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qg13.com - 有小三的表现】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小三”出现,对一些夫妻是有正向作用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当我们无法面对彼此真实的差异的时候,就还有另外一个选择,那就是寻找“小三”。比如,女人的小三就是孩子,男人的小三往往就是工作。这是社会普遍接受的“小三”。但其实实质上和“小三”没有什么区别。
因为这种“三”的本质在于:
1.我们放弃了从对方身上获取需要的努力,而将对方看做是一种背景。这种背景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安全感,就像我们需要房屋,但我们并不和房屋有真正的交流一样。
很多女人到离婚的时候,忽然会发现,这个男人已经是一个幻影了,她不知道她还需要他什么,因为这家里早就没有他的存在的痕迹了。但她还是需要,就像是一个国家还需要一个礼节性的国王,在各种节庆时期出席,让大家感觉到一切都平安无事一样。
2.我们将本来期待对方满足自己的需要放到第三方。其实我们的灵魂是和第三方在一起,而非和名义上的丈夫或者妻子在一起。很多时候,离婚时大家都是为了孩子而留下的时候,这个婚姻只是一个壳了。而孩子则不得不承担起父母本来要满足彼此的需要,要用一个孩童稚嫩的肩膀扛起成人的责任,试图去撮合、安慰失控的父母。或者工作也承担了太多丈夫需要妻子欣赏自己的重任,一旦工作失去了对丈夫的奖赏,丈夫就可能会非常崩溃。
那么如果此时有“小三”的加入,其实在某些时候,反而是这对夫妻的福音,虽然这么说有些残酷和荒唐,因为在小三没加入的时候,绝望的夫妻不得不把渴望放在未成年的孩子身上,或者没有生命的工作上。未成年的孩子就算是可以满足妈妈或者爸爸的成人的渴望,也失去了可以正常发展的童年;而工作对一个人太重要的话,这个人的生活就失去了调节的可能,他可能成为一个失去了真实自我的人,因为在工作中我们展现的自我并不是完全的自我。
小三的出现,会让夫妻双方都正视一件事:他们之间的荒芜许久的地,是需要耕种了。无论他们在孩子或者工作、朋友、爱好里获得多少兴奋性的满足,他们无法回避彼此关系的岌岌可危。而这个关系对他们不是不重要,而是太重要了。
所以“小三”事件对一些夫妻是有正向作用,如果他们的情绪没有被这个事件摧毁,而且在如此艰巨的挑战下还能有难能可贵的反思和反省以及足够力量的投入的话,他们的关系是可以获得救赎的。
但可能对其他一些夫妻来说,这个刺激足够宣告他们的关系的终结的。因为他们人格强度无法承受如此的打击。
“大三”:我们有没有交汇点
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大三”的概念。因为“小三”就像是砒霜,对很多人来说就是饮鸩止渴,虽然有刺激机体的作用,但副作用和危险太大。
我评价一个婚姻是否长治久安,就是看夫妻之间是否有真正的“第三方”。真正的第三方是指,他们在情绪强烈的卷入的时候,是否可以有一个理性可以让他们从情绪的漩涡中跳出来,观察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有没有办法阻止自己让夫妻俩进入吵架的恶性循环,到底有多快可以进入到反思状态。他们能不能有第三个空间可以理解自己的情绪和对方的情绪,能够共情到自己还能共情到别人。
我在咨询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为这样的一个翻译机和缓冲地带,让他们都有一个容器可以感觉到被理解。
而缺乏“大三”的“真二”们都会呈现这样的一种语法:你光说你不容易,你知道你这件事对我有多么多么伤害吗?你知道我为了这件事受了多少苦吗?你为什么不理解理解我?我为什么要继续努力下去?
