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qg13.com - 恋爱技巧招巧妙让她更想你】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等到我们都老的时候就翻出来回忆,怎么样才称得上爱情故事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萧红:她比烟花更寂寞,欢迎阅读与收藏。
萧红:她比烟花更寂寞
提及萧红,总会想到《红楼梦》里的香菱,有生之日孤苦伶仃历尽人世间的苦难,最后,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
萧红是那个时代文坛中异常夺目的女子,一部《生死场》为她打开了通往文学的道路,《呼兰河传》使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笔,一度被称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如今,萧红离开这个世界已有68年之久,她的名字,早已被岁月的长河涤荡成民国时期才女的符号,乱世之中一抹无尽的苍凉。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遇实堪伤,也许从1911年萧红来到世上,她就注定了要开始一场凄凉、艰难的人生之旅。
她的出场是苦涩的、孤单的。
由于是女儿身,持有重男轻女思想的母亲对她总是恶语相向,父亲更是给她的一生带来了心寒齿冷的回忆,经常无缘无故地打骂她。13岁时,父亲把她作为结交权贵的礼物,许配给了大军阀的儿子汪恩甲,一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
童年不幸的境遇,造成了萧红自卑、压抑的性格,她的眼神里透露出的都是对未来的茫然无力。
1927年,在祖父的帮助下,萧红来到哈尔滨读中学。在这里,她沉浸在了诗文之中,快乐地编织着自己的文学之梦。
初中毕业时,19岁的萧红已经长成了一个妙龄少女,父亲出面催促她尽快完婚。面对可想而知的日后凄苦的生活,她动了离家出走的念头。在表哥的帮助下,她毅然踏上了开往北平的列车,逃离了这桩包办婚姻。
在北平求学期间,终因学费不足而返回家乡。走投无路之时,萧红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出现了,他就是萧红拼命想逃离的汪恩甲。
也许真的是命吧,命中注定她在劫难逃。
汪恩甲以陪同萧红去北平读书为诱饵,诱惑萧红和自己在一起。为圆自己的读书梦,萧红和他在哈尔滨的一家旅馆开始同居生活。
半年过去了,他们欠下旅馆一笔食宿费。汪恩甲借口回家取钱,把身怀六甲的萧红独自留在旅馆。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旅馆老板放下狠话,如果不能还钱,就把萧红卖到妓院。那一年,她刚21岁。
绝望中的萧红,偷偷地给当地的进步报纸《国际协报》写信,寻求一线生机。
这一次,她邂逅了生命中的第二个男子前来营救她的萧军,让她在日后念念难忘的三郎。
在旅馆见到狼狈不堪的萧红,她的脸上满是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沧桑,萧军顿生怜悯之情。萧红向他倾诉自己从小到大的不幸遭遇,眼前的女子,柔弱无依,那么多悲伤的往事蕴藏在眼睛里,绝望而忧伤,让人心疼不已。
这之后,萧军几乎天天来看望萧红,希望能够寻到机会将她救出来。接触的多了,她的话渐渐地多了起来,和他谈文学、谈诗歌。他发现,眼前的女子有着非凡的才情,聪明伶俐,他们之间总有着谈不完的话题。从萧军热烈的眼神里,萧红感受到了他对她的爱慕之情,感觉着来自那个敦厚男人的温暖,一颗心不再感到漂泊无依。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她突然感觉到生活变得无限温暖和美好。
两颗孤寂的心灵,开始在无边的黑暗中熠熠发光。爱情,在不经意间产生了。
也许是上天对两位有情人的眷顾。8月,哈尔滨下了一场大雨,松花江全线决堤,萧军趁乱带着萧红逃离了旅馆。
一个多月以后,萧红在医院产下了她和汪恩甲的孩子,用作费用抵押给了医院。二人开始了新的生活。于是,一段故事在那个多雨的夏日开端了。
婚后,他们的生活贫寒却也幸福。二人暂时在一家旅馆安顿下来,白天萧军外出工作,萧红在家帮他抄写稿件。闲暇的时候,两人一起探讨文学,会见共同的朋友。萧红在萧军的鼓励下,开始给一些文学刊物投稿。看着刊载着自己文章的报刊,萧红仿佛看到了希望,苍白的脸上日益有了鲜活的色彩。
