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qg13.com - 所有的爱情都能挽回】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所有的分手都值得庆幸",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如果两个人没有爱了,是果断离婚更有勇气,还是凑合过下去更有勇气?”
——大概有感于近来几位名人大咖搅起的“离婚潮”,有人在微博上抛出了这样的小哉问。拉一拉下面回复中的意见,貌似多数讨论者都被这个伪命题绕进去了,对待婚姻和感情抉择层面的问题,依旧在所谓“勇气的比拼”上纠结。
此种思维定势,还更经常出现在围绕自杀展开的论辩当中。每当有什么人竟敢不顾一切地顾自摔门走掉,身后诸多质疑、盘诘声中,往往也总少不了那句尖酸的老词——“活着可比去死更需要勇气”。许多习惯性选择蹲姿的人,就靠这句辩护词给长脸,反而引颈傲然起来,就仿佛在漫长折磨的尽头,有一尊“最佳忍受大奖”和“生涯最具勇气人士赏”在等着他似的。
但我想提醒这些热衷增长受苦值的人士:一、在离婚问题上,勇气不是最高价值。幸福才是。二、离婚需要大决断的勇气。不离,有习惯、利益和互相拖垮的恶意就可以苟延。三、如果双方当事人早已“相恨”,整天“互殴”,离婚,是为了从此幸福。不离,是为了什么?延长不幸?
有话说:“人生中大部分痛苦,都缘于应当离场而不愿离场的执着。” 任何痛得死去活来,却熬着不愿分手、不肯撒手的关系,即使当事人抛出再高贵的理由,甚至声称全为了爱,我们也要敢于不留情面地揭穿:不, 这不是爱。这是病,得治。欢迎不同意此点的人组团来削我,我愿意为了捍卫这个观点,与人舌战三天。
惧怕分离,在心理学的解释中,是一种依恋障碍。起因于个体早期发展中与母亲的接触受挫而导致的分离创伤、缺失感和被抛弃感。进入成年生活后,为了对抗这种分离焦虑,他们宁愿寻找种种借口,深蹲在无法饱足、充满伤害的恶劣关系里,也不愿起身离开,去寻找平静。qg13.COm
而以灵性整合导师艾克哈特·托尔在其著作《当下的力量》中的观点来看,所有自孩童期起逐渐积累的负感受,都寄居于我们潜意识的深层, 最终聚集成为盘踞我们体内的“痛苦之身”(pain body),它嗷嗷待哺, 顽固渴求“滋养”,迫使我们以沉溺于负能的情绪及主动或被动经历一些创伤性事件去满足它。
我常对那些在糟糕关系中执迷而不懈的人说:“你对痛苦如饥似渴。”——听上去这有悖常识,却是不易被觉察的实情。多数人不愿面对问题、了算过往,不过是因为更加习惯于痛苦罢了。相较于脱离了恨怨纠缠之后的神清气爽,痛苦的处境才更熟悉,也更易得手。就像面对麻烦而无所适从一样,许多人更不具备处理幸福的能力。幸福感的陌生,更令人手足无措——它如此突如其来、前所未有,所造成的压迫感,叫人很想马上避开、逃走,或者尽快亲手结束它、葬送它。这也是我们总看到一些“专爱人渣综合症患者”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长期驻足在毫无价值甚至有危险的关系中而不思撤离的原因。
我深信,懂得并且敢于明智“劝离”的情感顾问,才是业界良心。对于那些明明走不下去、过不舒坦的,也就是那些“怨憎会”的白金会员们, 从来只该以干脆利落的一字赠送:分。
大多时候,你真的必须分个手、离个婚、跳个槽,炒股的就忍痛割个肉, 干黑社会的就换个大哥跟,才会见识到正确的、开阔的、快乐的和受益的。
在亲密关系的问题上,你必须从错的、恨的、糟心的“两个人的疯人院” 里飞越出来,才能享受接下来有可能发生的福利。这就像以色列人必须先跟随摩西,劈开红海,出了埃及,摆脱掉受苦的身份,摆脱掉认为自己只配受苦的低价值感、低自尊,以及“人生就是受苦”的毫无理据的万念俱灰, 才能找到那片神所应许的“奶与蜜之地”。
前阵子很火的日剧《最完美的离婚》中,有句台词可以当选全剧最感人告白。当结夏有些心虚地向追求她的淳之介坦白自己的离婚身份时,这位看上去有些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快递男却坦然道:“那也就是说,结夏小姐正在通往幸福的途中喽!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目的都是为了寻找幸福,不是吗?”