此时我眼前呈现的就是《动物世界》里在鸟巢里,伸长脖子渴望妈妈喂食的小鸟。他们都是如此饥饿,以至于没有第三个视角,和站在自己之外看看“我们”发生了什么。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两个人:“你”和“我”。甚至只有一个人“我”。而绝对不会看到,我这么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我们这么做,对你和我有什么影响。他们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别人,只是根据本能去盲目地反应,一次次用伤害彼此的方式寻求满足。
明显他们就缺乏“大三”,缺乏一个更大的空间,消化处理彼此的情绪,这样的关系必然会遇到麻烦。
如果夫妻之间没有一个共识:为此要一起合作,去识别那些容易引发恶性循环的破坏行为后面的模式,建设性地解决我们的问题,为建立一个正面的循环而努力。那么,这个婚姻就失去了航向。
没有游戏规则,也就关系也就失去了意义。
而让人遗憾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实在太欠缺“契约精神”了。
在过度竞争的文化里,我们实在太需要学会如何和他人合作。这实在是需要我们好好恶补的一门课。
延伸阅读
我有一些话想对你们说
我经过反复,慎重的考虑之后,做出一个会改变我未来人生轨迹的决定。我不知道用反复和慎重来修饰能不能让你们深切体会我考虑的程度,但文思枯竭,得不到更好的形容词。我决定从目前就就读之大学退学,重新高考。你们一定为我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感到深恶痛绝,这是我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发此文我也揣测了诸位家人的忧虑和想法。但请务必认真看完,再对我的荒唐事提出批评性意见。
我不确定你们每个人对大学的认知是什么,就我目光所及,多数人是在大学里混吃等死,不学无术的,上大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那张毕业证。而后,不过是一个持着大学文凭的中学生。这是我不愿的,我不愿意把生命白白浪费在这里,拿一个毫无意义的证书,那证书什么都证明不了,我的价值观决定我拒绝这种生活方式。我一直相信具有丰厚底蕴的生命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才把握的住,这半年多来,我一直努力在精神上丰富自己,虽然从大学教育中没有收获什么,但是读书对一个人价值观,精神世界的构造是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的,精神世界越丰富,我就越不甘心,我不安于现状,终于内心已经不是我可以按捺的住的了。
昨天跟我爸通电话把这个想法告诉他,他很生气,觉得我太固执太胡闹,安分上完大学回来找工作,他说他根本没有对我抱有多大期望,能拿个大学毕业证就可以了。我理解,也明白其实家里很多人都是这么看的,拿到毕业证,回来工作,屈从社会,屈从生命。没有谁对我有什么大指望,我是知道的,这种观点是我以往的种种行为表现传达给你们的,也是无可厚非。实际上,多数大学生们对自己就是这种观点,去年的我也是。但现在不行,我还不到20岁,就算以后是平平凡凡碌碌无为的过活,但现在,我不这么看自己,也不能这么看自己。
人是在不断发展的,当你站在更高的层次去回首过去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荒谬的可笑。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完整的人生,你看过别人的为生活经历的苦难,追寻生命的意义,就会反思自己。现在发文向诸位表达心意的我,和去年的我的没在世界已经完全不同。我跟通哥聊过,我现在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就像孙少平,真的做不到安稳本分的在这里混过四年,可那太煎熬了。你分明能感到跳动的心脏运转着不安分的血液在体内流动着,但是要迫于现实始终压抑着自己,会疯的。
我明白,经历过诸多世事的各位家长,你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是从现实角度打量的。你们吃过生活的苦,所以你们会从最根本的生存问题考虑,是现实注意的,我未经世事,考虑问题是有些理想主义的,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上是有不同程度的偏差,你们可能会指责我,甚至忿忿然至于冷嘲热讽,我都可以理解并接受的。你们会忧虑我再考不好又如何,这是我没有考虑的问题,或许狂妄,我完全没有担心自己考不好的问题,我觉得那不是问题。杨降先生说二十岁群不狂妄,无知。三十岁若还狂妄,无智就我目前所处的人生阶段,还是无知的,是狂妄的。以前,大学对我来说,为自己人生负责的意义的比重所占很少,还是觉得是背负家人期望而考。我能明白诸位师长苦口婆心的敦敦教诲,但是不能深刻理解,我可能悟性不好,非要经历过才能大彻大悟。内在动力从他,换成自己,这是我信心的源头,当一个人真正醒悟并决定为自己人生负责得时候,就会全力以赴的。我毕竟基础还好,拾捡起来并不困难,我已然大放厥词,有种背水一战的豪情壮志。