也许,爱情就是这样,可以让你对生活重新抱有信心,可以引领着你看到更为广阔的天空。不可否认,是萧军引领萧红走向了文学创作之路。
1935年,在萧军的帮助下,萧红的小说《生死场》横空出世,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轩然大波。萧红的名字,开始为大众所熟知。
然而,像所有的蹩脚电视剧里演的一样,他们的感情却在这一刻出现了变故。
随着生活的安稳,萧军开始不断地外出应酬,很晚才回家,这令缺乏安全感的萧红不安。有一段时间,他和一个陈姓女子来往神秘,这引起了萧红的怀疑。萧红无休止的盘问令萧军很是不耐烦,争吵不断在两个人之间爆发,有一次,萧军对萧红大打出手。
爱情的飘忽不定使萧红不时有幻灭感,她不知道该如何去相信眼前这个让她深爱的男人,经常在黑夜里暗自哭泣。萧红开始用烟酒麻痹自己,甚至一度离家出走。
1938年,在短暂的和好之后,两萧决定分手。萧红怀着萧军的孩子与他告别。
不是不爱,只是不知道如何去爱。在困境中能够相濡以沫的夫妻,却经受不住安稳岁月的打磨,曾是神仙眷侣,到头来却成了陌路人。也许,只有自己清楚,那些难言的遗憾,那些留下的痛楚,那些心上划下的深深浅浅的伤痕。
这时,一个叫端木蕻良的东北作家进入了萧红的生活。1938年5月,萧红怀着萧军的骨肉,和端木蕻良完婚。
在婚礼上,主婚人让萧红谈二人的恋爱经过时,萧红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我对端木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她想要的仅仅是一份细水长流的幸福吧。
然而,他们的婚姻并不被世俗所包容。端木的母亲认定曾和两个男人有过孩子的萧红是个不祥之人,昔日的好友对她刚和萧军分手就结婚的做法不理解,纷纷排斥和疏远她。她和萧军的孩子生下三天后便夭折了。
这些萧红虽然没有说什么,心中一定会多少有些无人能知的伤感。
很难说萧红与端木是否相爱。也许,更多的是想找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
婚后,他们的生活很平静,没有家庭暴力的出现,也很少争吵。萧红在文坛奠定基础的《呼兰河传》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至少和端木在一起时,萧红能够有一颗安宁的心。
可是,在她最需要一双男人有力的手为她支撑起一片天时,端木从来都不在她身边。
1938年日军轰炸武汉,只有一张船票,萧红让端木先走,他果真丢下大着肚子的萧红先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端木抛下重病的萧红,加入了香港方面的抗日组织,日夜忙个不停。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端木都不曾陪在她身边。
有些人,如果在你需要的时候他总不在,那么最后,他也不会再留在你心里了吧。
萧红在弥留之际,心心念念的是萧军:如果这个时候我给三郎发电报,不知道他是否还像当初那样奋力把我从水中救起。
生命在一秒一秒地倒计时,她还在幻想她的三郎能够在她生命垂危的时刻将她救起。她真心爱过的男人或许只有他。
爱情永远没有真相。
萧红去世时,年仅31岁,匆忙得就像做了一场梦。离开了,梦散了,她和他也走散了。
小编推荐qg13.com
我心中的萧红
她一生追求爱与自由,在这暴力的、奴隶与欺侮的社会中,从异乡到异乡。题记
萧红一直是我心中的向往。
她经历了许多的苦难,我看了就像自己也经受着这样的苦难一样;她说过许多悲哀的话,我看了就像自己也快要沉浸在这样的悲哀一样;她写温暖和希望是自己永远的憧憬和向往,我同她一样;她为爱遍寻天涯,却伤痕累累、亲离众叛,死的时候也不能再见最爱的人一眼,我总为此她感到不幸。
半年前,我看了一部电影,那是传记类的文艺片《黄金时代》第一次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了。之后,我继续看她写下的文字,看《呼兰河传》,看《小城三月》,看《后花园》,看所有的故事与心情,如何连成一条无形的线,让我悲从中来、泪流满面。
萧红首先是一位作家,而且是一位文字忠实于感情的作家,否则我绝对不会对她看重半分。其次,萧红的遭遇感染了我,她一生的苦痛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现实,我真希望她留下的作品不止这么多。我希望一直读她,读她的伤悲,读她心里的落寞,所以,我认真地看那部很长的文艺片,也很认真地写这篇虽然不很严谨却很真挚的文学评论。