是呀。很多时候,聚合、捆绑只是恶意与懒惰的延伸,而理智地分手、毅然地离开,是对自己最大的善举。如果说所有的相爱都是六合彩,那么, 所有的分手也都值得我们庆幸——至少,它使我们从此走在去买彩票的途中。
- END -
匡匡
畅销书女作家
延伸阅读
不是所有亲情都值得托付
真人真事,我妈给我讲的
八几年的时候一个女人出嫁了,我们暂称她为小英,小英家里很穷,父母是为了一头牛把她才嫁到了隔壁村王贵家。王贵是个好吃懒做的,基本上是个啃家业的败家子,但没办法谁让收了人家的牛呢,日子也总得过下去。刚开始王贵对英子还算好,可随着家里收入的减少,王贵动辄就开始对英子进行打骂,觉得是英子把他的钱都会花完了。当时英子刚刚怀孕舍不得孩子,也就忍下这口气,在村子里替人放牛看孩子赚钱。可越是这样,王贵似乎越加放肆,开始说英子天天往外跑,孩子不是他的,英子当然跟她吵了,可是谁知道王贵一激动,直接拿菜刀剁了英子的三根手指,大冬天的,英子的哀嚎更显绝望,由于王贵长期家暴,邻居们对英子的哭声已经见怪不怪了。英子以为孩子生下来王贵就会好点,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有了孩子,家里的开销就大了,王贵仍旧没有任何要赚钱的念头,没办法,英子只能从娘家接了小牛仔,天天带着孩子放牛,偶尔给邻居放牛,赚点钱。孩子一点点长大,英子以为日子会好起来的,谁知英子又怀了二胎,可王贵对英子更加的不好,各种淫秽恶毒的话随时就开始骂起来了,当着孩子的面也无所顾忌,本来就顶着生活压力的英子,还怀着孩子,每天面对这样的虐待,精神一天不如一天,很快就有了抑郁症。但当时的条件哪有人知道什么是抑郁症,只当是心情不好,所以王贵对英子的态度依旧是十分恶劣。终于,在小儿子一岁时,英子的精神彻底崩溃,在一个春天的夜晚,疯疯癫癫的跑出了村子。
恩爱是把所有的细节都摆平
早起上班,身后有对中年夫妇和我一路,一直听到他们在细细碎碎的聊天,很有趣。
男:“一会吃包子吧,好不好?”
女:“好啊。”
男:“吃肉的还是素的?”
女:“肉的吧,肉的好吃。”
男:“那就要两个肉的,素的想吃吗?”
女:“也有点想吃,你想吗?”
男:“我也想,一会我先去占座,你去买包子。”
······
就是这些琐碎的再也不能琐碎的事,但两个人说得津津有味,有商有量,不急不躁。东北人很少有这么温柔的语气,这里地广人稀,人们习惯了粗声大气,稍微语气重点就像吵架,多聊几句难免扰民。
我不禁回头看,真的是扔到人堆里找不到的两个普通人,模样普通,衣着普通,但面色平和,笑容绽放。两个人没有挽手,只是头颈相靠,暗藏属于中年人的那一点缠绵。
或许我有点武断,我觉得凭他们的交谈方式,他们一定是一对恩爱夫妻。虽然我只看到了有关他们生活的最简单的一个断面,但这个断面所蕴含的意义和所具有的象征却叫人不能忽视。
我有个表姨,老两口都八十多岁了,说话就是这样,他说什么,她都觉得好,有道理,她要做什么,他都支持,就算有不同意见,也是商量着来。听他们说话,有一种温润的松弛感。不像我爹和我娘说话,身为旁观者都要替他们捏一把汗,因为你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吵起来。他们讲话永远不投机,你往东我往西这种都是小case,动不动就翻扯出陈年旧账互相指责才是常态,此种婚姻也不是不能长久,但要说质量多高绝对谈不上。
可能有人觉得他们说的都是一些小事,谈得来算不得什么。可如果换一种心态来交谈,就算这样的小事都可能跑偏。
比如这样:
男:“一会吃包子,行吗?”
