先生外出时,她拿了家里所有最值钱的财物,到港口与助理会合。助理说:“我们拿着那么多行李太显眼了,你先把行李给我,等我运到对岸再回来接你,要不然被抓到就不堪设想。”
女人也认为有理,就把所有财物交给他,自己留在原地等待。
没想到,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过去了,里长太太从中午等到傍晚,助理就这样一去不回。直到里长协同警方来到港口,丈夫看到她又惊又气,他沉痛地说:“没想到真的是你,有村里的人看到你跟他一起到渡头买船票。我不相信,回到家看到你的东西都空了,我才不得不信……”警察这时向里长太太说:“很抱歉,我们依法要请你回警局做笔录。”这时候,里长太太才知道,原来助理亏空公款近上百万元,里长近来发现账目有异,助理怕东窗事发,干脆卷款潜逃。
太太做完笔录之后,又饿又冷,可是实在没有脸回去面对丈夫,万般无奈下她独自一人又走到了港口。突然,她看到一只狼狗衔着一只鸟从她面前跑过去,那只鸟还在奋力挣扎。狼狗跑到水边,看到水中有一条鱼,就把鸟放下,要去咬鱼;结果鱼游走了,鸟也飞走了。
太太看了,忍不住苦笑说:“这只狼狗真傻,已经有一只这么好的鸟,居然放弃而去咬鱼,结果鸟和鱼都得不到,真是傻啊!但是狼狗的傻,只不过让它挨一顿饿;我的傻,却误了一生!”
此时,这里长太太才如梦初醒,懊悔地说:“我居然为了那种人,鬼迷心窍,放弃爱我的先生及家庭,毁了一生幸福!”
干柴烈火。小心烫伤自己想要抛弃寂寞,换取浪漫新恋情的结果,是换得了一生无穷尽的愧疚和寂寞。如果女人在爱情和婚姻里面,可以忍耐一时的寂寞,交换一辈子的幸福人生,难道不划算吗?
如果一个人总是随心所欲地追求快乐刺激,虽有短暂的快乐,终究会害了自己。两人一起生活,总是要带三分勉强,因为激情和甜蜜总有转淡的一天。要男人一年到头变着法地给你惊喜,讨你欢心,是不切实际,也是强人所难。两人交往久了,难免会遇到一些有魅力的异性而心动,但是要赶快紧守立场化解贪欲,才不会一时迷失而招来无尽的烦恼折磨。
曾有男学生在读过现代作家徐志摩的传记后,有感而发地说:一个男人需要三种类型的女人,一个是林徽音,懂徐志摩的诗和心;一个是张幼仪,她是母亲般的女人,照顾着徐志摩,但男人不会对母亲产生欲念;于是徐志摩还需要一个陆小曼来满足他的热烈的情爱欲望。
于是也有女学生不甘示弱地说:一个女人也需要三个男人,一个带着她看夕阳、数星星,专门做一些风花雪月的事;一个父亲般的男人,可以当她经济上的依靠,并且宠爱着她;还有一个则是心灵上的伴侣,能够不断刺激她成长的老师。
不过有些女人也许更贪心,她还需要一个随传随到,为她做牛做马,完全在她掌控之下的“奴隶型”的男人。
女人们在此应该看清楚,女人和男人算是扯平了,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是林徽音、张幼仪和陆小曼,一般女人根本办不到。所以,也不能苛求一个丈夫能集情人、父亲和心灵伴侣于一身。多数女人在选择结婚对象时,还是会理智地选择一个父亲型或是知己作为厮守一生的伴侣,于是婚姻就缺少了浪漫狂放。我们只能忠实于自己最初的选择,一旦选择走入婚姻,就必须为两个人的人生负责。
女人应该期许的是,当一个可以一起去旅行,也可以让对方独自去旅行的伴侣。婚姻里有适时的寂寞,两人才能走更长远的路。如能想通这一层,徐志摩也许就学会了怎样去爱张幼仪了吧?