一部电影或者一篇文学评论并不足以说明她的全部深刻,然而,即便如此,当初看完这部时长两个半小时的文艺电影,我的心中摇曳着挥之不去的落寞情绪。就像萧红其人,她的文字、她笔下的人、她的语言带着与她同样特质的某种感情,说是悲哀,我更乐意称之为落寞,那种被未婚夫抛弃的落寞、被家族排斥的落寞、被注定孤独终生的落寞以及唯有时间知晓自己所有苦痛的落寞。
萧红一生,十分凄惨,我觉得她的凄惨的命运是注定好了的。萧红的性子是很要强的,同时她的心也很敏感,如果不是这样,当初听从父母的安排和未婚夫汪恩甲结婚也是很好的生活,但是作为一个不到二十的芳龄女子,对于自由的爱情有着多么强烈的向往啊,又因为上学接受了许多的新思想,那么叛逆的性格自然会导致萧红自身和家族的对抗,那么如萧红在《小城三月》里所写的,翠姨因为对表哥爱而不得的痛苦,同样也真实地反映在了萧红本人身上,吵架,绝食等等,但令我没想到的是,她选择逃婚,成为出走的娜拉。萧红对于爱情是充满向往的,而这出走并不仅仅只是为了爱情,她还为了寻求希望和温暖。萧红的家庭虽然比较富裕,但在萧红的记忆里,我的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也是荒凉的,因此她并未感受到来自家人足够的爱,除了依靠唯一的老祖父。后来萧红在书里写道,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直到现在还是过着流浪的生活。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 萧红一生漂泊不定,人间冷暖自知,纵然后来遇到了在她最危难时刻救她的萧军、同病可以相依的端木和备受其景仰的骆宾基这样三个男人,心中依然难以忘怀小时候的家乡,难以忘怀美丽的后花园和后花园里老祖父给予自己深沉的真实的爱。所以,她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对于爱情,萧红是敢作敢当的。萧红敢于为了追求自由的恋爱而选择离家出走,敢于为了追求真实的感情而选择追随萧军,则同样敢于在旧日恋人变心之后毅然离开,敢于一个人走前途未卜的人生道路,也敢于一个人死去。
她裸露着,不是身体,而是灵魂,她用她的全力去爱,她的爱,让她爱的男人,变得强大起来、骄傲起来、随心所欲起来,然后她第一个被伤害。她的强大,让男人下手很重,其实,她是很疼的。
我很羡慕萧红其人,即便她一生坎坷,爱情道路并不顺利,然而我无法忘怀她对于痛苦和艰难所做的抗争,我无法忘怀她因为追求心中所爱而宁生宁死的精神。有人说她傻,有人觉得她情商低,我只觉得她很坚强,我只觉得她很伟大,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她那样勇敢,不是所有人都能为爱情牺牲掉自己的安定,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战火纷飞里寻找心灵的宁静。
每次想起萧红,心中总会浮现这样的场景:灰白的天空下人群纷杂,所有的人都忙着逃难,偏偏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女人就如此引人注目,想要尽快往前赶却脚步蹒跚,一手托着似乎要下坠的腹部,另一方面还得照顾自己的行李,走着赶那趟重庆最后的船,快上岸的时候跌了一跤,包袱全部摊开,凌乱得不成样子。船就快开走了,她挣扎着想要起来,日军的炮弹便疯狂地炸起来,天上又下起雨来,她只有凭借着命运了。
这其实是电影《黄金时代》里的画面。说到萧红,我其实是不忍直视的,也不忍心要去批评她说她在感情上太不独立了,我只是暗暗地悲悯她,同情她,并且深深地知道:本来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人。
我心中的萧红,一定是坚强的,为了爱情绝对勇敢、面对苦难也不屈服的。她不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但永远在寻找些什么,以笔为媒,她在写作中中寻找,寻找她的故乡、亲人,寻找穷人、妇女和儿童。
我看《呼兰河传》,我看《小城三月》,我看《后花园》,甚至也看《萧红全集》,看他人对于萧红的印象,这些事物组织起来,我以为我就真的看到了一个真的萧红了。其实不然吧,但如果不是,她又会是怎样呢?