我舅问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说,出远门不心疼多花几百块钱坐高铁,那就可以满足我对物质的需要,他似乎预见性的料到我必定会想回去,他说如果他的话,去年就跑回来了。我是没有听家里人的话,执意跑过来要追求自己虚无缥缈的梦想来的,到这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是我过于轻率,鲁莽的一意孤行,来到这里,现在我已悟以往之不柬,知来者之可追,且识迷途其未远,断不可重昨非。从现在来看,我放弃更好的选择来到这里是错的,但是我必须感激我犯下的错误,我从中收获的是具有深远意义的,看问题要用全面的,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去看的,很多事情,几年以后再回头看的时候,评价已然完全不同。
想改变诸位家长的态度是困难的,让诸位家长无条件支持我倒相对容易,书此文表我心意,还望务必深思熟虑。
一些思考
一到晚上 ,我的各种思绪都会涌上心头,我是那么的不安。
我深深地开始意识到,大学毕业的我,进入社会的我,必须面对很多事情。
不由得我想或者不想,不能逃避,也无法逃避的,是必由我经过的人生,是我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我以前觉得我一直很乖,似乎没有经历过同龄人那种青春期叛逆的时期,不需要父母太多的管教,是一个不太让人操心的孩子。
事实上,我不得不承认,事情都有两面性。没有经历过,并不代表很好。我才发现,现在的我,即将二十三的我,正经历着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矛盾。而这,显然不是一个好事。
从外表看,我是一个长着稚嫩面孔的成年人,可实际上,我根本不具备一个成年人该具有的完整的三观。我从别人身上发现,这叫人格缺失。很可怕,如果我不去改变自己,我将一事无成。
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吗?我常常会很矛盾,也很迷茫。我想,我必须要花时间去健全我的人格,去找寻自我的同一性。虽然,这个年纪有点迟,可是我必须去经历,我必须去做出改变。
我真的,必须得理清自己,弄清楚自己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要创造出什么样的价值的问题。
人生,只有短短七八十年或者更少。前二十年一般有被安排好的人生,而三十到五十多岁的日子更可能是被迫为了生存而生活,再到了老年时期,你可能还有时间,却再也没有精力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所以,人呐,真正能为自己活着的日子,这种创造性的人生,真的只有短短数十载,倘若你结婚再早些,你的理想就更可能很快的淹没在生活的琐事中。
是的,我明白,我知道我明白。可我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忽略。我跟别人说:我不知道。或者,我忘记了。这真的是世界上最拙劣的理由了,我自己都不能信服,可是随口说出来,就是那么理所当然。
嗯,我不能每次都这样啊。我明明知道时间很宝贵,却依然浪费着大把的时间,做着无意义的事情。我的三观告诉我我要勤劳,可我的潜意识告诉我,别做了,做了也没什么用呀,何必呢。是的,几乎每次,都是我的潜意识占了上风。所以我现在堕落,懒惰又十分会找理由。久而久之,我养成了现在这般模样。我开始讨厌现在的自己。
我觉得,按照我的三观来看,我本不该是现在这副模样。于是乎,现在的我,惴惴不安的在这里剖析我自己。我试图找到自己的突破口,找到自己的症结所在地。我觉得,我该打破自己,不能再一成不变了。我深深的知道,只有此刻是最重要。
然而,我的潜意识又在跟我说,道理我都懂啊,可是我做不出来又有什么办法呢。我知道,我又开始逃避了,我开始找理由了。可我如果不去直面的话,那怎么去改变呢。
我一直渴望着得到一份真正的感情。也一直在顺其自然中被动的接受着。我一直以我真实的状态的去面对我的朋友,也在不断的接受着我和别人之间那种可有可无的关系。久而久之,我渐渐的发现,后来,我似乎已经失去了爱人的能力。我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而我跟别人的相处模式,根本不是爱。猛然间发现,我对我身边发生的一切事物,无论是对人对事,我都很木然,我不关心生活,也很少会因此感动。我解释说我不喜欢八卦别人的生活,其实是我丝毫不在意别人,只关注自身本身。而过度的自我关注,真的就演变成了自私自利和自大狂妄。
从某种角度讲,我也真的很矛盾。我曾以为我自己自卑到谷底,可我有时又是个自大狂。我以为我特别内向,可我才发现我骨子里其实十分外向。我曾以为我很有耐心,却又发现我十分没有耐心。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说,一个人能在某方面做的极端的好的话,那他将就很有成就。可悲的是,我并不具备这种能力,一个人没有特别的爱好并为之不断努力去追寻的东西,真的有点可怕。而我的这种不行,好像是我以前可以,而现在在退步。我的这个桶啊,它的长板本来也没有很长,却被我一点一点的磨短了,而那些至关重要的短板呢,早就已经短到不行了。我必须做出改变啊。