踏实的爱。才不容易折旧现代的爱情小说让人误以为婚姻是爱情的终点站,其实我相信社会普遍认为有经济能力、个性稳定是理想的婚姻伴侣、是值得追求、钟爱一生的对象时,这不是市侩,而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一位印度的哲学家曾说:“不要定义爱是什么?先问问爱不是什么?”当我们把脑海中浪漫偶像剧的场景删除后,还剩下什么?不过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真爱就藏在这些现实的生活中。没有满天流星,也没有夕阳海滩,就在人与人的日常对话中,在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流露中,在每天平凡无奇的接触中。
忘掉你认为爱情应该有的样子,习惯寂寞包围的生活,然后你就会找到真爱。
爱是一个动词 爱是一种仪式
爱是一个动词 爱是一种仪式“仪式就是告诉对方,时时刻刻,我都把你放在我心上。”1
公司一个90后男生在追一个女生,追了半年,都没什么进展。
平安夜那天,我随口问他:你娃这么气定神闲,看来礼物是准备好了哟。
男生答,礼物,什么礼物?
我惊呆了,说,我擦,平安夜你没准备礼物?
他还特无辜,说,啊?需要准备礼物吗?我以前谈恋爱,从来没准备过啥礼物,对方过生日啊,情人节啊,我都没准备过。
我擦,你丫还得意了。
以前听说他屡次被甩,每次分手都哭成狗,还超同情他的。
现在才知道,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该!
然后他还特委屈,说,我读过你写的那篇文章啊,《最高级的浪漫,就是鸡毛蒜皮柴米油盐》,我这不是实践你的文章嘛。我不刻意搞什么浪漫,送礼物什么的,多做作啊。
我怒了,你真的读懂我的文章了么。我说的是有的男人的浪漫,是表演性浪漫,没有付诸真心;而更高级的浪漫,是踏踏实实地为你做好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我的文章里面,不是还举了例子吗,呆木头先生在国外给老婆买鞋,吃到好吃的餐厅记下来,下次带老婆去法国吃,这些是他表达爱的方法,也是爱的刻度,以及甜蜜的记忆啊。
这特么有什么做作的。
爱的本身,就是一件充满了仪式感的事。
写信是仪式,喝茶是仪式,相爱也是仪式。
村上春树就说过,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你蹲下来帮我系鞋带,是仪式;喝拿铁时,你替我擦掉嘴边的泡沫,是仪式;记得我无意中提到喜欢的首饰,送给我,是仪式。
仪式是让我们对所爱的事,怀有敬畏。
2
《小王子》里有一段话。第二天,小王子又来了。“最好还是在原来的那个时间来。”狐狸说道,“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这也是一种早已被人忘却了的事。”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这让我想起我的三姨。她50岁生日那天,一个大厨现场给她做了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她最喜欢的抹茶口味。上面还裱了她最爱的紫色玫瑰。当大厨取下帽子,摘下大口罩,大家才发现,这是三姨的老公。为了做她喜欢的蛋糕,他偷偷报了烘焙班,学了十几次课。必须要说,我三姨夫才是真正的撩妹高手好吗。我三姨当时真的感动到落泪。我三姨夫就是那种随时随地的炫妻狂魔。朋友圈都是给他老婆拍的照片。每次出差,都会给他老婆买礼物。我三姨喜欢好看的餐具,三姨夫到香港、到泰国,到日本,任何地方,都围绕一个主题,去给三姨淘各地的餐具。爱是需要表达的。你对我的真心,要让我看见。爱不是你在内心默念1万次,然而站在对方面前,不发一言。爱不是你自顾自陷入日常的忙碌,而不曾给我一个拥抱。爱不是你在我面前打游戏玩手机,却看不到我失落的样子。爱情的世界里,不应该有冷漠,不应该有忽视,不应该有将就。别忘了,爱是一个动词。你不表达,我怎么知道你爱我。你不持续地表达,我怎么知道你还爱着我。我们需要做一些仪式化的事,来告诉对方,我爱你,每一天,我都重新爱上你一次。仪式就像一种承诺,一种契约。仪式带来的是安全感。3