我只知道,她一生追求爱与自由,在这暴力的、奴隶与欺侮的社会中,从异乡到异乡。
董倩:我比从前更诚惶诚恐
董倩:我比从前更诚惶诚恐
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新闻会客厅面对面新闻1+1央视新闻频道这些响当当的名牌栏目,都曾活跃着一个知性朴实的身影董倩。
香港回归、50年国庆、澳门回归、申奥成功、APEC会议、中国入世、载人航天飞行、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央视这些重大活动报道中,都有一位秀外慧中的女子董倩。
这位在央视摸爬滚打14年的资深记者和主持人,对成功的解读很简单:努力和机遇是每个人成功的砝码,只要有机会就尽量抓住。
适度的自卑让我前行
董倩经常被人问及,当初为什么选择北京大学历史专业。而她总是诚恳回答:十几岁的小女孩面对历史的感受,和到了40岁的时候再看历史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当时学历史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什么不得已呢?
那时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风靡校园。小说以美丽的北大为故事背景,描写了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当时,董倩心想,就凭这部小说自己也要去北大读书!但她报考的是北京大学英语系,英语成绩却一般,只能留在北大读冷门专业。
选择了历史系,可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年度大事表,压根儿就不想好好学。她特别羡慕英语系的女同学,总觉得自己失去了最心爱的东西,还会躲起来偷偷流泪。
整个大一,钻了牛角尖的董倩根本没有调整过来,沉浸在失落里,学不进去。
如今的她已深谙一个道理:当你经历了一些事,你会问为什么;当你问为什么的时候,你就想知道以前是什么样的。这大概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董倩最爱北大的未名湖,春夏秋冬每次季节转换的时候,她都要去湖边转一转。她还喜欢泡图书馆,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读不懂的,就复印下来带回宿舍再读。在北大4年,她没有找男朋友,不是在湖边散步就是在图书馆啃书本。
在北大,像她这样的学生很多,充满着求知的、向上的朝气,那种氛围让董倩至今怀念。
从北大毕业后,董倩为求职的事四处忙碌。
1995年10月,董倩去参加央视的招聘考试。灰毛衣、格子衬衫,短头发、戴眼镜,董倩素面朝天,带着一身学生气,夹在精心化妆、打扮入时的对手中间,显得格外稚嫩。但她那种特有的自信和朝气,打动了在场的考官,最终顺利进入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栏目做编辑。
那是11月底的一天,天是灰色的,飘着雪花,冷得不得了。她早早赶到央视东门传达室,等制片人李小萍来接她进去。她紧张兴奋地站在雪地里,一点都不冷,浑身发热。
漫天的大雪,热烈奔放,董倩从此进入央视的大门。这一扇门就此改变了她的一生。
真正进入央视,董倩觉得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归零。她根本不懂电视,连什么是编辑都不懂!也没有人主动辅导一个新人,不懂的她就要勤问,赔笑脸去迎人家的冷漠。
她感觉自卑透了。
北大4年培养的清高,就此轰然破碎。看着办公室同事出出进进忙这忙那,自己却像个木头一样,傻呆呆坐在办公桌前不知所措。
后来,她得到机会去采访那些东方之子,但白岩松采访一个人只需20分钟,自己却需要2个小时,心中对台里的摄像师感到十分歉意。
在东方之子的一次采访中,采访对象告诉董倩,人和人的资质都差不多,有的人能成功,有的人不能,就在于谁能坚持。
这话让董倩明白:只有改变自己,适应社会,执着努力地坚持,坚持,再坚持。
如今的董倩平静地说:一个人在从学校到社会,从年轻到成熟的过程中,适度的自卑是非常好的,它会推动你向前。当你知道自己这方面不如别人的时候,克服缺陷的过程就是努力向前的过程!