世界上最让人后悔的事,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任何事情,只要从现在开始,就都不算晚。而所谓扬长避短,是告诉我此刻不能丢掉了长处,同时也要去提高自己的短处。毕竟,很多事情,关键的地方恰恰都在你的短板。不论怎样,都要保持态度,然后提高能力,让自己的人生越来越好。
有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实,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很重要。你只能在生命有限的时间里去不断的延伸它的长度和拓宽它的深度。
所以,也不要花无畏的时间去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你何必去浪费时间去做与你无关的事情呢。特别是对于玩手机,手机真的只是工具而已,倘若把关注点过多的放在工具本身,那就本末倒置了。
我常常把自己置身于不同的环境之中,然后又随波逐流。最后又自怨自艾的把自己的不作为归结为环境所导致的。归根结底来说,明明是自己太过于浮躁,不能够静下心来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能明辨是非,不知道什么该做与不该做什么。只是一味地去随意,去差不多,这样的人生只会越过越糟糕。
我们都需要生活的仪式感,去把握生活中事物的轻重缓急,去丢掉不需要的垃圾,去清理干净自己的内心,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去过无愧于心的人生。
一些琐碎的故事
上周去看母亲,给母亲带去了几条手绢。我展开白地儿上撒着淡绿浅蓝的小花、锁着细细牙边的手绢,得意地说,是全棉的,我找了好多地方才买到。母亲仔细叠好一条,放进上衣口袋。上上周去看母亲,给母亲带去了本命年的红短裤。母亲笑着说,这下我真成了只猴子了!上上上周去看母亲,给母亲带去了远红外线护腰,叮嘱母亲等天气暖和,羽绒护腰戴不住了,就换上这一条。再上上上周带去了什么?记不清了,是帮助睡眠的新药,是一捧红色的康乃馨,还是母亲老朋友的问候?明天要带去的已经放在拎包里了,是母亲点名要读的杨绛的小说《洗澡》。
母亲病卧数年,我渐渐地做了母亲的腿、母亲的手、母亲的眼睛和耳朵。母亲一次次说,这些事情真麻烦。我一次次纠正:一点儿都不麻烦,我愿意做。看着母亲疾病缠身,我心里说不出地难受,不知怎样才能让她有所减轻。但在为母亲做着一些琐事的时候,我的心是温暖的,甚至是欣喜的。所有的这一切,照料、呵护,都是母亲曾经为我做过的,我在重温生活,重温长大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我会努力像母亲一样去做好这一切,我在体会着生命轮回的完整过程。
上周去看母亲,母亲让我带回一包绍兴的酥糖。酥糖是哥哥出差时顺便买的,也给我备了一份,可母亲说我爱吃,把嫂嫂放在她床头的酥糖也给了我。上上周去看母亲,母亲拿出两封信让我看。一封是母亲50年前的学生写来的,字迹一丝不苟,一如当年。他感谢母亲为他的女儿提供了海归在上海就业的信息;一封是母亲20年前的学生向母亲报告近况,从手头快做完的科研课题、刚出席的学术会议,到妻子的身体、儿子的学业,事无巨细,仿佛正坐在母亲身边闲聊。上上上周去看母亲,母亲坐在靠椅上,说:我天天看这本挂历上的画,山山水水,帆船寺庙,画得真像,可都是死的。我上前翻看一遍,没找到作者的姓名。母亲又说:看,这棵树,一丝风都没有,要是吴冠中来画,一定不是这样。我笑了,母亲刚读完《吴冠中散文选》,眼界高着呢!
卧病在床的母亲,坚强而隐忍,以另一种方式保持着生命的活力。母亲天天坚持阅读报刊书籍,对从事了一辈子的语文教育始终有着敏感,还经常对时事发表精辟的议论。和母亲谈论新读完的书是我最乐意的,母亲的只言片语,常常为我开出一片新的天地。母亲与学生们的交谈、通信,总让我羡慕,师生间有一种我无法拥有的美好情愫。我仍将忧烦、快乐毫无遗漏地向母亲倾诉,穿一件新衣也向母亲炫耀。病榻上的母亲依旧塑造着我的心性。
汪曾祺忆起父亲的往事,曾经说多年父子成兄弟,他的儿子也同意这个说法。父亲和长大了的儿子会有相同的嗜好,对世事的看法也会渐趋一致,能干的儿子常成为父亲的臂膀甚至荫庇。那么,多年母女成什么呢?有人说成姐妹,穿一样的衣,扮一样的装。有人说成朋友,声气相通,趣味相投。在我的心里,母亲就是母亲,圣洁而不可移易。母亲永远是我仰视的最完美的人。
有一件事我一直记着,那还是母亲没患腿病的时候。母亲说:我去烫烫头发,改变一下发型怎么样?多少年看惯了母亲齐齐的短发,我想都没想,脱口而出:不要烫,这样挺好。等觉察到母亲的心意,改口已来不及了。看着老影集里母亲青年时代的照片,长长鬈发拂肩,风姿绰约,我恨自己太粗心了。以后我几次怀着内疚提及烫发的事,母亲总是说你觉得不烫好就不烫。我的话在母亲心里有很重的分量,是我慢慢才体会到的。我真的很后悔。