坦白说,我也是个害怕矫情的人。我勒令罗同学别给我搞什么浪漫花招。我嫌肉麻。但是一个月前,我的生日,他从深圳给我带了一大把花,装在大箱子里,到了北京,献宝似的送给我。我嘴上说,真特么丑,你以后别送了。内心还是暗爽的好吗。结婚十年了,他还是那么笨拙地爱着我。如果不是那一大把丑丑的花,我可能会忘了这个生日。是那把花让我记得。这就是仪式最好的意义。很多我们容易忘掉的事,仪式会帮我们记得。比如我们第一次约会,他带我去吃了一顿很豪华的西餐,点了一份拌了沙拉的羊肉,好球难吃。比如我们去拍结婚照那天,我穿了件很村炮的绿色外套,不知道为毛,脸上还有两坨高原红,完全是《乡村爱情》即视感啊。比如前几天,我们结婚纪念日,他突然很感慨地说,老婆,我不相信爱是不变的,我明明一天比一天更爱你了啊。吃一顿特别的饭是仪式。拍照是仪式。说肉麻的话也是仪式啊。仪式会把一件单调普通的事,变得不一样。仪式不是做作,不是俗气,是让平淡的生活发光。其实,别被“仪式感”这个大词吓到了。没人让你现在就单膝下跪说爱你。没人让你包下整个电影院请她看电影(如果你这么土豪,请联系我)。没人让你要惊天动地,把你的爱向全世界直播。爱的仪式感,就是做好一件件小事。关注你所爱的人,体察她内心真正想要的,记得她真正喜欢的。下雨的时候你去送伞,她生病了你陪她去检查,唱K的时候认真听她唱完,她难过的时候陪她去吃一顿大餐。仪式不是铺张,不是高调,不是表演。仪式就是告诉对方,时时刻刻,我都把你放在我心上。
11 有没有一种喜欢,不带任何目的
为什么总有那么一些人,
他们相信落在地上的房子,相信写在银行卡上的数字,
可,就是不愿相信自己值得拥有一份正当好的爱情。
他们渴望爱情,尊重现实,一旦现实与爱情不可兼得时,
他们会果断选择最能给自己安全感的东西。
其实,真正的安全感,源于你的内心。
有安全感的人不一定占据着社会上最稳固的资源,但一定占据了这样的天赋:
不在乎有的,不惦记没的,不害怕失去的,不追求强扭的,
觉得什么都是自己的,万一什么都不是了也无所谓,对得到适可而止,对失去心无畏惧。
选择现实,还是选择爱情?
很多人不相信爱情。他们单纯地相信着,爱情只有在童话故事里存在,是人类臆想出来的虚无缥缈的产物。只有落在地上的房子和写在银行卡上的数字才是实际的存在。
于是我们看到很多人在选择爱情的时候,有了很多标准,要具备哪些条件,才会去恋爱。
当然,大部分人还是没有那么极端的,还是愿意相信爱情的,只是有另外一些理由支持他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先有温饱问题后有爱情问题。在他们的眼里,渴望爱情,也尊重现实。
现实的残忍却是,你很难遇到一个极有丰厚物质条件的人,同时也非常地爱着你。那样一个高富帅或白富美,注定不是你的。那么,选择现实还是选择爱情,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很多人选择了现实。
于是我们开始对爱情失去信心,我是一个矮矬穷,一个真正的屌丝,我能拥有属于我的爱情吗?会有人看上我吗?听着身边的人在谈论着现实的问题,孩子奶粉房子车子,仿佛无力承担这些的人不配拥有爱情。然后开始质疑:我该相信爱情吗?
为什么总有那么一些人,因为一个人的附加价值和社会角色而喜欢他,而不是单纯地喜欢某个人?