越做越觉得如履薄冰
凭着勇于挑战的拼搏精神,经过十几年的磨炼,董倩才有了今天的睿智、成熟和干练。
1999年,董倩第一次参加澳门回归大型直播节目,她以镇定自若的心理素质出色地把握了现场。2000年,她加入新闻调查当记者,照例做得很好。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只有完成了东方之子的积淀,通过在东方之子的钻研、训练、提高,才能进入新闻调查这一更高的层次,我才有相对自如一些的采访功力。
现在,她成了新闻1+1的当家主持人。
从做现场记者到进入演播室做主持人,我的速度比别人可能快了些,但既然受命于此,就要尽力干好。这是董倩的一贯风格。
看她的节目既不大起大落,也不惊心动魄,但是很有厚重感。镜头前觉得很平淡,看完以后却觉得有深度。不懂就问,不懂就学,每做一期节目,在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内做足准备,这体现了董倩科学、客观、理性的工作态度。
面对一些批评的声音,董倩笑着说:有了批评,这说明有人看我的节目了,有人注意我了!人应该换一个角度看待批评,把它贴到墙上,随时提醒激励!
生活中的董倩,真诚朴素,仍带着些学生气。
我只是电视节目制作众多环节中的一个环节。其实,电视有时候挺不公平的,有那么多人参与了电视节目的选题、策划、编辑工作,最后观众记住的却往往只有露脸的公众人物。
那天,董倩应邀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她对网络主持说:你瞅我的头发,我自己剪的,一剪子下去就成这样了!主持人乐了。又有网友问她一个问题,她脱口而出:我这个猪脑子,我怎么想不起来那时候采访的是谁了呢?
从重点大学到新闻评论部,一路在人尖中打拼的董倩,虽然亲历了众多重大事件,越来越被观众和业界认可,但董倩却有着出乎意料的谦虚。
董倩的父亲是从山东农村出来的,他经常用一些农谚教育董倩:稻子熟了腰弯着。
董倩曾说自己不如张泉灵聪明,不如柴静有口才,不如白岩松深刻,我必须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我才能维持跟那些优秀的人一样的水平。
她说这些话,没有丝毫的矫情。
她坦言:真是越做越觉得如履薄冰。按说每做一个节目我都应该增加自信,但问题是两方面的:一方面,的确是培养了自己的自信,知道在面对采访对象的时候,应该调整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比以前自信了;另一方面,我比以前更诚惶诚恐、谨小慎微,因为我知道要采访得好太难了!怎么能深入事情的本质、核心,挖掘到真实情况,其中的学问太深了!
让对方觉得你配坐在他面前
董倩是一个很用功的人。
董倩觉得要想采访成功,首先气势上不能输,一定要让被采访者眼里有你。为了做到这一点,采访前的功课便不能不做足。如果你的提问不准确,或者说你的提问不够水准,让对方觉得你不具备与他们对话的资格,那么他们很可能就会敷衍你。
董倩从不吝惜花在工作上的时间。为了做好一期节目,董倩常常预习功课到深夜。有一次,她把编导准备的半尺厚的资料带回家,眼看着天黑了,又到了天渐明,人们又离家上班了,她还在工作。整整一天一夜,董倩从材料堆里完成了满意的采访提纲。
一个节目成功与否,跟你的准备是成正比的。再得心应手的片子,你轻视了它,一样效果不好,因此我会重视每一个片子。
她不给自己任何懈怠和轻慢工作的理由。
当面对专家的时候,没有任何东西为你遮丑:他们的目光直视你,让你无处躲藏。如果你没有能力与他们对话、过招,那就是一场不对等的谈话,根本没有办法深入探讨问题。董倩这样解读自己的工作,当主持人能够把问题最核心的东西抓住,引导专家去分析,专家的精彩,就是主持人的精彩。
董倩已经成为一个名记者,但她并不想把自己营造成一个明星,她甚至本能地抗拒着这种可能。十几年面对面的采访经验,董倩总结出一句话:让对方觉得你配坐在他面前。
不管什么人,部长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所谓配,就是让对方感到你懂我说的话。不因为他是高官就仰视他,也不因为他是普通人就俯视他,心态要平和。要了解他的处境和他讲的内容,要设身处地地站在他的角度考虑。