女:“就知道吃包子,吃包子,你不能换个花样吗?”
男:“那你说吃什么,每次都让我说,说了你还不同意。”
女:“你是我老公,连我爱吃什么都不知道我还有什么可说的?”
男:“那我爱吃什么你知道吗,凭什么每次都得依着你?”
以上对话可不是虚构,而是我的一位亲戚和老婆的真实生活场景。他和我抱怨,他们之间经常连最简单的吃饭都很难达成共识。这里的“包子”可以换成任意替换成饺子、馒头、面条子,这不重要,反正就是什么都得听她的,她还不明示,让他自己猜。猜不对了就不高兴,你让她先说她还没说意见。总之很头疼,很伤害感情。
我还在包子铺我听过这样的对话:
女:“吃包子吧?”
男:“到包子铺不吃包子吃什么啊?”
女:“吃肉的行吗?”
男:“不知道天热少吃肉馅啊,不新鲜,没常识。”
女:“那就吃素的。”
男:“别墨迹了,快点,都快迟到了,没点时间观念。”
看看,每句话后面都跟着疑问、指责、批判,两个人最终耷拉着脸吃完这顿饭。他们的负能量太强大了,强大到我连路过他们身边都踮着脚尖,轻轻溜走,唯恐引爆这压抑到极点的气场。
任何小细节都能变成大伤害,只要两个人都存了一颗互相不耐烦的心。
任何小细节也都能暴露大恩爱,因为唯有被感情浸透了整个生活,才可能会有每一刻的心平气和。
两口子经年累月的生活在一起,什么是爱,已经说不清楚。怎么才算最爱,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表现形态,不能一概而论。但快乐和幸福却是能够感知的,是温情还是冷酷,需要从每天、每一次交谈、每一件小事中细细来体会。多年后回首,我们能够记住的,只是那么一个个片段,正是这些片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故事.
刘震云说过:人生在世说白了也就是和七八个人打交道,把这七八个人摆平了,你的生活就会好过起来。
夫妻关系也是如此,无需将爱总是挂在嘴边,只要把所有的细节都摆平,比如一天三顿吃什么饭,放假是看电影还是看录像,到底是早起散步还是晚上遛弯这些小事,大家都能做到夫妻同心,有商有量,那么自然而然就变成了一对恩爱夫妻。
有一年我去大连旅游,在一处景点排队,大家都很疲倦了,有位中年女子将头靠在老公身上,老公的手温柔的护着她,脸上却一片淡漠,不像面前另外一对恩爱的小情人,搂着抱着,从表情到肢体语言都腻腻歪歪,如胶似漆。
但我更喜欢前者的状态,感情已经走过热烈燃烧的阶段,却没有变成一滩灰烬,而是在平淡的表面下暗藏温度。在难过的时候、疲倦的时候我要抱着你,你需要的时候我总是在你身边,生活的所有细节都并非出于展现情感的需要,而变成了一种本能。
忘记所有的伤痛,记得所有的悲伤
习惯了随遇而安,却忘记了当初留下的念想,好想一直去假装自己已经忘记了那些事,天真的以为自己不会在意那些卑微的念想,待到心痛了,流泪了,才明白了,无论是记起还是忘记,是难过的终究逃脱不开,即使选择将心灵流放,做到所谓的随遇而安,会难过的依旧还是很难过,不会因为什么而去质变,它在你心里待过,划下了一道伤,就再也不会散去,是礼物也是一种心底里打不开的结。
那些日子,总去望着天,望得出神了,便不小心忽略了望天之前的目的,将思绪寄托给物,好让自己不会去想得太多,因为想的太深入了,心便收得越发的紧,不会痛,只是觉得摸不到了心跳,麻木了,瞳孔微微的扩大了一些,没了紧张,只有被点亮的悲伤,照亮了空静的心房。
忘记悲伤的故事,无意间,泪却依然滑落指尖,忘了故事但忘不了心伤的痛,感觉不会想去哭了,只是一旦触到了旧景,就算不愿泪不争气的划伤脸颊,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伤。
不想去思得太多,越是去抗拒思索,想的就越是的深,明懂得了会难过,就是忍不住的会去想,而结果只是累了心,放任了悲伤这个魔鬼将心念都化成了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