安全感是这个城市最大的匮乏,安全感也是在这个城市里生存下来的首要条件。所谓安全感,就是人在社会上产生的一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如果有任何东西让你感觉到恐慌和不安,那么你就开始缺乏安全感,恐慌越大,安全感越匮乏。焦虑就是缺乏安全感的最大表现,你对现在和未来某方面的焦虑,正展示着自己在这方面的安全感缺乏的程度。如果你和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依然有这种感觉,那么表示你并没有带给他安全感。
感情也是这样,在感情的世界里,安全感是首要因素,在有安全感的前提下,爱才可能产生。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表现感觉可以放心、依靠、相信的时候,那么他给你的安全感就成功建立了,这时才会有可能进一步发生感情。安全感是人的一种本能,人只有考虑自己是安全的,才可能去考虑另外一个人。马斯洛在他那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里,也论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安全感是基本需要,爱却不是。
安全感来自于两个方面,可控度和确定度。如果一件事情,你觉得是可以在你的控制范围内的或者是被你所确定的,那么这件事情就会给你安全感。如果你对它有无力感,那么这件事情就不会给你安全感。当一个人在情感方面从对方身上得不到足够的安全感时,他便会追求物质方面的安全感,来抵制情感方面的安全感缺失。
这就容易去理解,为什么一个不愿意相信爱情的人,会将过多的物质现实因素加在关系里。
因为他们的世界里,感情这个东西,是十分不靠谱的,即使热恋的时候两个人海誓山盟,爱得死去活来。可是这个激情能持续多久,一辈子吗?有些滑稽,自己已经不是十七八岁的小孩子了,已经没有勇气再去相信那么天真的爱情了。在他们的观点里,两个人相处久了,感情就会淡去,这点是不可控也是不确定的,因此感情不能给他们安全感。而现实不同,你落在地上的房子无论过10年还是20年,它都在那。
爱情是没有保质期的。如果感情终究会逝去,那么为什么不选择条件好一点的,至少这样可以让自己在物质生活上过得舒服一点,不至于太痛苦。
即使感情是有保质期的,即使你还愿意相信感情,但是你依然难以在感情里获得安全感,因为你不相信物质匮乏的爱情会让人幸福。相爱有什么用,饿的时候能吃饱吗?两个人连房子都没有,总是租房、漂泊,连最基本的安全感都没有,哪来会有爱情?
有的人会拼命发展自己来取代发展感情,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握在手里的钱是可控的和确定的,而把精力放在另外一个人上,那是不可控和不确定的,握在手里的钱比另外一个人更有安全感。
所以不要去责怪谁谁在感情里过于现实,其实他也不想这样,只是这个时代让他太没有安全感,才会选择现实。假如这个时代实现了社会主义大同化,人人不再为物质匮乏而缺乏安全感,那么他还是愿意相信单纯的爱情的。在现实与爱情之间,人永远都选择最能给自己安全感的东西。与其说一个人选择现实,不如说一个人选择了最安全的生活方式。
为什么会有人依然相信爱情,即使浪迹天涯也是幸福的。我只想说,他们的爱很多,他们对于物质匮乏没有多大感觉,他们从来不会担心吃饭问题,也不会因为住所问题就没有安全感,他们相信对方就是幸福,他们确信对方不会离开。另外一个人,对于他们来说是可控的和确定的,他们也坚信着爱情里的安全感。
当然,所谓物质的匮乏也只是心理上的一种匮乏,不存在一个人真正的物质匮乏,它只与你的心理尺度有关。在物质上缺乏安全感的人,即使在拥有很多后依然感觉匮乏,而一个有安全感的乞者在饭饱后就会觉得幸福。所以所谓的物质匮乏,只是心灵的一种缺失,与其说是欲望,不如说是自己心灵的匮乏。因为匮乏,才有欲望。
安全感的形成,还要追溯到人的成长阶段里去,你是容易对物质产生安全感还是容易对人产生安全感?精神分析学家霍妮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个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基本焦虑。父母给予孩子的爱、真诚、尊重的程度,决定着孩子对人产生安全感的程度,也直接决定着孩子长大后对人的态度,别人对他建立安全感的容易程度,甚至在一个容易吵架或冷漠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对亲密关系建立的安全感就十分微弱。
一个容易对关系缺乏安全感的人,只是一个他父母当年对待他的受害者。当我们意识到这点后,就可以在当下做一个选择,成为真正的自己,为自己负责,而不再受父母的影响。我的安全感,是选择建立在物质上,还是愿意尝试一下建立在感情上。物质生活是物质生活,感情是感情,两者在生活有交叉,但还是两回事。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为主,同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如果你还是怀疑爱情,你就可以去审视自己,你的安全感来自于哪里呢?需要别人来建立,还是可以自己给自己?
真正的安全感只可能来自于一个地方,那就是你的内心。有安全感的人不一定占据着社会上最稳固的资源,但一定占据了这样的天赋——不在乎有的,不惦记没的,不害怕失去的,不追求强扭的;觉得什么都是自己的,万一什么都不是了也无所谓;对得到适可而止,对失去心无畏惧。当你愿意给自己安全感的时候,其实你就可以安然去享受生活,物质丰盛的时候享受物质,感情丰盛的时候享受感情,这两者可以同时享受,并不冲突,因为你从来都不匮乏。
那些喜欢上现实类型的人,如果你还是喜欢他,试试,你怎样去给他安全感,就怎样建立你们的关系。
逼婚,一种不成熟的爱
逼婚,一种不成熟的爱
如若从不成熟的爱的角度去理解逼婚,或许可以让人直面这个问题。
父母逼婚理由很多:
再不找就老了,“贬值”了。还不是为了你,怕你老了没人照顾。高龄产妇对你、对孩子都不好!你结婚了,爸妈就真的放心了,你这样吊儿郎当一个人,让我多没面儿?你工作再出色,你事业再成功,没有自己的家,没对象,没孩子,又算哪门子的成功?