即使是采访一个犯人,她都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因为她知道,人只有处在被尊重的状态下,他才会感觉双方是平等的,也才会有与人沟通、交流的愿望。
从最初的迷茫到现在的成功,董倩感触颇深。不是所有得到机会的人都会成功,因此属于自己的应对机会的资本一定要雄厚。她告诫年轻人:你是一个小萝卜,没有你的坑,你就得去努力寻找你的坑,找不到,你就变成了萝卜干。
烟花约
还记得在那边的时候,不知是哪年的一个什么节日,家周围放了好多烟花,对于在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很少见烟花的我们来说,在某一个不特定的时间里可以看见烟花,心里既洋溢着喜悦有带有好多惊喜。我和一个女孩那个时候也聊到了烟花,都说好好看,而且是烟花满天,真的好美,我们还约定了,一定要有个时间,一起去看一场烟花会,呵呵,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都是很期待有这样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为我们点放一场烟花盛会。
初中毕业,我回到了我的家乡,入乡随俗,家乡在偶尔的一个时刻也可以听见烟花声,这是因为可能是放烟花的这个人家有一些什么比较慎重的事情吧,或许是喜事,也或许是不好是事,偶尔有的时候,还可以从梦中被烟花声吵醒。过年的时候,是家乡的烟花最盛放的时候了。小年夜必定会有,年夜饭的时候也必定会有,团圆饭除夕夜的时候更是会有的。烟花一旦被释放开来,都会吵爆你的耳朵。起初的一年,也就是去年的时候,第一次看见烟花,尤其是除夕夜那天的烟花,当我站在星空下,看见漫天的绚烂的烟花,都可谓是一个烟花倾城了。我望着这漫天的烟花,每一朵都可以迷却我的眼睛,心里油生的喜悦。看着漫天的烟花,我就想起了和一个女孩的约定,一起去看一场烟花的约定,我是多么希望那个女孩就在我身边,和我一同看着漫天的烟花,到那时,喜悦就会在我们两个心里,不用多说任何话都是美好的,可是,我的那个女孩的距离真真实实的还是遥远着,不过,我也总祈祷着,希望是有那么们一天,到时,希望不要是因为来的太迟。
又过一年。匆匆的,过了、这一年,说实话,这一年,我都很少与朋友联系了,说来也慎是惭愧了。这一年过完了,回头一看,才感觉着这一年是灰头土脸的,尤其是到了高二,无形的压力给人以无形的打压,总是觉得被时间紧紧的捆绑着,忙忙的生活节奏,有些令人喘不过气来。然而日子总是要被熬出来的,熬出来了就会体现到被释放的感觉,那种感觉,真的像是一种很久违的朋友,看见了它,就会好像拥上前,紧紧的抱住它。寒假一到,我们就意味着可以不用被这紧促的日子给拽住。寒假到来,新年也就不远了,又是一个新年,又是一个在家乡的新年。新年临近,又是可以听到烟花声,声声放开的震响,足足的一个过年的味道,烟花在此就是一个热闹的氛围。今夜,是除夕,零点还未到来,就已经可以听到许许多多的烟花声。零点到了,我急急忙忙的跑出门,站在星空下,天上有几颗钻石般的小星星。突然,一阵响动,灿烂的烟花在星空中星火四溅,炸开一朵亮闪闪金灿灿的花来。同一时刻,许许多多的人家都点燃了烟花,黑黑的星空顿时就像白天一样照人,灿烂的烟花都可以刺伤你的眼睛。我又想起和一个女孩子的约定,可是越想就越觉得自己有些失望,真的也不知道这个小小的约定,是要到哪一天才可以实现。现实中,多的是不合适的机会,多的是不碰巧的结果,多的是那些看似很简单而又要有一定的时机去促成他们因素,可能我们都喜欢说自己还是没有能力做到,是啊,我们也都太喜欢逃避,太喜欢说自己没用,最后,我们也都成了没有用的人了。可能,我和那个女孩的约定,都是不敢迈出勇敢的一步。其实我也可以实拍下几张烟花的照片,虽然不可以和她一起同看烟花,可是也是让她感受到我为了这个约定而做出的一个小小的努力,其实,就是这样的吧。太胆小,太懦弱,太没自信,所以,最后,总是很多事情都没有成功。我想,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是先想着不可能,做不到,而是应该先自信的、认真的、踏实的去做下去,即使最后没成,那也不会有太多的遗憾。
这一场有关烟花的约定,还是没有实现。真希望,有一年,可以实现这个小小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