……
诚然,父母提到的每一点,我们都有充足的理由去反驳,没感觉,不将就!爱情失败了,婚姻糟糕了,你负责么?!找一个不适合的人,在家里大吵大闹,鸡飞狗跳,甚至,让孩子从小就在缺爱的环境下长大,缺父爱,缺母爱,你们真能忍心?惹上一个烂人,摊上一堆烂事、一笔烂账,回头给你们添麻烦,让你们那么大年纪了还为我的事儿操劳,你们不怕?!
搞个不欢而散真的非常简单。问题在于,你真的想要单身么?
我和父母打趣:你们从来都没教过我怎么搞对象,现在一上来就逼婚,这么做真的大丈夫?
感觉为后代找对象这种事操碎了心的动物,大概就只有人类了。尤其是在中国。
曾在一篇文章里分析过催婚的原因,一是父母的控制欲,二是中国人在亲密、亲子关系上经常不讲“边际”,任意干涉,三是关于“死亡焦虑”,关于这些我们暂且不去详谈。
现在我们80、90后普遍为独生子女,父母一直照顾有加,导致太多的“被安排”,大家的“应该感”很严重,从小到大,选大学,定专业,乃至找工作,定居所都是父母一手包办,按照这样发展下去,去对子女婚姻大包大揽同样“合情合理”——你是孩子,你要听话。
这就是一种不成熟的爱。
不放手的父母不成熟,不长大的孩子不成熟。对于他们,想要建立一段亲密关系,独立地处理关系里的问题,就会变得存在困难。
我们发现很多关系稳定,家庭幸福的人,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独立自主的,亲密且有边界的,所以,他们并未经历催婚,他们对此都不着急,而且,等到时候到了(这个“时候”没有明确界限),他们该找对象找对象,该结婚结婚,该要孩子要孩子,该怎样怎样,不疾不徐,不紧不慢,完全不用人去操心。
这是为什么呢?
有期《动物世界》,一只鸟(忘了是什么鸟)刚成年,离开父母,独立去“讨生活”,它先找了一块风水宝地,开始筑巢,鸟巢建得既温暖又结实,它会找些鲜花、羽毛进行装饰,然后好生拾掇自己,在一只试探着靠近的雌鸟的面前,它展示了它漂亮的家,光亮的羽毛,矫健的身体,曼妙的舞姿,当然,还有我想你能陪我“生个鸟”的决心,总之,它的求偶进行得很顺利,相信不久之后,它们也会抚育出一群骄傲的小鸟,长大后离开家,继续着他们年轻时勾引对象,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事。
回到问题:你真的想要单身么?
如果不是堪破红尘的话,当然,真正堪破红尘的人会有办法说服父母接受他的选择。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可能你面对催婚的反感,同样来自于对自己无法独立地找到对象,建立关系的自我否定,恐惧逃避有关。
建立不好“窝”,吸引不了“人”,原因同样在于你还不够成熟。
所以,面对逼婚,何必去和父母激烈对抗,既然你也想找,父母在催,至少,在目标上,你们是一致的。
为什么不去心平气和地与父母探讨你想要的婚姻及其你对未来生活的打算呢?甚至可以聊聊他们当年是怎么看对眼走在一起的,然后告诉他们,你也想要成家立业,但是,你得等到某个机缘。
我的意思是说,哪怕你一时半会找不着对象,先把和父母的关系搞好,既能减轻你的心理负担,又能提高你的沟通能力,同时也是去为自己变得独立、成熟,学会建立良好关系做点准备,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连逼婚都不怕,还怕没对象么?
当然,对于寻找配偶这种事情,抱怨,逃避,畏惧,焦虑……全都无济于事,你得有点儿胆子,有点儿策略,做足准备,不紧不慢,关于这点,那只鸟算是个学习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